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澤,卜祥偉
金石學研究再添力作
——趙振華先生《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評介
薛瑞澤,卜祥偉
趙振華先生的《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是一部研究洛陽古代金石銘刻的重要著作,已于2009年12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并榮獲第25屆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該書共有8編133萬字,全面系統(tǒng)地匯集了不同時期作者對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的研究成果80余篇。其內(nèi)容詳實,觀點獨到,不失為金石學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
一
以石刻學為主的金石學已發(fā)展為一門顯學。金石之學作為一門學科,起始于宋代,但其源頭可以更溯到秦漢時期。早在秦漢時期金石銘刻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曰:“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同卷記載,秦始皇“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之后,金石石刻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而加以繼承。宋代出現(xiàn)了一批對后學影響深遠的金石學家和專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歐陽修和趙明誠。歐陽修整理了歷代碑刻,尤其是漢唐碑刻題跋,最終輯成《考古錄》。該書主要目的在于考證史乘之缺謬,為史籍補缺糾謬,對整個宋代的學術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趙明誠是繼歐陽修之后宋代金石學集大成者,他歷經(jīng)20年搜集收藏2000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金石錄》,對后世影響巨大。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高度評價《金石錄》的歷史價值:“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匜、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币虼?歐陽修和趙明誠也被公認為中國金石學的奠基人。
明清時期,金石學發(fā)展到鼎盛階段,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著作面世,如《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古泉匯》、《金石索》等。隨著近代考古學的發(fā)展,金石學地位更加彰顯重要,羅振玉和王國維是近代金石學的集大成者,作品頗豐,影響深遠。
洛陽作為千年帝都,素有“中國石刻之鄉(xiāng)”之稱,石刻研究的優(yōu)勢得天獨厚,研究者人才輩出,趙振華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擔任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掌握了大量碑刻墓志等珍貴的一手資料。復旦大學和河南大學的求學經(jīng)歷也使他開闊了視野,在石刻研究上屢傳捷報?!堵尻柟糯懣涛墨I研究》一書的出版進一步奠定了他在洛陽石刻研究中的地位。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古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因此魏晉以來時興的碑刻墓志也沉淀在了古都洛陽。趙振華先生在《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一書開篇中就綜合介紹了洛陽墓志碑刻,指出洛陽碑刻墓志發(fā)掘收藏及其研究狀況,并且介紹了一些洛陽主要石刻存放地和重要石刻目錄。這些都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二
《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是一部多視角多層次綜合研究洛陽古代墓志碑刻的重要著作。正如著名古文獻學家王素先生在《序》中所言,該書有四大特點:即注重新材料與新問題;注重熱點視角與熱點課題;注重綜合性研究與綜合性命題;內(nèi)容豐富,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民族、地理諸多領域,并且對書法、辨?zhèn)蔚确矫娴膯栴}也進行了論述。書中共分為八大部分,縱向上從漢魏晉一直到五代宋金元,分階段對河洛地區(qū)出土的銘刻墓志加以梳理論述,展現(xiàn)洛陽石刻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在橫向上,主要以唐代出土墓志為例,分別從官吏平民、民族異域、宗教階級等方面來窺視唐代洛陽種種漣漪。
