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八年來,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大方向是正確的,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領會不到位以及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的原因,致使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現象。可以說,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就如何改變課堂教學的低效現象,在達到有效教學這一基本要求的基礎上,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邁近教學的理想之門——優(yōu)質教學,這里作以下思考和探索。
低效教學的表現及思考
低效性課堂的主要特征是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教學效益小。即高投入低產出。具體表現在:教師主動填鴨,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或泛化,教學情景單調或造作,教學設計不科學,過程缺少探究性。講課缺少藝術性,學生缺少參與性,教師缺激情,課堂缺活力,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乏。
現象一:教學理念陳舊,專業(yè)知識匱乏
從日常深入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課后與教師的討論交流中,我們發(fā)現:部分教師的教學質量,或微觀到課堂教學的效益不高,并不是教師不努力。相反,教師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輔導學生都是相當認真的。這些教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課堂教學中都非常重視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而方法和手段都單一、落后。無論是新課、復習課、試題(試卷)講評課均突出一個“講”,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一節(jié)課常常是一講到底,讓學生牢記的是結論。由于以講代學,沒有學生活動環(huán)節(jié),沒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課堂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局面,思想得不到激活,思維得不到訓練,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自然成為遺留問題。一檢測,學生的成績與期待的差距甚遠。這樣的做法,讓人明顯感覺教師教得苦,學生也學得苦,也明顯表現出是以教師為中心、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教師如果不轉變思想觀念,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不到應有重視,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從調動,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提高,學生所獲得的只能是結論性的死記硬背的東西。
現象二:目標確定不明,內容主次不分
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目前三維目標的割裂導致了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和最終的低效性。三維目標的割裂現象主要表現在:其一,“游離”于知識、技能之外的過程、方法,為活動而活動,這種活動既不利于知識、技能的掌握,又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沒有價值的,因而是低效、無效的。其二,“貼標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即脫離教學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機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其三,只關注知識的授受和技能的訓練,這種現象依然存在,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技能的同時,冷落、忽視了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而從根本上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
教師為省事用教輔代替教材,代教案,對課堂教學的內容沒有進行精心的選擇和組織,導致所教內容脫離新課標要求,有的還僅僅是憑自己的“老經驗”,不管有用無用全部拿到課堂,耗費了時間,但做的的確是“無用功”。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不考慮教學目標的指向和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等因素。對于學生難懂的、達成目標重要的不作為主要內容安排,對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自學或交流互學懂的內容,不盡量縮減??偸敲济右话炎ァG宦傻哪J?、輕重不分徹頭徹尾地講解。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內容講完,教學任務就算完成。
現象三:教學活動的外化,教學層次低下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變活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主動精神,但在“參與”和“活動”的背后,卻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現在“自主”變成“自流”,只賦權卻不增能,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有針對性引導、點撥和具體幫助的重要職責。合作有形式卻無實質。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接部就班地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機械化,變成沒有內涵和精神的“空殼”。有人批評我們的課堂有“溫度”無“深度”,也是這個道理。雖然讓人感受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究其原因,就是課堂缺少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
與學生的兩個發(fā)展水平相對應,我們把教學分為兩個層次:針對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是高層次的教學,針對現有發(fā)展區(qū)的教學是低層次的教學。顯然,只有高層次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從教學實際來看,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教學滯后于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和學習能力(學習潛力):從具體一節(jié)課來說,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學內容是屬于現有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是學生可以通過獨立學習掌握的,哪些教學內容是屬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師幫助才能掌握的?,F在的課堂教學往往層次不分明,教師常?;ê芏鄷r間解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這不僅導致教學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為嚴重的是阻滯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學生責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學教授曾經指出,語文無效教學的重要原因就是語文老師的解讀思維活動與學生同在一個層次上,他要講的不用講學生就已經自明,即便這個時候老師明智地采用提問式,讓學生自己給自己講,這仍然是浪費教學資源。因為這對學生來說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師講授往往只是對文本信息的重復性歸結,是學生已經懂得的“真理”,學生不能從老師那里攝入任何有效的能夠生成思維能力的成分。這是當前語文課文本解讀最失敗的地方。從教學全過程來說,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長,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fā)生了相反的變化,最后是學生完全的獨立,教師作用告終。遺憾的是,現在的教學缺乏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的觀點,教與學始終處于平面、定格的關系,先教后學,教多少學多少,教支配、控制學甚至替代學,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并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常看到這樣的怪現象:年級和學段越高的課堂,教師教得越多,教得越滿。
現象四:備課重教材輕學生,上課重個別輕全體
當前,教師備課仍然重教材輕學生,沒有實現備課重心由“備教材”向“備學生”的轉移。教師備課的重心仍然是備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似乎想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然而,在學習時間分配、話語權占有、傳授權威性等方面仍占絕對主導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不舍得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擔心一旦把時間交給學生后,學生便不好好學習。
教學中,教師不面向全體學生,名義上是多讓學生活動,實際上是幾個優(yōu)等生控制課堂,讀說演練,都是那么幾個人,一兩個學生當主角,其他學生當配角,或者是觀眾,只是看與聽,呆坐不動,到后來他們連手也不舉了,因為舉也白舉,老師早有安排。
現象五: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果低下
