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大崗子村地處丘陵地帶,交通非常不便。為方便村民生產生活,2007年初秋,時任村委主任的李山寶與村兩委成員一起研究后決定修路,但修路款除上級的撥款15萬元及村集體的積蓄外,還差近5萬元。李山寶決定以個人名義向村里個體養(yǎng)殖大戶劉永發(fā)借款,并聲明這錢是村委會修路借用。劉永發(fā)當即表示同意借,但有一個條件,必須以李山寶個人名義借款,并出具借條。假如是村委會借款,他不放心。于是,李山寶便以個人名義立下欠據(jù)一張,并約定年利率2%,借款期限為2年。這期間,李山寶在多種場合多次向村兩委班子、部分村民以及劉永發(fā)說明,錢是村委會用于修路,將來也是由村委會還款。村兩委班子及村民都認可,劉永發(fā)未做表示。
然而,4年過去了,大崗子村干部交替,除了李山寶退任前用村委會現(xiàn)金還給劉永發(fā)2萬元外,剩余的3萬元及利息,村委會遲遲未還。劉永發(fā)多次找前后兩任村干部催還借款,均無結果。見索要借款無望,劉永發(fā)便將李山寶起訴至人民法院,請求判決李山寶償還欠款及利息。
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依法追加大崗子村委會為共同被告。法庭上,李山寶再三強調,雖然當初借款是以他個人名義,但所借款項是用于村里修路,這是劉永發(fā)及全村人都知道的事實,而且從借款那天起就一直將此筆欠款掛在村集體的賬上,并告知了接任的村干部,因此,應由村委會承擔還款責任。劉永發(fā)則認為,借條上寫明借款人是李山寶,如果是村委會借款,他當初是不會借的。法庭在聽取雙方當事人意見后,依法判決大崗子村委會于判決生效之后立即給付劉永發(fā)欠款及利息,李山寶承擔連帶還款責任。
檢察官點評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以個人名義為公家借款,究竟是個人還款,還是公家還款,或者公家與個人一并連帶還款?
欠據(jù)中的借款人簽名只是證明借款人的外部表現(xiàn)形態(tài),雙方當事人對債務人主體是誰引發(fā)爭議時,應根據(jù)客觀真實情況來綜合確定。本案中,該筆借款的實際使用人是大崗子村委會,村委會是實際債務人的情況,債權人也明知。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6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提出民事權利的要求,對方未用語言或者文字明確表示意見,但其行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認定為默示。因此,在出借人劉永發(fā)與村委會之間形成債權債務的法律關系應予以確認。而且從生活常識來看,由村委會承擔還款責任既是實事求是,也符合一般群眾的認知心理。
從該起債權債務法律關系的形成來看,李山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基于對李山寶個人的信任,劉永發(fā)才出借了上述款項?!稉7ā返?2條規(guī)定:主合同中雖然沒有保證條款,但是,保證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證人的身份簽字或者蓋章的,保證合同成立。本案中,李山寶是以形式上的債務人身份出現(xiàn),實際上是一種保證人的身份。同時,《擔保法》第19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因此,判決由村委會承擔還款責任,李山寶承擔連帶責任是合理的。
有人認為,上述借款應當由李山寶個人償還。因為依據(jù)合同相對性原理,合同的效力僅應涉及合同雙方當事人。盡管李山寶在拿到錢后,沒有使用該筆借款,而是將錢交到了村委會集體的賬上,但借款后行為僅屬于錢的去向問題,不影響要求借款人歸還借款,而且劉永發(fā)在出借時曾強調如果是村委會借錢他不放心。此種看法與我國民法基本原則相違背。我國民法的一個基本適用原則是實事求是,當名義上與實際上不符時,應以“實”為準。而本案實際借款人應是大崗子村委會,因此應由村委會承擔償還借款責任。
還有人認為,這筆借款應當由村委會獨立償還。因為李山寶雖然以個人名義立下欠據(jù),但所借款項全部用于村里修路。作為村委主任,李山寶出具欠條是在履行職務。而且,事實上村里已經還過2萬元,在整個借款過程中,劉某始終知道所借之款是由村集體所使用,并已列入村集體的賬目。因此,應由實際使用此款的人承擔還款責任。該種觀點的欠缺之處在于,李山寶畢竟是借條上的法定借款人,他的借款行為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擔保性質。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8條規(guī)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行使擔保物權時,債務人和擔保人應當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
因此,人民法院判決大崗子村委會償還借款及利息,李山寶承擔連帶還款責任是有法律依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