對少數(shù)民族商人碑刻墓志的研究是該書的重要內(nèi)容。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外貿(mào)易發(fā)達,當然來洛陽的少數(shù)民族商人也絡繹不絕。他們中有相當大一部分選擇留在了洛陽,死后也長眠于莽莽邙山之中。近期在洛陽出土了大量的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碑刻墓志。趙振華先生在該書第三編中選取了唐代洛陽具有代表性的少數(shù)民族墓志加以研究,如唐代入華的突厥、昭武九姓、月氏、高句麗、百濟人等墓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頡利可汗曾孫阿史那感德的墓志、冠軍大將軍歸義可汗阿史那感德墓志,記載了隋唐之際突厥頡利可汗與中原王朝交往之史跡以及頡利攜其子特勤、孫伽那歸唐后居于西京之簡歷。從隨葬墓志中,作者推測到埋葬阿史那感德的突厥葬俗中包含著明顯的漢化因素,這一點在后來的考古發(fā)掘中得到進一步的證實。另一方羽林軍大將軍張羲之夫人阿史那氏墓志更能說明少數(shù)民族在河洛地區(qū)漢化的蹤跡。阿史那氏為盛唐時期突厥首領、雙河郡都督慴舍提噋啜之女,后嫁給羽林軍大將軍張羲之,結(jié)為姻戚,阿史那氏出身高貴,為西突厥十姓部落之一。朝廷漢人高官與突厥酋女通婚即統(tǒng)治階層胡漢聯(lián)姻是社會開放型婚姻的表象,體現(xiàn)了朝廷綏靖西域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的史實,也反映了河洛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傾向。
經(jīng)幢墓志是趙振華先生研究的一個重點。洛陽作為中國佛教的祖庭,長期以來中外僧侶絡繹不絕。東漢明帝時,白馬馱經(jīng)到洛陽,自那時起,歷經(jīng)數(shù)載,不知有多少西僧東來。到北魏時,佛教再次盛行,《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記載,洛陽“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異國沙門,咸來輻輳,負錫持經(jīng),適茲樂土”。北魏宣武帝專門設立永明寺來安置異域僧人,于是百國沙門3000余人活動于洛陽城,場面可謂壯觀。盛唐時期的洛陽,人口聚集,是佛教最為興盛的地區(qū)之一,佛教影響廣泛,為各社會階層所接受。作者選取了該時期《韓氏劉夫人(會如)墓志》和《皇再從祖姑故寧剎寺比丘尼志弘墓志》兩方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墓志,多角度反映唐代宗教發(fā)展狀況。這兩位墓志主人比丘尼會如和志弘本為仕宦家庭主婦,社會地位較高,經(jīng)濟生活優(yōu)裕,晚年先后于圣善寺、寧剎寺削發(fā)為尼。她們生平濡染佛法僧之教義,走在世俗信仰群體的前沿,以個人出家的實踐具體推動佛教之盛行,也足見佛教對世俗人生之深刻影響。作者在結(jié)語中認為:唐代社會,民眾的宗教信仰自由,佛教有著其他宗教所不具有的廣泛影響,為各階層人士所普遍接受。這也正一語中的指出了佛教在唐代洛陽的發(fā)展狀況,乃本文的精彩之處。
洛陽唐代商人墓志碑刻也是趙振華先生在本書中論述的重點之一。唐代洛陽城內(nèi)設有專供商業(yè)貿(mào)易的市場?!短屏洹肪矶秲删┦惺鹆钕伦ⅰ酚涊d,唐朝建立后,東都洛陽也置有東、南、北三個市場,“東都西市則為隋南市也,南市則隋東市也……垂拱中省京南市,開元十年又省都西市”。這些商業(yè)市場的設置,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商旅活動于此。作者在《談洛陽、西安出土的唐代商賈墓志》一文中首次揭示了唐代商人墓志的歷史價值,并且通過比較分析,總結(jié)了唐代兩大都城商人的共同特點,即商賈居住于市場周圍的坊里,近市而居便利于邸肆經(jīng)營取利,商賈之家多世代相傳,“商之子恒為商”,商賈墓志個體小文字少。作者的這些有益的總結(jié),給我們研究唐代商業(yè)的發(fā)展變化和城市商人的活動軌跡提供了必要的借鑒。
三
