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女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指導下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目標,結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收入分配原則、方式,最終建立起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并且結合現(xiàn)實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對制度進行不斷完善。事實證明,這些探索是有效的,經驗是寶貴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回顧和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領域的實踐與基本經驗,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收入分配;經驗
中圖分類號:F81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9-0129-05
分配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社會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時下的中國,改革走向縱深,利益格局不斷調整,收入差距持續(xù)拉大的趨勢沒有根本得到扭轉,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全體中國人民利益的政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努力通過革命斗爭、發(fā)展經濟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為民眾謀福利?;仡櫤涂偨Y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對收入分配領域改革的實踐與基本經驗,探尋收入分配政策演進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對于當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緩解不同群體利益矛盾。解決民生問題、實現(xiàn)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收入分配價值取向與目標的確立
收入分配公平一直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追求的一個目標。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對于社會主義階段收入分配價值取向與目標的論述是比較零散的,但是建立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論是明確的。他們認為,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貨幣關系的消亡。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大生產的順利進行,人們在消費資料的分配上,將遵循“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實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兩種不同的分配方式。但按勞分配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收入差距,“因為它默認了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了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敝袊伯a黨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一直秉承馬克思主義關于收入分配公平的價值取向和目標,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從“反對絕對平均主義”到“追求共同富?!?/p>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結合當時的戰(zhàn)時經濟條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應當堅持相對平均的觀點,認為,“紅軍人員的物質分配。應該做到大體上的平均,例如官兵薪餉平等,因為這是現(xiàn)時斗爭環(huán)境所需要的。”建國之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從兼顧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仍然要堅持“大體平均”的觀點。用以防止兩極分化、保證社會公平?!墩撌箨P系》中強調“國家和工廠、合作社的關系,工廠、合作社和生產者的關系。這兩種關系都要處理好。為此,就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軍民兼顧、‘公私兼顧?!辈粌H如此,“國家和工廠,國家和工人,工廠和工人,國家和合作社,國家和農民,合作社和農民,都必須兼顧,不能只顧一頭。無論只顧哪一頭,都是不利于社會主義,不利于無產階級專政的。”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毛澤東堅決反對絕對的平均主義,他認為“發(fā)給傷病用費,反對分傷輕傷重,要求平均發(fā)給。官長騎馬,不認為是工作需要,而認為是不平等制度。分物品要求極端平均,不愿意有特別情形部分多分去一點。背米不論大人小孩體強體弱,要平均背。住房子要分得一樣平,司令部住了一間大點的房子也要罵起來。派勤務要派得一樣平,稍微多做一點就不肯”等等,這種絕對平均主義是手工業(yè)和小農經濟的產物,是農民小資產者的一種幻想,根本不是革命斗爭的需要,反而會妨礙革命斗爭,即使在社會主義時期,物質分配也要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取酬”和工作需要原則來進行,絕無所謂“絕對的平均”,因此,“必須反對不問一切理由的絕對平均主義”。但是遺憾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的“左”的風潮席卷全國以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過程中,農村開始在分配上大搞平均主義,掀起了所謂的“共產風”,人人都進人民公社大食堂“吃大鍋飯”,搞起了完全脫離實際的分配方式,及至“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范圍內都開始大搞平均主義分配,這嚴重脫離了中國的經濟建設實際。給國民經濟建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我國開始在各個領域進行撥亂反正。在分配領域,著重糾正大搞平均主義的錯誤,重新肯定按勞分配制度。1992年初,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理論,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不是少數(shù)人富起來、大多數(shù)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薄吧鐣髁x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薄拔覀儓猿肿呱鐣髁x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币簿褪钦f,沒有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就談不上什么真正的收入分配公平,而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就是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富?!?。黨的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進一步指出:“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反對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大政府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職能,防止收入差距懸殊,避免出現(xiàn)兩極分化,以實現(xiàn)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大政策?!睆摹胺磳^對平均主義”到“追求共同富?!?,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收入分配公平這一價值取向和目標上認識的巨大進步。
(二)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和公平”是人類文明追求的兩大目標,也是一個社會收入分配制度的兩大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認為公平具有時代性和相對性,“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xiàn)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產物”,馬克思認為通過建立社會調節(jié)機制,可以縮小并消除實際存在的差別,最終達到事實上的平等。效率是實現(xiàn)公平的前提和基礎,列寧曾經提到:“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shù)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沒有這個條件,勞動擺脫資本桎梏這整個解放事業(yè)就不可能獲得成功,社會主義就不可能獲得勝利?!币虼耍R克思和列寧的公平效率觀是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是會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呈現(xiàn)不同側重點的。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上出現(xiàn)過重點不同的政策取向,改革開放以后,以打破平均主義為突破口,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20世紀80年代的“效率優(yōu)先”階段。改革初期。為了解決長時間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局面,提高生產效率,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一文中第一次在正式將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問題提上了日程。