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英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首先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二是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第三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語文教學的情感性,決定了它比其他學科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如何利用學科優(yōu)勢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既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值得我們積極探究的課題。
一、語文教材為“心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語文學科以其教材內容特有的形象性、生動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多文質兼美,如《與妻書》《荷花淀》《我愛這土地》《贊美》《白馬篇》《燈》等作品,或歌頌愛國英雄人物,或抒發(fā)愛國豪情,或表現(xiàn)民族氣節(jié),形象可感,主題鮮明,飽含感情。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作者表達了對自然、歷史、人的禮贊,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由作者這樣一個用手來感知世界的人娓娓道來,很容易觸及學生的靈魂,給他們以強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啟迪。
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其鮮明的性格、感人的情懷影響著學生?!侗秤啊匪憩F(xiàn)出來的父子親情,《最后一課》所反映的愛國熱情,《白蝴蝶之戀》一文中流露出的愛心和同情心,都能夠凈化學生靈魂,完善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若能聲情并茂、形象生動地把這些藝術之美展示給學生,就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進取意識,使他們的靈魂得到升華。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心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1. 情感理解與溝通是“心育”的前提條件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理解學生的情感,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如此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理解,實現(xiàn)有效教學。在教學時,教師應使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例如,在課堂提問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坡度和難點,讓成績好的學生回答能力類問題,讓成績差的學生回答識記類問題,予以適當?shù)膯l(fā),讓他們時時感受到喜悅。教師還要不失時機地鼓勵、鼓舞學生,對學生在回答問題、分析問題等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及時表揚,讓他們有一種“我能行”的自豪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真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p>
2. 利用文本資源是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
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人格,教師要強調平等民主的教育態(tài)度,如尊重、接納、信賴等。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力求營造課堂民主環(huán)境,通過生動的活動、特別的情境設置,使學生在感悟、體驗的過程中完成人格的培養(yǎng)。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碑攲W生感到被老師尊重、信任甚至欣賞時,他就會積極主動與教師配合,使自己的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如在閱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前,筆者先介紹了歐洲“四大吝嗇鬼”:潑留希金、葛朗臺、阿巴公和夏洛克。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有個學生提出夏洛克并非典型的“吝嗇鬼”,而是兇惡殘忍的人。當時筆者并沒有因為他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有出入就馬上否定他,而是及時表揚了他這種求異思維,并鼓勵他進一步認真分析課文,找出事實依據(jù)。在討論時,該生胸有成竹地指出:夏洛克在法庭上為了割仇人安東尼奧一磅“什么用處都沒有的肉”,竟然面對“兩倍”“三倍”“十倍”于借款的錢毫不動心,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據(jù),證明夏洛克并非“吝嗇鬼”的典型,而是“殘忍”的代言人。我對他的分析大加贊賞。
3. 深挖教材,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
首先,我們可通過挖掘教材思想內容來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宋代學者趙與時曾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調動學生自身的積累,引導他們感知課文的內容,挖掘教材中的人生要旨,給學生以感化、熏陶,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有重要意義。
其次,可借助文學作品的形象分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學習小說《麥琪的故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德拉和杰姆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得到一種愛的情緒體驗,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要靠彼此的真誠、尊重來維系。如《一碗陽春面》中老板的做法既不露痕跡地保護了母子三人的自尊心,又體現(xiàn)了真摯的同情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
最后,在作文教學和語文實際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習作是學生客觀生活的反映,常常清晰地顯示出學生心理活動的軌跡;周記更是學生敞開心扉的窗口,平時想說而不說敢說的話,如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沖突、生活中的苦悶、青春期的萌動等,都會不經意地宣泄于筆端,形諸于文字。教師在批改時,一定要認真揣摩、分析,借助評語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心靈的撫慰。
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學習屈原的《離騷》,學生能體會其“九死而不悔”的剛強意志;讀史鐵生、蘇軾、白居易的作品,學生可體會到作者直面挫折、善待打擊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讀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能使人壓力頓減,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美中,獲得心理的調適,不會因為一點挫折、失敗而不能自拔。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既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更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作者單位:浙江麗水廣播電視中專遂昌分校,麗水, 323300)
編輯 / 于 洪 黃才玲 終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