周紅英
“實踐教學法”即“教學做合一”,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學論。陶行知認為,傳統(tǒng)教育方法將教、學、做分為三項不同的事情是不對的,教、學、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他以“做”為中心,把教與學統(tǒng)一起來,主張“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薄敖虒W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的意義,在初中外語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做合一”符合語言學習特點
學習語言的最基本要求是會說。廈門有一位中學英語老師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去機場候機大廳與老外對話,以此鍛煉他的學生的口語。這項活動在學生家長中引起了各種非議,但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與別人進行交流嗎?事實上,英語學習必須重視實際交流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強調語法的正確性。我認為,“開口說”是整個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關鍵,能體現一個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
風行一時的李陽瘋狂英語,其中的“一口氣訓練法”強調用“最大聲”“最清晰”“最快速”的辦法反復操練句子或小短文,直至脫口而出。李陽瘋狂英語為何受到歡迎,最主要的是它符合英語的語言特點。陶行知認為傳統(tǒng)教育只注重機械灌輸,死記硬背,教師為教而教,學生為學而學,教和學都脫離了“做”。這違背了英語的語言特點,它只能培養(yǎng)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我們來探究一下啞巴英語的來由吧,可以簡單歸結到兩大方面:表達能力的缺乏和表達欲望的缺乏。在解決表達能力這個問題上很多人的解決辦法是擴大詞匯量和增加語法知識。他們認為表達不出來是因為單詞背的少,能說出復雜并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就能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想法不可以說沒有一定道理,但是事實上單純這么做是不能根本增強表達能力的。語言畢竟只有靠增加說的機會才能學好的。
二、“教學做合一”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興趣是認識事物和探求知識的心理傾向,是求知的先導?!惫糯蠼逃铱鬃右苍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1)讓學生真正有了參與的興趣,才能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眾所周知,學好英語的內部動力是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愿意表現自己并希望得到認可,這是每個學生的心聲。陶行知認為一切教學都集中在“做”,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例如:一開學我就請同學起一個自己喜歡的英語名字,學生一進課堂,就能置身于良好的英語氛圍中。同時教師給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表現自己即做的機會,使每位學生都參與課堂教學,使他們的表現欲得到發(fā)揮,這樣一來,他們在英語上便滿懷興趣。在教學中,我們還必須克服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弊端,除了采用直觀啟發(fā)式教學外,還要把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廣泛引入課堂,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生動、活潑、形象的教學形式,在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jié)撃艿幕A上,為每個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提供均等的機會。
(2)教學時教師重視“引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充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之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良好的興趣和情感能使人點燃智慧的火花,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強制性的學習是不可能持續(xù)的,興趣的培養(yǎng)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藝術。懂得在做上教的老師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我們英語教師絕不能把單詞、語法、句型硬塞給學生,應該協調好教與學的關系,更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語言,在情景中學、在動中學、玩中學。根據初中學生好動、愛表演、自我表現欲極強的年齡特點,我經常用情景表演教日常對話。例如:讓學生扮演需要幫助的盲人、拿著話筒當主持人、讓學生當記者采訪、師生角色互換等等。目的是讓學生置身于英語的氛圍中,讓他們在不同的情景中運用英語、學習英語。實踐證明,學生喜歡課堂上的情景表演,都非常樂于開口。
(3)開展實踐,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將英語運用于生活中,讓學生真正獲得樂趣。舉行英語演講比賽,編、演短劇,閱讀英語報刊,自辦英語報紙、黑板報,圣誕節(jié)、元旦等適時舉辦各種英語晚會,開辦“英語角”活動,都能讓學生感受學英語的樂趣。
(4)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要使用英語組織教學,盡量給學生營造一個相對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這也是“教學做合一”的具體體現。這一系列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其實都是圍繞“教、學、做”展開的。在外語教學中,“做”就是活動,圍繞著教學內容展開,教師的“做”是指導學生如何展開活動,學生的“做”是在活動中進行實踐。
三、“教學做合一”是貫徹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一是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它更注重在動中、玩中、樂中學到文化知識。同時,培養(yǎng)積極情感,與認知互相促進,帶動意志品質的發(fā)展。
素質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造成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普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長期以來,我國學生英語口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口語教學的“邊緣”。由此,如何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來重新界定英語教師的角色地位,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其實,英語教師應該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促進者、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激發(fā)者和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課堂英語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的主要途徑,應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反復的強化訓練,大膽實踐,通過各種方法訓練學生,提高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
素質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實際上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最高目的的。他明確說“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chuàng)造”。為什么呢?因為做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它有三個基本特征:行動、思想、新價值的產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所以,“做是發(fā)明,是創(chuàng)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p>
素質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陶行知先生十分強調學生自學,他說:“智育重在自學”,“要自己去學,不要坐而受教”。要“授人以漁”,讓學生“會學”,把個人獨立學習、小組討論學習、班級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看、自己說、自己寫、自己想、自己操作,使整個教學活動綜合化。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特別注重讓學生勤思考、多發(fā)問,鼓勵學生質疑、求異、爭論和有創(chuàng)見。多向學生問幾個“為什么”“怎樣做”,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而是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又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的。
總之,“教學做合一”克服了傳統(tǒng)教育重教而不重學、重知而不重行、重教師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不足,有助于加強教與學的結合,學與用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促進人的智力、體力和諧發(fā)展。這種“實踐教學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現有的教學論思想,將教學論發(fā)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張家港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