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嬌妹
摘要: 高三化學復習時,教師確定學生為“主體”前提下,應發(fā)揮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提高高三化學的復習效率。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師引導復習效率
高考命題經(jīng)歷了由“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三維目標”的轉(zhuǎn)變,使試題設計與評價目標一致,努力增強試題的基礎性、選擇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使試題的解答過程能夠反映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突出對化學科學探究能力的考查。顯然,高三年化學復習時只是將原來的知識做簡單、機械的重復,談不上使學生有知識和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乏味,喪失學習興趣;或是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做題,搞題海戰(zhàn)術(shù),而不對學生加以引導,造成對教材的忽視,使教材各部分的知識間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滲透,使學生感到解決問題時無從下手,無法適應新高考的命題形勢。所以高三化學復習時,在確定學生為“主體”前提下,教師應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提高高三化學的復習效率。
一、引導學生研讀課本從而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
近幾年新高考試題頻繁出現(xiàn)這一類試題:它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既考查了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因此學生必須學會研讀課本。而在實際的高三化學復習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認為課本沒有什么看頭,只是一味地做題,不花時間鉆研課本,如果以看書作為課外作業(yè),學生就會認為沒有作業(yè)。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根源在于教師強調(diào)學生要去研讀課本,但沒有讓學生意識到研讀課本的重要性,同時在學生研讀課本時不做任何的指導,學生根本不知道看課本時要怎么看、重點看什么,因為學生不能夠吃透教材。這時就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考綱、考試說明,以及近幾年化學高考試題的基礎上,確定知識的重難點,同時結(jié)合學生存在的問題,設置一些問題引領學生讀課本。如布置學生研讀蘇教版選修四第16頁鉛蓄電池的工作原理時可設計下列問題:(1)鉛蓄電池放電時是?搖?搖能轉(zhuǎn)化為?搖?搖能,是?搖?搖(填“原電池”還是“電解池”)那么充電時呢?(2)放電時,負極材料是?搖?搖其電極反應式是?搖?搖正極材料是?搖?搖其電極反應式是?搖?搖,電解質(zhì)溶液為?搖?搖,氫離子移向?搖?搖,硫酸根離子移向?搖?搖,溶解1mol鉛需轉(zhuǎn)移?搖 ?搖mol電子,這些電子從?搖?搖極移向?搖?搖極。(3)充電時鉛蓄電池的陽極反應式為?搖?搖,它與充電時的正極反應式有何聯(lián)系?(4)蓄電池充電時電池的正極需與外界電源的?搖?搖極相連。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覺到課本上看似簡單的知識原來還需更準確把握,還需更深層次地理解。當學生把以上的問題搞懂時,再呈現(xiàn)給學生2010年福建高考題第11題(略)。學生對上述問題弄清楚地基礎上,得出C答案就十分地容易。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研讀課本的重要性,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遇到苦難時就逐步地學會主動翻看課本,并能從課本的研讀中,學生的自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避免只是老師一味地輸灌,從而提高化學復習課的效率。
二、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整合與再加工。
復習課不能對原有知識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對相關的接近的、易混淆的知識點加以對比,對零碎的、看似無聯(lián)系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總結(jié),即對基礎知識要進行整合與加工。學習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事,對基礎知識進行整合與加工不能由教師替代學生完成,而應由復習課的主體——學生來完成。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如果不對學生加以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整合與加工毫無頭緒效率低下。因此必須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知道應朝哪些方面對基礎知識進行整合與加工。
如,復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以從:符合A■B■C■D(酸或堿)的A物質(zhì)有哪些?把中學階段學過的置換反應按金屬→金屬、金屬→非金屬、非金屬→非金屬、非金屬→金屬總結(jié);既能與強酸反應又能與強堿反應的物質(zhì)有哪些?中學階段學過的九大工業(yè)反應是什么?學習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按“色、態(tài)、味、熔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方面掌握;中學階段學過的化學反應條件要高溫的、要通電的、要催化劑的分別有哪些?等等,引導學生自主地對所學的知識用點、線、面、體建立起知識的網(wǎng)絡圖,并從中引出新知。再如對“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復習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理解乙醇催化氧化的實質(zhì)是羥基上和與羥基所在的碳原子上都脫去一個氫原子,碳氧之間形成雙鍵。教師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什么樣醇可以氧化生成醛,什么樣的醇可以氧化生成酮,什么樣的醇不能發(fā)生催化氧化,最終延伸到多元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醇的消去反應與催化氧化做對比。這樣總復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整合與再加工,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整合與加工中,把基礎知識激活,使基礎知識成為學生可以隨時調(diào)用、分析、遷移、轉(zhuǎn)換、重組的活的知識,從而提高化學復習的效率。
