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丹
我和移動學習
□郝丹
“移動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點,一個焦點,一個被隨時拿來證明遠程學習在飛速發(fā)展的明證。那么,移動學習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人們各自眼中的移動學習究竟是什么模樣?本刊編輯約請了王敏娟和廖肇弘這兩位“移動學習”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簡略發(fā)表各自的觀點,著重圍繞“人”在移動學習中的主觀感受,比如,我們是如何利用移動學習這一學習形式,以及,我們從移動學習當中收獲了什么……
首先,請兩位用五個關鍵詞來表征您所體驗到的“移動學習”。
王敏娟:我的五個關鍵詞是:泛在學習的一種,正式學習的輔助,Individualized Learning(個性化學習),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learner- centered),社會性學習。
具體來講,首先,泛在學習始終是個抽象概念,移動學習正是泛在學習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但是移動學習目前還被技術(比如網(wǎng)速,流量,小屏幕)、環(huán)境(嘈雜)和人的認知能力(不能集中精力)所限,所以它仍然是正式學習的輔助,而非主打。當然,將來有可能改變。
然后,移動技術可以把人從課堂上和網(wǎng)絡上解放出來,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頭的工具,跟外界交互和學習。所以它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第三點,移動通信技術與社會性軟件的結合也成為了移動學習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這樣,移動學習就給學習增加了互動性,把個性化和社會性學習完美結合起來。
從學習者心理發(fā)展、知識、學習者等角度分析,學習本身就具有社會性。Web2.0、社會性軟件等理念和技術的出現(xiàn)使學習的社會性特征更加彰顯出來。
廖肇弘:我的五個關鍵詞是:Anytime, Anywhere,Any device,移動源于主動,終端來自云端。或許我們可以這么說,M-Learning是E-Learning長久以來所標榜的Anytime、Anywhere理想的實踐。這五個關鍵詞的含義是,只有主動學習的學習者,才能充分享受到移動學習的優(yōu)點和效益。
因為移動學習最主要的價值是讓學習者可以運用零碎的時間,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而只有主動學習型的學習者才有移動學習的需求。此外,只有強大的云端(指Cloud Computing)的平臺及內(nèi)容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xiàn)輕盈、靈巧且充滿智能的學習終端移動裝置的學習效果。云計算發(fā)展得越成熟,移動學習的發(fā)展才會越普及。
王敏娟:“移動源于主動,終端來自云端”,廖教授這句話,一針見血,我很贊同。廖教授強調(diào)了移動學習背后的技術支持和云計算之間的關系。技術的局限的確是移動學習的障礙,隨著云計算的發(fā)展,移動學習會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普及。
請兩位就“云端計算與移動學習”和“社會性軟件(服務)與移動學習”,談談自己最想表達的觀點,我們希望讀者就此獲得一些更清晰的認識。
廖肇弘:云端計算與移動學習,基本上是一體兩面。沒有云端運算的豐富內(nèi)容與強大運算能力,無法實現(xiàn)移動學習Anytime、Anywhere的理想。用一句話來說,云端運算是“遠在天邊”,移動學習是“近在眼前”。兩者合而為一的整合應用,才是最理想的M-Learning學習模式。
王敏娟:關于社會性軟件(服務)與移動學習,可以這么說,很多社會性軟件都允許手機登錄互動,這樣人們可以隨時保持聯(lián)系,隨時互相學習。比如,Twitter,很多人在利用它進行資源的搜索、整理和共享。
移動也能支持互動,學習者可以用短消息的方式跟老師和同學及時交流。比如英語學習,學習者可以把自己說的一段話錄下來,上傳到學習網(wǎng)上,請別的學習者評論,并評論別人遞交的訊息。這樣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學習社群。
似乎可以認為,移動學習是以往很多先進學習理念(E-learning或者泛在學習)的具體化。是不是可以說,未來還會有更多學習理念在移動學習當中體現(xiàn)出來?如果確實如此,會涉及哪些學習理念?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注意什么?
王敏娟:未來,我們要注意什么呢?微型學習,碎片學習,云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需要清晰定義這些名詞。教育行業(yè)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含糊不清的名詞,讓大家日后爭論不休。
前兩個概念不新奇,我集中說說“云學習”和“學習云”吧?!霸茖W習”我還沒仔細研究過,請允許我引用一下如下觀點——“云”的思想核心,就是資源的集中共享:將所有資源集中在一個先進的平臺上,使資源在統(tǒng)一平臺的統(tǒng)一管理調(diào)配下,具備最大的靈活性和利用效率,最終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用戶?!霸啤钡乃枷?,其實已經(jīng)作為一種先進的服務性理念,以各種形式若隱若現(xiàn)地存在于學習行業(yè),只是始終沒有一個簡潔、鮮明、形象的符號來點睛?!霸茖W習”時代,就是以“云”的思想,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學習與教育資源的時代。(摘自《中國遠程教育》 (資訊))
學習云,這是我前段時間聽到的一個詞。字如其文,你可以想象一個學習者和跟隨在他頭頂?shù)囊粓F云。這朵“云”里有他所需要的任何課件、資源、搜索和交互工具。所有這些加在一起,目的是讓學習者隨時隨地以任何方式進行學習。然而,目前這還是個設想和概念,具體的實施還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
舉一個您親身體驗的“移動學習”小例子吧?想知道您從移動學習當中得到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期望得到卻沒有得到什么。人們對“移動學習”的評價都是很正面、很積極的,您是否考慮過移動學習的另外一面?或者說,移動學習沒有缺憾嗎?
