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光
(浙江樹人大學人文學院,杭州310015)
·文學與文化研究·
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的淡退歷程及其思考
呂紅光
(浙江樹人大學人文學院,杭州310015)
中國古代特有的文體觀念使中國古代詩文佳篇層出,而自近現代以來,由于中國古代整體思維方式的淡退,中國古代語境下的整體性的“文體”含義不斷遭到分化。文類文體觀念、個體文體觀念、體用一如的思維方式相繼在人們觀念中的淡退,中國古代盛極一時、追求別致文體的勝景不再復現,這不能不令人感嘆這是一個“中國文體精神”缺失的時代,這一現象應該引起當代的批判與思考。中國文體精神已經失去了其在古代特有的生存土壤,但如果能在人文學科范疇內通過官方對文體寫作進行有效的措施與制度,對目前人文學科界的文體精神現況的改善起到一定成效還是有可能的。
中國古代文體觀;整體思維方式;中國文體精神
在西方文學理論與思維方式的影響下,“文體”在通行的文學理論教材中的定義就是指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1];至于文章的外在樣貌,以“風格”一詞劃分而出。一代又一代教科書式的傳承使這種觀念存于人們的頭腦中,幾乎具有籠罩性的影響力,直至今日仍在社會各個層面上廣泛使用。事實上,這是一種西方拆分式的思維模式,與中國古代整體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一)中國古代文體觀結構:體用一如
在中國早期,華夏民族由于特定的地域與特定的文化,形成了整體性思維方式。以是,無論是最初的如圖畫一般的從整體上見而示意的文字,還是依靠龜甲獸骨整體所裂之文以兆示兇吉的占卜,抑或是中醫(yī)對病人的望聞問切、從整體上審視患者的病理。中華民族所形成的每一個特色文化基本上都是在整體性思維方式下而展開的,中國古代文體觀亦如此,整體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篇云:“夫才量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保?]近現代學者早就看到了古代學者以人體結構名稱比文體的思維方式,錢鐘書先生《談藝錄》云古人“以文擬人”[3],吳承學先生有專文《生命之喻——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人化的批評》[4]論之,等等。但是這些似乎并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由于西方文體學的發(fā)展,文體學在古代文學界受到了廣泛重視,“文體”二字在中國古代語境下到底是什么含義引起了前沿學者的思考,一些學者指出了中國古代“體”字含義雖多[5],但古代“文體”的最核心、最普遍性的含義乃是“文章整體”之意。除了整體性特征以外,一些前沿學者還指出,中國古代體用思想發(fā)達,由此古代“文體”形成了即體即用的體用一如的結構。如顧爾行《刻文體明辨序》:“文有體,亦有用。體欲其辨,師心而匠意,則逸轡之御也。用欲其神,拘攣而執(zhí)泥,則膠柱之瑟也……體不詭用,而用不離體,作者之意在我……”①此種觀點以錢志熙與姚愛斌為代表。參見錢志熙《論中國古代的文體學傳統——兼論古代文學文體研究的對象與方法》(《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92—99頁)與姚愛斌《論中國古代文體論研究范式的轉換》(《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42—48頁)。古人將文體視為像人體一樣的有血有肉的活的整體,非是僵死之物。由此,中國古代的文章整體形成了體用一如的球形結構,球體表層為文類文體②陶東風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論及文類文體是指“對某一文學類型(如詩歌)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類型(如小說)的文體特征的概括”,個體文體是指“對單個作品的文體特征的概括”。這是兩個描述性的文體學術語,適合于學術性的論述。為了區(qū)別于體裁風格這個概念,所以本文亦采用這兩個術語?!喈斢谌说能|體框架,內層為個體文體——相當于人的精神內蘊,二者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與西方將文章整體分為體裁與風格的拆分式結構是不同的。
(二)中國古代文體價值:文章表現才性的人才觀念
