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寧
什么是留白?顧名思義,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在中國的書畫印藝術(shù)中,留白是一種重要的技法。書法中的留白使整幅字黑白相間、虛實貫通;繪畫中的留白使整幅畫氣韻相連、意境悠遠;篆刻中的留白使整方印格局分明、方寸統(tǒng)一。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sh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提效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于教者的角度來說,何謂“效率”,即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完成更多的教學內(nèi)容。所以,教師們追求課堂教學的完滿,他們耐心地解讀教材,精心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苦心地拓展相關資料,使得課堂上呈現(xiàn)出十分“滿”的狀態(tài)。教學是互動的行為,教者的意圖輻射到學生的行為上,即表現(xiàn)為:學生思維不得停歇,急速運轉(zhuǎn)。過去,人們反對語文課堂教學里的“照本宣科”和“填鴨式講學”,認為學生在教學中完全沒有主體地位,思維無法得到發(fā)展,課堂效率低下。如今,我們倡導“在‘大語文觀的關照下學習語文”“用課文教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梢哉f,這些觀念指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前進方向,改變了不少曾經(jīng)存在的弊端,但如果理解片面,也會產(chǎn)生不少新問題,使課堂呈現(xiàn)出“密不透風”“求大求全”“四處挖掘”的局面,對于學生來說自然不是什么福音了。
提效課堂應該是目標明晰的課堂,應該是精選內(nèi)容的課堂,也應該是有效設問的課堂。當我們的目光一直在關注“效率”二字時,是不是也應該去關注一下語文課堂的審美價值?人們總是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通俗來說,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家常課,且不說藝術(shù),一堂語文課至少應該是一件作品,是師生互動、合力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也應該有它的“審美價值”,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極具文化意味的,教學語言文字也當是富有審美取向的。這種“審美價值”的取向是什么?人們給了語文課堂教學兩個方面的價值訴求:人文和工具。人文是語文的意蘊之美,工具是語文的實用之美,兩者相得益彰。在課堂教學這件作品中,留白也有極大的存在價值,它是生本一方的藝術(shù)舞臺。執(zhí)教者設立的目標、精選的內(nèi)容、有效的設問均體現(xiàn)了教師的本位。學生的舞臺呢?越是設計滿當,越讓學生隨波逐流,而無思想空間;反之,教師若能適當收斂起鋒芒,誠心于教學設計中留白,或許能還語文課堂教學真趣、真意。筆者試從三組教學案例中,通過比較,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效作些冷靜思考,試圖明晰留白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所在。
一、于環(huán)節(jié)設計處留白——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
課例:蘇教版第十一冊《大自然的文字》
課堂A:執(zhí)教教師是一位年輕教師,她選擇了串講這篇科普小品。在處理描述四種大自然文字的四個小節(jié)時,教師選擇了逐段講解,每一個小節(jié)都設計了拓展延伸和恰當?shù)倪^渡語言,環(huán)節(jié)設計應該說是很精細的。在教學“大熊星座可以指引方向”的段落時,教師拓展了溫總理的詩作《仰望星空》,帶著學生一起去讀這首詩。筆者頗為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拓展這首詩?同時反思了一下,也對自己教學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設計”產(chǎn)生了厭惡感,為了滿足自己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為了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更加豐滿,“為設計而設計”的傻事做了不少?;氐奖菊n的教學中來,教師每一個自然段精講細講,而最終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可講,因為稍加研讀課文,就會發(fā)現(xiàn)本課的難度極低。四個相同結(jié)構(gòu)的自然段,用這樣的設計去進行教學,真是一個重復而機械的方法,學生不斷地去迎合老師,回答書中一目了然的答案,課堂教學可謂是索然無味。
課堂B:執(zhí)教教師在處理描寫大自然四種文字的四個段落時,采用了讓學生自學的方式。教師在PPT上出示了這樣三個要求:(1)讀懂這幾種大自然的文字的含義。(2)讀出文章表達上的亮點,并勾畫、交流。(3)合作填寫好表格。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自學四個段落,以表格稍作引領,把學習課文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然后再進行匯報、交流、討論,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引導、點撥,使得這四個自然段的學習變得既靈動又有效。最重要的是,教師根據(jù)課文的具體情況,適時地把自主學習的機會讓給了學生,這對于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是一次有效的訓練。學生讀、思、議、說、聽,在開放的教學形式下愉快地學到了知識。
教師將學習的機會留給了學生,而淡化形式上的環(huán)節(jié),用心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匯報,學生的精彩才是教學中最成功的環(huán)節(jié)。有時不需要精心設計,卻需要精心留白。
二、于挖掘訓練點處留白——給學生一些親近語言的機會
課例:蘇教版第十一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課堂A:執(zhí)教教師整堂課都著力體現(xiàn)“用課文教語文”的理念,例舉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
出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師:指名讀
生讀
師:你們留意“給”字后面的標點了嗎?
再讀
師:這里是一個逗號,應該讀出停頓。再請一位同學來讀。
生讀
環(huán)節(jié)二:
出示:“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春風吹來,姹紫嫣紅的花兒輕輕搖晃著,散發(fā)出陣陣芳香,引來了一只只蜜蜂?!?/p>
指名讀
出示:“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春風吹來,姹紫嫣紅的花兒散發(fā)出陣陣芳香,輕輕搖晃著,引來了一只只蜜蜂?!?/p>
師:讀一讀這句,你覺得能不能換一個順序?
