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作業(yè),很多人自然會聯(lián)想到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作業(yè),隨手一翻學生的《家校聯(lián)系本》,所看到的也是這幾門學科的作業(yè),幾乎很難尋覓到品德課的作業(yè)。其實,品德課也需要有像語文、數(shù)學一樣精心設計的作業(yè)。因為它可以將“學生課內(nèi)課外、校內(nèi)校外的生活連成一體”,可以“將課程帶出課堂,使課程延伸、擴展到課堂之外,讓課堂教育的作用輻射于整個生活,而不是僅僅滿足于課堂上的效果”。
當然,品德作業(yè)不同于語文、數(shù)學作業(yè),它不應偏重認知性,而應更注重實踐性,是一種能讓學生獲得體驗、感悟的作業(yè),一種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作業(yè),一種長知識、長品德、長智慧的作業(yè)。
一、品德課程作業(yè)設計的類型
品德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所以品德課程的作業(yè)也是不拘泥于課堂形式,而分成課前、課堂、課后幾種類型。
1.課前作業(yè)——餐前一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準備是學生提煉生活經(jīng)驗的過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開展課前準備,完成相應的作業(yè),會使品德課堂更加真實、感性,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品德課堂的實效性。如我在執(zhí)教浙教版《我的爸爸媽媽》一課時,我想到:假如沒有學生以父母的了解,沒有激發(fā)起學生對父母濃濃的親情的話,那么,要了解爸爸媽媽,為家人增添歡樂將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項調(diào)查作業(yè):
有了這樣的作業(yè),課堂上學生就有話可說,有情可表,品德課程的有效性自然大大增強。
2.課堂作業(yè)——科學正餐
所謂課堂作業(yè),是指課堂教學中設計的與教材內(nèi)容適切的游戲、實驗、討論、讀記等。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浙教版《我們都是集體的一員》時,在課的最后設計了活動性作業(yè)——小組合作制作“奧運五環(huán)”。全班分成五組,每組制作一種顏色的五環(huán),五環(huán)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動手中明白,缺少任何一個小組的環(huán)都不能成為五環(huán),缺少任何一個人手中的絲線,都不能扎成圓環(huán),缺一不可。這樣的課堂作業(yè),保證了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
3.課后作業(yè)——餐后甜點
作為一門生活實踐課程,從生活出發(fā)還必須讓它回到生活中去,我們應該將品德課程向課外延伸,引領兒童走進生活,讓課堂與生活對接,通過生活學習生活。此時,課后作業(yè)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浙教版《謝謝你們,我的父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教材中的留白“我們也是家庭的一員,我們應該怎樣做子女,來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設計了這樣的作業(yè):引導學生結(jié)合今天的主題為父母至少做一件事,并記錄下來。
這項作業(yè)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去行動,去體驗,將課內(nèi)課外校內(nèi)校外的生活連在了一起,讓課堂教育的作用輻射整個生活,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有效的。
二、品德課作業(yè)設計的策略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品德作業(yè),品德作業(yè)又該如何設計?新課程強調(diào)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潛力的生命階段。因此,品德作業(yè)設計應從童年生活入手,引導他們熱愛生活,懂得生活。
1.品德課作業(yè)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讓學生熱愛生活是品德課程的核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有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人。我們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yè),讓學生提升對生活的認識,幫助他們體驗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快樂。
在學習《春天來了》這一主題時,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項作業(yè):星期天,走進大自然去尋找春天,并把你找到的春天用照相機或者眼睛拍攝下來,然后用語言或圖畫表達出來。
上課時,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找到的春天向小伙伴交流。孩子們紛紛拿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有照片,有圖畫,有觀察記錄……看著孩子們興致勃勃交流的情景,我想這是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記錄、思考的結(jié)果。他們在活動過程中肯定獲得了很多的體驗,更是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和特征。
2.品德課作業(yè)應引領學生學會生活
我們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用到生活中去,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其對生活的認識、態(tài)度、價值觀,這樣的品德作業(yè)就將成為學生生命的履歷,幫助他們體驗生活的快樂、成長的喜悅。
如《假如我有20元》這一課中,課堂上我讓學生討論并總結(jié)了合理花錢和節(jié)約用錢的方法,知道了怎樣去做理財小能手,但我們的品德教學不應這樣就結(jié)束了。所以,我設計了課后實踐活動。
附件一:
告家長書
尊敬的同學家長:
您好!
今天的《品德與生活》課上,我們學習了《假如我有20元》。這一課,旨在教會孩子如何合理花錢、節(jié)約用錢。當今社會,理財能力是每個人必備的能力之一,從小引導孩子有計劃、有目的地合理消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老師建議家長能給孩子提供一次社會實踐的機會,給他(她)準備20元錢,在你們的指導、陪同下去超市購物一次,以鍛煉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理財能力。
衷心感謝你們的支持和配合!
任課教師:姜佳莉
2010年4月27日
當學生初步懂得了合理花錢、節(jié)約用錢的一些具體知識和方法后,給他們一次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讓他們享受成功的體驗。
3.品德課作業(yè)應教導學生學會做人
“教會學生做人”是素質(zhì)教育的首要任務?!镀返屡c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做人是本課程的核心?!逼返抡n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xiàn)以育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取向,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人是品德課程的宗旨。
教學《樓上樓下》一課時,在課堂上,學生們分組討論怎樣與鄰居相處,大家氣氛熱烈。下課后,可能學生把這樣的活動僅當做一場熱鬧的游戲罷了。為了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我把學生主動跟鄰居“打招呼”作為延伸作業(yè)的落腳點,讓學生每天和鄰居打個招呼,打過了就畫張笑臉,每天對照、每天小結(jié),鼓勵自己主動問好,學會與人和睦相處。一星期后,讓學生誠實地反省自己:我每天是否主動跟鄰居打招呼,我為鄰居做過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通過這樣的實踐作業(yè),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們終于有了初步的群體歸屬感,體會到了自己的生活、成長與周圍人的密切關系,并掌握了與鄰里和睦相處的基本技能。
相信有了這樣的品德課作業(yè),會讓孩子的生活更豐富、更愉悅,會讓品德課的有效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