王敏娟:我移動學習的時候主要學兩樣:西班牙語和Flamenco舞,全是用iPod。我經(jīng)常在上海的街上學西班牙語,因為到處走路。但是學習效果不佳。街上噪音太大,有時候聽不清楚,音量太大了擔心損壞聽力。有幾次走在安靜的地方,好好學了10分鐘。然而,語言學習需要堅持和重復。這樣的碎片式學習,好像不管用。
Flamenco呢,我經(jīng)常在飛機上看視頻,學習上面的一招一式,而后寫筆記,等到了沒人的地方再練習。效果還不錯。但這似乎也不是學舞的最好辦法,應該是邊看邊練。但在公共場合獨自起舞會招人側目吧?所以,移動學習只適合安靜的、可以獨立學習的內(nèi)容。
目前我得了iPhone4和iPad,我在iPad上貼了很多電子書,到哪兒都拿著,邊走邊看。尤其是開無聊大會的時候,以前總覺得那簡直是浪費時間,現(xiàn)在這些時間都可以利用起來了。
要說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的就是:精力的集中!移動裝置屬于Disruptive Technology(干擾性技術):我們投入在它的小世界里的時候,也在錯過身邊大世界里的活動。
移動學習的局限,我覺得,主要還是技術上的局限性。平常設計的課件和網(wǎng)頁,都是給大電腦大屏幕設計的,在小屏幕上很難完全展現(xiàn)。加上網(wǎng)速的限制,很多多媒體資源也不能用。給課堂設計的活動,也沒法在移動裝置上開展。所以,移動學習目前似乎還是以獨立學習為主,是輔助性的,還沒有成為主流。
廖肇弘:我從 M-Learning得到了學習空間和時間解放的自由與快樂,真正實現(xiàn)了知識隨手可得的樂趣。我個人的學習以及教學當中,在應用 M-Learning的經(jīng)驗方面,基本上還是積極與正面的為多。
如果硬要說失去了什么,可能是一種可以有借口“Off-line”,脫機的自由吧 ?有時候強迫自己不要上網(wǎng),可以保持心境上的疏離,或許對于某些問題的深度思考會更有幫助。移動學習有時候會讓我們有種“信息恐慌癥”,生怕自己掌握不到或遺漏掉任何訊息。不過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的境界,我們很難魚與熊掌兼得。如果要我選擇,我想我還是會選擇這個能夠隨時隨地移動學習的世界。
至于較為負面的影響或缺憾,我想,可以這樣說,如果無法自行深度思考或經(jīng)由更有經(jīng)驗的老師引導,所有的 M-Learning學習活動都是較為短暫與片段的,也很容易迷失在移動學習的聲光娛樂效果之中。簡而言之,M-Learning的重點應該被視為是 Informal Learning的輔助,而不應將 M-Learning視為取代 Formal Learning的主要模式,才是較為正確的原則,也才不會因為對于 M-Learning有過高的期待,反而遭致過多的失落感。
當然,目前能熟練應用移動學習模式的教師畢竟太少了,是否真能發(fā)揮學習效果,還有一個相當大的問號。此外,另一種缺憾則是,我們必須承認,目前移動學習的技術發(fā)展還是在非常不成熟的階段,除了屏幕的大小不利于深度的學習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互動技術發(fā)展得并不理想,并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適合移動學習。另外一方面,我認為目前的移動學習比較適合應用在成人學習上,尤其是對于職場方面的在職學習環(huán)境。而對于比較年輕的學生,我個人還是建議以深度的混合式學習為主,以免學習知識的過程過于零碎,不利于知識體系的建構。
(王敏娟系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副教授,上海交大遠程教育中心高級研究員,博士;廖肇弘系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創(chuàng)新育成中心執(zhí)行長、產(chǎn)學研發(fā)長,中華數(shù)位內(nèi)容協(xié)會副執(zhí)行長,美國芝加哥知識系統(tǒng)學院客座教授,博士。)
我們從移動學習當中收獲了什么……
責任編輯 方 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