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國文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新加坡 637616)
新加坡華語中的數(shù)詞及其相關表達①
尚國文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新加坡 637616)
新加坡華語;普通話;數(shù)詞;語法
本文系統(tǒng)地分析了新加坡華語中數(shù)詞及其相關表達的語法特征。新加坡華語與普通話中的數(shù)詞用法大體一致,但在整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倍數(shù)、序數(shù)、概數(shù)等表達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深入研究新加坡華語各個層面的語法特征,可以為漢語學習者了解世界各地華語的語法概貌提供參考。
新加坡是個多種族共存、華人人口占大多數(shù)的東南亞國家,華語是其官方語言之一。由于受到歷史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新加坡當?shù)厮褂玫娜A語雖然與中國的普通話大體一致,但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各個語言層面與普通話相比又都有所差別。本文以數(shù)詞及其相關表達為例,從一個側面闡述新加坡華語與普通話語法上的異同。
數(shù)詞是表示數(shù)目的詞語。漢語中與數(shù)目相關的表達非常豐富。尹小林(1993)曾整理編纂了一部《漢語數(shù)目詞辭典》,其中收錄從上古至清末含數(shù)目字且具有特定含義的“數(shù)目詞”,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典章、哲學等多個門類,共計2760余條。在語言學中,“數(shù)”和“量”常結合起來歸為數(shù)量范疇,根據(jù)計量對象的不同可以分成物量、時間量、空間量、動作量、程度量等次范疇(李宇明,2000)。自王力(1943/1985)將數(shù)詞列為一個獨立詞類以來,有關數(shù)詞的語法問題就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尤其是在數(shù)量詞語對于語法結構的制約作用問題上研究頗多(參見楊素英、黃月圓、曹秀玲,2004)。
在語法體系中,數(shù)詞一般看作是體詞的一個下屬類別,內(nèi)部可以分為表數(shù)值的基數(shù)詞和表次序的序數(shù)詞,而基數(shù)又包括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倍數(shù)等(朱德熙,1982;胡附,1984;劉月華等,2001;陸慶和,2006)?;鶖?shù)從構成上看可分成系數(shù)詞和位數(shù)詞兩部分,如“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兩”等屬于系數(shù)詞,而“個、十、百、千、萬、億”等屬于位數(shù)詞。序數(shù)詞通常使用“第”加系數(shù)詞或系位結構來表達(如第一,第一百)。另外,數(shù)詞中還包括表概數(shù)的詞語和結構,如“三十來個”就屬于不精確的計數(shù)。
新加坡華語中的數(shù)目表達跟普通話基本一致,卻又不盡相同。在以往的研究中,陸儉明、張楚浩、錢萍(2002:111-119)曾從數(shù)詞中的省略現(xiàn)象、百分數(shù)表達、萬位數(shù)表達、約數(shù)表達、年齡表達、時間表達等方面考察了新加坡華語中數(shù)詞使用的特征。不過,他們的分析還有待深入,并且還有很多與數(shù)詞相關的表達并未涉及。本文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探討新加坡華語中數(shù)詞及其相關表達的用法特征,從而為漢語研究者和學習者了解全球華語語法的面貌提供部分參考。
本文中有關新加坡華語的用例,除個別采自當?shù)乜谡Z外,其余均摘自當?shù)氐娜A文報章,主要包括《聯(lián)合早報》、《聯(lián)合晚報》、《新明日報》及《我報》,在文中分別簡稱為《早報》、《晚報》、《新明》及《我報》。另外,為了反映新加坡華語的最新用法,報章的用例都摘自2009至2011年間發(fā)表的文章。