報告中說:“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經營的企業(yè)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實現(xiàn)社會公平,在分配領域的決策中將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協(xié)調提上日程。”此后,這種“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說法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2.20世紀90年代的“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論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南巡,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加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更大勝利》一文中提到“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說法,該《決定》中談到要“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個人收入分配要“體現(xiàn)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江澤民認為,“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fā)展,保持社會穩(wěn)定。”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中還補充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職能。調節(jié)差距過大的收入?!?/p>
3.新世紀的“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論階段。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一改十余年不變“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說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之后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明確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節(jié),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一文中再次提到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第八部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明確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p>
由此可以看出,計劃經濟時期,由于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重視分配結果的平等但嚴重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損害了效率: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對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進行了深入的改革,效率一時成為了中心目標,但是收入分配關系和分配格局的巨大變化帶來的利益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進入新世紀之后公平再一次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效率與公平之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價值取向的高度關注,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在收入分配制度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上的認識上的不斷深化。
二、收入分配原則和方法的探索
收入分配的原則和方法是一個社會收入分配制度的核心,即按照什么方式或者標準對消費資料進行分配。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的基礎;正是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不同各要素所有者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進而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分配方式和分配關系。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什么樣的基本經濟制度,最終決定了收入分配領域需要采用什么樣的原則和方法。脫離生產關系談分配是對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嚴重背離。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經嚴肅地批判了分配決定論,強調指出:“在所謂分配問題上大做文章并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錯誤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xiàn)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瘪R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做了初步的設想,根據(jù)馬克思的設想,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個體手工業(yè)和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進行改造之后,逐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在這一基礎上,開始了在收入分配領域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歷史實踐與探索。
(一)按勞分配原則的確立
建國初期。由于我國還存在著多種所有制形式,因此分配方式是比較混亂的,正如周恩來總理在195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的那樣:解放初,我們國家的工資制度是十分混亂的。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工資制度,是輕重倒置、高低懸殊、極不合理的。為了改變分配領域的混亂狀況,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在參照蘇聯(lián)收入分配模式的基礎上,1952年開始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工資制度和獎勵制度,統(tǒng)一以“工資分”作為工資的計算單位,改國家工作人員供給制為貨幣工資制,有效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于此同時,毛澤東還強調分配要服從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應拘泥于收入的完全均等,指出:“簡單地拿農民每人每年平均所得和工人每人每年平均所得相比較,說一個低了,一個高了,這是不適當?shù)?。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比農民高得多,而農民的生活費用比城市工人又省得多,所以不能說工人特別得到國家的優(yōu)待。有少部分工人的工資以及有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資是高了一些,農民看了不滿意是有理由的,斟酌情況做一些調整,是必要的?!?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對企業(yè)的工資制度進行進一步改革,經過改革,在產業(yè)部門內實行八級工資制,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少數(shù)企業(yè)的職員實行職務等級工資制,在計時工資的基礎上,推廣和改進計件工資,對職工的超額勞動實行獎勵,為特殊條件下工作的勞動者發(fā)放津貼。在農村。初級農村合作社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其中勞動報酬部分根據(jù)社員勞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進行分配,體現(xiàn)了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20世紀50年代中期,高級合作社開始實行按勞分配為原則的分配方式,其主要的形式是工分制和勞動日制。這次改革之后基本在全國范圍內確立起了按勞分配原則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對按勞分配原則的否定
20世紀50年代后期,“左”的錯誤泛濫和“大躍進”運動的興起,給剛剛確立的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制度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計件工資和獎勵制度被誣蔑“金錢掛帥”而加以否定。1960年,中國共產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糾正“左”的錯誤。在1961年9月試行的“工業(yè)十七條”中。強調要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反對平均主義。在農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分配上搞平均主義,掀起了所謂的“共產風”,“評工記分”的制度被否定,人民公社建起了大食堂,嚴重破壞了按勞分配原則。1962年黨中央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重新強調農村應該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規(guī)定農村生產隊對社員應該按照勞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付給合理的報酬,避免搞平均主義分配。但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計件工資和獎金制度被視為“資本主義”的東西而被取消,將按勞分配原則當作“資產階級法權”和產生“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而被全盤否定。
