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然是瑞典文學院院士中唯一的漢學家,多年來他一直極力推薦詩人北島作為院士候選人,希望能讓更多的西方學者了解中國文學,但至今沒能使多數(shù)院士認同他的推薦。在他看來,“從1970年代末年起,大陸出現(xiàn)了很多年輕的作家和詩人”。
作家作品涌現(xiàn),各種獎項如火如荼,但是文學本身卻不斷遭到質疑,中國的文學獎難道只是中國作家的狂歡?
從魯迅“拒絕”諾獎說起
網(wǎng)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27年,來自諾貝爾故鄉(xiāng)的探測學家斯文#8226;海定到中國考察時,與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被魯迅婉言謝絕。
于是有了魯迅在1927年9月25日就提名事宜寫給臺靜農的信。
靜農兄: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里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yōu)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從流傳的魯迅與諾獎擦肩的故事來看,并不是魯迅自視清高看不起諾獎,而是他覺得自身的水平依然有限,受不起過高的評價。
魯迅的謹慎態(tài)度與今天參差不齊的文學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魯迅文學獎兩年一選,茅盾文學獎四年一選,兩個獎項都以中國近代文學大師命名,其重要性自然無可置疑。但受到的關注越多喝倒彩的聲音卻越大。
早在7月末,北京西郊八大處某中央機關的培訓中心里來了一批讀書的客人。二十多天里,他們每天只是看書、開會、吃飯、爬山。這62位客人就是早先已經(jīng)公布的茅盾文學獎評委會大名單,他們要從178部小說里選出5部來。于是,就像是在閃光燈下開演了一場盛大的選秀節(jié)目一樣,先是第一輪決出81強,第二輪再決出42強,再依次選出前30、20、10強,最后投票決出獲獎的前5名。
雖說評委名單已經(jīng)公布,但評委們卻早早被雪藏,媒體依然無法采訪到他們。為了更加公開透明,評獎一改過去的匿名投票,采取實名制投票。
第一輪投票結果公布后,有讀者發(fā)現(xiàn)前10名作者中省級的作協(xié)主席、副主席占到了8位,茅盾文學獎首次納入了網(wǎng)絡文學參選,但是在第一輪投票中大部分就被淘汰。這種種讓人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文學獎是否公正、公平、公開?即使諸多改變依然無法平息大眾的不滿情緒。
與茅獎、魯獎不同的是,諾獎一年評一次,評審委員會有一套嚴格的評審制度、程序和保密措施。但是諾獎依然錯過了諸如米蘭#8226;昆德拉、托爾斯泰、卡夫卡、喬伊斯等一些世界公認的文學大師,因此諾獎的公正性也漸次受到質疑。至于它的“公正性”權且不用果斷地肯定或否定,諾獎廣受關注本身就是對其相對公正性的一種肯定。
瑞典文學院VS中國作協(xié)
1919年時,瑞士詩人卡爾#8226;施皮特勒因為其史詩的作品《奧林匹亞的春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墒沁@個獎卻姍姍來遲了5年,讓卡爾#8226;施皮特勒苦苦等候。
早在1912年之前瑞典文學院便已接到推薦信,諾貝爾委員會對此一直頗為重視。于是專家提出研究書:“施皮特勒的敘事詩繼承了荷馬、但丁的史詩傳統(tǒng),他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經(jīng)過鄭重的考慮,作出了自己的抉擇,但戰(zhàn)爭使他的美夢未能實現(xiàn)。1914年,瑞典文學院再次決定,本來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屬施皮特勒的,但結果被一位史學教授的一紙報告頂?shù)袅?。就這樣一直到1919年,在卡爾#8226;施皮特勒75歲壽辰的前一年終獲桂冠。
時隔5年文學院對這樣一個作家依然念念不忘,足可見瑞典文學院齊集著一群享譽世界但是行事嚴謹?shù)娜恕?/p>
瑞典文學院院士一般都精通四、五門外語,多數(shù)能直接閱讀英、法、德、西以及北歐原著,也有幾人熟悉俄語。因此,他們對其他民族文學的了解并不完全依賴于翻譯,也不局限于瑞典譯本。
每年4月份時,諾獎提名的200人大名單會縮減為15人。到5月份,再選出最后5個候選人。從6月份開始,全體院士的“暑期作業(yè)”就來到了,他們要閱讀五名候選人的作品。文學院于9月開始進行決選。
與瑞典文學院不同的是,不論茅獎還是魯獎,從提名到評選都脫離不了中國作協(xié),而這個機構卻并不是一個清水衙門?!赌隙贾芸吩缭?006年就極其直白地指出:“獨特的體制,使得中國作家協(xié)會掌握著比世界上任何筆會或寫作基金都更大的權力和更多的資源?!?/p>
與中國作協(xié)的層層選拔相比,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組織完全獨立于政府的組織,也獨立于任何政治和社會集團。從總體上看,“諾獎確實是有水平的,它不是靠僥幸可以得到”。
全球遴選與“內部分配”