由于基數(shù)是數(shù)詞的核心,我們首先從整數(shù)、分數(shù)、小數(shù)、倍數(shù)等4個次類來探討新加坡華語中數(shù)詞表達的特點。
1.1 整數(shù)的表達
1.1.1 系位數(shù)的省略
在普通話中,當基數(shù)是由“一”與“百、千、萬”等所組成的系位結構時,前面的“一”要讀出來,如130讀作“一百三十”,1100讀作“一千一百”。而在新加坡華語中,這種系位結構不僅前面的系數(shù)“一”可以不讀出來,后面的位數(shù)詞也不必讀出來。例如,120可說成“百二”,1400可說成“千四”。這種數(shù)目表達方式在閩南話和粵語中都很普遍,新加坡華語中的說法應該是受這兩種方言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們考察發(fā)現(xiàn),這種系位數(shù)省略的條件如下:
系數(shù)“一”省略時,最末的位數(shù)詞必須同時省略。如果后者不省略,“一”也不能省略。例如,150可以說成“百五”,但不能說成“百五十”。不過,當“一”保留時,最末的位數(shù)詞仍可省略,如1200可說成“一千二”。
數(shù)詞必須只有相鄰的兩級位數(shù),多于或少于兩級或者級位不相鄰時,“一”不能省讀。例如,12300有“萬、千和百”三級位數(shù),10300中含有“萬”和“百”兩級不相鄰的位數(shù),所以都沒有省略讀法,即不能讀成“萬二千三”、“萬零三百”。
可省略的系數(shù)“一”必須位于數(shù)詞的首位,非首位的“一”不能省讀。如1100可讀成“千一”,但后面的“一”不能省讀。
數(shù)詞必須是整數(shù),含有非整數(shù)成分時不能省讀,如110.1不能讀成“百一點一”。這可以看作b)的延伸,因為小數(shù)的存在使得數(shù)詞含有不相鄰的級位①我們不把個位和小數(shù)看作相鄰的兩級位數(shù)。,未能滿足省讀條件。
數(shù)詞是具體數(shù)目時,省略式后不能與量詞、名詞等相結合,否則省略用法不能使用。例如可以說“買書花了百三”、“兩門考了百七”,但不能說“買書花了百三塊”、“兩門考了百七分”。也就是說,當具體數(shù)詞與名詞、量詞結合時,數(shù)詞一般需要讀全。然而,當數(shù)詞是概數(shù)時,省略式后面則可以接量詞、名詞等成分。例如:
(1)她被捕后承認,自2010年7月起,總共騷擾了百多戶人家。(《早報》,2011年3月2日,P7)
(2)結果,反應非常踴躍,只有百多個空缺,卻有千名新加坡人搶著到中國銀行界工作。(《新明》,2010年6月25日,P10)
這里的“百多”、“千”都是概數(shù),“一”可省略,且后面可接量詞。
當位數(shù)是“億”時,系數(shù)詞“一”不大能省讀,如一億五千萬一般不說成“億五”。只有符合上述條件,基數(shù)詞的省略讀法才能成立。
在新加坡華語中,某些“一+量+數(shù)”結構中的“一”也可以省略,如“一塊三”可以說成“塊三”,“一尺三”可以說成“尺六”。這里的量詞只能是單音節(jié)的,雙音節(jié)量詞不能用,如“公里三”、“小時半”都不能說。
1.1.2 “萬”的表達
新加坡華語中,“萬”可以說成“十千”,如30,000常讀成“三十千”,120,000常讀成“一百二十千”。這種讀法是受英語數(shù)字讀法的影響。我們知道,英語中的千位數(shù)以上的數(shù)字表達是從右向左每三位加一個逗點,第一個逗點讀thousand,第二個讀million,第三個讀billion。如45,000和960,000在英語中分別讀作forty-five thousand和nine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新加坡華語中的“十千”就是把英語中的數(shù)字表達直接翻譯過來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當數(shù)字中有比“千”更大的位數(shù)詞時,“十千”的讀法就不再適用,如100萬不能說成“一百十千”,305萬也不能說成“三百萬零五十千”。
1.1.3 “二”和“兩”
關于數(shù)詞“二”和“兩”的區(qū)別,很多漢語語法教材中都提及過。但是新加坡華語中“兩”的使用頻率遠比“二”要高。在普通話中,當位數(shù)詞“百”、“千”、“萬”、“億”位于數(shù)列中間時一般用“二”。另外,處于開頭時,“千、萬、億”前通常用“兩”,而“百”前則一般用“二”(呂叔湘等,1999;劉月華等,2001)。而在新加坡華語中,除多位數(shù)中十位和個位的2仍讀“二”之外,其他位置上則一般讀作“兩”,無論處于數(shù)列首位還是中間。如2200讀作“兩千兩百”,22222讀作“兩萬兩千兩百二十二”。