生:不能換。
師:對,不能換,表達是有順序的,我們再讀一讀原句。
不想對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本身多作評論,讀者自有觀點。只想說執(zhí)教者用心良苦,目的也很簡單,抓住課文中的詞句,給學生以語文“工具性”訓練。
試想,對于《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樣人文性極強的文章,如果我們非得如此深入去挖掘它的語文工具性訓練點,課堂上不斷地像做練習題一樣訓練孩子關注標點、關注表達順序……筆者堅信,學生不僅不會親近語言表達和標點,只能離語言越來越遠,因為他們會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是如此的刻板、繁瑣和不近人情。每堂課教師都像挖地雷一樣帶著學生挖這些訓練點,語文教學還有一點審美可言嗎?
課堂B:本課課后有道習題:代高爾基兒子給父親回信,應該是本課最重要的語言訓練點。不由地想到特級教師于永正的經(jīng)典課例,于老師訓練扎實卻不著痕跡,不妨再次重溫:
師:還有一道題:請你替他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師引領學生了解高爾基信的內(nèi)容,(?譹?訛花開了很漂亮;?譺?訛思念兒子;?譻?訛多助人)提醒學生注意信的格式,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寫回信。(師巡視,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佳作)
師:指名上臺讀自己的信,加以點評,評出其中寫得精彩之處。
師:于老師也展示自己寫的回信,(投影出示)說說最喜歡老師寫的哪一段。(學生讀出老師引用排比的句子)
師:還喜歡于老師寫的什么?
生:您會分段,善于引用名言,標點符號也標在恰當?shù)牡胤健?/p>
師:會欣賞的人就會有發(fā)現(xiàn),有進步。
于永正老師把語言訓練融于學生回信之中,不可謂不細致巧妙。學生在寫信的過程中,明白了語言表達的細節(jié)要求,這個“白”留得精彩極了。怎么寫?寫得怎么樣?什么才叫寫得好?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領悟、實踐,可以說這便是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shù)!
三、于課外拓展處留白——給學生一些展示才情的機會
課例: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課堂A:執(zhí)教教師素質(zhì)過人,學識淵博,課堂極具凝聚力,朗誦基本功扎實,用范讀將學生引入了詩歌的學習。而后,教師用心指導學生朗讀,讀出詩人心境,尤其在指導學生讀“喜欲狂”句時,不遺余力,指導學生一定要笑著讀,方能讀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之后,教師補充大量杜甫詩作,結(jié)合時代背景,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亦有“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等等,詩句在大屏幕上此起彼伏,旨在與本課內(nèi)容相呼應。切入點也精巧恰當,教師文學功底盡情展露,聽眾無不為老師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厚的語文素養(yǎng)而折服。當然,折服者如筆者,敬佩之余,冷靜思之,聽眾當中,尚有稚者如學生,一課終了,幾乎被“撐死”!拓展無罪,與時代背景相關的詩句一首又一首地對學生形成地毯式轟炸,且都不易于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解讀,意欲何為?意能何為?筆者不得而知。
課堂B:執(zhí)教教師教學素養(yǎng)亦甚是了得,談吐不凡、功底深厚。所不同的是,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過多展示自己的功底,而和學生屢屢有這樣的對話:
師:這首古詩很長,請同學們自讀兩遍,你覺得自己讀準了,就請坐正。
師:誰再來吟誦,自由地,不受他人影響。
師:再讀全詩,你會有自己新的想法。
師:杜甫在這首詩中用一句話寫出了他回程的快,其實在李白的詩中也有這樣的用法。你知道嗎?
生:輕舟已過萬重山。
……
同樣是讀詩,教師播放了吟誦視頻,卻教給了學生“吟誦是自由的”概念,了不起!同樣是拓展,作者只是在教學伊始以杜甫最膾炙人口的幾句詩作為引子導入教學,教學主體是品味課文,只是在理解“回城之快”時拓展了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這首學生早已熟知的名詩,還是讓學生自己表述的,展示了學生對詩歌的見識和理解,其效果可謂是恰到好處。教師更是大氣而智慧地點評:“將這兩句話放在一塊,你就會知道,他們?yōu)槭裁词驱R名的!”
教師將最能體現(xiàn)才情和智慧的話語權(quán)留給了學生,這是教學機智,是教學風度,亦是課堂教學藝術(shù)的留白!
從以上三組課例不難看出,課堂教學需要效率,這毋庸置疑,而適當留白,不僅可以使課堂有效率,而且能讓學生融進教學,展示才華,訓練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時常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學生在我們的教學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他們有空間和時間表達嗎?這種表達是自由和有效的嗎?教學設計是無止境的追求,過度地注重設計會使課堂教學本身失去意義,而真正能讓課堂教學上升到藝術(shù)層面的不是你的設計,而是師與生的交流。我們不去刻意追求藝術(shù)的課堂,但語文教師應該胸懷理想,讓學生真正擁有課堂這個舞臺,才會使你的語文課堂靈動和鮮活起來。給課堂教學些許留白吧,它會促使我們更理性地思考語文課堂教學,賦予它更高層次的理想,因此課堂教學中的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