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峰,劉麗娜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張聞天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思想論析
皮海峰,劉麗娜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張聞天在東北工作時期,認真研究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毛澤東思想,對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依然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張聞天; 新民主主義; 社會建設
新民主主義社會在中國從 1927年到 1956年存在近 30年時間,1927-1949年存在于農村革命根據地、解放區(qū),1949年后存在于全國范圍內。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過渡性社會形態(tài),也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中獨特的社會景觀。
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凝聚了許多黨的領導人的貢獻,張聞天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之一。他在東北工作時期,潛心從事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問題研究,提出了許多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見解。
在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自 1939年底開始,毛澤東接連發(fā)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目前我們的形勢和政策》等重要文章,對中國的社會性質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了總結。1940年 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命題,完整闡述了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概念,并論證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和長期性。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在中國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一階段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第二步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使中國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它們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由于國內經濟不發(fā)達、生產力嚴重落后,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經過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長的時期才能進入到社會主義[1]662-711。中國共產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這些思想為張聞天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
1946年 6月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人民解放軍在黨的正確方針的指導下,用 8個月時間就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到 1947年 7月,離內戰(zhàn)爆發(fā)不過一年左右的時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即由戰(zhàn)略防御階段轉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1948年 9月至 1949年 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開始進入決戰(zhàn)階段。解放戰(zhàn)爭的迅猛進程使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不再是一種理論構想,而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黨的理論家們提出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理論,以指導勝利后的全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實踐。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并派出大批干部和軍隊進入東北。東北解放戰(zhàn)爭自 1946年 4月的四平保衛(wèi)戰(zhàn)開始,到 1948年 11月遼沈戰(zhàn)役結束,東北全境解放,順利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時期。這一時期,張聞天先后擔任合江省 (今在黑龍江省內)省委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長、東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遼東省 (今在遼寧省和吉林省內)省委書記,領導了農村和城市的土地改革、反奸清算以及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工作,為東北根據地的開辟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東北的全面解放和東北的新民主主義建設的初步實踐為張聞天探索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現實可能。
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不同的階級階層,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理論認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由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過渡性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由工人、農民、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多個階級并存。張聞天根據東北工作的實地調查研究,分析了東北城市和農村社會階級構成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
張聞天在 1948年 8月 31日作的《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工作中的階級路線》中指出:不同的城市,階級情況不完全相同。張聞天將城市大體上劃分為以下一些階級和階層:“工人階級、資本家、獨立勞動者、城市貧民、知識分子、游民、城郊農民、封建地主、官僚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分子及其代理人”。他在分析這些階級、階層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了黨在城市工作中的階級路線,即:在新民主主義階段,堅決依靠無產階級及半無產階級 (包括工人、店員、職員、“公家人”、貧民);緊密團結獨立勞動者和知識分子;聯合中、小資本家 (聯合時也要注意斗爭);繼續(xù)堅決反對和打倒封建地主、官僚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分子及其代理人[2]390-391。
張聞天在領導農村土地改革和發(fā)展生產的斗爭中對東北農村的階級狀況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他認為,東北農村存在著以下階級階層:地主 (包括惡霸地主、普通小地主)、富農、中農 (包括富裕中農)、貧雇農。其中最主要的敵人是惡霸地主,需要重點打擊;普通小地主和富農是爭取與中立的對象;中農和貧雇農是我們可靠的同盟者和斗爭的主力。1946年 11月,張聞天在《五個月群眾工作總結》中,更明確地提出了農村土地改革的階級路線,即:“依靠貧農雇農,緊緊團結中農,爭取富農、爭取或中立小地主,集中力量打擊惡霸地主?!?/p>
土改完成后,個體農民發(fā)家致富的熱情被激發(fā),農村生產力有了較快發(fā)展,東北農村階層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當時有 60% ~70%的貧雇農上升為中農或富裕中農”,同時產生了一批新富農。這種變化,也引起部分領導和干部的擔憂。張聞天明確指出,在目前新民主主義個體經濟的條件下,農民單干是允許的,農村這種階層結構向上變動的趨勢不會有什么危險,并明確提出“將來新民主主義的農村經濟,中農是要占多數的”。新富農經濟是在土地改革后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成分,張聞天認為新富農經濟的產生首先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黨允許單干、鼓勵致富政策的產物。對新富農經濟,首先應該允許它在一定限度內的存在和發(fā)展。張聞天認為,“我們今后不是反對一切剝削,如雇傭勞動、借貸與租佃的剝削,而只是反對其封建性與半封建性。凡勞資兩利的新富農式的剝削,凡非高利貸的互利的借貸關系,凡確由缺乏勞動力而不能不出租其少量土地的平等互利的租佃關系,我們今后還是可以而且應該允許其存在的?!盵3]395其次,應限制其剝削,并逐步引導它走向社會主義。
