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摘要:作為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杜威的道德理論明顯地表現(xiàn)出實用特征,這些特征具體地可以概括為:他既注重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行動,也注重個體所作出的實際行動的效果:他強調作為情境意義的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工具性質,這實現(xiàn)了倫理學方法論意義的變革;他還認為道德目的不是外在強加的,而是個體自身在道德上的發(fā)展和生長的過程。
關鍵詞:杜威;道德;實用主義;實用
中圖分類號:B71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4-0041-04
杜威是一位新型的倫理學家。之所以稱他為新型的,在于他順應了自己所處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提出了新型的道德理論。這種新型的道德理論明顯地表現(xiàn)出實用主義之“實用”的特征,可以概括為:行動與效果、工具與方法和發(fā)展與過程等三個方面。
一、行動與效果
真正的倫理學要以服務人類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為目的,它必須建立在對道德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密切關注之上,而不應該脫離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去尋求空洞抽象的道德法則以及至高無上的道德理想?,F(xiàn)實道德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是與個體的行為密切相關的問題。因為現(xiàn)實道德生活中的人并不是一種無利害關系、靜止的認識主體,而是具有各種欲望、需要和利益的行動的主體,所以走進現(xiàn)實道德生活的倫理學首先應當探討與人的行動相關的問題。杜威的倫理學鮮明地體現(xiàn)著這樣的特征。
人不僅是行動著的主體,并且人也只有通過行動才能認識客體并改變客體,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認知活動。杜威反對傳統(tǒng)哲學那種主張通過靜觀就可以獲得知識的觀點,指出這種觀點是與科學發(fā)展的事實相違背。一個物理學家或化學家,要想認識某一個東西,決不會在那里冥思苦想,他必定去行動,作用于這個東西,看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它。所以,知識、思想、理論都是人的行動的工具,它們的價值和真理性也是靠行動來檢驗和判定的。正如詹姆士所說,“要弄清一個思想的意義,我們只須斷定這思想會引起什么行動”。在這個意義上,思想的價值就在于它們能夠帶來不同的行動,在于它們能夠使人們在行動中產(chǎn)生不同的實際效果,在于它們能夠指導人們在行動中獲得成功。在這里,行動和實踐是優(yōu)先的。杜威在哲學中賦予“行動”以核心地位,也沿襲了實用主義注重行動的一貫傳統(tǒng)。
杜威的倫理學所關注的是人們應付其中并與之相處的日常實踐。所以,實用主義的本意中就包含著實踐,實用主義的要旨就是注重實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就是一種實踐哲學。走進這一步,行動這個范疇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他賦予倫理學一個新的歷史任務,那就是,倫理學“要從古典理論那種逃避世界的方式轉為融入世界的方式”。這種倡導行動與實踐的觀點是積極的、主動的,使得倫理學從終極關懷的道德理想和至高無上的道德權威中走出來,走進日常實踐中的道德生活。杜威實用道德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使倫理學關注的對象從玄虛抽象的理想王國轉向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念改造的宗旨也在于指引人們去面對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關注人們的日常實踐,解決人們所面對各種道德難題和困惑,促進人們在現(xiàn)實道德生活中的成長。對此,有學者作出了同樣的評價,“杜威的倫理學不是解答傳統(tǒng)的倫理學理論問題,而是提出倫理學要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人的行為價值問題。杜威強調的是,倫理學解決的問題不應該是傳統(tǒng)二元論思維影響下產(chǎn)生的那些關于至善、終極目的等問題,而應該是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當代倫理學討論的一種話題是,什么是倫理學的主題?倫理學家能夠做什么?我們看到,杜威的觀點代表了一種新的方向。”