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實現(xiàn)基礎知識的遷移與能力的提高。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好的態(tài)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xiàn),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掌握好基礎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學習中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應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知識轉(zhuǎn)化為各種能力。這些離不開老師的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要引導學生先閱讀題目,然后引導學生找出本題的知識結(jié)合點,進而通過類比、聯(lián)想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學習原電池時,學生對課本的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基本原理很熟悉,但是解決實際問題時又常常覺得無從下手,這時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把已知條件進行加工、分析、轉(zhuǎn)化,有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并進一步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如以學生書寫氫氧燃料電池的正極、負極反應式為例。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燃料電池設計的理論依據(jù)是燃料燃燒的化學反應,只不過這個反應是在原電池反應來實現(xiàn),請根據(jù)提示寫出氫氧燃料電池的總反應,用雙線橋表示該反應,并結(jié)合原電池工作的基本原理思考氫氣通入負極還是正極,且嘗試寫出氫氣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提示:結(jié)合總反應的雙線橋及考慮環(huán)境及電解質(zhì)情況)。學生通過我一步一步的引導去思考、分析,領悟到氫氧燃料電池的工作基本原來還是原電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我等學生如夢初醒的時候又引導:如果把氫氣換成甲醇、甲烷等可燃性物質(zhì)那電極反應式又應怎樣書寫?把氫氣與氯氣反應設計成燃料電池呢?你能嘗試總結(jié)出書寫燃料電池電極反應式書寫的規(guī)律與方法嗎?這樣通過引導,學生能依據(jù)原電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內(nèi)化出適合燃料電池電極反應式的書寫特有的規(guī)律與方法,燃料通入負極,氧氣、氯氣等通入正極,書寫電極反應式時應遵循電荷守恒、質(zhì)量守恒且要考慮電解質(zhì)溶液。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復習的效率。
四、引導學生對每次考試進行自我分析與自我反思。
高三復習中有一部分的時間是用來考試的,很多學生考試后不會分析評判自己解題方法的優(yōu)劣,不善于找出與糾正自己的差錯,導致學生每次考試都在重復很多錯誤,復習效率低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我分析與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自我分析與自我反思,提高高三化學復習效率。
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過引導與強調(diào),認識到了考試后自我分析與反思的重要性,但是自己分析與反思時,感覺茫然而無從下手,這時就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如,每次考試后我都制作失分統(tǒng)計表,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同時把每題按知識點分割,引導學生自己統(tǒng)計掌握情況;引導學生歸納自己出錯的原因,是審題粗心大意呀還是化學基本概念、原理不清等;在講評試卷時,引導學生自己的解題思路與老師的思路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每隔一次考試后,看看自己哪些“毛病”已經(jīng)痊愈,哪些“頑癥”未除,哪些“毛病”是新犯的。通過引導,學生考試后進行的自我分析與反思,變成有方向、有目標的積極的思維活動與探索行為,從而提高了高三化學復習的效率。
總之,高三化學備考復習,不能簡單地拼時間、拼精力,而是應該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復習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高三化學復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祖浩.化學新課標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3.
[3]孫建軍.高三化學復習策略.暑假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材料,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