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燕 劉冬燕
農民工是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的一個新型社會階層,是我國改革開放、加快城市化進程中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城市在享受著農民工廉價勞動力帶來的飛速繁榮的同時,也被農民工的高犯罪率問題所困擾,農民工進城由“農”變?yōu)椤肮ぁ焙鬄槭裁磿l(fā)出諸多社會犯罪現(xiàn)象?
一、青年農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內因:
1.經濟上的弱勢狀態(tài)是青年農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年農民作為農村中的“精英”群體,抱著追求自身發(fā)展和利益最大化的夢想流向了城市,都市的繁榮和城市中的“漂泊者”的巨大落差使其內心失衡,極易產生一些攻擊性、報復性和其他反社會心理,最終借助非法手段謀取個人經濟利益成為選擇,經濟弱勢是導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2.青年農民工文化水平及綜合素質偏低偏低,法律意識淡薄。
青年農民工文化水平偏低,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加之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法制教育,對法律知之甚少,法律意識普遍淡薄,不懂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已經觸犯了法律,自己還不知道。在遇到權益受損害后往往不知道怎么樣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斷、一時沖動,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3.精神上遭受的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導致心理失衡,加劇了青年農民工犯罪。
從近幾年青年農民工犯罪具體情況來看,很多并不完全是因為貧窮,而是對不公平的待遇和身份的不被認同有著更大的關系。誤解、偏見乃至歧視農民工在城市里具有一定普遍性,這種群體性偏見與歧視傷害了他們的人格和尊嚴,這些青年農民工因心理上的受歧視而產生了不滿情緒,這種不滿也阻礙了他們與城市群體的交往與互動,成為游離于城市社會之外的邊緣群體,生活在城市的底層。長期積累的忌妒、壓抑和憤懣的心理得不到正確釋放,導致心理失衡而促使一些人做出越軌的行為。
4.文化上的弱勢地位是造成青年農民工犯罪的一大因素之一。
由于受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民工文化生活十分單調,精神世界空虛。青年農民工進入城市后完全處于一種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中,這些“城市里的邊緣人”由農村的“熟人社會”進入城市的“匿名社會”,脫離了農村原有文化道德和風俗習慣的約束控制,也弱化了他們的自我遏制,青年“打工仔、“打工妹”更是失去了家庭約束,他們在生活中常常受到挫折,又不能通過正當?shù)耐緩浇鉀Q,在利益的驅使下或者在矛盾沖突中,極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偏離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行為準則而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因為如此,在城市犯罪中,青年農民工群體所占的比率較高。
(二)社會外因:
1.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執(zhí)法不力使得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障。
當前的各種法律雖然注意到了農民工的權益保護,也制定了一些相應的規(guī)定,但由于具體適用性不強,一些惡意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的事情還帶有一定的時有發(fā)生。再加上執(zhí)法部門執(zhí)法不力,致使政策在現(xiàn)實中難以落到實處,而農民工通過勞動仲裁和訴訟維護權益,往往在時間、精力、財力上無法承受,訴訟成本太高,在無法用公力救濟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只能求救于私力救濟,在討薪時采用一些過激手段.誘發(fā)許多犯罪案件。由于公權力的缺位或救濟渠道的不暢通而所實施的“私力救濟式”犯罪在農民工犯罪中常見的一種形式。
2.不盡合理的管理體制和教育培訓制度的不健全使農民工的發(fā)展機會弱化。
當前,國家對農民工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規(guī)相對較少,管理流動人口的相關政策滯后,管理方式多把其看做“另類”進行“防范式”管理,管理系統(tǒng)弱化。另外農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導致職業(yè)技能差,謀生能力弱,加上教育培訓項目較少,培訓內容與生產和服務實際脫節(jié),使得農民工發(fā)展機會更加弱。就業(yè)不穩(wěn)定和收入難以提高是誘發(fā)農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
3.社會保障政策的空白和缺位容易使農民工鋌而走險。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對城市居民和農民工采取的是雙重標準,對前者多為保護,對后者多為限制,無論是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還是醫(yī)療保險均覆蓋城鎮(zhèn)職工,社會保障制度把農民工排斥在外。因此較易導致他們尋找非法途徑以達到所謂的“自我保護”。
二、青年農民工犯罪的防控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立法及社會保障制度,給青年農民工以法律的支持。
我國目前還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針對農民工問題的專門法律法規(guī),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還存在諸多漏洞和缺失?!秳趧臃ā愤€不能有效地保護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因為農民工的權益涉及到勞動、失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居住、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因此,應盡快制定、完善相關的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法規(guī)。
(二)轉變流動人口管理體制,走“服務型”管理之路。
各級政府要把對農民工的管理方式由以往的“防范式”管理轉變?yōu)椤胺招汀惫芾?,完善農民工登記管理制度,建立外來人員用工登記制度,向民政部門申報,對其要定期進行相關法律知識培訓。
(三)進一步完善針對青年農民工的就業(yè)服務和培訓工作,加強其自身綜合素質和就業(yè)能力的提高。
在農民工輸出地政府應設立專門機構,有組織地對青年農民工進行輸出前職業(yè)技能培訓和法制教育,以提高其就業(yè)能力。同時增強城市居民和外來農民工群體之間的了解、消除他們之間的歧視,避免沖突的發(fā)生,預防和減少農民工犯罪,
(四)重視農民工心理健康,保障青年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城市管理者要從宏觀角度和政策制定方面進行規(guī)劃,把農民工文化活動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是預防和減少農民工犯罪的重要途經。
總之,解決青年農民工犯罪問題任重道遠。尤其是我國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青年農民工群體更加龐大,農民工與城市政府和城市居民的沖突和摩擦會經常發(fā)生。維護好這些農民工合法權益,合理及時地保障其權益免受不法侵害,是預防和減少青年農民工犯罪的關鍵。農民工犯罪率的下降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麻國安.中國的流動人口與犯罪[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
[2]羅少威.農民工的犯罪分析與預防,社會與法制,2009.11(中).
(作者簡介:劉金燕,石家莊學院政法系講師;劉冬燕,保定市徐水一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