(三)按勞分配原則的重新確立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我國開始在各個領域進行撥亂反正。在分配領域,中國共產黨著重糾正否定按勞分配和大搞平均主義的錯誤,重新肯定按勞分配制度。1983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解放思想,事實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指出在收入分配領域“不強調物質利益,對少數(shù)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他認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強調實行改革,主張加強考核。根據(jù)職工的勞動好壞、技術高低、貢獻大小來評定其工資級別,對做出貢獻大的人員給與適當報酬和獎勵?!叭绻还茇暙I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是四五十塊錢,表面上看來大家似乎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這怎么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進一步提出判斷收入分配公平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痹谶@一背景下,按勞分配原則在我國收入分配領域被重新確立。
(四)按勞分配原則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原則相結合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允許其他經濟并存”,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開始發(fā)展起來,與之相適應,分配領域也出現(xiàn)了多種分配方式。199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到“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首次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边@一提法表明,中國共產黨針對中國經濟建設的具體國情,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做出了更清晰的描述,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進一步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敝链?,我國根據(jù)經濟領域內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原則,確立了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功能性分配方式。這一原則和方式的確立表明中國共產黨經過幾十年的探索,逐漸能夠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不斷從理論和實踐中進行有益的探索,尋找出了一種適合中國國情。能夠調動廣大人民積極性的收入分配原則和方式。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
通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的指導下,逐漸建立起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制度。然而,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眾所周知,合理的收入差距能夠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參與生產活動,推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fā)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合理收入差距的存在與我們在收入分配制度構建過程中的“反平均主義”價值取向和在收入分配原則上“允許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有直接的關系。)。但是,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起來的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完善,存在初次分配過程中政府和企業(yè)擠占勞動者報酬、再分配領域對勞動者的有效補償不足和第三次分配發(fā)展滯后等問題,再加上我國的不平衡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財政稅收體制收入分配功能不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收入差距逐漸突破了合理范圍,收入分配不公問題越來越突出。面對收入分配領域出現(xiàn)的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和開始萌現(xiàn)的貧富分化態(tài)勢,中國共產黨以“消除兩極分化”和“實現(xiàn)共同富裕”為根本準繩,對收入分配差距不斷進行調節(jié),對收入分配領域內的不法行為予以堅決打擊。
早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就認識到了貪污、浪費等官僚主義現(xiàn)象的危害不法商販從事偷稅漏稅、投機倒把等非法活動造成的分配不公現(xiàn)象,發(fā)起了“三反”和“五反”運動。他強調:“應把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斗爭看作如同鎮(zhèn)壓反革命的斗爭一樣的重要?!蓖瑫r,他號召:“向著違法的資產階級開展一個大規(guī)模的堅決的徹底的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和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斗爭。”同時,毛澤東還發(fā)現(xiàn)了農村中存在的貧富對立現(xiàn)象,提出“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然而現(xiàn)實中,20世紀中葉之后大搞平均主義,完全消滅貧富差距的做法并沒能實現(xiàn)人民的共同富裕。
20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改革開放過程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的發(fā)展以及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的思想傳播,居民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面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出現(xiàn)的新的問題,鄧小平再次提出要堅決防止兩極分化。1990年,鄧小平在會見馬來西亞郭氏兄弟集團董事長郭鶴年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如果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薄叭绻銉蓸O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qū)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fā)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fā)展,就可能出亂子。”并進一步提出了解決居民之間兩極分化的一些想法。如“對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個人……征收所得稅”,“先富起來的地區(qū)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伴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黨的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進一步明確“規(guī)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jié)少數(shù)壟斷性行業(yè)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取締非法收入,對侵吞共有財產和用偷稅逃稅、權錢交易等非法手段謀取利益的,堅決依法懲處。整頓不合理收入,對憑借行業(yè)壟斷和某些特殊條件獲得個人額外收入的,必須糾正。調節(jié)過高收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焙\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y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jié),打破經營壟斷,創(chuàng)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對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jié)力度不斷加大,政策持續(xù)完善,措施一步步細化,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解決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的理論經驗不斷積累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也不斷增強。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一直致力于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追求。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中國國情對收入分配領域中出現(xiàn)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不斷探索,積累經驗,最終建立起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制度。這一制度以“共同富?!睘楦灸繕?、以“公平分配”為基本價值取向,采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則和方法,并針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事實證明,這些探索是有效的,經驗是寶貴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