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斌
神秘的良渚玉器
文·圖/張斌
良渚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因浙江省余杭縣良渚遺址而得名。出土的良渚玉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北岸和江蘇常州一帶的太湖地區(qū)。我喜歡良渚玉器是因?yàn)槲沂墙K溧陽人,早些年回老家探親,偶爾在古玩商店和地攤上還能覓得真品(圖一),這些年贗品多了,真品少了,研究良渚玉器的真?zhèn)斡殖闪宋业囊环N享受。
據(jù)記載,良渚玉器的出土量非常大,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就出土了
散落在民間的良渚玉器3200余件,散落在民間的良渚玉器為數(shù)也不少。良渚玉器早在1936年就有專家作了報道,但那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20世紀(jì)80年代以后,隨著良渚玉器不斷被發(fā)現(xiàn),人們才開始對良渚玉器的認(rèn)識日益加深,從而使良渚玉器身價倍增。一件精細(xì)紋飾的良渚玉琮已高達(dá)幾百萬元,素面的小件良渚玉器也賣到了幾萬元,這真讓一般搞收藏的人刮目相看(圖二),所以,我的好多良渚玉器藏友眼饞地戲言:看到了,也等于擁有了;摸過了,也等于享受了。要想覓到一件真正的良渚玉器是要做很多作業(yè)的,要靜得下心來,多觀察,多比較和研究,尤其要耐得住性子。像我這樣急性子的人,碰到玉器上手,往往容易沖動。幾年前,我到一個浙江余杭人開的古玩店里看到一件良渚素面錐形器,當(dāng)?shù)厝私欣坠槪▓D三),據(jù)店老板說是傳世品,收藏已有多年,因最近手頭拮據(jù),想出手。我想,店老板既是余杭人,又是傳世品,東西肯定是不會假的。我從器物的包漿、光澤、綹裂紋判斷是件好東西。但買回來后給我的師傅老張鑒定,只見他把玉器放在手里搓了搓,又放在手心里捏了捏,又用放大鏡看了看玉器的綹裂紋,然后告訴我是件高手仿制的仿品。我追問為什么?他說如果是真品,這種雞骨白的玉器捏在手里會感覺到微微吸手,如果放在開水里浸泡,拿出來后吸手的感覺會更加明顯,這是鑒定古玉的一種常用的方法;再看玉器的綹裂紋,紋理線條伸長不自如,且沒有彎曲,裂紋在玉器表面過于集中,這種裂紋叫驚紋,也叫火劫紋,這件錐形器是經(jīng)過人為火燒,然后經(jīng)盤磨形成。像這樣的雞骨白最有欺騙性,再加上店老板編故事,往往使人神魂顛倒,上當(dāng)受騙。我捏著玉器,只是啞然,但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鉆研,爭取覓到真品。
圖一 玉蟬
良渚玉器的器型是很多的,至少有好幾十種,喜歡哪一種,這要看個人的收藏興趣愛好。就我而言,我喜歡內(nèi)涵豐富,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玉琮(圖四)。尤其是玉琮上琢刻的神秘的神人神獸交合體圖案,這個圖案叫“神徽紋”——即神的徽記,北京的玉器專家李祥云經(jīng)過多年研究,提出新的觀點(diǎn),說這種“神徽紋”圖案就是“太陽神”。雖然專家說法不一,但至今還是個謎。良渚文化先民用大量玉琮殮尸,如1982年江蘇武進(jìn)寺墩的一座墓中竟出土了33件玉琮。玉琮主要有兩種造型,一種玉琮像稍扁的立方體形狀,雕工精細(xì),玉質(zhì)也好;另一種玉琮是四方體形狀,分為多節(jié),體積大,紋飾簡單。玉質(zhì)地差,玉琮雖大小不同,但差異不大。
有了收藏玉琮的目標(biāo),我就到處覓寶。有次跟朋友到浙江去旅游,地方小,山水好,但沒有古玩城,只有雜貨店。店主是個上了年紀(jì)的老太,我環(huán)顧小店四周,忽然眼睛一亮,在一張破桌子上看見一件玉璧,拿起玉璧,底上竟然還有件玉琮,玉琮的外徑大約在8.5厘米,整個玉琮散發(fā)著一股舊氣。據(jù)老太說,這塊璧原先當(dāng)蓋用,壇子摔壞了,蓋子(璧)也沒用了;這件琮原先當(dāng)“門球”用,后來插在“門球”上的柱子斷了,“門球”也沒用了。再看這件琮,獸面紋飾,雙面打孔,“身上”有石灰坑,水銀沁,黑漆古,尤其是細(xì)而密的斷刀游絲紋飾,完全符合良渚玉器的特征。此行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得來全不費(fèi)工夫。老太見我瞇著雙眼,愛不釋手的樣子,竟然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了我。我留下了電話號碼,熱誠歡迎她到上海來玩。后來,老太和兒子真的來了趟上海。她和兒子不是來玩的,是又給我送貨來了,送的什么貨呢,這當(dāng)然是后話了。
俗話說,玩古玩就是玩的心跳,這輩子,贏了也心跳,虧了也心跳,但不管怎么跳,只要心誠,就能“跳”出真品來,我是這么想的。
(本文涉及藏品均系作者收藏和福樂閣所藏)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