新課、復習課、習題評講課全部都是統一的一種模式,形式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復習課的作用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再現,教師重視的是把已經學過的東西從頭至尾濃縮式復述,既沒有新意,又不全面,達不到對知識系統的建構以及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習題課(或試卷評講課)中比較普遍的是教師向學生和盤托出正確的答案,對試題的分析也僅僅是教師個人的活動,教師向學生展示的是自己的解題技能,缺乏讓學生參與析題、破題過程,學生感悟到的只能是教師就是比學生“聰明”,課后學生遇到新的問題依然束手無策。不少新教師由于對評講課的模式要求不清楚,因此評講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無所側重,不能由點及面進行歸類和舉一反三,課后遇到變式問題又是無從下手。因為課堂效益不高,一節(jié)課不能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教學進度被拖下來,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比要求大大增加課時,加班加點,不惜“犧牲”掉學生本來少得可憐的自習時間,一學科追加課時,其他學科也不落后,紛紛加課時,惟恐學科陣地喪失,最終的結果得不償失……
正是這些模式陳舊和落后,“高耗低效”現象的存在,嚴重地制約了學科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從課堂教學人手,從課堂教學的模式變革作為突破口,狠抓課堂教學質量的效益和提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變低效為有效教學的對策
d7ce34518a75abbc01765d6c5f2690b31、以師為本,強化研訓,提升教師的理念和素質
學校領導班子要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把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作為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抓手,設法拓寬渠道,改善辦學條件,為教師培訓、教學研究提供經費支持,徹底改變“一次培訓定終身”的思想。
一要引進多元培訓模式,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把新課程培訓工作作為一項長抓不懈的主要工作。利用假期集中培訓,過好教材疏通關;利用各種實驗通訊、研究報刊、教育雜志、培訓手冊、錄像光盤(碟)、講座等多種資源進行針對性的問題學習;根據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教學研究,課題研究、行動研究的跟蹤培訓,引領教師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改變教法,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二要創(chuàng)設寬松環(huán)境,引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第一,實施“讀書工程”。目前,有相當比例的教師沒有讀書的習慣,大多教師只看教材和教參,甚至沒有通讀過課程標準。學校要為教師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實施讀書工程,引導教師學習新課程理念,掌握教學模式的更新與運用,學習所教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了解教育學、心理學發(fā)展的新成果,掌握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豐富跨學科的知識。提升教師內涵。成為學習型的教師。第二,開展課題研究。要樹立向科研要質量的意識,鼓勵教師積極承擔上級的實驗課題,幫助他們把教學中的真問題提升為研究課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達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促使教師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2、以生為本,夯實常規(guī),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
有效教學必須以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要抓好常規(guī)教學中的“備、教、學、練”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才可能打造出高效的、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具體應研究好以下“四個有效”:
一是研究“備”的有效性。集體備課是實施有效教學重要途徑之一。我們要積極創(chuàng)設“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個人加減,反思提升”的備課框架。首先要認真落實好各組每周的集體備課研討活動和個體二次備課。其次,備課中要處理好兩個方面:第一,要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為每一節(jié)課制訂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并準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jié)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第二,要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突出學科特色,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jié)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學科感悟。在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二是研究“教”的有效性。如何解決“教”的有效性?面對“增肥”了的新教材,怎樣處理?面對一片題海,哪個該講?教師應該盡快從學科本位走出來,用大課程觀解決教教材的問題;用整合觀解決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用師生互動解決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用學情研究解決重復訓練的問題;實施選課制度下的走班制教學,用學科分層解決學生的需求差異問題。要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
第二,要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十分注重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fā)展的前面。
第三,要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動態(tài)的生成,從而既提升知識教學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
三是研究“學”的有效性。高效課堂不僅關注教師講得多么精彩,更加關注學生學得多么主動。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在以下三方面下工夫: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目的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的語調等。
同時,要充分體現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三個基本特征: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上,我們首先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關注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的廣度、形式、時間及效果。在學生學習的合作性上,要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整堂課有著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在學生學習的探究性上,要把教師的外部教導轉化為學生的內源性動力。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敢于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使對話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資源,形成后續(xù)的教學行為。即動態(tài)成常態(tài),生成成為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激發(fā)和提升。
3、以思為徑,教學相長,追求優(yōu)質教學新境界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如果我們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能把從教和學兩個方面發(fā)現的問題和成功之處細心冷靜地思考和總結,并能把有效的教和學的方法靈活地運用到以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的效益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我們在達到有效教學這一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應積極追求高質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的教學,即優(yōu)質教學。從而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深刻、獨到和廣博;富有啟發(fā),閃爍智慧,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讓自我生命激情在課堂中綻放。
追求有效、優(yōu)質課堂,是教學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去實踐、思辨、提升。就讓我們在誨人不倦中,傾注我們的愛心、耐心和敬業(yè)精神,用真情與生命去激發(fā)每位學生,在教學藝術中探究教學的精髓,一起去追尋優(yōu)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