杜威思想之中所強調的行動是與其效果緊密聯(lián)系的,或者說,杜威所代表的實用主義哲學不僅要重視人的行動,而且還要看行動的效果是怎樣的。杜威說過:“如果觀念、意義、概念、學說和體系,對于一定環(huán)境的主動的改造,或對于某種特殊的困苦和紛擾的排除確是一種工具般的東西,它們的效能和價值就全系于這個工作的成功與否。如果它們成功了。它們就是可靠、健全、有效、好的、真的。如果它們不能排除紛亂。免脫謬誤,而它們作用所及反致增加混亂、疑惑和禍患,那末它們便是虛忘?!痹谶@里,他強調理論和思想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指導人的行動,并產(chǎn)生效果。正如詹姆士所斷言“行動是思想的唯一意義?!比说乃枷爰幢阋鹆诵袨椋瑓s沒有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效果也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一切思想的價值是以行動及其效果為前提的,沒有行動及其效果就沒有思想可言。人們思想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在它們在人們的行動之中產(chǎn)生不同的實際效果。判斷思想的價值也在于這個實際的效果。重視行為的效果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引導人們在各種變化的情境之中去檢驗思想與行動的有效性。實際上,任何一種道德觀念和道德理論都不是絕對的,都不能不加分析地應用到具體的情境之中去。它只有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并在不斷變化的行動之中得到檢驗,才能不斷完善并進一步指導人們的行動。對于這一點,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認為檢驗行為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他在批判康德的形式主義倫理學時就指出,康德所提出的道德準則,是一個必要的準則,而不是一個充分的準則。要想獲得一個充分的標準,我們恐怕就得放棄康德純形式的觀點,對行為的效果做一些考慮。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學者肯定了杜威用行為的效果來檢驗理論正確性的主張,但他們同時認為杜威的檢驗標準完全出于個人的主觀感受甚至是個人的私利。對此,杜威反駁指出,按照行為的結果是否“有用”來檢驗理論(道德觀念)的標準,同那種認為“對我有用即是善”的享樂主義(hedonism)是不同的?!爱斦胬肀豢醋饕环N滿足時,常被誤會為只是情緒的滿足,私人的安適,純個人需要的供應。但這里所謂滿足卻是觀念和行動的目的和方法所由產(chǎn)生的問題的要求和條件的滿足。這個滿足包含公眾的和客觀的條件。它不為乍起的念頭或個人的嗜好所左右?!笨梢?,杜威所提出的檢驗標準并非完全出于個人的主觀感受,它的“有用”也并非只是對個體有用,還是要對全體人和社會有用,即評判道德的標準是對公眾的結果。人們在行為的社會背景和一致公認的效果中才能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
二、工具與方法
在實用主義各種理論形態(tài)之中,通常把杜威看成是工具主義的代表。他的哲學也被稱為工具主義的實用主義”,這一點已經(jīng)成為哲學界公認的事實。如胡克就說,杜威的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只是一對同義詞,二者在根底上和傾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具體的表述方面略有差異。人們之所以賦予杜威的實用主義一種“工具主義”的別稱,主要是因為他曾作出如下論述:“所有概念、學說、系統(tǒng),不管它們怎樣精致,怎樣堅實,必須視為假設,就已夠了。它們應該被看作是驗證行動的根據(jù),而非行動的結局。……它們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樣,它們的價值不在于它們本身,而在于它們所能造就的結果中顯現(xiàn)出來的功效?!边@種工具主
義特征還體現(xiàn)在他對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改造之上。他認為道德學不應該是關于抽象的法則、空洞的規(guī)范以及繁冗的德目的堆砌。而是要相信那些所謂的原理、標準、法則就是分析個別的或單獨的情境的工具。簡言之,杜威認為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工具性質的。
在杜威看來,道德是關于人類行為的,它是從人類行為之中“特殊的經(jīng)驗事實中生長出來的,”但要看到的是,道德不僅僅是對經(jīng)驗事實、道德情境的感知,否則它就與一般的感覺無異了。道德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處理具體的道德疑難問題(道德情境)時所起到的作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杜威把道德看成一種工具,一種在方法意義上的工具。他說道德就是一種“考察和籌劃的特殊方法”。用來考察經(jīng)驗事實,分析各種因素,認識客觀條件,“勘定困難和不幸”;設想行動方案及其后果,加以比較,作出選擇,決定主觀行為,“作成方案作為處置困難和不幸的假設”。上面這個過程表明,道德的工具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找到一種從客觀實在的道德情境中作出應該采取何種行為方案的主觀決定的方法。在杜威看來,工具是一種可用且有用的東西。工具可以通過觀察事件的后果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行控制,道德這個工具也不例外。