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李 娜 李兆華 孫 福
(1.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科學分院,公主嶺 136100;2.吉林省福源牧業(yè)有限公司,長春 131200)
長白、大白豬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豬種,在世界各國和地區(qū)均有廣泛的分布,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及育種手段的不同,因此形成各有特點的不同品系,近幾年我國從美國引進的長白和大白豬在外型和生產性能上有較大的改變,通常稱之為新美系長白和新美系大白。為了考察優(yōu)質肉豬繁育體系內新美系長白和新美系大白及新美系長大雜的生長肥育和肉用性能及新美系長白和新美系大白的雜交效果,進行了新美系長白和新美系大白及新美系長大雜豬的肥育對比試驗。
試驗于2010年5~9月份在吉林省福源牧業(yè)有限公司種繁育基地進行,設3個組,分別為新美系長白、新美系大白及新美系長大雜。每組10頭,按體重均衡性原則公母搭配組群,試豬先進行10d預試,進行驅蟲,免疫注射和合欄飼喂,于30kg左右開始正試,試驗期所用飼料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試驗豬飼料和營養(yǎng)水平
日糧以玉米、豆粕、麥麩,進口魚粉配料,另加4%預混料平衡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需要。試驗豬前、中期自由采食,后期適當限制喂量,自由飲水,4組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相同,均按組群飼,每日登記飼料用量。于100kg左右體重時結束試驗,稱重,結算飼料報酬。每組抽取相近組平均體重的4頭肥育豬(2閹,2母)作屠宰測定和肉質評定。測定方法按GB8467-87“瘦肉型種豬性能測定技術規(guī)程”操作。試驗數(shù)據(jù)用SAS8.2軟件統(tǒng)計并作多重比較。
新美系長白、大白及長大雜豬的平均日增重與料肉比見表2。
表2可見,3個組的平均日增重都在850g以上,且以長大雜的最高,達919g(p<0.05),反映了長白與大白在生長速度這一性狀上有比較明顯雜交優(yōu)勢。
表2 生長速度和料肉比
胴體性狀測定結果詳見表3。
表3可見,平均背膘厚大白豬最大,其次為長大雜,長白豬最薄,皮厚以大白豬最厚,其次為長大雜,長白豬最薄,但總的來說,這兩性狀均較好,此外,3個組的屠宰率均在75%以上,眼肌面積在60 c㎡左右,后腿比例均在30%以上,都達到理想指標。
表3 胴體性狀
對左側硐體進行肉、脂、骨、皮分離,結果詳見表4。
表4可見,3個組的肉、脂、骨、皮比例差異均顯著。其中,長白的瘦肉率特別高,72%以上,其次為長大雜,大白最低(70.12%)。
表4 胴體組成
對3組的肉色等級、大理石紋等等肉質性狀檢測結果見5。
由表5可見,3組的肉質性狀測定指標均很正常,且差異不顯著(p>0.05)
表5 肉質性狀
本次試驗中新美系長白、大白和長大雜豬生長肥育性能及肉的品質都優(yōu)良,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長白、大白和長大雜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在850g以上,料肉比在2.5左右。尤其是長大雜,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達919g,雜種優(yōu)勢明顯(p<0.05)。
屠宰率均在75%以上,眼肌面積在60 c㎡左右,后腿比例30%以上。
瘦肉率都在69%以上。
豬肉均表現(xiàn)為肉色鮮艷(2.94~3.00分),肌間脂肪含量適中(大理石紋等級2.94分),pH值理想(背最長肌pH值6.15~6.29)。
鑒于新美系長白和大白除了具有生長快、瘦肉率高,肉質好等優(yōu)點外,還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因此既可作雜交父本,又可作雜交母本之用;本次試驗中以新美系長白作父本,新美系大白作母本,生產的二元雜豬除了表現(xiàn)出相對親本在生長速度上有顯著的雜種優(yōu)勢,同時也具有瘦肉率高、肉質好、適應性強的優(yōu)點,因此從這些方面考慮,這一雜交組合可在新的繁育體系生產實際中,大力示范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