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陳志剛 熊嘉逸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幾點思考
湖北 陳志剛 熊嘉逸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學校各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公共課程,其應用已滲透到各類專業(yè)之中,并且得到廣泛應用。此門課程主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已不相適應了,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明顯降低,計算機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結合現(xiàn)狀談一些思考。
大部分學生入學前就已接觸過計算機知識的應用,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常規(guī)應用已掌握得很好;少數(shù)學生根本沒接觸過鍵盤。兩種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起教學,必然使得已有基礎的學生感到老師所講內容重復、乏味、沒深度。未接觸計算機的學生覺得剛好合適或者跟不上、聽不懂,這樣一來,使得老師的教學實施相當困難,基礎好的學生得不到拔優(yōu)的培養(yǎng)。
目前為止,很多學校教學實施匱乏,實施設備落后,還是在教室里組織計算機教學或幾個班排隊等著投影教室直觀教學。在電教室完成了理論教學,課后機房又供應不上,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不到及時的鞏固和練習,更談不上熟練生巧,靈活運用,長此下去,使得學生學習壓力加重,難得系統(tǒng)全面鞏固,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盡管現(xiàn)代教學手段已經從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方式轉向了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內容的表達趨于直觀,增大了課堂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教與學基本關系沒有發(fā)生改變,仍然是老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模式。老師拿著光筆指指點點從頭講到尾,沒有學生互動的機會,使得學生缺乏自學的能力,缺乏學會如何學習和多渠道的獲取與學習內容相關信息的能力,影響了教學效果。
對新入校學生計算機掌握情況進行問卷調查,或者進行摸底考試,根據(jù)測試結果重新分配這門課程的學習班,對于知識掌握好的學生,一方面可以縮短上課學時,另一方面提供上機或上網學習的環(huán)境,使掌握好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網絡學習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完成該門課程的學習;對于起點低的學生應該加大課時數(shù),加強輔導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因材施教。
職業(yè)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的,其教學目標明確,針對性、可操作性強,強調職業(yè)或崗位所需能力的確定、學習和運用,從而達到某種職業(yè)的從業(yè)能力要求。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正好與之相符合。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處理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所以我們教授的重點應在于教會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明確了我們的目標,應要求我們轉變教學方法。精講多練,講主要內容,明確上機任務的要求,留大量時間讓學生上機實踐。在練習中輔導,練習中提高,鼓勵學生探索、自學。由于上機實踐內容比重加大,這就要求備課過程中,不但要熟練知識技能,更要求能概況知識點,明確有哪些必會的知識點,再結合實踐,多出操作練習題,多走出去看看社會上正在用計算機做什么,有什么樣的需求,然后再來教學生。要想真正學好計算機,必須大膽實踐,在工作實踐中提高,在摸索中進步,才能真正體現(xiàn)開設此門功課的意義所在。
由于起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計算機水平,關注學生學習特點、個性發(fā)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也可針對性實施分層教學,對起點低的學生采用補課的方法為其奠定必要的基礎,對少數(shù)計算機拔尖的學生專門輔導,讓其靈活運通,真正掌握計算機的實際用途,并讓其帶動基礎不好的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
當前大部分學??己朔椒ㄊ堑谝粚W期全校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筆試,此種考試方法很難體現(xiàn)一個學生的能力,因為本課程實踐性很強,考不出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好壞。第二學期課時遞減,該門課程改為考查,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學習隨意性大。改革現(xiàn)有的考試機制,在網絡平臺支持下,結合學生日常學習成績記錄,進行資格認定,平時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50%,最后綜合水平測試也占50%。這種考核機制的特點是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學習過程。
至今為止,一些學校計算機配備還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更沒有組建校園局域網。課堂上講了,課后得不到及時的鞏固,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在網上自學鞏固、擴充所學的知識。學校應確保計算機教學設施的配備,除了保證公共課程的教授之用,同時也確保了機電、電子數(shù)控類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仿真教學,從而減輕學校購置數(shù)控機床等設施的經費,也避免初學者誤操作導致機床等設施的損壞或引發(fā)安全事故。
3.2.1 中職教師要向“雙師型”教師轉變,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家級、省市級的各項師資培訓,走出去,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去用人單位了解實際的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的放矢地從事好該門課程的教學。
3.2.2 教學改革雖然注重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但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輕松無事,而是對教師有更多的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任務較以往更加繁重了,壓力較以往更大了。因此,首先教師自身應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提高文化知識水平,提高信息獲取和處理的能力。第二要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積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例如,自主式學習、發(fā)現(xiàn)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協(xié)作式學習等。另外,還要注重教書育人,培養(yǎng)學生掌握在信息化社會中的學習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首先應該掌握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要學會學習。第二要充分了解計算機課程的特點,了解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不要把這門課單單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要學會與其他學科,與自己所學專業(yè)的結合。這樣才會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
教學要與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相結合,特別是計算機的教學,更要與當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fā)展和信息社會的需求相適應。在教學過程中,會不斷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為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已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不斷研究和探索。
(作者單位:陳志剛,湖北省黃岡工程學校;熊嘉逸,黃岡交通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