從東漢末年起,從人的實際本質、性情來判斷這個人是否有才能、適合于承擔什么職業(yè)逐漸成為評判人才的重要方式,許劭《人物志·材理篇》:“質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性和平,能論禮教,辨其得失,義禮之家也。質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保?]在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下,個體文體相當于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正好是能夠體現人物本質性情的重要指標之一,蕭子顯《文學傳論》:“文章者,蓋性情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保?]文與人完全統一為一體,文如其人。曹植因為文才出眾,所以曹操曾多次地想立曹植為太子。當性情可以決定一個人是否有才的時候,當文章成為性情的重要外在顯現的時候,文章就與才能、仕途有了無法割舍的關系③關于六朝文章與人才觀念的關系,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中有詳論(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版,1—190頁)。,導致士子們瘋狂地重視文章寫作。實際用途極大地刺激了文章寫作、追求別致個體文體的高潮。
但是,近現代以來,隨著工業(yè)文明的進展,中國古代文體觀消匿無跡,廣大知識分子不再像古人一樣追求別具一格的文體,這無疑是中華精神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何其洋洋,在中國古代,那曾經是士人們爭相以求的什物;何其寥落,今人幾乎遺忘古代文體觀念為何物。文類文體觀念的消退,讓我們本擁有豐富多彩的文類文體大國在創(chuàng)作種類上日趨減少,《文心雕龍》中的文類有三十多種,而今人們眼中的文學體裁只剩下了四大樣式,高考作文還特別要求“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個體文體不再成為知識分子的普遍追求,導致昔日古代詩文佳篇層出的勝景不復重現。下面作者即探討中國古代文體觀念在近現代的淡退歷程,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現實性的批判與思考。
(一)明清近代以來“文體”、“體裁”、“風格”在使用上的混亂
文體、風格、體裁在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產生之初,其實都有指文章整體的含義。風格在魏晉本是用于形容人的較好整體風貌的詞匯,而且是個褒義詞,《世說新語·賞譽》,“(陸)機清厲有風格”[8]?!稌x書·庾亮傳》,“風格峻整,動由禮節(jié)”[9]。都是說某人有與眾不同的風貌。后當文體觀念興起之后,由于古人喜歡拿人體來作比的思維方式,人們便用形容人的詞匯轉而用于文體,如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10]268,這里的“風格”用于指較好的文章整體。而體裁與文體在產生之初基本上是同義的,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標舉,顏延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保?1]這里說顏延之“體裁明密”,明顯是對顏延之文章整體的評價,意思就是“文體明密”;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爭,事繁而才損……時俗如此,安能獨違?但務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譽,改革體裁者,實吾所希。”[10]267這段文字先對世俗浮華的文體表達不滿,然后希望有德才兼?zhèn)涞娜顺鰜怼案母矬w裁”,明顯就是改革文體的意思。在明清以前,一些文人用風格或體裁來表達文體的含義,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人們最常見的是直接用“其體如何如何”的句式來表達。清末近代以來,詞匯“文體”依舊盛行,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文體指文章整體的含義仍然是這個詞匯最為普遍的、最為一般性的用法。龔自珍有《文體箴》:“嗚呼!予欲慕古人之能創(chuàng)兮,予命弗丁其時!予欲因今人之所因兮,予莜然而恥之……文心古無,文體寄于古。”[12]梁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練,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保?3]同時,明清以后“風格”和“體裁”這兩個詞匯的使用頻率大為增加。而且體裁的意義首先得到了分化:體裁的含義一方面仍有繼承前人指文章整體的含義,如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司空表圣二十四詩品,仿書評而別具體裁,氣味可步柴桑四言后塵?!