普通話中含“二”的成語或習慣用語(如“一心二用”、“三心二意”等),在新加坡華語中常把“二”說成“兩”,如“一心兩用”、“一石兩鳥”、“三心兩意”、“兩者不可兼得”、“一山難容兩虎”等。
新加坡華語中偏好用“兩”很可能是受閩粵方言的影響,另外用“二”較少也可能跟當?shù)厝说陌l(fā)音習慣有關。由于[er]的讀音包含卷舌音,以南方方言為母語的當?shù)厝俗x起來比較吃力,所以人們更傾向于使用“兩”來表達“二”的數(shù)字概念。
1.2 分數(shù)的表達
1.2.1 分數(shù)的讀法普通話中,分數(shù)的讀法是“分母基數(shù)+分之+分子基數(shù)”,如三分之二,四分之三等。在新加坡華語中,“之”??梢圆徽f,而直接使用“分母基數(shù)+分+分子基數(shù)”。例如:
(3)盡管如此,建屋局文告說,9月份的組屋轉售交易量比8月份少了四分一。(《早報》,2010年10月2日,P8)
(4)來臨大選將有15個集選區(qū),須有至少一名馬來族候選人的集選區(qū),不能超過集選區(qū)總數(shù)的五分三。(《晚報》,2011年4月16日,P6)
(5)住在山區(qū)里、沒有機會上幼兒園的兒童占約三分二,即600萬人左右。(《早報》,2011年11月19日,P25)
這里的分數(shù)在普通話中都要在分之后使用“之”。
另外,百分數(shù)在新加坡華語中常用“巴仙”表示,如30%說成“三十巴仙”,5%說成“五巴仙”?!鞍拖伞笔怯⒄Zpercent的音譯,在港澳、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也這樣使用(李宇明,2010)。需要指出的是,“百分之百”在普通話中可用作副詞,表示“全部、十足”,如“百分之百地服從”是說完全聽從。相應地,新加坡華語中的“一百巴仙”也有類似的用法,例如:
(6)這個人看起來像我,聲音也像我,但并非一百巴仙是我。(《早報》,2011年10月11日,P2)
(7)中、臺會統(tǒng)一,他說他一百巴仙相信。(《早報》,2009年12月4日,P4)
這里的“一百巴仙”用作狀語,與“百分之百”的副詞用法一致,表示“完全、絕對”。“一百巴仙”之所以這樣用,大概是因為在華語使用者看來,它與“百分之百”意義相同,因此“百分之百”的句法功能也理所應當?shù)剡m用于“一百巴仙”。
1.2.2 “成”的用法
當分母是“十”的時候,“十分之”可以省去并在分子基數(shù)后加“成”,如十分之三可以說成“三成”,十分之七可以說“七成”。無論在普通話還是新加坡華語中,“X成”都是書面語中常見的用法,口語中用得不多?!俺伞彼硎镜臄?shù)目不一定是整數(shù)。例如普通話中有“半成”及“X成X”的表達,后者的兩個X都可以是1~9之間的基數(shù)詞。以下用例摘自北京大學的CCL語料庫。
(8)六成會考慮工作地點的遠近,考慮安全問題的只占三成四。
(9)施虐者多為與受虐兒童同住的家人,有四成七是親生父親,三成五是親生母親,…
(10)女性有失眠問題的比率約達三成一,男性約為二成五。
這里的“三成四”相當于34%,“四成七”相當于47%,諸如此類。
而在新加坡華語中,“半成”雖然可以說,但“X成X”的結構基本不用,如果用的話,后一個X一定是“半”。例如:
(11)在美元貶值下,今年泰國米進口和批發(fā)價均已向上調(diào)整一成及半成。(《早報》,2010年12月15日,P18)
(12)自由行旅客,較去年同期上升四成;跟團旅客則占一成,也較去年增加五成半。(《早報》,2010年10月5日,P17)
可以看到,在新加坡華語中,如果數(shù)量不足“一成”時,只能使用“半成”的說法,用“成”時不能像普通話那樣有其他的零頭。
1.3 小數(shù)的表達
1.3.1 小數(shù)的讀法
在普通話和新加坡華語中,小數(shù)的讀法都是“整數(shù)基數(shù)+點+小數(shù)后系數(shù)”,如1.3讀成“一點三”。但是當整數(shù)是零時,新加坡華語口語中可以省去零,直接說成“點+小數(shù)后系數(shù)”。如0.8可以說成“點八”,0.51可以說成“點五一”。
1.3.2 “半”的用法
“半”用作數(shù)詞相當于1/2或0.5,我們權且將其放在小數(shù)部分加以討論。
“半”可以出現(xiàn)在“半+量”及“數(shù)+量+半”結構中,前一結構中的量詞沒有限制(如“半塊”、“半條”),但后一結構中的量詞主要是度量、時間、容器等類量詞或“倍”及“個”(呂叔湘等,1999:60),如“三寸半”、“兩年半”等。這些量詞都是“表示確定數(shù)量或確定實體相聯(lián)系的可二分單位的量詞”(邢福義,1995:107)。
