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闭Z文課堂的精彩看似偶然,其實蘊含著必然。每一個靈光閃現(xiàn)的背后都融入了教師的智慧,每一個高潮的涌現(xiàn)都是學生生命體驗被喚醒并且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之后的情感折射與理性升華。語文教學離不開“蓄勢”,也不能沒有“生發(fā)”。
一、蓄勢,讓教學生津
“蓄勢”本是一種寫作藝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非常講究“蓄勢”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如同寫作一樣不能平鋪直敘,需要諸多環(huán)節(jié)的蓄勢,通過精妙的預設,使課堂波瀾起伏,情趣盎然,這樣學生就會學得津津有味,并一步步進入學習佳境。
1.設置懸念
因為先前的自由活動,上課之前學生的情緒往往比較松散,甚至有些懈怠,如果不巧妙引導,他們很難很快進入學習情境。這時教師就要通過精心設計,制造一定的懸念,運用富有吸引力的導語來蓄勢。
一位教師在教學《桂花雨》這篇課文的時候,是這樣導入的:“雨,是我們熟悉的朋友。我們見過春雨的纏綿,雷雨的剛烈,秋雨的凄婉……那晶瑩的雨滴有時甚至會飄進我們的夢里,滋養(yǎng)我們的童年。你們見過桂花雨嗎?想不想去看看?”學生聽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懸念的設置還可以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或者是在課的結尾部分。例如在教學《狼和鹿》時可這樣分別設置懸念:在開始部分設問:“狼是鹿的天敵,課文為什么把它們列到一塊為題呢?”在學習到獵人捕殺狼這一段落時再設懸念:“看到一只只兇殘的狼被捕殺了,你心里感覺怎樣,能為鹿勾勒一下未來的生活場景嗎?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課文學到最后再問:“看到大片的森林枯黃了,綠色在一天天減少,這時獵人們會怎么想?他們痛定思痛之后可能會怎么做?”通過一個個懸念的設置讓學生一步步領悟文章的精神內(nèi)核,并對生態(tài)平衡及環(huán)境保護有了自我認識與建構。
2.埋下伏筆
文學作品中的伏筆常常使人牽腸掛肚、食不甘味。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伏筆”,也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產(chǎn)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墩渲轼B》的開篇就是“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真好”埋下伏筆。先讓學生說“ 真好!”接著問:馮驥才老先生說朋友送他一對珍珠鳥真好,好在哪里、又怎樣好呢?看誰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有了這樣一個“關子”,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就特別留心,不時會發(fā)現(xiàn)鳥兒的可愛以及給作者帶來的種種快樂,課堂因此變得富有情趣。由此可見,教學中伏筆的巧妙使用能使課堂結構更加嚴謹,還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張弛有度
“文似觀山不喜平”,課堂也是一樣。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通過匠心獨運,合理安排課堂的節(jié)奏,使其張弛有度、動靜相宜。我認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把握好“三度”:
第一,統(tǒng)籌兼顧,引領有“度”。教師應學會調控的藝術,什么時候該放手讓學生探究,什么時候該組織交流;什么時候該引導他們靜靜思考,什么時候該激情誦讀……在“牽引”和“對話”之間適時轉承,課堂就會像悠揚的樂章。再以《狼與鹿》為例,首先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狼還是喜歡鹿;當學生思維發(fā)生碰撞,甚至意見相左的時候,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話鋒一轉,適時引導學生走進教材,看看凱巴伯森林附近的人是喜歡狼還是喜歡鹿;然后出示凱巴伯森林前后圖片,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孩子們自然明白了:地球上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保護它們其實就是保護我們?nèi)祟愖约骸W生在課堂上時而緊張、時而輕松,在一波三折的課堂節(jié)奏中感受著學習的意義。
第二,點面結合,拓展有“度”。語文知識很多是以點的形式呈現(xiàn)的,分散在教材、課外讀本、自然、社會等各個方面。課堂上我們應注意這些聯(lián)系,適時進行拓展,如教學《七律·長征》的時候,讓學生了解有關長征的知識,教學《鞋匠的兒子》時,讓他們了解林肯的生平以及人們對他的評價等。教師要科學把握知識外延,做到拓展有度,有時應點到為止,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課文上,所拓展和延伸的內(nèi)容必須為學生學習和發(fā)展服務。
第三,起承轉合,生成有“度”。教師在教學任務轉換的時候,要注意為學生接受下一任務而“蓄勢”,以維持其積極性。同時要注意的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課堂上學生的情感和思緒時刻都在變化,在兼顧預設、適時起承轉合的同時,更要智慧應對課堂的生成。一位老師在教學《鞋匠的兒子》時,一個學生突然發(fā)問:“老師,林肯是總統(tǒng),那些人這么羞辱他,他為什么不讓警察把他們抓起來?”老師先是一愣,稍后說:“希望同學們向這位同學學習,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這個問題我暫不回答,留給大家作為課后作業(yè)研討?!焙芎玫乇Wo了這個提問的學生,又給其他學生留下了探究的空間。