保?4]這里說司空圖的《詩品》別具一格,其“體裁”堪與陶淵明的四言詩媲美,“體裁”二字顯為“文體”之同義詞。另一方面,也開始出現了以“體裁”指稱文類文體的例子:徐師曾《文體明辨序》:“夫文章之有體裁,猶宮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保?5]74“文章必先體裁,而后可論工拙?!保?5]74《圍爐詩話》稱:“詩文體裁有異?!保?6]大概是因為“裁”字有逐漸走向有剪裁、制裁、規(guī)范的含義,使“體裁”從最初的文章整體含義逐漸有走向指稱文章樣式的傾向。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由于“體裁”含義尚沒有官方系統的干涉,全憑文人自發(fā)使用,這使“體裁”的新舊兩種含義在長時期并存,導致了在近代以來的學者中的著作里這兩種“體裁”含義均有呈現,甚至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如梁啟超《十五小豪杰譯后語》:“本書原擬依《水滸》、《紅樓》等書體裁,純用俗話,但翻譯之時,甚為困難?!保?7]這里的“體裁”是說譯者本著按照原書俗話的文體風貌進行翻譯,亦為文體之同義詞。而梁啟超之《晚清兩大家詩鈔題辭》:“然則將來新詩的體裁該怎樣呢?第一,四言,五言,七言,長短句,隨意選擇。第二,騷體,賦體,詞體,曲體,都拿來入詩,在長篇里頭,只要調和的好,各體并用也無妨……”[18]。梁任公在這段話里用了四言、五言等好多文學樣式,所以這里的“體裁”肯定是指文學樣式的。此種情況在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書籍中亦可見之,不多繁舉,“體裁”與“文體”這兩個詞匯在近現代以來使用的混亂可見一斑。
(二)文章整體含義的分化
一方面,在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過程中,語言由含蓄緊縮轉向直白明確,由古人將文類文體和個體文體均泛泛表述為“其體如何如何”轉向因白話文需要其明確的表達而日益需要兩個詞匯來表述這兩個含義,已經出現了用“體裁”來表達文類文體、用“風格”來表達個體文體的表述,但因為缺乏學術界統一的界定,使國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的使用中是比較混亂的,時而用“體裁”與“文體”同義,時而用“風格”與“文體”同義。另一方面,由于外國文學理論的翻譯的介入,也日益需要找到兩個相應的詞匯來分別表達gnere和style,早期翻譯家將gnere翻譯為“體裁”、將style翻譯為“風格”(style曾經被翻譯為“文筆”,如布封的《論風格》起初之時被翻譯為《論文筆》,但很快就被《論風格》的名稱所淹沒)。由于“style風格”這個詞匯可以指代一切藝術的特性,所以風格這個詞匯突然變得十分流行起來,不僅書籍翻譯成或命名為“風格”較多,如王元化《文學風格論》、王之望《文學風格論》、周振甫《文學風格例話》等,而且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事物的特色差不多都用風格來表示,總之,“風格”這個詞匯在使用上逐漸具有覆蓋性的應用范圍,它已經成功地從古代的一個表達“文章整體”含義的詞匯變?yōu)橐粋€泛指藝術特性style的西方譯詞。由是“風格”一詞大興,原來表達“文章整體”的詞匯“文體”反而被淹沒。建國后,由于大量外國文學理論的介入與教科書體制的興盛,西方作為文學類型grene的理論和作家style研究都寫進教科書,文學類型理論被翻譯為“體裁”并歸入文學本體論的理論層面去研究,而style研究則被歸入創(chuàng)作論中詳細分析。但由于西方與我國古代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學類型與風格之間從未形成過像中國古代那樣的文類文體與個體文體親密融合到“體用一如”的一體結構。西方文學理論被寫入國內教科書經一代又一代新成長起來的學子們學習,“五四”以后的國人們本來就離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越來越遠,體用一如的觀念也逐漸消失,學子們在失卻原有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直接學習西方文學理論,于是,本來屬于中國古代的詞匯“體裁”與“風格”徹底轉換為西方引入性詞匯并由教科書的定型威力而定型于人們的頭腦中。
此外,由于在古人眼中,一切文章總體都可以“文體”呼之,表達唐前最核心意義的“文章整體”可以用“文體”來表示,若干文類構成的文章總體也可以稱呼為“文體”,特別是唐之后的歷代大型的總結文章的類書越來越趨向于以類的方式進行總結。但是,古人很清楚他們在類書中所使用的“文體”二字在中國古代文體觀念中所具有的層次,這是無須說明的。而近代以來的學人以及此后的總結文章體裁的教科書如薛鳳昌《文體論》等沒有進行現代術語轉換而仍因襲前人繼續(xù)使用“文體”一詞,使“文體”的含義也逐漸朝向指稱類別化的方向發(fā)展。綜上,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文體”所指含義逐漸縮小為只剩下文類文體,與今之“體裁”同義了。
