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光明
(1.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2;2.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海南 海口571158)
《熱帶回憶:加西亞·馬爾克斯》是英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新左派理論家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的名著《思想的譜系:西方思潮左與右》①由袁銀傳、曹榮湘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本文引文均出自該書,不注頁碼。中的一章。一部當代思潮史,并且視角主要是政治思想的著作,將一名蜚聲世界文壇的作家作為討論對象,不能不讓人驚嘆著者佩里·安德森這位十分活躍、具有批判性的思想家視野的廣闊、眼光的敏銳和觀察的獨到。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哥倫比亞的西班牙語小說家,1966年因出版長篇小說《百年孤獨》而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世界級作家,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還有《家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在這些小說里,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xiàn)實與幻想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部風云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作家因此贏得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大師”、“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的稱號。佩里·安德森將這樣一位小說家納入當代思想史的考察對象,應該有著地域、種族、語言和文學影響等方面的依據(jù)。然而,被作為思想的文本加以剖析的,并不是這位參與拉美“文學爆炸”的作家的小說,甚至不是有“美洲的《圣經(jīng)》”之稱的《百年孤獨》,而是他的一部回憶錄《為小說而生》。或許,寫實性的回憶錄比虛構性的小說更能反映一個作家的社會立場和政治思想。事實上,通過對這部回憶錄的分析,佩里·安德森把握到了地球熱帶地區(qū)知識分子滲透在情感里的思想立場,當然,也透露了評析者自己的價值標準。
佩里·安德森透視文本的手法十分嫻熟,他首先從文體特點入手考察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為小說而生》的寫作個性。他區(qū)別了回憶錄和自傳這兩種在現(xiàn)實中可能會經(jīng)常重疊在一起的寫實型文體在表述對象上的寬窄,即“回憶錄可以盡可能地構筑多人的世界集合而很少談到作者自己”,而“自傳則可以采取純粹自我描述的形式,世界和他人則只是作者本人內心旅程上的場景”[1](P255)。有了這樣的文體認識,安德森就有了他的發(fā)現(xiàn)——“小說家在復述他們的生活時則大膽結合了以上兩個方面”[1](P255)。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為小說而生》,正是“站在兩者的交叉地帶”。接著安德森就指出,“馬爾克斯是一位傳奇的故事講述者,但他也具有敏銳的自我反思智慧”,“在《為小說而生》一書中,馬爾克斯非常謹慎地用到了這方面的天賦。通過藝術的選擇,他實際上把回憶錄寫成了與自己寫過的小說體裁相接近的形式?!盵1](P255)他肯定了小說家馬爾克斯高超的形式創(chuàng)造能力,指出“該書由篇幅相等的八章組成——這種安排與實際生活的一切方式都不一致,就好像要可以強調我們正在體驗另一種最好的寫作技巧似的?!盵1](P256)但實際上著者要肯定的不是小說家的形式創(chuàng)造能力本身,而是在作家的藝術形式背后隱藏的作為精神表訴的核心的社會思想。對于思想提取者來說,感性形式只是色彩迷人的外衣,真實而火熱的生命是被遮蓋在里面的。安德森的得意,在于他能用訓練有素的手,輕輕撥去了這樣的外衣。
