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喬
譚仲池的長詩《東方的太陽》,是詩人生命情感的一次真誠訴求。詩人行走于宏大敘事中,激蕩著個性化的詩意浪花與人生吟唱。時下,詩人們或與政治抒情詩保持相當的距離,或竭力掙脫傳統(tǒng)束縛,試圖從西方詩歌中尋找書寫的突破,而譚仲池反其道而行的姿勢十分醒目張揚。更讓我們驚訝和欽佩的是,他是那樣的從容、真誠和自然,詩人的精神和詩歌的力量在《東方的太陽》中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這在當下詩壇,不能不說是別樣的景觀。
政治抒情詩,是一種形式,也是對訴說對象的一種指稱。但真正的政治抒情詩,絕不該是丟棄或喪失自我的非個性化書寫,而當是詩人以私性的心靈與公共的話語展開真誠的對話,從而讓詩歌在抵近生活現(xiàn)場的同時,也飛翔在自我的心空。政治、抒情與詩,三者是互為支撐的,是統(tǒng)一的有機生命體。那些缺乏真誠,個體只淪為無生命的書寫工具,從公共話語到公共話語麻木流動的政治抒情詩,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抒情詩,至少也游離了政治抒情詩當有的特質內蘊?!稏|方的太陽》只是以政治抒情詩為外在呈現(xiàn),其里是詩人借助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回望和檢索人生歷程,梳理情感與思緒的脈絡,張揚源于心靈深處的訴說。詩人以生命的體驗在政治話語與自我情感之間建立起詩性而具實的通道,風景中是歷史,也是詩人自己,詩人與歷史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因為心中蓄有的詩意和純真的情感,詩人才會看到延安,“有一條誕生思想和詩歌的河流”,才會感覺到西柏坡“是誕生他詩歌的故地”。
《東方的太陽》以“東方之夢”開篇,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一個民族在屈辱下對于強盛的渴望,濃烈而悲壯地向我們走來。歷史在向著民族復興一路前行,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在《東方的太陽》中時而引吭高歌,時而低語輕吟。閱讀《東方的太陽》,我們時常會與中國詩歌那些古老而年輕的精靈不期而遇,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屈原、杜甫、李白、李清照等詩人;比如《周易》、《擊壤歌》、《采薇歌》、《關雎》、《離騷》等詩詞。這些是我們詩性國度的閃光明珠和豐厚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更是一個個烙上華夏文明的文化符號。譚仲池在古老的詩歌密林里穿行,攜醉人詩風步入《東方的太陽》。在這部處處蕩漾著新詩風格的作品里,詩人鑲嵌了許多各個時代璀璨的詩句,看似隨手拈來,卻又是那樣的渾然天成。這是他對于傳統(tǒng)詩歌的繼承,又是對新詩的有力開拓,更為被人慣性地貼上標簽的政治抒情活泛了詩意。讓新詩,尤其是政治抒情詩在中國經典詩詞歌賦的海洋里暢游,新語境中閃爍著古詞佳句,譚仲池真正打通了新詩與古詩的疆域。這是詩歌的力量,也是詩人心智的大美體現(xiàn)。以詩歌的方式抵達心靈家園,我們的心性一下子飽滿靈動起來。我們體味到了詩人積淀于生命之中那份經傳統(tǒng)文化浸染的心愛和審美,那份去除詩性之后依然飽含大愛大美的心地。
不僅僅是與詩有關的,那些古寺、石窟、彩陶、竹簡、絲綢、瓷器、壁畫、弓刀、化石、舊石器、甲骨文、古長城、周口店的猿人頭骨、火藥、指南針、造紙、活字印刷等等,以及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鉆木取火等遠古神話傳說,一如朵朵浪花在《東方的太陽》里跳躍閃現(xiàn)、飄逸起舞,揮灑著獨特的氣質。在這樣一部長詩里,匯聚了如此眾多的文化形象,多少令我們有些意外。非但如此,這些文化意象如一條山脈貫穿整個《東方的太陽》,成為一種力量的支撐。顯然,文化是《東方的太陽》生長的土壤,換而言之,文化揮灑了《東方的太陽》最具光彩的詩性紋理,成為《東方的太陽》獨具魅力的底色。
讓政治抒情詩插上文化的翅膀,文化煥發(fā)出新的活力,政治抒情詩有了堅實的大地和豐滿的質感。在植根于血脈里的文化的引領下,我們可以輕易地突破政治抒情詩那慣常的語境,在詩意的文化中感受政治那平易近人的一面。這使他的詩歌在張揚個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包容了詩歌藝術的精華。他在詩歌歷史上,以自己的肉體和心魂在傳統(tǒng)與當下間架起屬于他自己又給人啟發(fā)的橋梁。譚仲池讓詩歌在回歸中前行,對新詩尤其是政治抒情詩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而富有成效的嘗試。我們以為,譚仲池如此正視詩歌的傳統(tǒng)與當下的態(tài)度,是所有真正的詩人應當揣摩的。詩歌的發(fā)展需要沖突甚至是解構,但整體之中當有和諧為基調。革命的目標是發(fā)展,是開掘詩歌新的生命力,而非野蠻地切斷人類文明的臍帶,以打碎和顛覆獲取快感。
在政治抒情詩這樣的體裁中,譚仲池將文化的渲染做到了極致,對于文化的膜拜也達到極致。他在中國的文化,講述中國的故事,傾訴中國式的情感。這緣于詩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感恩,更在于他真正參悟到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政黨的滋養(yǎng)。正如他所說“中華文化,東方文化的偉大作用和無窮力量。曾經何時,在霧都重慶,在亂云飛渡的日子,就毛澤東一首《沁園春·雪》的錦繡詞章,竟產生了泣鬼神、動山河、喚民心、扭乾坤的偉力和磁場。歷史和現(xiàn)實,乃至未來都會證明,有了文化,歷史會走出沉重、悲涼、迷茫;有了文化,冷酷、浮躁、平庸會變得溫情、平靜、激奮;有了文化,物欲和貪婪會變得理性節(jié)制;有了文化,空虛、脆弱、狂妄會變得堅強、仁愛、充實;有了文化,陰影會變成光明,單調會變成豐富,顏色愈加燦爛。文化是太陽光輝的內核和原點;文化是沖決思想牢籠的精神風暴;文化是潤物無聲的細雨春風;文化是雕刻心靈的神丹妙藥;文化永遠是人間生命的雨露和陽光?!弊T仲池對于文化的這份領悟,參透到中華民族解放與復興歷程中文化所特有的強大力量,使得《東方的太陽》具有了與眾不同的審美力和感染力。
