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珍
【別名】苦杏仁、山杏仁、北杏仁、杏核仁。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杏、東北杏(遼杏)、西伯利亞杏及杏的干燥成熟種子。
炮制目的:杏仁生用有小毒,劑量過大或使用不當易中毒,燀后可降低毒性。同時,燀后既能殺酶保苷,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又能除去非藥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炒后也可殺酶保苷并降毒[1]。
1.炮制方法
(1)生杏仁取原藥材,篩去皮屑雜質(zhì),揀凈殘留的核殼及褐色油粒。用時搗碎。
(2)燀杏仁取凈杏仁置10倍量沸水中略煮,加熱約5分鐘,至種皮微膨起即撈起,用涼水浸泡,取出,搓開種皮與種仁,干燥,篩去種皮。用時搗碎。
(3)炒杏仁取燀杏仁,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略帶焦斑,有香氣,取出放涼。用時搗碎[2]。
2.炮制研究
(1)苦杏仁還有苦杏仁苷,苦杏仁酶,苦杏仁油等,其鎮(zhèn)咳定喘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嘈尤受赵诿傅淖饔孟乱子谒?,產(chǎn)生杏仁睛和葡萄糖:
杏仁睛不穩(wěn)定,易分解成氫氰酸和苯甲醛而揮散。杏仁經(jīng)加熱處理后,酶全部被破壞,使上述反應不能自然進行,從而增強了苦杏仁苷的穩(wěn)定性,利于藥效的保持。
(2)苦杏仁的止咳平喘作用,主要可由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經(jīng)其本身所含苦杏仁酶的作用分解或在人體內(nèi)分解產(chǎn)生的氫氰酸所致。少量的氫氰酸,可鎮(zhèn)靜呼吸中樞,其止咳作用。但大量的氫氰酸則會對人體產(chǎn)生毒性反應,最終使呼吸停止而死亡??嘈尤式?jīng)燀制等加熱炮制后,可破壞苦杏仁酶,避免其酶解苦杏仁苷,產(chǎn)生氫氰酸而逸散,從而使苦杏仁苷在體內(nèi)緩慢分解,產(chǎn)生少量氫氰酸,只起鎮(zhèn)咳平喘作用而不致引起中毒[3]。
(3)燀法以十倍量沸水,燀制5分鐘為優(yōu),苦杏仁苷的煎出量,去皮杏仁比帶皮杏仁高一倍。
3.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鎮(zhèn)咳平喘苦杏仁中苦杏仁苷在體內(nèi)慢慢分解,逐漸產(chǎn)生微量氫氰酸,服用少量杏仁,能起到輕度抑制呼吸中樞,而起到鎮(zhèn)咳,平喘作用。
(2)潤腸通便 杏仁味苦下氣,且富含脂肪油。脂肪油能提高腸內(nèi)容物對黏膜的潤滑作用,可潤腸通便,具有緩瀉作用。
(3)抗炎、鎮(zhèn)痛作用 苦杏仁苷分解產(chǎn)生的苯甲醛靜安息香縮合酶作用生成安息香。安息香具有鎮(zhèn)痛作用,因此國內(nèi)有人用苦杏仁治療晚期肝癌可解除病人的痛苦,有的甚至不需服用止痛藥。
(4)其他作用:
①抗腫瘤:有關杏仁的抗腫瘤作用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實驗與臨床結果均不一致,有待進一步研究。而近期國外報道了一則新聞:杏仁有利于降低肝癌危險,因為它富含維生素E。新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維生素E攝入量與肝癌風險成反比例關系。大量補充維生素E或常吃杏仁、花生、松子和杏干等零食的參試者,中老年時罹患肝癌危險更小。這項新研究表明,通過飲食或補劑攝入杏仁有助于降低中老年肝癌危險[4-5]。
②降血糖:苦杏仁有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作用。采用阿脲誘發(fā)小鼠高血糖法證明,預先腹腔注射3g/kg苦杏仁苷48h后測血糖,結果表明苦杏仁苷可特異性地抑制阿脲所致的血糖升高,作用強度與血液中苦杏仁苷的濃度有關。
③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苦杏仁苷水解后生成的苯甲醛,能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影響消化功能。故而它可以通過減少人體過多的蛋白質(zhì)的吸收來達到一定的減肥功效。
4.以上大量介紹了苦杏仁的作用功效,現(xiàn)代藥理對甜杏仁也有研究:
①甜杏仁和日常吃的干果大杏仁偏于滋潤,有一定的補肺作用。
②杏仁還有美容功效,能促進皮膚微循環(huán),使皮膚紅潤光澤。
③杏仁還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和多酚類成分,這種成分不但能夠降低人體內(nèi)膽固醇的含量,還能顯著降低心臟病和很多慢性病的發(fā)病危險。
社會上一些老藥工在炮制杏仁時錯誤的把杏仁先浸泡后煮沸,使杏仁苷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不利于藥效的保存,這樣就違反了殺酶保苷的作用。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煮沸后浸泡然后去皮。這既是文獻上給出的正確做法,也是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而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及工具的改進,現(xiàn)在用蒸汽熱壓滅酶法炮制苦杏仁,溫度較高,且不用水浸泡,滅酶效果好,苷流失極少。根據(jù)實驗結果,熱壓(103℃)滅酶30min,滅酶率可達97.5%。
1 鄭俊華.生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1999,7:273.
2 北京市衛(wèi)生局.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經(jīng)驗[J].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4:54.
3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1:160.
4 許瑞定.實用藥物化學[J].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259.
5 華東第六次天然藥物化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J].中國中藥雜志,1986:165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