早在 1947年 12月,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新任務》中曾指出新中國的經濟是包括國營經濟、農業(yè)經濟和獨立小工商業(yè)經濟等主要構成。1948年 9月,張聞天在對東北地區(qū)的經濟構成、各種經濟成分的性質、地位、相互關系和發(fā)展前途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寫成了《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文中指出,東北經濟在解放后由五種經濟成分構成: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并進一步明確東北經濟建設的路線:“以發(fā)展國營經濟為主體,普遍地發(fā)展并緊緊依靠群眾的合作社經濟,扶助與改造小商品經濟,容許與鼓勵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尤其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2]415-416。
這條路線是張聞天從當時這五種經濟成分在東北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來分析提出的,他認為國營經濟雖然還未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已占有很大的比重,并掌握了社會經濟的命脈,居于國民經濟的領導地位”[2]396。因此要把恢復與發(fā)展國營經濟放在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最主要的地位,發(fā)展并依靠合作社經濟、改造小商品經濟。而且為了發(fā)展新民主主義經濟,必須利用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要把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作為對私人資本主義“鼓勵與限制”、“聯合與斗爭”的標準。張聞天在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問題上態(tài)度非常明確,他提出:“把一切富源,開發(fā)出來增加社會財富,即使利用的是私人資本主義,仍然有利于國計民生,甚至可以說是絕對有利的。”張聞天還強調了發(fā)展新民主主義經濟絕不等同于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并要加強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張聞天據此確定東北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方針提供了新的依據。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的斗爭和建設重心都主要在農村,而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革命斗爭轉到發(fā)展生產力,開始轉向城市。如何由農村轉向城市,將一系列工作重心順利穩(wěn)妥轉移至城市,這其中首要是必須處理好城鄉(xiāng)關系。張聞天在《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工作中的階級路線》中提出了他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城鄉(xiāng)關系思想。
第一,城市領導鄉(xiāng)村。1948年 8月 31日,張聞天在東北首次城市工作會議上作總結發(fā)言,提出“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戰(zhàn)略思想。張聞天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新形勢下必須將工作重心從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的必要性:“首先,這是解放戰(zhàn)爭轉入全面反攻的迫切需要。其次,這是鞏固工農聯盟的迫切需要。再次,重心必須轉移,是由城市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的”[4]840。他還指出城市工業(yè)和工人階級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因此必須由城市來領導鄉(xiāng)村,才能有實現社會主義的可能。1949年 3月 5日,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直接吸納了張聞天這一思想。當年 3月 13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議》即明確指出:“從 1927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鄉(xiāng)村……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xiāng)村并由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移到了城市”。
第二,城鄉(xiāng)互助合作。中國共產黨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時,城市是為鄉(xiāng)村服務的,為占領更廣大的農村提供服務。東北廣大農村土改完成,黨的工作重心轉向城市,鄉(xiāng)村也要為城市提供服務。張聞天明確指出城市領導鄉(xiāng)村,但鄉(xiāng)村的作用不容忽視。鄉(xiāng)村為城市提供糧食、農業(yè)原料等基礎生產資料,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鄉(xiāng)村的服務。特別是土改以后,鄉(xiāng)村和城市經過改造和發(fā)展也具備了相互合作的條件。城市和鄉(xiāng)村要互助合作,過去黨的政策是城市要為鄉(xiāng)村服務,那是因為工作重心在鄉(xiāng)村,現在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鄉(xiāng)村也要為城市服務。不管處于領導地位,還是被領導地位,城市和鄉(xiāng)村需要始終保持一種互助合作的關系。
張聞天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毛澤東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當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予以啟迪。
張聞天歷來從實際出發(fā)重視調查研究,《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要補課》、《出發(fā)歸來記》等文即充分體現了他這一思想。他曾留學日本、勤工儉學到過美國、留學蘇聯六年,不因此以理論家自居,卻因此格外重視實際工作經驗,并善于結合實際,將所學理論進行升華。在東北工作時期,張聞天多次親自帶隊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階級構成、經濟建設、城鄉(xiāng)互助等一系列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思想。
張聞天利用東北率先解放的工作環(huán)境,積極探索并形成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思想,無疑為解放后全國范圍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思想。使新中國在成立不久就得以較為順利地開展全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各項建設,平穩(wěn)地由革命時期過渡到建設時期。
張聞天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思想中關于劃分社會階級結構的思想值得我們借鑒。目前我國社會中就業(yè)、收入分配、教育、醫(yī)療、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正確地劃分階層可以針對具體階層制定具體相宜的政策,以便更好地處理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化解社會矛盾,調動各階層的積極性。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社會存在的就業(yè)、收入分配、教育等民生問題,加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張聞天城市領導鄉(xiāng)村和城鄉(xiāng)互助合作的思想,仍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處理城鄉(xiāng)關系的重要理論基礎。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依靠農村;解放后到改革開放的建設時期,重點建設城市,農業(yè)支持工業(yè)的發(fā)展。
今天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仍然保持了“城鄉(xiāng)互助合作”的精神,城市應起到帶動鄉(xiāng)村發(fā)展的作用,同時也需要鄉(xiāng)村的支持和促進。國家確定了“城市反哺農村,工業(yè)反哺農業(yè)”的方針,也是為了進一步平衡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發(fā)展,從而形成城鄉(xiāng)良性互動的發(fā)展格局[5]。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張聞天.張聞天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張聞天.張聞天文集 (三)[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4] 張培森.張聞天年譜:下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
[5] 王 進.論張聞天新民主主義農村經濟思想[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D 261
A
1672-6219(2011)03-0017-03
2011-04-22
皮海峰,男,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劉麗娜,女,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楊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