《熱帶回憶:加西亞·馬爾克斯》把作家的回憶確認為故事后,繼續(xù)分析作家的寫作風格,從《為小說而生》中概括出了“兩種相對不同的寫作風格”,一是人物充滿感情的散文風格,二是平實簡潔的風格,認為這部回憶錄在技巧上多少介于兩者之間,即在整體的語氣和效果上,“有著他那些主要小說中的簡潔、華麗的宏偉氣勢”,另一面是“隱喻的大量使用和商標式的對話,巧妙之極的俏皮話讀起來就像警句,辛辣無比,風趣但不失嚴肅?!盵1](P256)這樣的分析和揭示,雖然尚未進入《為小說而生》意義展示的正題,但安德森要引導我們的是,對于小說家的思想表達而言,不穿過山林云嵐,我們是走不進作家的情感殿宇的。其實,安德森自己的思想史寫作,就不是一味認同邏各斯中心主義,而嘗試用文學性的散文來進行社會思想史的呈現(xiàn),《思想的譜系》之十五章《一位英裔愛爾蘭人在中國:詹姆士·奧戈爾曼·安德森》就是證明?!稙樾≌f而生》的確稱作小說也不為過:“該書實際上重塑了一個奇異的世界,即20世紀上半葉的哥倫比亞海岸世界”;[1](P257)它的“富有傳奇色彩的眾多事件、引人入勝的細節(jié)、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很少小說能與之媲美”[1](P256),“奇異的場景一個接一個,有趣的角色一個接一個,出乎意料的動作、超乎理性的巧合不斷涌現(xiàn),這使得《為小說而生》一書成了小說中的精品”[1](P257)。但安德森仍然提醒人們不能把它當作藝術品來讀,需要注意——且應當記住——的是,思想的表達有不同的方式。
那么,在《熱帶回憶:加西亞·馬爾克斯》里,安德森又是怎樣清晰地梳理出馬爾克斯情感和思想的脈絡,且如何在當代西方思想譜系中放置馬爾克斯的位置的呢?回答是,安德森仍然用比較的方法,揭示了馬爾克斯的思想性質及其形成的根源。
這種比較是在馬爾克斯與另一位拉美作家、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之間進行的。1971年略薩以研究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博士論文《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獲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哲學博士學位,長篇小說代表作有《城市與狗》和《綠房子》等,也是拉美文學爆炸的主將之一,20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略薩1993年應聘客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在普林斯頓完成他在德國期間開始撰寫的回憶錄《水中魚》并于同年發(fā)表。在《熱帶回憶:加西亞·馬爾克斯》里,安德森對《為小說而生》和《水中魚》這兩部回憶錄及他們的作者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顯現(xiàn)出兩位早期經(jīng)歷驚人相似的作家,在性格及以后的政治選擇和對母國的情感態(tài)度上的區(qū)別。而從后者,正可以看出一個有公眾影響力的作家的政治文化選擇及歸屬。
從兩部回憶錄中看出,盡管兩人的童年、大學時代對新聞業(yè)的投入、以??思{為文學偶像和回憶錄中所記離開母國遠赴歐洲的悲劇結局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的相似性,然而,“這兩位小說家用來投入到寬慰心情當中去的東西,卻最終成了他們之間及其回憶錄之間的區(qū)別”[1](P258)?!稛釒Щ貞?加西亞·馬爾克斯》首先從社會地位、教育背景等方面描述了他們之間的差別及由此造成的人生軌跡的分歧。社會地位和教育背景本身也是他倆人生軌跡不同的原因。部分原因則來自他們的個人處境,即相似的家庭結構中父母性格的迥異造成了他們在情感值上相差甚大,這樣的情感值影響到他們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的態(tài)度。與略薩徹底選擇了歐洲不同,馬爾克斯雖也一度逃到了歐洲,但成為一名記者不久就返回了拉丁美洲,并在墨西哥永久定居。同樣是以小說來書寫祖國,“馬爾克斯對他的祖國的即使是最糟糕的描述,也都充滿了詩意般的溫暖,一種永恒不變的愛”[1](P259)。而在略薩的回憶錄《水中魚》里,“充滿了對秘魯生活——社會的、文化的,以及政治的生活——的憎惡,清楚地表達了作者由來已久的感情”[1](P260)。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安德森從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觀點出發(fā)的對兩位拉美文化名人的政治評價。根據(jù)唯物論,一個人的政治選擇更多的由他的社會地位及得到的教養(yǎng)所決定。