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工具,在分析道德情境、作出行為選擇的時候也是必不可少的。實際上,任何道德原則,若不應用于具體的道德情境,解決現(xiàn)實的道德沖突并在實際的行動中接受檢驗,那么,它就是沒有意義的。杜威把道德當作應付具體道德情境的工具(方法),讓個體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中去考慮并檢驗自己的行為,為個體德行的改善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杜威指出道德是處理道德情境的工具,在方法論上實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變革。它從根本上動搖了道德是天賦神授的觀念,打破了傳統(tǒng)那種視道德原則為固定不變的看法。對此,杜威自己也認為這種變革會使人們放棄政治上和道德上所堅信的不變信條,動搖社會領域至高無上的權威的地位,實現(xiàn)方法上的巨大變革。從嚴格意義上說,杜威把道德作為工具和方法,實際上只是把道德原則作為解決疑難道德問題的工具和方法。這里工具意義的道德(原則)始終是與道德疑難道德問題(情境)分不開的。沒有具體的道德情境就沒有工具意義的道德。而從更廣泛的層面上來說,杜威則并沒有無視具有目的意義的道德,反倒是非常重視,這從他很看重道德自身內在目的的純粹性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一點也是很多持杜威所謂“工具主義道德觀”論斷的人們的普遍誤解。
杜威賦予道德原則以工具性的特征,是他將科學方法應用于道德觀念改造的結果。對于杜威將科學的方法應用于道德領域,進而賦予道德以工具和方法的特征,有的學者提出了批評的觀點,認為杜威將道德工具化似乎走過了頭。例如,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就指出:“對杜威來說,技術的成功使這些科學成為不容置疑的解題行為模式。當然,杜威對‘把試驗活動運用于每一個實踐問題是期望太多了,如果他以為道德的或政治的價值判斷也要根據(jù)一個實現(xiàn)價值(werteverwiklichung)的工具性實踐而得到辯護的話?!卑凑者@段話,哈貝馬斯認為杜威給道德賦予工具性的做法有待商榷。由此擴展開去,可以說哈貝馬斯的觀點與其他一些學者的觀點一樣,即都認為杜威將道德當作處理道德情境的工具在某種程度上貶低了道德的神圣價值和道德之為道德所存在的意義。實際上,杜威并沒有貶低道德之為道德的存在意義。以康德倫理學為例,它是“為道德而道德”的最代表性的學說,杜威并沒有反對康德所主張的道德之為道德的神圣原因。相反,他很重視個體自身的反省(自律)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學說的一種肯定和繼承。杜威所反對的是康德所提出的“先天綜合判斷”以及“絕對命令”的抽象性,而不是作為主體的人在道德上自律的必要性。他并沒有貶低康德所闡發(fā)的道德之為道德的真諦,他也并沒有拋棄道德上的理想,在他那里,也有對善的向往和幸福的渴望,以及對于民主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發(fā)展與過程
強調發(fā)展與過程也是杜威實用道德理論的一個典型特征。他關于“教育即生長”,“道德的‘目的是生長”等觀點都是這一特征的體現(xiàn)。正如有學者說道:“對杜威而言,道德目的不是最終要達到的終點,而是指過程。道德源于有問題的情境,良善生活是能夠改變現(xiàn)存道德問題的積極的活動歷程”。
杜威所主張的發(fā)展的概念與古人所理解的同類概念是不同的。他以亞里士多德為例,說亞氏也提出了可能性、發(fā)展的概念。但是人們卻用現(xiàn)代的意義誤解了亞氏的思想。其實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發(fā)展”這些詞都是有語境的嚴格限定。那個時候所說的發(fā)展只是指一個物種中的一個特殊成員在內部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它僅僅類似于從橡子長成到橡樹這樣一個預定運動的名稱。既不是從舊物種中的變異,也不是新形式的起源,而只是變化在預定圓周上單調的轉動。所以它們不像在現(xiàn)代生活中那樣意味著新奇、發(fā)明、根本變異的可能性??梢?,以往所理解的發(fā)展和變化,其范圍不過是在一定限界內的變化,是一種走向終極目標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并不是杜威所主張的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持續(xù)不斷的變化。杜威認為古代哲學家一直所崇尚的正是那種固定的、單一的變化。他們認為,哪里有變化,哪里就有不穩(wěn)定,而不穩(wěn)定就是欠缺、不完美的表現(xiàn)。但是時代不同了,科學的發(fā)展使得變化不再被人們看成不完美的表現(xiàn),它反倒預示著嶄新的開始和美好的未來。關于杜威對于“變化”的觀點,美國哲學家梯利評價道:“對杜威這個進化論者來說,實在絕不是一個完全已有的、現(xiàn)成的和固定的體系,而是處于變化、成長和發(fā)展中的事物?!?/p>
