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波
摘要:《學記》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論專著,全篇雖僅一千兩百多字,但它所涵蓋的教育理論框架卻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任務和作用,著重揭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對后世教育體系的發(fā)展與完善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即使在當今,《學記》中有關啟迪心智的教育學說,對提倡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學記》;教育觀;啟迪心智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1-0062-03
一、“禁于未發(fā)”說
《學記》中的“禁于未發(fā)之謂預”,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備而來地預知學生在學習時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從而能及時地引導學生進入正確的認知方向,且使學生有意識地防止錯誤。反之,如果是“發(fā)然后禁”,讓許多不良傾向成為事實后,再去教育、禁止,“則捍格而不勝”,即使有好的方法或不厭其勞,往往事倍功半或積重難返。預防還包括防微杜漸,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良傾向時,教師要憑借較高的敏感度和處事能力,不使之擴大與發(fā)展,最好防患于未然。
二、“當其可之”說
教師要及時地抓住“當其可”的最佳時機,在學生接受能力達到最強的時段,因勢利導地實施教育。故《學記》說“當其可之謂時”。這個“時”的掌握,一般在內容的深淺難易的遞進之時,或知識面的遷移之際。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可” 的程度,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關鍵處,及時抓住“時”點。如學生對新知識難于理解時,教師可遵循從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guī)律,用學過的知識給予點撥,使學習的過程由淺入深、融會貫通。再如,一旦學生遇到知難而退或產(chǎn)生疲沓情緒時,教師不可批評了事,而是保留學生的問題,然后引導分析原先的思路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紕漏,鼓勵學生另辟奇“徑”,則完全有可能從“山窮水盡疑無路”中走出困頓,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當然,這個“時”既包括教學方面,也有教育方面。如果錯過了最佳時機,就如《學記》所言“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往往費力而不討巧。
三、循序漸進說
《學記》有“學不躐(超越)等也”、“不陵(超出)節(jié)而施”等論述,我們可以用“循序漸進”來概括,這里的“循序漸進”,涵蓋了系統(tǒng)性教學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秾W記》定一到九年的學制,并做了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具體要求。對教學,強調“不陵節(jié)而施”,并以之為“教之所由興”的原因之一。文章用了三個生動的比喻:“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本褪钦f明,優(yōu)秀鑄工的孩子,也得從補綴小碎皮開始;優(yōu)秀弓匠的孩子,要先從編織柔軟的柳條為箕入手;用來學拉車的小馬,要放在車后跟著走。這個教學原則要求教育工作者遵循知識體系,按照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通過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反復練習、由基礎到綜合地增長知識能力,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秾W記》又有“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的論述,說明當出現(xiàn)教不明白時,還不如暫時放一放,以后等學生有了基礎再教。在這方面孔子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的教學實踐,《論語》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闭f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自身條件,實施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如果忽視了這些“序”,違反了認知規(guī)律和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度,就是“陵節(jié)”,就會“雜施而不孫(順)”,必然導致“壞亂而不修”的結果。
四、“相觀而善”說
《學記》有“相觀而善之謂摩”。所謂“摩”,即“觀摩”。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群體互動的教育作用,有疑惑就有心得,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相互學到講授以外的更多知識。只有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才能在進德修業(yè)上不斷提高。這就是《學記》中的“相觀而善”。如果沒有這種相互切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理所當然會發(fā)生。當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相觀而善”之益的,交友更需明智,“擇其善者而從之”是必要的前提,否則,“燕朋(酒肉朋友)逆其師,燕辟(邪僻,行為乖張)廢其學”,使自己違背了老師的期待,廢棄了自己的理想,最終誤入歧途?!秾W記》中的這些思想也是對孔子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思想的發(fā)展。據(jù)《論語·季氏》載,孔子曾說過:“友直、友諒(守信)、友多聞,益矣。友便辟(諂媚逢迎),友善柔(假裝和善),友便佞(花言巧語),損矣?!薄秾W記》對這個問題的辯證之處在于,首先肯定交好友的重要作用,加以肯定和提倡。但不是以偏概全,或因噎廢食。這不能不說是《學記》的又一難能可貴之處。
五、長善救失說
所謂“失”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缺點和錯誤?!秾W記》對“長善救失”的論述,是積極辯證的。它認為由于學生“心性”不同,在學習上表現(xiàn)出四種不同類型的缺點,“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多”即貪多而不化,“寡”即少學而寡聞,“易”即以為容易而不深思,“止”即畏難而止。這些現(xiàn)象在當今的教學中依然存在,但關鍵是解決的方法。《學記》對此提出了積極的教學思路:“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里有兩層意思:其一是“知其心”。教師要善于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研究他們的心理特點,及時分析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其二為“救其失”?!熬绕涫А钡哪康卦谟趽P其長,避其短。清代學者王夫之在《禮記章句》卷十八中解釋說:“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專,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矣?!边@就說明“四失”的另一面是“博長”、“精?!?、“銳取”和“扎實”的學風。所以教師要辯證地看待事物正反對立面,要善于做引導工作,使貪多者重視理解,融會貫通;對少學者鼓勵其博學進取,增長見識;促易學者深入探究,夯實學養(yǎng),對畏學者要多多勉勵,強其自信。如此揚長避短,方可“長善救失”。
六、因材施教說