“半”在與表示貨幣單位的量詞(“塊”、“毛”)結合時①雖然“塊”和“毛”可以與“半”結合,但更正式的貨幣單位“元”和“角”則不能與“半”搭配??梢?,“半”表示貨幣數(shù)值是一種口語性的表達。,新加坡華語的用法與普通話有所不同。普通話中的“塊”和“分”之后可以帶“半”,但“毛”之后則不能。而在新加坡華語中,“毛”之后帶“半”(相當于“五分”)則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如“三毛半”、“五塊兩毛半”分別相當于0.35元、5.25元。需要指出的是,“半”只能位于貨幣單位之后,不能置于其前。例如“5角”不能說成“半塊”,“5分”也不能說成“半毛”。
再來看“半”與時間詞結合的情況?!鞍搿迸c“年”和“日”的組合沒有什么特別,但“半”與“月”組合的情況在普通話和新加坡華語中有所不同。在普通話中,含“半”的數(shù)量詞結構“X個半”與“月”連用時,“半”應置于“月”之前(陸儉明,1993),如“三個半月”。而在新加坡華語中,“半”置于“月”的前后皆可。“半”置前時,“X個半月”既可以表時段(例13),也可以表時點(例14)。
(13)在因傷告別賽場四個半月之久后,意甲豪門AC米蘭的功勛前鋒因扎吉(Inzaghi)28日帶來的消息振奮人心。(《新明》,2011年3月30日,P13)
(14)蕭菲紀蓮(Sylvie Guillem)在撒特勒井劇院的新節(jié)目,三個半月前訂票時還沒正名,去到現(xiàn)場才知道叫《六千里外》——紀念日本311地震海嘯。(《早報》,2011年8月7日,P27)
而“半”后置時,“X個月半”只能表時段,不能表時點。例如:
(15)家中安裝兩年的過濾器,平均一個月半更換一次過濾芯,但上個月,濾芯變得非常骯臟,他得每六天就換一次。(《早報》,2011年6月9日,P4)
(16)1MMSC由馬來西亞旅游部主辦,為期兩個月半,從6月15日開始,直至8月31日的開齋節(jié)止。(《早報》,2011年7月18日,P3)
(17)假設高薪職員的薪金是¥8000,兩個月半的花紅加上幾個月薪水,“濕濕水”(小兒科)啦?。ā锻韴蟆?,2011年1月3日,P11)
這里含“半”的數(shù)量結構都表示時段,“X個月半”都可以換成“X個半月”。
1.4 倍數(shù)的表達
在普通話中,倍數(shù)一般用來表示某數(shù)比所比之數(shù)大或增加的量,對于小于或減少的情況通常不用倍數(shù)表達。而在新加坡華語中,“小于”或“減少”的量仍然可以用“倍”來表示。例如:
(18)獲得工作機會比其他人高出4倍,失業(yè)機會減少15倍。(《早報》,2011年5月23日,P2)
(19)它使用的加密和壓縮技術,把數(shù)據(jù)傳送量和時間減少超過50倍和加快50倍,但不犧牲其表現(xiàn)。(《早報》,2010年9月27日,P9)
(20)寶寶的一部分血管,僅有兩三公分寬,比一般人的小3倍,所以……(《新明》,2011年7月29日,P8)
(21)這次旅游展的規(guī)模比2月舉辦的小6倍,僅有27個參展商,但還是吸引不少公眾。(《晚報》,2010年5月1日,P4)
在普通話中,這里的倍數(shù)都應該用分數(shù)來表示,如(18)中的“減少15倍”應說成“減少至1/15”,而(20)中的“比一般人的小3倍”應說成“是一般人的1/4”。
另外,普通話中表比較的副詞“更”不能與倍數(shù)同現(xiàn),但在新加坡華語中,表示倍數(shù)時用“更”也可以接受。例如:
(22)外國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性有六倍更可能要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早報》,2010年7月21日,P25)
(23)其實,這個世界比他們更可憐一百倍一千倍的人,還有很多。(《晚報》,2010年3月15日,P9)
(24)產(chǎn)品擁有專利成分Rucinol,比任何現(xiàn)有的美白成分更有效60,000倍。(《晚報》,2011年4月29日,P14)
例(22)很可能是受到英語表達的影響,如英語中可以使用“X timesmore adj.than”結構表示倍數(shù)關系。而后兩句則很可能是說話人對漢語中“更”表比較用法的誤用,屬于由不完全習得而造成的語法偏誤。當然,隨著這種用法越來越普遍,語法偏誤也有成為華語規(guī)范的傾向。