不僅“文體”的概念在20世紀中期以后在人們的觀念里縮小為“體裁”,中國古代傳統的文章整體的文體觀在“五四”以后也在逐漸淡退;不僅體用一如的文體觀結構在淡退,對文類文體特別是個體文體的重視也在逐漸淡退。
(一)詩文界限的彌失
詩文界限的彌失造成作品在語言與形式上界限的彌失。鴉片戰(zhàn)爭以后,梁啟超等有著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企圖拯救民族危亡,他們認為中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智愚鈍,開啟民智的先行條件就是要全民都能讀書認字。但是中國文言文太難學了,這對于村夫野婦是不實際的,于是他們把革命的矛頭對準了文言文,主張文言合一,廢棄百姓們讀不懂的文言文,采用易學易懂的白話文,這樣才能讓民眾學習更多的有用的科學知識?!拔逅摹睍r期,以胡適為代表的文化干將更是積極號召推崇白話文,對古代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學樣式的種種限定進行突破,他們主張不再受詩歌中的韻律、對仗、平仄、字數等“腳鐐”的束縛,要比較自由地表達情感。胡適在《談新詩》中說:“近來的新詩發(fā)生,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詩體,并且推翻詞調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么題目,做什么詩;詩該怎樣做,就怎樣做。”[19]詩歌從此走上白話道路,詩與散文的界限逐漸彌失。在新時代以追求自由和個性為主導觀念的洪流中,新詩朝向顛覆和摒棄一切舊有傳統的詩體特征,從80年代起的新中國第二代詩人的朦朧詩到第三代詩人的后現代主義詩歌,新潮流對詩體進行了徹底的瓦解,他們徹底摒棄韻律、平仄、字數等一切格律要求,完全隨著自我意識跳動而為詩,寫作完全個人化,在他們手中,沒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入詩,沒有什么形式不可以稱為詩,完全打破了舊有的詩文界限。不可否認,中國傳統詩歌在新中國里仍然不乏愛好者甚至創(chuàng)作團體,但對新時代的學子們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詩乃是中國古代有韻之文的總稱,包含了古代韻文的所有創(chuàng)作技巧,詩文界限的彌失造成作品在語言與形式上界限的模糊。
(二)文類文體觀念的淡退
古代在雜文學的概念中所形成的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文類文體,隨著古代國家制度的消失而大量失去其在生活中的實際的社會功能意義,現代化專業(yè)分工的細膩使起草不同的專業(yè)文件有不同的專業(yè)人士處理,人們不需要像古代文人那樣全盤掌握每種文類的實際意義。18世紀末西方現代文學觀念興盛起來,即純以藝術審美為核心的純文學理念,并在20世紀全面占領中國文學觀念市場,從此,中國舊有的傳統文學被呼之為“雜文學”,古代雜文學被分為應用型與純文學兩大類,純文學觀念在中國逐漸確立起來,實用性的應用文字被踢出文學領域,不再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拔膶W”二字從古代的各體文章之學縮小為純美文學(現代學者一般只承認古代的詩賦兩種類別比較典型地符合現代西方文學理念,于是古代文學學科的研究于詩賦為相當繁盛,遠勝其他各體。而對于其他各體的研究如政論文、散文等也只是在古人的字句中竭力尋找符合純文學理念的各種因素)。剩下純文學的創(chuàng)作樣式被囊括為詩歌、小說、戲曲、散文四種。明清時期,由于社會物質世俗生產與傳播途徑的進步,小說與戲曲成為市民娛樂消費,但二者長時期被列入低俗之流,不被士大夫以文學目之。
近代以來,由于梁啟超等學者認識到可利用小說、戲曲的廣泛的傳播激發(fā)民眾的救國熱情,小說與戲曲才逐漸進入文學行列。特別是小說,以其故事情節(jié)的吸引力迅速成為最為流行、最受歡迎、最為有影響力的文學文體,而傳統文學中的正統詩賦,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而氣息日漸微弱,反而成為影響力較小的文學文體。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這四種文學樣式在語言表述與形式上的區(qū)別已經日趨模糊;近現代以來,作家們追求自我個性,他們似乎是有意識地甚至是故意要對既成的體裁框架要素進行消解或融合,比如抒情性是詩歌的主要特征,第三代詩人如周倫佑等人卻提出了“反抒情”主張并形成潮流;再如在近現代以來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小說,人物與情節(jié)本是小說的必備要素,而后現代主義的意識流小說通過弱化情節(jié)與意識跳動的手段將其完全解構。