因材施教源于孔子的教育實踐,主要解決教學中整體需求與個體差異之間的矛盾?!墩撜Z》中有記載,孔子教學是根據(jù)弟子稟賦的差異,而賦予不同的目標,即便是同樣的問題,每個弟子得到的答案有時也是迥異的。這表明,當前我們的教育,既要統(tǒng)一教學計劃,又要兼顧個體的資質、性格和才能?!秾W記》認為學生是有差異的,即“心之莫同也”。要在教學上獲得收獲,就要“知其心”、“盡其材”,還要“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難易”是指知識的深淺,“美惡”是指資質的優(yōu)劣。根據(jù)這兩方面的情況,要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博喻",即善于有針對性地使用啟發(fā)教學。如把因材施教運用在回答學生的提問上,《學記》中也有形象的比喻:“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闭f明高明的教師會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來選擇教學方法,如果不根據(jù)“叩之大小”,而是以統(tǒng)一的答案作答,勢必“教人不盡其材”,這是《學記》中最不贊同的。
七、善喻啟迪說
《學記》說:“君子之教,喻也?!彼^“喻”,可以說是啟發(fā)誘導的意思,可見《學記》認為教學的基本特點是啟迪心智。并進一步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只有善于多方啟發(fā)誘導的人才能當教師,可見把啟發(fā)性教學提到很高的位置?!秾W記》繼承孔子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向活動。《學記》指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币馑际?,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牽拉;是策勵而不是強迫;是啟發(fā)而不是替代。如果做到這樣三點,則“道而弗牽則和(融洽),強而弗抑則易(容易),開而弗達則思(思考)。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運用了啟發(fā)誘導,這樣師生才和悅相親;鼓勵了學生自己好學,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至于“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引導學生打開了思路,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獨立思考的學風。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秾W記》在闡發(fā)教學上,真正是遵循了《論語·述而》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主張,即學生“心求通而未得”時,就不要啟發(fā)他;不是到了他“口欲言而未能”的時候,就不要引導他如何表達?!皯崱本褪菍W生對問題正在殫精竭慮,急于找到解決方法而不能時的窘迫心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適度地予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的意義。由此可見,學生只有經(jīng)歷“憤”,教師才能“啟”?!秾W記》認為學生思考才是教學的關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是否能夠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才是重點。這個“一”是教師對教學內容分析后選擇的教學法,是能夠遷移的,能觸類旁通的、能自我發(fā)散的知識點,而“三”是學生思考后得出的結果。
八、教學相長說
《學記》揭示了教與學的本質特點和規(guī)律,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著名論斷。文章先用生動的比喻“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強調學習的重要意義,然后進一步得出總結:“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闭f明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yè)方面的差距(“學然后知不足”);通過“教”的體驗,才明白自己知識和經(jīng)驗方面的困頓(“教然后知困”)。找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困頓,才能鞭策自己,這就是“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因此,教和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辯證統(tǒng)一中的兩個側面,教師一半在教,一半在提高;學生一半靠學習,一半靠領會。所以,教師要不斷地提升教學能力,遵循教育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學記》把這樣的教學體驗概括為“學(教)學半”。它準確地表述了教學相長的科學規(guī)律,至今,對于我們認識教學過程的本質,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理論的研究,仍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學記》中所闡述的這些理論至今仍在被我們認真學習、實踐和研究。“禁于未發(fā)”理論要求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盲點、弱點,以便最有效的防范?!爱斊淇芍崩碚搹娬{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生理特點,以及知識的深淺程度和內在聯(lián)系?!把驖u進”理論秉承孔子“溫故而知新”的思想,注重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人認識上的規(guī)律性,讓學生的學習呈以舊帶新、循序漸進的過程。“相觀而善”理論是鼓勵學生在充分發(fā)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要互助共學,取長補短。“長善救失”理論分析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正反兩個方面,相信學生的上進心是主流,教師要善于發(fā)揚優(yōu)點,摒棄缺點?!耙虿氖┙獭崩碚摰奶攸c是考慮學生的生理發(fā)展過程,遵循他們的認識規(guī)律,給予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吧朴鲉⒌稀崩碚撌墙虒W上的總體指導方針,即教育的本質就是啟迪人的心智,強制灌輸只能適得其反。
Xuej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n Mental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
SONG Bo
(Shanghai Institute of Civil Aviation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2, China)
Abstract: Xueji or On Learning is the earliest article on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lthough it has over 1200 Chinese characters. Yet it contains the theories on education illustrating concisely and precisely the purposes, tasks and functions of education. It mainly analyz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eaching methods, which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Even to this day,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Xueji on advocating humanity is still significant in academic study.
Key words: Xueji; educational philosophy; mental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