新加坡華語中還有許多與基本數(shù)詞相關的表達很具特色。下面我們以幾個有代表性的數(shù)量表達為例,探討它們在新加坡華語中的意義及使用特征。
2.1 概數(shù)的表達
概數(shù)指的是不精確、大概的數(shù)目,可以通過數(shù)詞連用(如“兩三天”、“四五歲”)或表約數(shù)的詞語(如“約”、“近”、“上下”、“左右”等)來表達。這些詞語或結構的用法在新加坡華語和普通話中基本一致。不過,數(shù)詞“多”的用法值得關注。在普通話中,當“多”跟“月”、“星期”、“小時”等時間詞搭配時,“多”一般要緊隨數(shù)量結構(數(shù)詞通常是1~10之間的整數(shù)或“半”,而量詞是“個”)并置于時間詞之前,如“半個多月”、“十個多星期”、“四個多小時”。而新加坡華語中,除此用法之外,“多”也常常置于“月”之后。例如:
(25)短短一個月多內(nèi),兩個以孔子為名目的“和平獎”先后通過媒體造勢,又都被上級主管部門叫?!ā对鐖蟆?,2011年10月8日,P37)
(26)2011年還有一個星期多就將結束,在展望2012年的當兒,亞洲娛樂圈卻傳出負面消息……(《早報》,2011年12月23日,P10)
(27)道別之際,一問對方家住哪里,竟然是要打車1個小時多才能抵達的郊外。(《早報》,2011年4月20日,P5)
這里的“X個+月/星期/小時+多”與普通話中的“X個+多+月/星期/小時”的語義相同,但X常是10以內(nèi)的數(shù)字。
對于普通話中“多”與數(shù)量結構結合的用法及成因,宗世海、張魯昌(2008)做過詳盡的分析。根據(jù)他們的論述,“多”用于模糊概化表達是說話人簡化了一個復雜的量而又為了避免失真所做的補償。對于“X個+時間詞”結構來說,“X個”與“X個月/星期/小時”都有再切分、再細化的空間,根據(jù)漢語使用者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經(jīng)驗,“多”更傾向于置于“月”之前。而在新加坡華語中,“X個月多”的形式使用頻繁,很可能是類推的結果:既然“多”可以置于表時間的“年”之后(如“一年多”、“三年多”),那么“多”置于其他時間名詞之后也應該可以成立,因此便有了“X個月/星期/小時+多”的用法。
2.2 序數(shù)的表達
序數(shù)通常用“第”來表示。當序數(shù)是“第一”時,新加坡華語經(jīng)常使用“首”來表示。例如:
(28)建屋發(fā)展局昨天在兀蘭推出兩個預購組屋(BTO)項目,但首天申購不熱烈,總共1329個單位只有408人申購……(《早報》,2010年9月22日,P5)
(29)濱海灣金沙空中花園開幕首個月,超過10萬人“登空”,平均每天3000多人高空200米看風景。(《晚報》,2010年7月28日,P6)
這里的“首”在普通話中一般要說成“第一”。
另外,在普通話中,天干和地支也可以用來表示序數(shù)(劉月華等,2001)。新加坡華語中也有用甲乙丙丁等表達等級的用法。例如:
(30)第一年考試每科及格,還有兩科甲等,她說能升上第二年已不容易了。(《早報》,2011年9月22日,P15)
(31)那年代左鄰右舍,也沒聽說出什么大人物,有讀書念到英文九號拿甲等文憑的,已經(jīng)很不得了。(《早報》,2010年3月30日,P2)
但是,最常見的等級表達方式則是用英文字母與“等”結合的形式。例如:
(32)死者也說所有的科目都要考獲“A”等,備感壓力。(《早報》,2010年4月7日,P4)
(33)李資政也說,如果他的英文水平達A等,華文只屬于C等。(《早報》,2010年6月30日,P6-7)
(34)我校大部分學生在小六會考中的數(shù)理成績并不是非常理想,一般在B等以下。(《早報》,2010年4月22日,P15)
這種通過字母順序表達等級的用法在普通話中遠沒有新加坡華語中普遍。
另外,在普通話中,序數(shù)表達不一定都用“第”,如樓層、樓牌號都不用“第”。而新加坡華語則可以用“第”來表示樓層、樓牌等(周清海,2007)。這很可能是受英語的影響而來的。例如:
(35)你家住第幾樓?
(36)你住第幾座組屋?
這兩例中的序數(shù)詞表達在普通話中分別要說成“幾樓”和“哪一座”。
2.3 星期的表達
新加坡華語中經(jīng)常使用“拜X”來表示“禮拜X”的概念,而“禮拜天”可以略為“禮拜”。這種用法是受閩南語的影響而形成的。例如:
(37)以前只是拜六禮拜,后來又多了個拜三;如果有得選擇,不知道會不會希望每天都有?(《晚報》,2011年5月3日,P16)
(38)在湯申的分店,我們周末開到半夜,拜五拜六不少人都是11點多才來。(《早報》,2011年1月26日,P1)