從1901~2011年,共有108位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世界各大洲都有獲獎作家,很多得主在獲獎之前就已經(jīng)聲名顯赫了,他們寫出了不朽的佳作,在世界各地盛贊無數(shù)。
相反的,有的作家雖默默無聞,但作品卻有凝重的歷史感和思想深度,藝術上獨樹一幟,把獎金授給這些作家,一方面幫助他們成名,同時也體現(xiàn)了諾貝爾文學獎著眼于藝術探索和創(chuàng)新、著眼于未來理想這一原則。1981年諾獎獲得者埃利亞斯#8226;卡內蒂就是被諾獎評委會發(fā)現(xiàn)并推向世界的最成功案例。
卡內蒂是一位萍蹤不定的作家,但是他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就是德語。早在1935年,他就出版了著名的長篇小說《迷惘》,主人公書呆子式漢學家的悲劇,展現(xiàn)了人性喪失、道德墮落、精神被貪欲毀滅的社會現(xiàn)實,怪誕的手法、形形色色的畸形人物、異化的世界。使得諾獎頒獎詞稱卡內蒂為“那個時代‘最卑微的奴隸’,必定委身于他的時代,同時又反對他的時代”。
但是,中國的文學獎又選出了哪些作家呢?近年大獎小獎上清一色的官員名字,讓人飽受質疑,“官員作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中國作協(xié)的統(tǒng)一領導下,向各單位發(fā)出作品征集通知,在規(guī)定期限內報送參評作品,然后也就有了評委們被雪藏評獎的故事。
面對紛至沓來的質疑,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高洪波說:“正因為寫過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才可能當上作協(xié)主席或副主席,這很正常,事實上,評選過程中評委關注的是作品,很少注意到寫作者的身份?!?/p>
作家和官員,兩者之間界限多遠?09年時中國作協(xié)發(fā)言人陳崎嶸也曾說過:“我們真的沒養(yǎng)多少作家……在全國所有的作協(xié)會員中,專業(yè)作家只有兩百多人,是有皇糧的,有工資津貼……國家每年給中國作協(xié)幾千萬元?!?/p>
價值判斷是關鍵
文化的荒漠開不出花,更別提結出果實。中國文學被大多數(shù)人看成荒漠,與評出的各種文學獎缺乏公信力有很大關系。2010年10月,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公布,因詩集《向往溫暖》獲獎的湖北省武漢市紀委書記車延高成為話題人物。他的詩作《徐帆》被網(wǎng)友翻出,口語化的表達、直白的表露、毫無意境可言的語言,網(wǎng)友戲稱為“羊羔體”,一時在網(wǎng)絡軒然。
文學獎缺乏公信力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文學價值判斷體系嚴重失衡。在這方面,諾獎卻是很好的對比。
《百年孤獨》是一部享譽世界的作品,馬爾克斯通過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jīng)歷寫出了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通過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合卷沉思,在血淋淋的歷史和荒誕的情節(jié)中,你能了解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
對比諾獎的獲獎作品,真正影響兩種獎項的是一種內在文學價值的判斷。
今年的茅獎獲獎作品分別是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張煒的《你在高原》、劉醒龍的《天行者》、莫言的《蛙》、畢飛宇的《推拿》。
《天行者》主要講述了一群民辦教師——鄉(xiāng)村知識分子的命運。民辦教師們所經(jīng)歷的三次轉正,分成三個部分,一次比一次荒誕,一部比一部疼痛。茅獎在給這部作品頒獎時,盛贊“《天行者》是獻給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鄉(xiāng)村英雄的悲壯之歌”。
從《天行者》推及其他四部作品,頒獎詞中反復強調了作品對中國人的精神境遇的分析、民族的偉大斗爭、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中國的作品依然沒有關照到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人性和普世的價值。中國的文學依然與西方文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民國文壇至今讓無數(shù)人留戀不已,很多人發(fā)出了“大師之后再無大師”的感慨,他們大多都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禮,同時又都具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如魯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林語堂、張愛玲、沈從文、郁達夫,等等。而解放后的中國作家,不僅對西方文化的淵源陌生,傳統(tǒng)文化在他們風雨飄搖的成長時代也只能產(chǎn)生淺層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