同時,只要作家需要,不管是原來哪種文學樣式的要素他都可以毫無顧忌地用到他所需要的體裁中,新生代的追求就是要破壞掉一切固有的條框。美國學者查爾斯·紐曼在其《后現代主義的寫作模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語言的碎裂和體裁的消亡是現代主義特有的陳言套語,其特征在于抗拒和以任何與形式的成規(guī)與定勢化的行為相關的先在真理來進行分類?!保?0]這導致文類文體(體裁)觀念在人們頭腦中逐漸淡化并退卻,呂周聚將此稱為“無體裁寫作”的“文體狂歡時代”[21]。當作家群體進入了體裁的狂歡時代,廣大的非作家群體日益趨向不創(chuàng)作,一代又一代學子們受到西方分類方法的影響,完全接受教科書中的四分法,新的概括性極強的分類法迅速進入人們的觀念中使多數的人們不再細究其類別,對文類文體的細致的分法成為少數學者研究者的事情;在現代教育中,由于現代科學的分科與全球工業(yè)化的趨勢,語言文學學科不僅只是眾多專業(yè)之一,而且日益淪落為邊緣學科。文學失去了在古代那樣的核心地位,現代教育并不注重文體界限,中小學試卷上作文部分基本上寫的都是“文體不限”,這無法不導致人們的文類文體觀念的日趨淡化。
(三)個體文體觀念的淡退
在古代,由于文章乃是廣大士子通向仕途之路的必要工具,士子們?yōu)樾纬勺约邯毺氐膫€體文體而耗盡一生的心血?!拔逅摹碧貏e是建國以后,由于西方專業(yè)分科教育體制在中國的確立以及科學學術研究觀念的轉型,創(chuàng)作不再成為整個知識分子階層追求的事情,而只成為相關專業(yè)或相關職業(yè)人員的事情。大學里所設置的語言文學專業(yè)是以學術研究為核心事業(yè)的團體,這一龐大而又有力的團體進入學術研究,力求學術語言的科學性與嚴肅性,不再追求個體文體,文體不再像古代那樣成為精英們競相追求的目標,創(chuàng)作成為少數職業(yè)作家以及愛好者的事情。在現代工業(yè)化的轉型中,自然科學突飛猛進成為現代工業(yè)文明的主角,人文科學的地位在不斷消退。文章創(chuàng)作,不再成為仕途的工具,創(chuàng)作日趨世俗化與市場化,陷于媚俗主義。文章失去了昔日作為權力話語的輝煌時代,結束了其作為士子進入上層社會的手段,這成為知識分子階層不再追求個體文體的根本動因。同時,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導致了創(chuàng)作理念與欣賞創(chuàng)作理念的消退。在古代,文章寫作不僅是仕途手段,還是人們生活交際或是娛樂手段,比如臨別贈詩或是宴席行酒令等。其實,從近代到建國初期的一段時間,由于文學救國論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雖然沒有仕途之利,但仍有其在政治上的實際意義,仍有大量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出現,無論是出于自愿或非自愿,創(chuàng)作或欣賞創(chuàng)作尚仍是一種全民之舉;“文化大革命”之后,一方面文學急切地要擺脫政治干擾,要走純美文學道路,另一方面,90年代以后工業(yè)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導致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jié)奏,使人們沒有時間去閱讀;現代工業(yè)娛樂方式,轉移與遮蔽了人們的閱讀視線。文學無論是創(chuàng)作意義還是欣賞意義都極大消退了,使個體文體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層面上幾乎失去了生存空間。
(四)體用一如思維方式的淡退
由于中國特有的體用一如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形成了特有的以文類文體為體、以個體文體為用的體用一如的文體觀念。也許從現代文學理論角度看來,今之所謂體裁大致對應古代的文類文體,今之所謂風格大致對應古代的個體文體,其實不然。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自有其與他國不同的思維方式,體用一如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思維方式,為他國所無。西方為邏輯分析性的思維方式,一切事物都可以像鐘表一樣拆成若干零件,一切事物都由原子、分子構成。而中國體用一如的思維方式強調事物的整體性,一只被砍下來的手就不是手了,它已經失去了手的功能,不能像鐘表一樣重新安裝上。中國古代文體觀亦如是。文類文體必然外顯為某個作家的個體文體,作家的個體文體也必須以文類文體為載體,前者不能脫離后者獨立存在,后者也不能脫離前者而獨立存活,體用一如文體觀的特點就是強調它的整體性,不離不棄,如同手掌之有左右。
