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關心、支持、參與決定著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成效,因此研究基層群眾政治參與狀況具有特殊的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發(fā)展,當前我國基層群眾政治參與熱情高漲,參與意識增強,參與渠道呈現出多元化。
(一)基層群眾自治。基層群眾自治是群眾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鶎尤罕娮灾沃贫仁俏覈囊豁椈菊沃贫?。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分為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社區(qū)居民自治制度,是村(居)民參與農村(社區(qū))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在岳陽樓區(qū),村、社區(qū)換屆選舉中普遍實行了“海選”制度,廣大群眾參與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許多在外務工經商的群眾趕回來參與選舉。基層群眾自治為群眾政治參與提供了最大的實踐場所。
(二)選舉性政治參與。參加各種選舉是群眾政治參與的普遍形式。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國的區(qū)縣一級人大代表和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人大代表采用的是直接選舉的制度,這就為廣大群眾參與選舉提供了政治保障。民主選舉雖然是當前我國群眾政治參與的普遍形式,但是群眾對自己選舉投票所起作用的評價不高,認為這只是一種確認式的選舉,難以真正體現自己的意志。選舉是各階層利益合法表達的重要渠道,如果公民不能通過選舉產生自身利益的代表,意味著他們的參與熱情與參與行為不能納入現有體制。
(三)表達性政治參與。政治表達又叫討論、議論政治,是指群眾通過某些途徑、運用某些形式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以便影響政府決策,是公認的群眾積極參與政治的形式之一?,F階段群眾參與國家政事和社會問題討論的途徑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有網絡、電視、報刊雜志、廣播和會議等,其中網絡和新聞媒體在群眾參與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生活比較活躍。
(四)個人接觸性參與。大多數群眾相信“接觸領導”是“有效”的政治參與,人民信訪制度給了普通群眾一個接觸政府、通過個人或者群體的力量影響政府決策的一條合法途徑,是我國群眾參與政治的重要途徑。信訪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話、上門走訪等形式,向各級黨政機關及其所屬部門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和要求,由有關機關依法處理的一種行為,是群眾在現階段維權的最后手段。信訪主要表現為利益訴求方面,大部分群眾要求解決他們的一些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在當今社會被普遍使用,參與的群眾越來越多,解決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
(五)黨派社團性參與。群眾加入執(zhí)政黨、民主黨派甚至其他群眾性團體、組織(如工商聯、商會、婦聯、共青團、工會、文聯、社科聯等群眾性團體),事實上都是參與政治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些組織都是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的社團,都要承認執(zhí)政黨的領導地位,這就給加入這些組織的群眾以政治參與、影響公共政策的可能。當前,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數量已經超過8000萬人,民主黨派的黨員數量也超過60萬人,加入共青團、婦聯和工會的人數均在千萬以上。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我國社會還興起了許多以特定的利益為紐帶、以直接反映其成員共同關心的特定問題為目標而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組織,如各行業(yè)協(xié)會、志愿者組織等,它們通過組織大型公共活動,維護本組織成員利益,影響政府決策,成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必不可少的組織機制,更是群眾有組織地參與政治的有效手段。從調查來看,雖然岳陽樓區(qū)居民的社團意識較強,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等社會組織進行利益表達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但目前群眾政治參與主要還停留在組織性較弱的個體參與階段。
現階段,我國群眾政治參與的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群眾政治參與機制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政治參與的不平衡現象還很突出,參與層次不高。政治參與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空間和結構的不平衡、參與的要求和能力的不平衡??臻g不平衡指城鄉(xiāng)之間、發(fā)達地區(qū)和落后地區(qū)之間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發(fā)展程度的不一致。一般說來,城市較農村、大中城市較小城市、發(fā)達地區(qū)較落后地區(qū)因經濟實力、群眾綜合素質和政治信息接受程度等原因,群眾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較強。從結構上看,文化階層以及從事的職業(yè)與政治關系較密切者,政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較強,而其他職業(yè)者對政治參與還是比較冷漠。群眾的政治參與要求與能力表現出不平衡,有些群眾有很高的參與熱情和強烈的愿望,而且期望值很高,但他們不知道群眾在政治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不懂得參與的途徑和方法,不知道應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實現有效的政治參與。
(二)群眾政治參與的愿望不強,動員性參與還相當普遍。從量上看,經常性地參與政治的群眾數量仍然較少,參與政治的次數和頻度也較低。從質上看,區(qū)域性或問題性參與多,高層次的政治參與較少;動員性參與偏多,主動性參與較少;階段性參與多,目標性參與少。
