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極生
摘要 “以閱讀為本位”的教學本體論思想在語文教學中可謂根深蒂固。其基本觀點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即認為閱讀決定寫作,只要讀得好,就能寫得好。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形成一種重閱讀輕寫作的傾向。在這思想指導下,培養(yǎng)出來的是大量既不會讀、也不會寫的學生。要改變這一狀況,惟有正確認識讀寫關(guān)系,擺正讀與寫的位置,才可望提高語文教育的效能。
關(guān)鍵詞 閱讀;寫作;語文教學
一、閱讀對寫作的正面遷移
1.升華思想,豐富情感,汲取人類文化之精華
閱讀能提高寫作者的思想修養(yǎng)。文章或作品的質(zhì)量高低、價值大小、作用強弱,往往決定于它的思想深度,這與寫作者的思想修養(yǎng)有密切關(guān)系。思想修養(yǎng)涉及到信仰、覺悟、人生觀、世界觀、思想方法等。文章或作品融注著作者的思想,表達了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寫作者在閱讀過程中走進作者的思想天地,與作者一起思考,受作者思想的熏陶,人生觀、世界觀的啟迪,學習到作者的思想方法。長期經(jīng)歷這種思想的洗禮、磨礪,讀者的思想會逐漸深刻起來,學會關(guān)注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建構(gòu)理想的精神家園,樹立起良好的寫作品格,努力寫出有價值、有深度的作品。
2.培養(yǎng)文體形式感,學習語言的運用
通過閱讀,寫作者可以培養(yǎng)文體形式感,明確文體的特征,敏感地把握到不同文體形式各自的優(yōu)越性與局限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以及自己的氣質(zhì)、才能、經(jīng)歷等條件,選擇合適的藝術(shù)形式。通過閱讀,還可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寫作作為一種精神勞動,其最終成果是寫出文章,即書面語言文字的表達。語言文字作為寫作的媒介,寫作者是必定要掌握的。人并不是生來就懂得語言文字,通過閱讀,人們才認識到世界是我們用語言去命名、解釋的世界。有時我們不知道怎么寫、怎么描述這個世界,并不在于我們沒有認識、缺乏感受,而在于我們沒有掌握相應(yīng)的詞匯去描述它,我們的詞匯太少了。
二、閱讀對寫作的作用是有限的
閱讀對寫作盡管有許多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通過閱讀并不能了解到寫作的全部奧秘。閱讀看到的文章,是靜態(tài)的寫作成品,而寫作實踐是動態(tài)過程,寫作主體如何感知、構(gòu)思、組織、表達、修改,其中經(jīng)歷了多少的反復與曲折,僅通過閱讀是難以知道的。這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缺憾。寫作,是寫作主體向自己的寫作目標(文章)逐漸趨近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歷經(jīng)許多困難?!笆澜缟蠜]有比語言的痛苦更強烈的痛苦了。”(納德松語)閱讀不能親身體會到寫作的語言痛苦,即把自己的所想化為文字的痛苦。沒有經(jīng)歷這些痛苦,也就不能獲得駕御語言的能力。
可見,閱讀和寫作還存在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對寫作又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所吸收的并沒有包含寫作能力所需要的全部要義。寫作除了需要相關(guān)的智力因素外,還要借助于非智力因素,毫無疑問,閱讀并不能提供給讀者這些至關(guān)重要的東西。閱讀對寫作的確有一些幫助,但它只是寫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一味寄希望于“讀了就會寫”、“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也會提高”是靠不住的。正如葉圣陶所說,“寫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要動腳,才會走;要舉手,才會取;要執(zhí)筆,才會寫作?!币虼?,語文教學要做的就是消除這段距離。
三、閱讀與寫作呈雙向互動關(guān)系
閱讀所吸收來的,畢竟比較模糊、零散。“發(fā)表是吸收的利器?!保êm)通過寫,可以使之系統(tǒng)化、有序化,從而使認識更加的明晰,加深了對讀物的理解,并化為自己的東西。同時,寫作得越多,閱讀的機會也越多。
事實上,寫能包含讀。要進行寫作,自然就得讀書。但讀不能包含寫,閱讀行為中基本不包含寫作行為。閱讀更多的是被動的吸收,進行的是再造性想象;寫作是主動的表現(xiàn),進行的是創(chuàng)造性想象。兩者是不同的行為。讀雖然可引發(fā)寫作動機,但寫作行為并不能由讀來完成。讀就是讀,讀不能代替寫。誠如一些論者所言:就閱讀行為而言,并不必然地包容寫作行為。固然在閱讀過程中可以作作筆記或?qū)憣憰u,但只讀不寫也未嘗不可。在一般情況下,單純的閱讀鑒賞活動或消遣活動,就已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行為過程。寫作行為就不同了,寫作行為過程必然包含著閱讀行為。寫作行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寫作,寫作,后寫作。“前寫作”,指寫作主體的心智、技能的修養(yǎng)和寫作意念的孕育;“寫作”,指萌生寫作動機與作品的構(gòu)思、行文、定稿;“后寫作”指作品的閱讀反饋與作者的反思。這三個階段都包含著閱讀?!扒皩懽鳌保黧w的準備狀態(tài)的優(yōu)劣,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學養(yǎng),學養(yǎng)有賴于閱讀;語感、文體感的形成也有賴于閱讀;不少文章寫作的意念也源于閱讀?!皩懽鳌?,即文本的創(chuàng)造行為,在寫的過程中,不但要“自讀”(邊寫邊讀、邊讀邊寫、邊讀邊改),而且還要“他讀”(從讀者的角度來“預讀”“審讀”作品)。更為重要的是,在“后寫作”階段,作品問世后,必須被閱讀。未經(jīng)讀者閱讀過的作品還只能算是“半成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是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此外,作為作者,還得“閱讀”讀者的反饋,反思作品的成敗得失,把經(jīng)驗與教訓融合進自己原有的寫作認知背景。至此,才可以說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寫作活動。由此可見,寫作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閱讀,寫作包含著閱讀,寫作對閱讀具有包容性。結(jié)構(gòu)主義也認為,閱讀是一種“破碼”行為,寫作是一種“編碼”行為。能破碼的并不一定會編碼,但能編碼的肯定會破碼?!熬幋a”能力(寫作能力)強的,“破碼”能力(閱讀能力)也肯定不弱。寫作能力弱的,閱讀能力也肯定不高?!@也就是為什么會閱讀的人未必會寫作、而會寫作的人必然會閱讀的原因所在。閱讀與寫作的這種內(nèi)在機制上的差異應(yīng)是構(gòu)成讀寫觀念與教學規(guī)范的基礎(chǔ)。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我們應(yīng)辯證看待語文教學中的讀寫關(guān)系。閱讀對寫作的確有促進作用,但閱讀并不能代替寫作者的寫作實踐。讀了并不一定就會寫,閱讀水平提高了,寫作水平并不就相應(yīng)地提高。另一方面,寫作對閱讀也有幫助作用,寫能促讀,而且寫中包含著讀,寫比讀更具兼容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yīng)當大力倡導以寫作為本位的語文教學觀,用它取代以閱讀為本位的傳統(tǒng)教學觀。只有這樣,才能迎來語文教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