這里我們也看到,作為左翼思想家,更認同的是民族主義立場而不是向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投靠。所以,安德森進而發(fā)現(xiàn),馬爾克斯與略薩的不同選擇也決定了他們小說之間的顯著差別,這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別?!鞍蜖柤铀埂ぢ运_的大部分著作是以秘魯?shù)默F(xiàn)實生活為場景的,與他自己的經(jīng)歷同步?!拇蟛糠种鞫紙?zhí)著地局限于他自己的國家之內。而另一方面,加西亞·馬爾克斯沒有一部重要小說是反映他在其中成長為一名作家的時代的?!F(xiàn)代性與魔幻水火不容。馬爾克斯的實力總是要退回到過去才能隨心所欲地施展出來。”[1](P260-261)在這樣的比較中,已暗含了左翼理論家對現(xiàn)代性所持的反省與批判意識。實際上,安德森拿略薩與馬爾克斯進行比較,正是要區(qū)別左翼與右翼的社會情操。他借公眾視角,將兩位作家劃歸到不同的思想陣營,說“在公眾眼中,讓兩位作家迥然不同的是他們平常在政治上的形象——加西亞·馬爾克斯是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朋友,巴爾加斯·略薩則是撒切爾夫人的粉絲,而這兩人分別是普通左翼和自由右翼的代表人物”[1](P261)。安德森對這種政治分歧補充性地提供的重要材料是,“巴爾加斯·略薩從一開始直到現(xiàn)在,都是一個政治動物”[1](P261),而他的政治操行是先左后右,從一個陣營跳到了相對立的另一個陣營,即“70年代初在古巴問題上與左翼決裂之后,他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簡單地退回到書齋,埋頭寫作,而是成了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狂熱崇拜者,成了在拉丁美洲推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主要倡導者?!盵1](P261)這里固然指出了一個事實,但評說的語氣里帶有揶揄和不屑,表明左翼理論家的批評是伴有道德評判色彩的。
安德森的行文真是跌宕起伏。上面這樣的比較和評騭,很容易讓人覺得他對作家熱衷于政治持否定態(tài)度。實際上并非如此?!稛釒Щ貞?加西亞·馬爾克斯》確然斷定馬爾克斯從來就不像略薩一樣,將當代政治沖突作為構思題材。相反,在《為小說而生》里他描述出的是全身心沉浸在文學事業(yè)當中,對公共事務毫無興趣,甚至為了想象力的發(fā)現(xiàn)和實驗,對自己國家的命運也漠然置之的自我形象。然而堪稱絕妙的是,安德森的文章又來了一次轉折,告訴人們,要排除馬爾克斯的自我描述給人的錯覺,能看出《為小說而生》“這本回憶錄和小說揭示了這樣一個人,他對他成長世界的心境、顏色和細節(jié),都有著非同尋常的直覺敏銳性,但他沒有過多思考如何給這個世界的關系和結構加以定性”[1](P263),它還并非有意地給了讀者一個考驗,“我們必須靠自己去弄明白這位年輕的哥倫比亞小伙子是如何融入復雜的階級和種族等級制度的”[1](P264)。顯然,安德森看到了悠游在《為小說而生》情感世界里的政治無意識。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洞見所在。毋寧說,馬爾克斯也給了左翼思想家一面鏡子,照鏡者在鏡中看見了值得欣賞的自我形象,鏡子也就讓人倍感親切。難怪安德森要滿懷贊賞之情地首肯:“《為小說而生》包含了一幅五彩繽紛的涵蓋親屬、情人、同學、導師、同伴的長軸畫卷,篇幅短則一段,長則一兩頁。這種表達方式足以讓盎格魯—撒克遜讀者失去耐心,但它卻有著打動人心的真摯感情,且與巴爾加斯·略薩的回憶錄截然不同。”[1](P264)安德森揚此抑彼,所用的標準是一貫的,那就是作家民族感情的有無。他贊賞馬爾克斯的原因似乎很簡單,“馬爾克斯的回憶錄畢竟首先是為哥倫比亞的讀者而寫的”[1](P265)。然而,聯(lián)系杰姆遜所界定的第三世界作家的小說都是國家寓言的寫作性質,從這句話里我們似乎明白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在民族國家問題上對“他者化”十分敏感。在這個意義上說來,表達方式與思想具有同一性,或者說,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政治。
[1](英)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袁銀傳、曹榮湘等譯.思想的譜系:西方思潮左與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