中國在現代西方科學不斷引入以后,學人們驚嘆于、艷羨于西方科學知識的思辨性、邏輯性、嚴密性、探求世界的具體性、可操作性與實用性,中國傳統以人文為主流的知識與價值系統霎時間大廈將傾。隨著西方科學的傳入與西方分科的教育體制的建立,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們在西方科學理念下成長并完全接受西方邏輯分析式的思維方式,中國特有的體用一如思維方式反而消失了。在現代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學習西方自然科學成為主潮;中國傳統人文知識在實用主義的理念下退化為邊緣學科而日益受到冷落,古代文學被純文學的觀念所套定,把屬于事實層面的東西都歸結于歷史,把屬于思想方面的東西歸結于思想史或是哲學,在這種情況下,體用一如的思維方式不僅是消失了,而是很難再找到它能夠滋生的土壤。
如上所述,由于近現代以來古代文類文體觀念的淡退、個體文體觀念的淡退與體用一如思維方式的淡退,中國古代文體觀念從全民的觀念里淡退,那曾經是古代士人們皓首一生、孜孜以求的東西,在今天變得是那么的遙遠。
徐復觀先生曾有《中國文學精神》一書,何妨套仿其句,將中國古代體用一如的文體觀念、學人不斷總結文類文體與士人在全社會范圍內競相追求別具一格的個體文體的人文精神稱之為“中國文體精神”。20世紀晚期,西方研究文體學的熱潮波及中國學術界,學人們這才意識到中國本有豐富的文體知識與狂熱的文體追求,才意識到文體于文學是多么的重要。王蒙先生在《文體學叢書》序言中指出:“文學觀念的變遷表現為文體的變遷。文學創(chuàng)作的探索表現為文體的革新。文學構思的怪異表現為文體的怪誕。文學思路的僵化表現為文體的千篇一律。文學個性的成熟表現為文體的成熟?!保?2]王蒙先生的話說得何其深刻。西方文學觀念的傳入與白話文的興起,導致了中國幾千年的文體為之巨變;學術理念與科學嚴肅性的無限推廣,導致數量龐大的學術論文文體日益趨向于同一而難免失之于單調。我們不能不感嘆這是一個“中國文體精神”缺失的時代。
現代文體學興起后,文體學在學術界有了相當大的進展,受到很多學者的重視,這與文體學作為學術、仍然在學術理念的范疇之內有關;也出現了在寫作意義上號召文體觀念的呼聲,這是我輩作為古代文學愛好者所極為樂意看到的,如果“中國文體精神”能夠重現,吾輩何惜以畢生之精力而為之?但是,中國古代文體觀念的繁盛是在古代特有的思維方式與才能仕途的實用價值的環(huán)境下生成的,而時至今天,文體已經不再與仕途相掛鉤,對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來說已經不再有實用層面的意義。中國是個非常重視實踐的國家,沒有用的東西是很難有其滋養(yǎng)的土壤的。自從科舉制度廢除后,學子們幾乎無法從文章寫作謀求仕途,甚至出路(少數作家除外),“五四”以后的學子們練習古代詩文寫作的熱情日漸消退。建國后學術分科日益細密化,學術成為高等教育的唯一指標,文章寫作成為少數愛好者或職業(yè)作家的事情,這些人僥幸成功者屈指可數,不成功者連生計都很難維持。廣大學子不能通過追求文章寫作獲得出路,文體失去了它能夠生存的土壤。以是,僅憑學術界對文體的呼喊是沒有多少實際作用的?,F代工業(yè)化的生產生活模式,文體觀念不可能再為全體知識分子所有,昔日不可能重現;但退而言之,吾輩覺得在語言文學專業(yè)或是所有人文學科范疇如果能夠通過官方對文體進行有效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與制度,盡管無法達到古代文體觀念興盛的局面,但對目前人文科學界的文體狀況的改善起到一定成效還是有可能的。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2.
[2]劉勰.文心雕龍:卷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50.
[3]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40.
[4]吳承學.生命之喻——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人化的批評[J].北京:文學評論,1994,(1):53-61.
[5]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學科論綱[J].北京:文學遺產,2005,(1):22-34.
[6]許劭.人物志[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47.
[7]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3:907.
[8]劉義慶.世說新語·蔡司徒在洛[M].徐震堮,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9:243.
[9]房玄齡,等.晉書·卷七十三·列傳四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15.