陸儉明等(2002:118)曾指出,“拜X”這種表達方式“無論在口語或書面語中,用得都很普遍”。然而,我們考察發(fā)現(xiàn),這種表達方式在口語里非常常見,但在書面或正式語體中則很少用。因此“拜X”應該看作是華語口語中“星期”的表達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周日”除了說成“禮拜”以外,也常說成“拜日”或“拜天”。不過,也有不少本地人認為,只有周一到六可以用“拜X”來表示,“拜天/拜日”則不能說。
2.4 鐘點的表達
很多研究已經(jīng)提到,新加坡華語常使用“X個字”表達“分鐘”的概念。1個字相當于“5分鐘”,如2:35說成“兩點七個字”,11:05說成“十一點一個字”。當時間點不是“5”的整倍數(shù)時,則可以說成“X個字出”或“X個字半”,表示大概的時點。如“九點三個字出”指的是9:15~9:20之間的某個時點,“差一個字半十一點”是說“差七八分鐘十一點”(陸儉明等,2002)?!皞€字”在口語中有時還會省略,如“八點三”所指的時間是8:15。
“X個字”這種表達是從粵方言來的,在新加坡華語口語中很常用,但在書面語中則不多見。2.5最底價表達
新加坡華語常使用“數(shù)詞+元+起跳”來表達商品的最底價。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起跳”指的是“跳高、跳遠、跳水等開始跳躍時的動作”。而在新加坡華語中,“起跳”常與表價格的數(shù)量詞連用,指的是產(chǎn)品價格的最小值,常用作廣告宣傳。例如:
(39)音響之家(Audio House)成立本地第一間電器廠商直銷店,電器產(chǎn)品¥9起跳!(《晚報》,2010年1月14日,P2)
(40)久田哲也在濱海灣開設的餐館“Waku Ghin”,一人份從400元起跳,菜單上的美食食材肯定是頂級的。(《早報》,2010年8月28日,P6)
(41)例如到芬蘭的旅游配套,至少是4000元起跳。(《新明》,2011年11月9日,P6)這里“起跳”前的價格都是商品的最底價格?!捌鹛庇袝r也會說成“起”。例如:
(42)讀者只要剪下優(yōu)惠固本,只需付費699元起(原價1099元起)。(《新明》,2011年6月22日,P11)
(43)CoCo壹番屋的咖喱飯從11元起(單只配蔬菜的咖喱飯從10元起)。(《早報》,2011年11月22日,P6)
普通話中原來沒有這種用法,但近來這種說法也逐漸流行起來。經(jīng)營者使用“數(shù)量詞+起/起跳”,目的是突出商品的價格實惠,借此達到吸引顧客光顧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商店中常見的英語廣告“From X¥”,其意義和功能與“X起”是一樣的。我們據(jù)此猜測,數(shù)詞與“起跳”連用來表達最底價,很可能是受英語的影響而形成的。
2.6 “形容詞+過+數(shù)量名”結構
新加坡華語經(jīng)常使用“形容詞+過+數(shù)量名”結構來表示一個數(shù)目范圍。這里的形容詞一般是表示度量、大小等意義的單音節(jié)形容詞,而“過”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于”。例如:
(44)一個家庭要擁有多過一部車,得付出更高代價。(《早報》,2011年7月9日,P20)
(45)搞怪博客林宜儐(Steven Lim)網(wǎng)上找小女友,年齡不可大過22歲!(《晚報》,2011年5月28日,P5)
(46)調(diào)查也指出,很多老人每天進食少過2餐,也少吃蔬菜水果和奶制品。(《晚報》,2011年10月3日,P6-7)
(47)本地小學生不只課業(yè)繁重,連書包也重過一包米,平均重量超過5公斤。(《新明》2010年10月14日,P6)
在普通話中,這些句中的“形+過”分別要說成“多于”、“超過”、“少于”及“比…重”。
新加坡華語中這種含“過”的數(shù)詞結構可能是受閩、粵方言影響而來的,也可能與英語中的相關句式有關。閩南話與粵語中經(jīng)常使用“形+過+比較對象”的結構,而英語中的“形容詞比較級+than+比較對象”是典型的比較結構,二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新加坡在多語共存的環(huán)境中把這些結構移植到華語中是很自然的事情(祝曉宏,2008:140)。
在普通話中,詢問數(shù)量最常用的疑問詞是“多”或“多少”?!皫住币渤S脕碓儐枖?shù)量,但詢問對象的數(shù)目一般應少于十。而在新加坡華語中,“幾”作為疑問詞的用法并不限于小數(shù)目,語義上跟“多“、“多少”相當。例如:
(48)20幾年前,我曾問您:“奶奶,您今年幾歲了?”你答道:“六加零。”(《早報》,2011年11月13日,P4)
(49)勞工法沒有規(guī)定員工每周需工作幾小時才能享有公假。(《新明》,2012年2月22日,P7)
(50)記:你最胖的時候是幾公斤?歐:應該是我讀碩士的時候,有50公斤。(《晚報》,2010年9月15日,P11)
這里的“幾”在普通話中都要說成“多”或“多少”才合適。正是由于對疑問詞“幾”的語義范圍理解不同,造成了新加坡華語與普通話對數(shù)量問詢上的語用差別。
又比如,新加坡華語中通常使用“幾時”來詢問“什么時候”。例如:
(51)工作人員預計今天凌晨能把所有污水抽出,至于地下通道幾時開放則還無法確定。(《早報》,2011年9月13日,P1)
(52)李:你幾時能完成博士研究?沈:多兩年。(《早報》,2011年9月16日,P7)
(53)結了婚的藝人經(jīng)常會被媒體“催生”,追問幾時生孩子,鄭斌輝體恤媒體的工作,但說一切順其自然?。ā段覉蟆?,2011年8月25日,B19)
這些例句中的“幾時”在普通話中一般都要說成“何時”或“什么時候”。新加坡華語中的“幾時”的用法是受粵語的影響而形成的。另外,古漢語中常用“幾時”詢問時間,如“明月幾時有”。新加坡華語與粵語中使用“幾時”,很可能是古漢語語法的保留所致。
此外,馬來西亞華語中還常使用“幾+度量形容詞”的形式來詢問重量、長度、厚度等,“幾”仍然相當于普通話中的疑問詞“多”,如“繩子幾長”、“他幾重”在普通話中要說成“繩子多長”、“他多重”。這種疑問句式來自于粵語,在新加坡華語中也偶有使用,但并不普遍。
新加坡華語作為現(xiàn)代漢語的一種重要的區(qū)域變體,其語法與普通話是一脈相承的,但在很多方面又與普通話存在著顯著或細微的差別。本文從比較的角度入手,詳細討論了新加坡華語中的數(shù)詞表達相對于普通話所體現(xiàn)的語法特性。我們發(fā)現(xiàn),在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倍數(shù)、概數(shù)、序數(shù)及其他與數(shù)詞相關的表達上,新加坡華語有自己的呈現(xiàn)方式。這些差異大多是受方言的影響造成的,也有一些與英語的表達有關。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新加坡華語中的語法現(xiàn)象雖然與普通話有所不同,但很多用法并不是新加坡獨有的,不少數(shù)詞表達方式在港臺及東南亞其他地區(qū)也能見到。
本文的討論也顯示,新加坡華語中的語法規(guī)則比普通話中要靈活和寬泛,很多普通話中不能成立的說法,在新加坡華語中都可以接受。當然,普通話中也有一些數(shù)詞的表達形式在新加坡華語中是基本不用的。例如,財務票據(jù)中用于記錄人民幣金額的大寫數(shù)碼“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在新加坡未見使用。又如,“倆”和“仨”分別是“兩個”和“三個”的合音詞形式,在北方口語中很常用,例如“姐妹倆”、“他們仨”等。但新加坡華語中則只用“兩個”、“三個”,如“姐妹兩個”、“他們?nèi)齻€”等。
在規(guī)范化方面,我們認為,對于新加坡華語與普通話不一致的地方,不宜簡單地歸結為語法偏誤,而應該在充分尊重當?shù)赜梅晳T的基礎上進行協(xié)調(diào)與引導。這是因為在新加坡華語成為獨立的漢語變體這個事實面前,一味地拿普通話的標準去評判它的語法體系是不現(xiàn)實的。按照徐杰(2007:46)的說法,新加坡華語應該在自身現(xiàn)狀基礎上進行規(guī)范;判斷某個語用法規(guī)范與否的標準來自新加坡華語本身,而不是普通話或其他華語。
總之,深入研究包括新加坡在內(nèi)的世界各地的華語的語法特征,對于增進全球華語圈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
胡附1984《數(shù)詞和量詞》,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宇明2000《漢語量范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李宇明(主編)2010《全球華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主編)1999《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1993《說“年、月、日”》,載《陸儉明自選集》,大象出版社。
