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家恩
摘 要:地理學科不但重視對學科教育的普及,也更加專注于對學生身體、心理發(fā)展變化的關注。地理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不斷豐富地理學科教學組織形式,重視教學方法上的靈活多變,不斷提高地理學科的地位,發(fā)揮自然科學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影響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發(fā)展,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規(guī)定,同時進一步明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從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討論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策略,謀取為地理學科建設提供借鑒。
教育既包括能夠提高人的知識技能,身心發(fā)展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包括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教育活動的教育機構——學校教育。教育作為國之根本,需要經(jīng)歷長期的發(fā)展過程并需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新的課程標準的制定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編纂的教材更加符合時代特征,更加適應當代學生和教師的需求,使命題人員的工作有了依據(jù),教育部門有了評價教育工作水平的標準,這也是國家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我國由試點教學到普遍范圍內(nèi)實行的實施過程,其內(nèi)在的可行性逐步得到了認可,必要性也逐漸顯現(xiàn)。古語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來形成人的知識淵博,無論是“天文”還是“地理”指的都是現(xiàn)在的自然科學,可見地理學科在我國教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學科課程標準也在改革的深化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使學科的內(nèi)容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衡量標準。
一、教學策略的含義
教學策略指的是教師為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特定的教學方法,需要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達到內(nèi)容、形式、方法的結合,有較大的靈活性。
二、地理教學目標的制定
針對新課標對地理學科的要求,教師制定的教學方案需要在靈活變化的同時,保持知識的整體性不變。傳統(tǒng)教育形勢下初中地理教學的時間相對較短,教材內(nèi)容和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教師經(jīng)常把全部時間用在知識的講解上,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很短,增加了課后的學習負擔。隨著教育體制改革提出讓學生“減負”的理念,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上的制定要更加符合學習需要,在有限時間內(nèi)既做到知識的傳授又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如在學習“地球表面溫度帶劃分”知識點之后,需要給學生2分鐘時間進行筆記整理和知識點要點的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案的擬定中做好對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并在課堂教學中依照既定目標組織教學,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做好及時反饋,依據(jù)具體情況及時變更教學目標。做到在教學目標制定上,遵循整體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三、豐富地理學科教學組織形式
學校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是班級授課制,這種教學模式在學生和教師之間設置了嚴格的界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課程標準中提倡“探究與合作”,它既是一種學習模式,也是一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能夠打破與學生之間的界限加強交流,師生間共同探討教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一模式的前提是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知識的探討;教師還可以采用分組教學,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組別的劃分。戶外教學的開展則有利于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內(nèi)容,與自然界的具體實物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例如教師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山上觀察植被覆蓋情況和巖石構成,在同學領略大自然的奇妙之時,拓寬學生的眼界,增加學生的見識,這也是教學地理的另一初衷。另外,這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科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等高線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必學內(nèi)容,但是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等高線不太了解。為了讓學生了解,可以制作一個假山模型,在教學過程匯總,以此模型為依托,在教學時通過教學米尺繪制等高線。同樣,在此次教學中,可以向?qū)W生講解有關比例尺的知識,這也是初中地理地圖上必須學習的地理基礎知識。通過知識的講解,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四、地理教學方法上的靈活多變
教學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選取,科學有效的方法不但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減輕老師的負擔,也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提高。為什么有的老師自身知識水平很高卻不能夠教出成績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選取好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可以采用傳統(tǒng)的任務型教學法:將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以任務的形式交代下去,再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我總結完成具體的教學任務。也可以實現(xiàn)富有新意的交際教學法:增加學生在地理課堂的參與度,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換位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老師工作的辛勞,教師也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認識到自身教學方面的不足。
如在學習地球“經(jīng)緯度”劃分時,可以讓幾個學生到黑板上畫圖比較。除了以上兩種教學方法外,教師還可以將范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研討法和非指導性教學法等方式靈活地綜合運用,避免單一教學方法的枯燥,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越來越濃。
課程標準的重新制定,對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等都做出了新的規(guī)定,也提供了新的教學標準。初中地理教學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對義務階段的學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但關系到學生個體發(fā)展過程中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影響著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方方面面的發(fā)展狀況。隨著素質(zhì)教育對教育的新要求,地理學科不但重視對學科教育的普及,也更加專注于對學生身體、心理發(fā)展變化的關注。新的課程標準的制定,給地理學科建設提供了一個發(fā)展進步的機遇,同時也是學科不斷創(chuàng)新變化的挑戰(zhàn)。只有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實行符合當代發(fā)展特點和社會需要的教學策略,才能夠提高地理學科的地位,發(fā)揮自然科學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影響力。
(臨沂市臨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