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135)
從功能目的論看《國富論》中譯本的“變譯”現(xiàn)象
李娜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135)
20世紀70年代德國功能目的派學者費密爾(H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Vermeer認為,譯文的忠實程度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即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文化間的交流。根據(jù)“目的法則”,胡長明在其《國富論》的中譯本中進行了許多變譯。該譯本在為中國讀者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時,也更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功能目的論;譯文目的;《國富論》;變譯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所著一部經(jīng)濟學巨著,它系統(tǒng)地闡述了經(jīng)濟自由主義理論及政策,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被譽為第一部系統(tǒng)而偉大的經(jīng)濟學著作。它將經(jīng)濟學、政治理論、哲學、歷史和經(jīng)濟實踐活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了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10部書之一,也是對中國近代社會影響最大的經(jīng)濟學譯著。
《國富論》最早由翻譯家嚴復引入國內(nèi),他將其譯為《原富》,該版本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研究方法寫作的第一部著作。目前國內(nèi)眾人仍競相翻譯《國富論》,其中譯本林林總總,翻譯質量參差不齊。國內(nèi)研究《國富論》也多從經(jīng)濟學角度分析其相關經(jīng)濟學理論,而從翻譯學角度對這部巨著進行研究卻少之又少。本文試著從功能目的論的角度,對2009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由胡長明翻譯的《國富論》中的變譯現(xiàn)象進行分析。
功能派翻譯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提出的。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在其《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定》一書中對德國翻譯進行了綜合分析。她在承認等值理論的有效性的同時,又認為原文與譯文在概念內(nèi)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等方面有時候是無法達到對等的。因此,她提出在進行翻譯活動時,要優(yōu)先考慮譯文的功能性特征。她的學生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在她之后重新闡釋了功能性特征。由于翻譯行為發(fā)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譯、作者價值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這些都會對翻譯行為產(chǎn)生影響。翻譯不是一對一的語言活動,它是譯語文化對原語文化或語言的一種不可逆轉的闡釋,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因此,Vermeer認為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澳康恼摗闭J為,翻譯行為所采取的策略和要達到的目標決定于該翻譯行為的目的。譯者根據(jù)翻譯目的決定需要何種類型的譯文。翻譯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變”的轉換過程,至于為何要變,怎樣變,功能目的論為解釋變異現(xiàn)象提供了理論基礎,對變譯研究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變譯理論早就有之,但是在國內(nèi)真正將其系統(tǒng)地作為理論提出的是黃忠廉先生。他提出翻譯可分為全譯和變譯。所謂變譯(或翻譯變體)是譯者根據(jù)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擴充、取舍、濃縮、闡釋、補充、合并、改造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中心內(nèi)容或部分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簡言之,“變”具體體現(xiàn)為增、減、編、述、縮、并、改七個方面。增是指在原作基礎上信息的增加,分為釋、評、寫等;減是去掉原作中譯者認為讀者不需要的內(nèi)容;編是指通過編輯使原作內(nèi)容條理化、有序化;述指用譯語轉寫或復述原文內(nèi)容;縮即將原作壓縮;并指合并原作中同類或有先后邏輯關系的兩個及其以上的部分;改即改變了原作的內(nèi)容或形式乃至于風格,使原作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進行無限的閱讀是不可能的。人們在選擇讀物的時候,很難確切判定哪些讀物的知識價值最高而且是主流的。有些著作篇幅巨大,難以適應當代人閱讀的習慣。因此,該中譯本指出了該書在翻譯時采用的方法,即“在凝練變譯、準確壓縮的基礎上,以圖釋的方式對書中的知識點進行了精彩補述,又回避了讓更多讀者犯難的學究氣?!弊g者在此明確表示其目的與意圖,從而決定了該中譯本的類型。
在胡長明翻譯的《國富論》中,譯者對原著進行“變譯”處理的痕跡隨處可見。從黃忠廉的變譯理論來看,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七個方面。由于篇幅原因,筆者將著重從增、減、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增
譯者基本上在譯本每一卷每一章的前面,用一定的篇幅對該卷該章所要論述的內(nèi)容作了一個綜合的介紹,增加了大量原文之外的信息。如第四卷第一章,論重商主義。譯者在該章正文之前,用兩段文字為讀者簡要介紹了重商主義,以及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的態(tài)度。增加的這部分信息,無疑使讀者在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同時,也為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本章內(nèi)容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這應該也是譯者在對譯文進行處理時的一個目的。
從以下的例句中可看出譯者對增譯方法的運用,如:
原文:a.The like policy anciently took place both in France and England.
b.When those countries became commercial,the merchants found this prohibition,upon many occasions,extremely inconvenient.