4.烘托渲染
這是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蓄勢的手段,特別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走進課堂之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變得更為方便,美麗的自然風光、各色的動植物等逼真地出現(xiàn)在了孩子們的面前,化解了很多教學難點,也確實為課堂增色不少。但我認為烘托和渲染也應該有度,不能堵塞學生想象的空間,“此時無聲勝有聲”也是一種情境。
5.層層推進
教學過程中的層層推進,可以看作是為一堂課高潮的出現(xiàn)而“蓄勢”,也能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最活躍、最亢奮的狀態(tài)。如教學《七律·長征》這首詩的時候,可以分四步蓄勢:第一步回憶前面學過的有關長征故事,第二步出示長征路線圖,讓學生找一找詩歌中提到的五處地名分別在哪里,介紹紅軍經(jīng)過這些地方時發(fā)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第三步朗讀詩歌,看看從哪些地方體會出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第四步讓他們講一講自己知道的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讀一讀《長征組歌》,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一次次蓄勢,使詩歌的意境得到了鋪陳和躍進,學生最后一遍讀,已是情感豐沛。正是教師一步步的蓄勢,層層推進,使課堂進入了高潮。
二、生發(fā),為課堂增色
“生發(fā)”就是生長發(fā)展。具有生發(fā)性的課堂是學生學習探究的源頭,這樣的課堂能培養(yǎng)學生持續(xù)學習的能力,不斷給他們學習的動力,從而為其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服務。
1.興趣生發(f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教師應努力尋找蘊含其中的興趣生發(fā)點,并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點燃它們。
第一,導入誘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開始前,教師可利用圖畫、音樂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情境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小故事、小幽默、小魔術……都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
第二,設疑生趣。為學貴能疑,巧妙設疑可以開啟學生的心智,激發(fā)他們學習、探究的欲望。不同教學階段都可設疑,但側重點各不相同。《鞋匠的兒子》開始可以扣題設疑,在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之后也可以這樣設疑:“如果你是林肯,就任總統(tǒng)后第一次演講就遭受了這樣的嘲諷會怎樣做?他為什么能把譏諷變成贊嘆的掌聲?”
第三,矛盾激趣。課堂不能如一潭死水,教師應該圍繞課文內(nèi)容或者抓住上課時學生出現(xiàn)的截然相反的觀點,適當?shù)刂圃煲恍┟軟_突,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一位老師在教學《狼與鹿》的時候就讓學生圍繞“狼該不該獵殺”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孩子們各抒己見,隨著辯論的深入,思想也在不斷升華。
第四,活動升趣。有效組織各種語文教學活動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古詩競背、成語接龍、故事續(xù)編以及各種專題語文活動等等,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常常使學生忘我地投入到學習情境中,學習興趣得到了穩(wěn)定和升華。
第五,評價穩(wěn)趣。卡耐基小時候是個大家公認的非常淘氣的“壞”男孩,因為繼母的鼓勵而發(fā)生了徹底改變。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多啟迪,有時候教師一句中肯的激勵性評價,就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甚至可能影響其一生。
2.情感生發(fā)
語文是可以怡情的,語文教學因為有學生情感的生發(fā)而充滿了情趣。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特定的環(huán)境,抓住文章中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通過語言渲染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讓學生入情入境。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他們深情吟哦,體會濃濃的的鄉(xiāng)情;教學《黃果樹瀑布》的時候讓他們聽瀑,感受自然的激情;教學《珍珠鳥》的時候,讓他們和鳥兒對話,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情……在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中,學生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思想與認識也在升華。