[10]顏之推.顏氏家訓[M].王利器,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沈約.宋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2003:1778.
[12]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七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418.
[13]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06.
[14]何文煥.歷代詩話·歷代詩話考索[M].北京:中華書局,1985:809.
[15]徐師曾.文體明辨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16]清詩話續(xù)編·圍爐詩話[M].富壽孫,校點.郭紹虞,編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79.
[17]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31.
[18]梁啟超.中國現代文學名家文叢·梁啟超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219.
[19]胡適.胡適學術文集[M].姜義華,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389.
[20]王岳川,尚水.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37.
[21]呂聚周.現代中國文學沉思錄[M].濟南:齊魯書社,2007:89.
[22]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chuàng)造·序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
The Reduction of the History Proces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Style Concept and the Thinking
LV Hong-gu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iterature,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
The Chinese ancient style concept leads to lots of classical poems and articles,but since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the Chinese ancient style concept disappeared,the Chinese ancient style concept of the genres、the graceful of the paper and the uniqueway of thewhole-thinkings are reductied gradually.This phenomenon should make the realistic thinking that it the lost times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ancient style.This spirit losing its special space,itmay have some fruitful effects if the official can take some effectivemeasures and systems in the domain of the humanities.
the Chinese ancient style concept;the unique way of the whole-thinkings;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ancient style
I206.09
A
1009-1971(2012)04-0066-06
[責任編輯:鄭紅翠]
2012-03-28
2011年浙江省教育廳課題(Y201121856)
呂紅光(1980—),女,吉林扶余人,講師,文學博士,從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體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