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謝澤源
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和歷史、現實的對話,是和高尚心靈的對話,是充滿樂趣的精神活動。日常閱讀教學的任務可以歸納為: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精神世界;通過引導學生深究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力。閱讀教學設計,簡單說來,就是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tǒng)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的過程。閱讀教學中的每一個設計,都是教師教學思想、智慧的反映。
指導通式一:大刀闊斧—添枝加葉—精雕細琢
但凡一篇課文,滿滿匝匝少或百余字,多則上千言。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科學地構架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并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學法指導與能力的培養(yǎng)。一言以蔽之——教師務必優(yōu)化教學過程。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少年閏土》是一篇經典課文。正因為“經典”,所以,此文承載的教學目標是多維的,許多教師在執(zhí)教時都不自覺滑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泥沼中,結果是面面俱到卻面面未到。難道長文短教真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嗎?答曰:非也。某位教師在通讀課文后,沒有著重分析閏土的人物形象,而是另辟蹊徑宕開一筆,從寫作的角度,著眼于體會文中人物對話描寫的特點。先是談話引入:假如讓你觀察一位老師,你想觀察他的哪一方面?繼而聯(lián)系本單元的課文,引導學生發(fā)現整整一個單元都與魯迅有密切的關聯(lián)。再迅速板書“閏土”,相機簡單介紹小說《故鄉(xiāng)》梗概,緊接著在“閏土”前添加“少年”一詞,讓學生猜想作者以此命名的用意,隨后切入課文寫作手法這一方面,這樣很自然就導入到學習人物的語言上來。之后,老師引導學生精讀閏土與“我”的對話,細細品味文段的主要內容、表現形式、表達效果等。最后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嘗試用過渡語段,將分散的對話集中寫;在對話中敘事,抓住重點有詳有略的表達手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崔巒老師曾說過,在閱讀教學中要滲透寫的教學,必須把那層窗戶紙給戳破。不只是感悟他人的寫法,而且要學習這樣的寫作方法。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教師大刀闊斧砍去多余枝丫,很好地捕捉到閱讀與寫作的疊加點,再引導學生盡所能去猜、去讀、去品,去比較、去仿寫、去創(chuàng)作,這“添枝加葉”的過程不就是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過程嗎?老師與學生的評析恰恰又充分發(fā)揮了師生雙方的積極能動性,于不露痕跡中完善了寫作的過程,進而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以提升,語文素養(yǎng)得以發(fā)展。
因此,當亂花漸欲迷人眼時,教師應當遵循刪繁就簡的原則,重新開掘,引發(fā)新生,在此基礎上才能綻放“標新立異二月花”。
指導通式二:披文入情—置身其中—超然物外
寫人記事類課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篇幅最多,這類課文大多人物形象鮮明、感情真摯。創(chuàng)設一種與文本相和諧的情境,擬定一個以情動人的閱讀話題,促進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升華情感是教學這類課文的通式。例如在《慈母情深》的課堂教學中,王崧舟老師傾情渲染“母愛”的深沉,先是詞語觸動:板書“母親”,問:當這兩個字映入你眼簾時,你眼前閃過怎樣的畫面?在“深”下加了個著重號,體會母親的情到底深在哪里。然后是畫面感動:指導學生憑預習記憶填空,重溫向母親要錢買書情節(jié),體味為什么“我”會鼻子一酸。把讓人特別有感受的地方,用波浪線畫出來。至此,完成了引領學生披文入情的過程。而后,自然撥動心弦——“我”第一次看到母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親這樣工作,有什么樣的感受?并一次次將鏡頭拉近,特寫母親的背、母親的臉、母親的眼睛,進一步煽情:在記憶中,母親的背、母親的臉、母親的眼睛曾是什么樣的,當你看到這樣的母親,會有什么感受?隨后出示四個面對母親的反問句,直擊學生心靈,令其全心投入到字里行間。慢鏡頭與快鏡頭的截然對比,攪得學生內心激流涌動,與“我”產生了情感共鳴。正因為有全情投入,學生才能換位體驗。最后將對母親寫話練習過渡到現實生活中,一首《懂你》,升華了文章主旨,引領學生走出課文,用心感悟母愛的真醇。
無獨有偶,在支玉恒《地震中的父與子》和薛法根《愛如茉莉》的教學中,名師們借助細節(jié)描寫,用心之溫度賦予字詞冷暖,一次次身臨其境,一次次感同身受,一次次情不自禁,一次次發(fā)自肺腑,一次次參悟人生……就這樣,重溫著一個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畫面,聆聽著一曲曲樸素而又動人的旋律,學生何以不為之動容呢?披文入情已生情,置身其中難自抑,超然物外情更深!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薄拔恼虏皇菬o情物”,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文章,它們都是作者心聲的表露,都是作者情感的積淀,蘊藏著精神的無限自由和生命的無限奧妙。語文教師應引領學生徜徉其中,以情悟情,將心契心,體驗這種情感,以此培養(yǎng)審美情趣,滋潤干涸的心田。
指導通式三:旁敲側擊—有的放矢—觸類旁通
語文教學藝術最主要的特征是:清晰性。追求精確性是其走向科學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標志。與語文教學清晰性相對的是語文教學藝術的模糊性。語文教學藝術的模糊性是針對語文教學藝術中精確性教學產生的一些弊端而提出來的。語文教學藝術模糊性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靈動和生命的活力。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讓學生把自己當做獨立的人去觀照作品、感悟作品,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研究性、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過程,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開放式的格局。在這個意義上,模糊教學更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有利于更好地貫徹新課標精神,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清晰性與模糊性是對立統(tǒng)一的,對于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來說,教學目標是清晰的,但實現目標的過程有時因為避免機械刻板追求情趣或許不能完完全全循規(guī)蹈矩,可能會旁逸斜出,可能會峰回路轉,可能會大相徑庭。這或許就是教學藝術的生成美、靈性美。
例如賈志敏《驚弓之鳥》的教學,從“能手”一詞說開去,衍生到更羸的本事。又從同行的獵手說開去,繼而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只有更羸想到了而別人沒有想到,大雁究竟死于誰之手……看上去問題零散,漫無目標,好似隔山震虎,旁敲側擊,實際卻是為后文體會“更羸的本事”這一難點作的鋪墊?!拔乃瓶瓷讲幌财健保虒W時的散點布陣并非雜亂無章,它往往是整篇教學設計的曲徑通幽之處。所謂“虛實相生,前后相隨”,設計巧妙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的“旁敲側擊”是基于預設目標的伏筆試探,是達成清晰目標的放手模糊前測,學生的多元化反應是教學生成中必不可少的模糊過程。教師無法精確預測學生的多元反應,但可以模糊估測學生的反應區(qū)域,由此作出相應的判斷,得出較為模糊的結論。當教學活動由模糊走向清晰之際,教師便可以實施“有的放矢”,再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進行遷移發(fā)散,從而促進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