3.思辨生發(fā)
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課,在如行云流水般的教學過程中總是充滿了思辨,他們的課堂不僅有深度,而且有靈性,總是會使聽課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啟迪。我們來看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執(zhí)教《珍珠鳥》的片段:
師:從剛才細致的品味中,感覺到:一個不動聲色,一個神氣十足,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卻換來了一個共同的境界——(生:信賴)如果說小家伙一點一點的和人親近,正像同學們說的心里放松了,行為上就——(生:就變得有些放肆了)
師:嗯?再想想,怎樣才能更準確地形容此時的小珍珠鳥?別忘了它是那么可愛。
生:這個詞用得過了,應該是“放縱”比較合適。(掌聲)
師:真正的放松,還有點兒放縱,這是撒嬌的表現(xiàn),呵呵。至此,才可以說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顆“怕”著的,豎著的心徹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會提心吊膽了。(掌聲)
師:那就請同學們說說人獲得信賴的原因是:(句式訓練)“信賴,就給它——”。
生:信賴就給它在屋子里撒歡的自由。
生:信賴就給它趴在人肩頭睡覺的幸福。
生:信賴就給它更多的關心,甚至是關懷。
生:信賴就給它更多的關愛,讓它感到人的溫暖。
師:你們說的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鳥創(chuàng)造的這信賴的美好境界嗎?把課文開頭的“真好”,和結尾的一段話連起來,再朗讀。
生:真好!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誦中已經(jīng)明顯帶著閱讀后的體驗了)
師:把黑板上這兩句再顛倒過來說——
生: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竇老師通過人與鳥不同表現(xiàn)的對比,抓住一些細節(jié)引導學生不斷地走進文本,一個詞的運用、一句話的解讀都能讓學生多角度去比較,多方面去品味,通過師生的對話與交流,逐步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學生在比較與品味的過程中逐步懂得了什么是信賴,懂得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課堂也從對文章內(nèi)容的解讀逐步走向對生命本質的關懷,學生的思維因此變得深刻而敏銳,真正達到了“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的境界。
促使課堂思辨生發(fā)的方法不少,如創(chuàng)造平等的對話平臺,通過對話與溝通,打開學生的思路;構建真正的論辯平臺,通過品評,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學會發(fā)現(xiàn)、鑒別、評判、欣賞;提供多元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與自然、社會、生活的親密接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等等。
4.智慧生發(fā)
課堂是智慧生成與拓展的天地,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不斷看見學生靈光的閃現(xiàn),不斷有智慧的生發(fā),如何才能做到呢?不少人做過專門的研究,我覺得就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言,宜“嚴”不宜“縱”;就激發(fā)興趣而言,宜“親”不宜“疏”;就啟發(fā)思維而言,宜“放”不宜“束”;就培養(yǎng)能力而言,宜“扶”不宜“抱”。概括起來就是“嚴”而不“苛”,“活”而不“亂”。
三、蓄勢與生發(fā)相輔相成
不斷積蓄力量,在最好的時候爆發(fā),這不僅是自然的道理,也是教學的真諦。真正高效的課堂,都是蓄勢與生發(fā)共同作用的結果。
1.蓄勢——生發(fā)的根基
蓄勢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的策略,也是教師為課堂生發(fā)所做的必要的準備。教學方法的確定、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往往都是在為課堂上的有效生成服務。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需要教師進行不同側重點的“蓄勢”。 蓄勢是生發(fā)的根基,正因為教師充滿智慧的層層生疑、步步激趣,課堂才會不時見到讓人欣喜的生成。
2.生發(fā)——蓄勢的綻放
如果把蓄勢比作園丁在培育花朵,那么生發(fā)就是一種自然的綻放,當然這種綻放也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需要有合適的時機。教師在課堂上要在最合適的地方,如文眼處、對比處、細節(jié)處、矛盾處、關鍵處等等,以最合適的方式引領,有時需要暗示點撥,有時需要比較辨析,有時需要旁敲側擊,有時需要延展輻射……這樣,課堂就會不斷有高潮涌起,不斷有精彩綻放,學生就會不斷獲得學習的動力,智慧和能力才能不斷生長。
(邰鳳琴,金湖縣實驗小學,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