“謹以此6000行的長詩獻給中國共產黨九十華誕?!笔窃娙俗T仲池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也是《東方的太陽》敘事情感的基點與目標。長詩由序詩、東方之夢、噴薄日出、悲歌狂飆、輝煌沉重、春潮澎湃、不落的太陽和尾聲共8個章節(jié)組成,氣勢恢宏,場景紛繁,人物輩出,時空跨度大,敘事縝密明晰,可與一部長篇小說媲美,完全具備史詩的品格與風范。
長詩循著中國共產黨九十周年的前進步伐展開敘事,線索清晰,視野開闊。歷史人物與重大事件既并列呈現(xiàn),又有機互聯(lián)。這是一部詩意化的黨史,盡現(xiàn)黨史里的詩意,而其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實感又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詩人是在憶往事,又潛進歲月,走到歷史現(xiàn)場,回到歷史的本源,處于歷史的實在時空,敏銳而滿懷深情地撫摸歷史的細節(jié)。他時而講述,時而分析,時而評判,時而坦然地表達自己的敬仰、憎恨等情感。他義無反顧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堅守自己作為詩者應有的情感、態(tài)度和精神。他在以自己的心靈解讀歷史的同時,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和理想回復歷史的種種疑問。換而言之,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敘述歷史的目的和意義,沒有避諱和矯情。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敢和自信,更重要是對歷史的真正負責,以己之力發(fā)現(xiàn)和表達歷史的價值。我們也隨著他時而熱血沸騰,時而痛心疾首,時而會心一笑。他以詩意的胸懷、縱橫的筆意和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賦予了那段幾乎人人熟知的歷史以嶄新的生命。
黨的九十年歷程,雖風起云涌,曲折傳奇,但那些重要的人物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各種文本和文藝樣式早已全方位展現(xiàn),譚仲池將黨史作為長詩的敘事線索,可謂是真切的勇敢行為,是實在的挑戰(zhàn)。他以自己個性化的審美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部新鮮靈動、韻味十足的黨史。列寧、斯大林、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胡錦濤、劉胡蘭、方志敏、江竹筠、雷鋒、焦裕祿等數十人,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匯集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人物長廊。洋務運動、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創(chuàng)建井岡山根據地、紅軍長征、解放戰(zhàn)爭、文革浩劫、土地承包、改革開放、港澳回歸、98抗洪、百年奧運、千年飛天夢、汶川地震……這些或是我們生命中永久的背景,或是我們親身體味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在譚仲池的筆下讓我們熟悉,讓我們新奇。在這里,他大膽而智慧,以詩心詩性詩意詩情,用大寫意的手法走近人物、敘說歷史?!斑@個讀書人的名字和他的思想一樣深刻鮮活/陳獨秀/也像一叢火焰在燃燒自己的靈魂/去照亮正在開辟的道路/陳獨秀又像飽經風霜的秋菊/撐著瘦瘦的身子/去迎接暴風雨的洗禮/陳獨秀更像一彎新月/在碧海凄清地蹣跚。”這當是一種陌生化的描寫,但分明又是那樣的確切而熟悉。飄逸的寫意之下,畫面是那樣的瓷實,猶如一幅神形具備的水墨畫。面對“遵義會議”這樣的重大事情,譚仲池又以纖細的寫實,還原和放大了當時的一個片斷,以小見大,舉重若輕,“毛澤東從木藤椅上緩緩站起身子/他從容而深情地面對二十雙睜大的眼睛/他分明聽到了大家的呼吸/他也清晰地看到了窗外那古老的槐樹/片片樹葉都在風中抖動/窗欞上晃動的影子/沒有擋住他心中奔涌的激奮與凝重?!薄?8抗洪”波瀾壯闊,震驚世界,譚仲池只是擷取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場景:“妻子抱著嬰兒來到了堵口的險堤/瞬時周圍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他吻著妻子懷中的兒子,仿佛在吻自己的靈魂/記者感動地問軍嫂/此時你要對丈夫說什么/什么都想說/什么都不說/最后妻子對著懷中的兒子說‘長大了,學你父親/做個好軍人’”這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可詩人卻用詩句留下了永恒。我們再次與感動相遇,原來,感動的詩歌還是在的,我們的心弦還是可以被感動彈撥的。這里只有質樸,只有最為質感的一幕,但誰又能說這不是可以見到抗洪全景的一滴水?