譯文:a.古時的英格蘭和法蘭西也曾采用過相同的政策。
b.不過,這些措施同樣無效。因為當這些國家發(fā)展成商業(yè)國時,這種金銀禁令就會讓商人們感到不便。
此處原文中句a和句b是分別相鄰兩個自然段的尾句和首句。而譯者在兩段譯文中間增加了“不過,這些措施同樣無效”這句話。在此之后,b句是對為何這些措施無效的原因的解釋。此處增加的內(nèi)容是譯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原文進行的評析。
(二)減
譯者在譯本中對“減”這種變譯方法可謂是運用的淋漓盡致。譯者將原著中他認為讀者不需要的內(nèi)容大篇幅地刪減。如:
原文:Money,on the contrary,is a steady friend,which, though it may travel about from hand to hand,yet if it can be kept fromgoingout ofthe country,is not veryliable tobe wasted and consumed.
譯文:而以貨幣為財富的國家,卻與此相反,雖然貨幣會在不同人之間流通,但如果只讓其在國內(nèi)流通,國家財富就不容易消耗。
在上例中,譯者在處理這句話的譯文時,未翻譯原文中劃線部分。原文中作者將Money形象地比作是a steady friend。譯者在處理時,不僅舍棄了原文中他認為不重要的信息,同時也舍棄了原文的風格色彩。因為這些在譯者看來,都是對讀者獲取信息不重要的內(nèi)容和形式。
又如:
原文:Bypursuinghis own interest he frequentlypromotes that of the society more effectually than when he really intends to promote it.I have never known much good done by those who affected to trade for the public good.It is an affectation, indeed,not verycommon amongmerchants,and veryfewwords need be employed in dissuadingthemfromit.
譯文: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往往能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
此處譯者在翻譯時,直接將第二句和第三句刪去。這兩句話也都是譯者認為對讀者獲取信息沒有幫助的內(nèi)容,因此在翻譯時就將其刪除。
在該《國富論》中譯本中,譯者在很多地方對原文進行大量的刪減,使得譯文的篇幅大量減少,除了使讀者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之外,也大大節(jié)省了讀者的時間和精力。
(三)編
原文:Exportation was encouraged sometimes by drawbacks,sometimes by bounties,sometimes by advantageous treaties of commerce with foreign states,and sometimes by the establishment ofcolonies in distant countries.
譯文:獎勵輸出的辦法有以下幾種:第一,退稅;第二,發(fā)給獎勵金;第三,同主權國家訂立有利的同上條約;第四,在遙遠的國家建立殖民地。
譯者在此處進行翻譯時,運用了變譯方法中的“編”。如前所述,編即編輯,是將原作條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加完美。比如此處的原文,是很典型的西方作者的寫作習慣,全篇大塊,不分主次。譯者在處理時,考慮到漢語的行文習慣以及國內(nèi)讀者的閱讀習慣,舍棄了原文的形式,而是將原文內(nèi)容進行了順序排列,使讀者看起來一目了然。
不足:功能目的論也要忠實于原文,原文是松散輕松幽默的風格,經(jīng)作者變譯之后沒有了原文的風采,原文中四種方法交替出現(xiàn),靈活運用,既將原文意思翻譯出來了,又保持了原文的風格。
雖然該中譯本的封面上標明是全譯典藏圖本,但在書中,譯者對原著進行了大量的“變譯”,變譯方法縱橫交錯,相互交織,筆者在此不再一一舉例。全譯與變譯相互交織,互為補充,既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時也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譯者在譯文中所進行的“變譯”行為,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特定的目的。
[1]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H315.9
A
1673-0046(2011)04-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