陸儉明張楚浩錢萍2002《新加坡華語語法的特點》,載周清海(編著)《新加坡華語詞匯與語法》,新加坡:玲子傳媒。
陸慶和2006《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力1943/1985《現(xiàn)代中國語法》,商務印書館。
邢福義1995《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詞系統(tǒng)中的“半”和“雙”》,載《語法問題思索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徐杰2007《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教育》,學林出版社。
楊素英黃月圓曹秀玲2004《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表達問題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
尹小林(主編)1993《漢語數(shù)目詞辭典》,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05《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
周清海2007《全球化環(huán)境下的華語文與華語文教學》,新加坡青年書局。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祝曉宏2008《新加坡華語語法變異研究》,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宗世海張魯昌2008《漢語量代詞“多”的用法及其解釋》,《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
On Numerals and Relevant Expressions in SingaporeMandarin
Shang Guowe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637616 Singapore)
Singapore Mandarin;Putonghua(Standard Chinese);Numerals;Gramma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numerals and relevant expressions in Singapore Mandarin.The numerals in Singapore Mandarin,though similar to the usage in Putonghua(Standard Chinese),demonstrate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xpressions of integer,fraction,decimal,multiple,ordinal,and approximate numbers.A thorough exp loration of the grammar in Singapore Mandarin is significant in that it enables the Chinese learners to perceive the grammatical profile of the Mandarins in theworld.
H179;H146.2
A
1674-8174(2012)04-0067-09
【責任編輯 劉文輝】
2011-12-21
尚國文(1979-),男,河北靈壽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漢語語法、語言教育與規(guī)劃研究。
① 衷心感謝評審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另外也特別感謝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的研究助理王志豪先生在本文初稿寫作過程中給予的協(xi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