譚仲池在后記中寫道:“寫這部長詩,或許會有人誤解,這一定是一部充滿溢美之詞的淺薄,充滿概念說教的呆滯,充滿空泛虛脫的蒼白的政治詩歌。然而,我要告訴我敬重的讀者,我的心和血,我的情和志,我的魂和夢,都一直在叮囑我,該怎樣表達我們共同的期盼、愿望和祈禱!”走進《東方的太陽》,我們能明顯感覺到譚仲池是誠實的,也是極為自信的。
飽滿的詩意,純美的感恩,源于靈魂深處的濃情大愛,藝術化的敘事,使《東方的太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部長詩蕩氣回腸、激情奔放,豪邁之下有細膩,人與事、詩與史有意味地融合在一起。長詩的整體面貌自然是記敘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年的風雨歷程,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必然,謳歌了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在此基礎上,還有情與思的骨肉相連。換而言之,《東方的太陽》集史、情和思于三位一體,感性與理性并肩而行。譚仲池在觸摸歷史的細節(jié),燃燒如春雷般的激情,每每又能沉穩(wěn)安靜地思索。正如有評者所言“對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蔣介石、胡適、張學良等作了點評,對共產黨人中的李大釗、陳獨秀、周恩來、胡耀邦等也作了中肯的評價。對黨的歷代領導人的文治武功也作了深情且有見地的回顧。特別是對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以及改革開放的倡導者鄧小平,仲池可謂投入了他全部的愛與忠誠?!?/p>
譚仲池對歷史有著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而他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經歷,又讓他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他有古典詩人的氣質,又偏好現(xiàn)代性的哲思。應該說,他是位責任感極強、富有思考精神,又長于分析總結的詩人?!按蠛6昧藟验熍c奔騰/湖泊學會了思考和寧靜/云霞變得斑斕輕盈/炊煙也有了高蹈的哲思/蒼山更知道深邃和凝重/即使是哲學 詩歌 宗教 抑或羔羊 蝴蝶/都知道擁抱尊貴 崇高 純潔 優(yōu)雅 博愛自由和美”敘事和抒情里,他是參與者,與歷史一同走來,而在思考時,他又是旁觀者。他懷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政黨和人民的命運,立于歷史的潮頭,面對湛藍的天空,不停地追問,中國歷經磨難而不衰,中國有今日,中國能夠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嚴峻考驗的世紀之初,實現(xiàn)騰飛,靠了什么?什么是中國的靈魂和精神?什么是中國的道路和未來?什么是中國的經典和創(chuàng)造?就是這樣,他“去采摘詩的花朵,詩的情愫,詩的哲思,詩的蒼涼,詩的嫵媚,詩的壯烈,詩的血性,詩的繽紛,詩的慧香和詩的幽遠空靈、禪定與詩的凝重冷峻?!比缓螅蛑税哆M發(fā),“循著古代遺物和古籍指點的迷津在尋覓/尋覓五千年文脈的履痕/尋覓龍的化身和精神/尋覓生動表意的象形文字和骨骼/尋覓西方人永遠不能破解的東方神韻。”
是的,譚仲池的思考是冷峻且多面多層次的。他以信仰者的身份,對黨的歷史進行反思與思考;站在民族的高度,對真理和信仰進行觀照與思考。他尋找的結果沒有出乎我們的意料,或者說我們共同的思想指向,但思考是那樣的具實有物,讓我們有親近的感覺,讓我們由衷的信服。這當是他生命本真的力量,是他詩心生長出的詩歌的力量。
更為可貴的是,譚仲池在民族歷史、國家歷史和黨的歷史的映射下,從自己的成長史起步,回到人的存在與生存,對人生、對人的精神、對人的信仰進行深刻拷問,并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心靈圖景。
由此,我們可以說詩人譚仲池和他的《東方的太陽》,真正登上了詩歌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