在杜威的思想里,發(fā)展的觀念與過程的觀念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發(fā)展是在特定過程之中的進步與變化,而過程又體現(xiàn)于每個具體的發(fā)展階段之中。這一點構成了實用道德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杜威對“過程”的強調源于一個基本認識:“重要的是生長的過程,改善和進步的過程,而不是靜止的成果和結局。”也就是說,在個體生長這個特定的過程之中,發(fā)展、進步和變化是優(yōu)于靜止不變的結局和成果的。
杜威對于過程觀念的強調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首先,杜威關于“經(jīng)驗”的看法體現(xiàn)了他對于過程觀念的強調。他認為經(jīng)驗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其一,經(jīng)驗的連續(xù)性證明經(jīng)驗是一個過程。每種經(jīng)驗既從過去的經(jīng)驗之中采納了某些東西,同時又以某種方式?jīng)Q定著未來經(jīng)驗的性質。只有連續(xù)的經(jīng)驗才有價值,也只有連續(xù)的經(jīng)驗才有道德意義。其二,經(jīng)驗是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之特點也說明經(jīng)驗是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經(jīng)驗個體的改變,也包括個體在感受、活動、經(jīng)歷之中控制經(jīng)驗的能力的變化,同時還包括經(jīng)驗對象的變化,個體對于環(huán)境有著積極和消極的兩方面的影響,這兩方面的影響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著經(jīng)驗對象的性質。總之,獲致經(jīng)驗或改造經(jīng)驗都是一個過程。它始終貫穿著有機體(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這個過程不僅達到個人經(jīng)驗生長的目的,還達到社會經(jīng)驗增長的目的。在這個意義上,過程是高于結果的,而結果不過是過程中自然的產(chǎn)物,這也恰恰說明杜威為什么如此重視過程的原因。其次,杜威對于“反思”的看法體現(xiàn)了他對于過程觀念的強調。他認為反思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反思連接著行為的開始和結果,行為的開始和結果之間構成一個自然的過程。在論及反思活動的基本功能時,杜威認為在思維的兩端,一頭是困惑、不確定的情境;另一頭是確定的、困惑得到解決的情境。在這兩種情境之間就是反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認識到行為和結果的關系,使得自己在思考的歷程中不斷提高處理情境的能力。國外學者多爾指出,傳統(tǒng)的道德學說把“思維的實際過程與智力成果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忽略了?!睂嶋H上就是在說傳統(tǒng)的道德學說把反思的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割裂開來。在這個問題上,杜威始終在強調反思的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他還指出,實際上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調查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結果總是次要的,它是探究行動的手段。”在這里,他把結果看成是手段,次要的,實際上也是在強調過程的重要性。杜威的觀點為改善多爾所提出的狀況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說通過把思維看成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有助于走出傳統(tǒng)道德學說在反省思維認識上的誤區(qū)。對此,羅素評價說:“杜威的興趣不是數(shù)學而是生物學的興趣,他把思維理解為一種進化過程?!?/p>
有的學者引證杜威的話:“目標,是決不會有固定的最后形式的,就是暫且的或一時的固定形式,也不會有。”由此認為杜威對于變化和發(fā)展的強調過分地突出了發(fā)展(過程)的連續(xù)性而相對忽視了發(fā)展(過程)的階段性。也就是認為,杜威只看到發(fā)展的永恒性,而忽略了發(fā)展的階段性。其實,杜威并沒有因為強調過程和發(fā)展就忽略結果和階段。他認為,道德的生長本身就是一個過程,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它們總是以前一個階段的結果為后一個階段鋪路。況且,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有階段性的。如果只承認變化性和過程,不承認階段性和結果,那就無從考察一個人道德發(fā)展的狀態(tài),也無法為某一個階段的教育制定一定的目標來實施。杜威一直主張根據(jù)個體不同生長階段的特點來因材施教,而不是將固定的標準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本身就說明在他那里道德教育是有階段性的。
責任編輯文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