(三)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水平還比較低,機制程序不完善。我國的基本社會制度為群眾政治參與提供了根本的保證,但基本政治參與制度的具體貫徹執(zhí)行中還存在一些偏頗,特別是一些具體制度不夠完善和健全,主要表現為:一是人大的選舉制度還很不完善,如提名制度、確定候選人制度等,均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F有的選舉制度在選舉實踐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很多基層地區(qū)選舉走過場,不尊重選民或代表的意愿,形成事實上的“確認型選舉”或“安排式選舉”。二是政治協(xié)商制度出現了“行政化”的趨勢,依附性較強,受執(zhí)政黨態(tài)度的影響較大,群眾基礎不夠深厚,缺乏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三是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眾團體從整體上看,行政化、機關化傾向比較嚴重,社會親和力不夠,在組織化力量保障各自成員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不足,社會公眾對其依賴感不強,期望值和認同感不高,作為群眾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其發(fā)揮作用的空間還比較小。四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方面,沒能很好地處理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與黨的基層組織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黨的基層組織包攬一切,基層群眾自治的結構不合理,職責不明確,制度不健全,工作制度多,管理制度少,形式主義較嚴重,制度本身沒有適應基層群眾利益要求的變化,在實踐中難以真正體現自治的原則。
擴大群眾有序政治參與,提高群眾的政治參與水平,達到參與的理性化、有序化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工作。
(一)不斷擴大群眾知情權。信息公開,是群眾有效政治參與的前提。擴大群眾的知情權,為其提供足夠的信息,是促使和保證群眾參與的先決條件,信息公開的程度和獲取信息的途徑直接影響群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加強群眾知情權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實行政務的公開、公正和透明。政務公開要求政府及其部門將除涉及政府秘密之外的信息公開,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將其具體工作過程、立法過程公開,要求司法公開。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聽證制度。聽證制度是群眾有序政治參與的一種較好方式,要加強立法聽證、司法聽證、行政聽證等制度建設;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等。
(二)努力完善政治參與機制。把政治參與全面納入法制軌道,是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保證。要在充分尊重憲法和法律所賦予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參與的程序和準則、參與方式和渠道等進行法律確認,并以此為依據對公民的參與加以必要的規(guī)范。具體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健全、完善選舉制度。要逐步擴大直接選舉范圍,把選舉制度與選民的利益真正聯系起來,讓選舉行為真正能表達人民的意志;要推進競爭性選舉,讓那些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優(yōu)秀代表脫穎而出。第二,健全、完善群眾參與決策的制度。要建立、健全群眾參與立法制度、對公職人員的評議制度、群眾批評建議制度等,建立、健全專家論證制度;完善協(xié)商對話制度;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信訪制度,發(fā)揮群眾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自我服務等方面的功能。第三,健全、完善監(jiān)督制度。要疏通、拓展人民群眾對人大代表的監(jiān)督渠道,健全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群眾監(jiān)督的制度和程序;要完善民主黨派對執(zhí)政黨的監(jiān)督制度;要完善輿論監(jiān)督制度。
(三)拓寬群眾利益表達渠道。我國目前已形成和存在不同的利益群體,各群體之間存在異質性的利益差別,其利益表達要求強烈。我國政府應鼓勵建立代表各種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團體,并創(chuàng)造條件以便于它們的利益表達。要通過制定法律和政策,對利益表達進行法律保護,不僅使之具有合法性,而且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利益表達渠道,尤其是要形成多元的順暢的非強制性的利益表達渠道。例如,可以試行“代理表達”,即利益集團將自己的代表推選進有關政治機構,代表本集團進行利益表達;可以考慮恢復“農會”組織,以便于我國人口最多的利益群體——農民有順暢的利益表達渠道。
(四)提高群眾政治參與素質。群眾是政治參與的主體,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群眾自主、理性的參與,因此,擴大群眾有序政治參與,有賴于群眾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由于我國過去長期處于封建專制社會,缺乏民主法制傳統(tǒng),在廣大群眾特別是在農民群眾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受封建宗法觀念的影響,文化素質不高,對政治參與缺乏熱情,甚至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都忍聲吞氣,不去力爭,更談不上提建議、意見、申訴、控告和進行檢舉、監(jiān)督。當然,造成這種狀況除了社會歷史原因之外,還與我國原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有關。因此,加強民主法制的宣傳教育,對新時期擴大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十分重要。我們要把民主政治實踐與民主法制教育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群眾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監(jiān)督意識,提高主人翁的責任感和政治參與的熱情,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并在廣泛參與各項政治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