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峰
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教學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有效的體現(xiàn),學生愛說、想說,表達欲望變強了。有的教師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嘗試著讓他們自己提問、自己解答,這不失為一種好的語文教學方法,因為好問既是兒童的天性,更是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途徑。正如大文豪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彼裕囵B(yǎng)問題意識不僅是語文教學倡導的科學學習方式,更應成為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細觀語文課堂,大部分學生的提問要么不著邊際,要么都僅是停留在表面,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不知問什么,怎么問成了當下學生課堂學習狀態(tài)不可避免的問題與困惑。
那么,如何讓學生善于提問,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切實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我認為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只有善問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善問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有效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問在恰當處,疑在關鍵處”,使學生真正融入文本,積極參與學習,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高效厚重的課堂。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究竟應如何引導學生善問呢?我想簡單談談自己的實踐體會。
一、從課題入手,引導善問
“看文先破題”,有的課文的標題不僅極易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能“順藤摸瓜”,弄清課文要義。所以,教師要善于抓住題眼,引導學生提問,然后圍繞這些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解疑,為文本的深入學習作好有價值的鋪墊,形成積極活潑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在自主提問并急于探究中進入課文不失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理想的風箏》一文時,我在板書課題之后,分別在“理想”和“風箏”詞語下面加上了著重號,然后對學生說:“同學們,當你們讀到這兩個詞語后腦子里會產(chǎn)生什么疑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有的提出,理想和風箏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有的問:“老師,為什么要說成是理想的風箏?”帶著這樣有趣的共性問題,學生很自然地走進了課文,并馬上找到了文中的主人公——劉老師,并初步感受到他、風箏、理想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很好地把握了文章主旨,不知不覺提高了高年級學生抓題眼而統(tǒng)領全文的閱讀能力。
二、從重點字詞入手,引導善問
課文中的一些關鍵字詞往往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教學時,如果能引導學生從這些重點字詞入手,去進行深層挖掘,探究閱讀,既能使學生很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又能提高學生感悟遣詞精練與巧妙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如我在教學《愛如茉莉》一課時,課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鉆到我們的心中?!苯虒W時,我在句中的“鉆”字點上了著重號,然后問:“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字可替換成什么詞?”此時,有的學生說,可以用“升”;有的說,可以用“進”。然后引導學生圍繞這個“鉆”字讓學生談感受,為什么文中作者不用“升”或者“進”呢?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得出,“鉆”字其實是通過隱喻,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見、可以觸摸,而且語句也變得生動形象了。學生感悟頗深,對優(yōu)美生動的詞語有了敏銳感,遣詞造句的能力就在這樣的善問中不斷提升著。
三、從關鍵語句入手,引導善問
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往往在文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的慧眼,通過反復品讀玩味,進行質(zhì)疑解疑,使學生回味無窮。在教學《月光啟蒙》一文時,在感受著月夜母親為我哼唱民謠時,我相機多媒體出示:“母親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薄巴瑢W們,你們喜歡這句嗎?”話音剛落,有些小手便高高舉起了:“老師,我特別喜歡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一句,但又說不出好在哪里?!薄袄蠋?,我覺得芳香一詞用得特別好,它給我舒心和陶醉之感?!薄袄蠋?,我覺得這句話中的兩處比喻非常特別?!薄袄蠋煟x著這兩處比喻,讓我感覺母親的嗓音是那么甜美,讀起來好舒服?!痹谝龑W生充分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在學生自己質(zhì)疑解疑的過程中,他們對母親甜美的嗓音有了更加感性具體的認識,進一步感受到夏夜的美妙和母愛的偉大。
四、從空白處入手,引導善問
每一篇課文,都有給人思考回味的空間,這就是文本空白。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本空白,給自己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達到讀深、讀透的目的。以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為例,課文倒數(shù)第三小節(jié)是這樣寫的:“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同學們,這個省略號省略了哪些內(nèi)容呢?”通過聯(lián)系上文,逐步引導學生提問:此時彭德懷內(nèi)心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是啊,同學們問得真好!深愛著大黑騾子的彭德懷此時內(nèi)心是不平靜的,他似有千言萬語要對大黑騾子說??!”在接下來練筆的過程中,學生的質(zhì)疑和思維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對文本的理解更深了一步。
五、從特殊的標點符號入手,引導善問
文章中有些標點符號不僅揭示了不同的用法,還能從中感悟語句背后的深層含義。例如,《海倫·凱勒》一文中出現(xiàn)了雙引號的三種用法,(1)海倫學會了拼寫“泥土”“種子”等許多單詞。(2)海倫學會了用手指“說話”。(3)她用這樣動人的筆調(diào)描繪著她心中“看”的世界。這三句話一齊出示,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有價值的疑問:“為什么這些詞語要分別點上雙引號?”“它們的用法有什么不同?”“這些詞語上加雙引號好在哪里?”這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并且層層深入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從這些看似平常處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在以后寫作中學以致用的能力。
六、從課文的插圖入手,引導善問
插圖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方面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有意識地利用這一資源,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主動提問的意識,也不失為一種引導善問的好方法。如《愛如茉莉》一課,學生在觀察插圖后會自然地想道:媽媽嘴角邊為什么掛著恬靜的微笑?作者映子為什么被病床上的場景怔住了?映子會有哪些感觸呢?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才能使學生學活知識,觸類旁通,從而達到提高質(zhì)疑質(zhì)量的目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有效“問題”因素,巧設問題,才能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并善于提問。久而久之學生便能提出合理高質(zhì)量的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而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嗎!陸九淵說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敝挥幸龑W生善問,才能更大程度地激發(fā)、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啟迪學生的心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與品位。讓我們積極引導學生善問,為語文課堂錦上添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