黃腸石題研究屬于金石學的范疇,是金石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趙振華先生讀書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黃腸石考古發(fā)現(xiàn)于東漢前期土坑豎穴諸侯王墓,是由西漢黃腸題湊的黃腸木發(fā)展而來,黃腸石構筑的石墻石材分為長方和方形,長度約1米。上面有時會有墨書題字或刻字,多記載帝王年號,施工工匠的名字、石料產(chǎn)地等信息?!包S腸題湊”一名最初見于《漢書》中。該書卷六十八《霍光傳》曰:“光薨。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庇帧啊稘h儀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內(nèi)梓宮,次楩槨,柏黃腸題湊。”由此可知,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jié)構,它是由黃色的柏木心堆壘而成。黃腸石刻字是指刻有文字的黃腸石。洛陽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黃腸石刻是東漢永建三年的,共二石,其一長62厘米,寬36厘米,高77厘米,上刻“尹任石廣三尺,寬尺五寸,長二尺七寸,第廿六,永建三年四月省?!绷硪婚L48厘米,寬33厘米,高77厘米,上刻“費孫石廣三尺,寬二尺,長二尺七寸,第十,永建三年四月省?!爆F(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F(xiàn)在能看到的關于黃腸石刻銘研究成果頗豐,羅振玉、王國維等一批金石學家早已關注黃腸石刻銘的研究。至于洛陽的黃腸石刻研究,《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金石拓片草目》就著錄了洛陽出土的黃腸石拓片目錄60多種,可見洛陽出土黃腸石刻數(shù)量之大,這也為洛陽學界同仁提供了更多的一手資料。
趙振華先生在《洛陽東漢黃腸石題銘研究》一文中,對東漢帝陵黃腸石題銘首次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全文共分為十節(jié),分別從黃腸石、黃腸題湊及洛陽各個帝陵兆域出土的黃腸石加以研究。同時該文匯集整理了一些有關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獻的資料,輔以田野調(diào)查,深入研究、集中刊布題銘150余種,作者希望通過對黃腸石刻銘的整理和研究,能夠為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洛陽東漢陵墓群的歷史面貌和陵墓制度的變遷提供一些幫助。20世紀以來,洛陽北邙山首次發(fā)現(xiàn)壘砌東漢帝王陵墓地宮的黃腸石上有題銘,隸書工整,結(jié)體扁平,筆劃挺拔,受到金石學者的關注。這種民間石匠書跡是漢代書法之特殊品類而為近代金石家關注。端方最先將題銘記載于《匋齋藏石記》,曰:“石高二尺二寸五六分,廣一尺而弱。永建五年二月日。董黃石,廣三尺,厚尺五,長三尺。”金石學家羅振玉、王國維、馬衡等也對此加以研究,題銘釋讀,影響深遠。最終這些文物被河南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于右任、張鈁等公私保藏。作者在書中還提及到了偃師萬安山的東漢帝陵塋域發(fā)現(xiàn)的黃腸石題銘,再一次引起學界關注。
作者在書中還對黃腸石的題銘程序分類和題銘內(nèi)容及意義加以研究,認為黃腸石題銘簡單且程式化,題銘以工人名為核心,少者數(shù)字,多者二三十字,由簡至繁,并且存在完整的題銘格式。在題銘內(nèi)容上講究規(guī)格和規(guī)律,如洛陽古代藝術館藏石題銘曰:“郭公石,丈七”,作者認為這是其鑿治廣、厚確定的數(shù)塊黃腸石的總長度。黃腸石題銘的書刻方式與書法藝術也該書研究的精彩之一。作者認為洛陽出土的黃腸石、刑徒墓磚上的刻字是由服役刑徒以當時通行文字“隸書”刊刻而成,最后經(jīng)官府驗收合格后,經(jīng)石工刊刻于黃腸石上。作者通過對洛陽出土多方黃腸石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黃腸石在書法藝術上運用一般勞動者粗獷的刀筆卻造就了一種豐碑大碣的效果,使黃腸石題銘在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上占有重要一席。趙振華先生還在書中對洛陽黃腸石墓和治石造墓程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些都奠定了他在黃腸石領域研究的地位。
四
洛陽歷史文化遺存豐厚,金石學研究興盛,趙振華先生作為洛陽金石銘刻學研究的代表,成就卓著,令人矚目。他在洛陽從事田野考古和博物館工作30余年,出版多部專著,尤其是大作《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的結(jié)集出版,更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古都洛陽,捷報頻傳,悉聞趙振華先生《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喜獲第25屆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謹以上文表示祝賀。
(作者薛瑞澤為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卜祥偉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收稿目期:201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