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妙紅
(定海小學,浙江 舟山 316000)
《品德與社會》地理知識教學偏差及對策分析
胡妙紅
(定海小學,浙江 舟山 316000)
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當前《品德與社會》地理知識的教學存在著“拔苗助長、張冠李戴、畫蛇添足”等教學偏差,導致課堂教學低效。針對這些偏差,筆者認為,地理知識的教學要緊扣學生的現實生活;要把德育目標有機地融合在地理知識的教學中;要激發(fā)興趣,讓活動貫穿于地理知識教學的始末;要合理取舍教材。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于生活”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谶@樣的理念,《品德與社會》新教材中安排了許多地理知識。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偏差。本文試對當前《品德與社會》地理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偏差作一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對策。
(一)“拔苗助長”——把品德課等同于地理課
很多老師把《品德與社會》中的地理當作知識來教,教師試圖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系統(tǒng)知識,并按照掌握知識的多少、深淺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思想品德課變成了地理課,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我國的行政區(qū)》一課時,把這課的目標僅僅定位為這樣的知識目標:了解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知道它們在中國行政圖中的地理位置。整節(jié)課教師變著法子讓學生讀記34個行政區(qū)的名稱,還不斷地讓學生在地圖上尋找他們的位置,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學生卻學得索然無味。試想一下,掌握我國34個行政區(qū)的名稱和位置,這本來是初中要學習的地理知識,要讓三年級學生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掌握,豈不是拔苗助長?
(二)“張冠李戴”——把品德課變成了語文課
有的教師認為品德課的宗旨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于是千方百計地在地理知識中尋找德育教育的因素,把品德目標硬塞給地理知識,張冠李戴,品德教育生硬而無效,品德課變成了語文課。
還是教學《我國的行政區(qū)》一課,一位老師通過看圖讓學生感受了祖國之大以后,為了強調德育的目標,最后在大屏幕上出示這樣的句子“祖國真大呀!”然后這樣引導學生:“讓我們由衷地來贊美吧!”于是全體學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祖國真大呀!這不成了語文課嗎?也許是我們的品德教師大都是兼教語文的,語文課堂的感情朗讀也被帶入了品德課堂。
(三)“畫蛇添足”——把道德教育強加在地理知識之中
有的教師認為《品德與社會》課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于是把道德教育強加在地理知識之中。在教學地理知識時,甚至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一番情感的教育。
仍以《我國的行政區(qū)》為例,有的教師在學習34個行政區(qū)時,當教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浙江省時,就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家鄉(xiāng)的教育:“浙江省是我們的家鄉(xiāng),那里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你們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嗎?”于是學生順著老師的意圖,異口同聲地說:“愛”。在教到祖國的首都北京時,老師又對學生進行了一番愛祖國的教育。又如浙江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我們的地球》一課中,要求學生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地理位置及面積大小,有的老師就這樣進行知識和情感的掛鉤:“我們生活在亞洲,亞洲是世界最大的洲,讓我們?yōu)樯钤谶@樣的大洲而自豪!”
其實,不是任何知識都能產生情感。地理知識有很多是認知性知識,如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氣候特點、形成原因和植被狀況等,教師在講授這種知識時,要做到使學生對知識準確地習得、領會、掌握和應用,如果生硬地把某種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塞進知識中,只能是畫蛇添足,適得其反。
針對上述教學偏差,筆者認為,品德與社會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地理知識的教學。
(一)緊扣生活,讓地理知識的教學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新課標理念下《品德與社會》是以“回歸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本理念,是以生活為本,是為了生活的、是通過生活進行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牢牢抓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通過兒童的社會生活來引導兒童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
比如同樣在教學《我國的行政區(qū)》一課時,在讓學生感受祖國幅員遼闊時,960萬平方公里這個數字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如何讓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的老師將其轉換成兒童能夠體驗的形式,拿它同學生最熟悉的自己居住的城市的面積進行對比,使空洞的數字在學生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然后,再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回憶自己曾經的旅行經歷,從而進一步了解祖國東西、南北距離相差遙遠,并輔以圖片,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祖國的幅員遼闊。這樣的教學,因為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直觀而形象,便于學生接受。
又如在鞏固記憶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地理位置的時候,有的老師安排“生活用品找家鄉(xiāng)”的活動。首先,讓孩子們各自帶來一件生活用品,或者帶來一個生活用品的包裝。然后,看看這件生活用品的出產地在哪里?接著,在地圖上幫生活用品找找它的“家鄉(xiāng)”——生產地。因為這些都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會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有趣。
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時,在談到“有限的自然資源正在頻頻告急”這一問題時,許多學生感到這似乎離自己很遙遠,與自己沒什么關系。于是一位老師這樣引導學生:“當你到30歲的時候,你身邊的什么物種可能沒有了;當你到50歲的時候,什么物種可能沒有了。我們怎么做才能不讓這些自然資源從我們的眼前消失呢?”把問題轉換到與他們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上來,讓學生知道人與資源是密切相關的,從而使學生知道應該去保護身邊的環(huán)境。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德育目標有機地融合在地理知識的教學中
有些地理知識本身就是有血有肉,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只要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圍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師生共同挖掘、感受、體驗其中的內容,就不但能夠學到知識,也能夠激發(fā)情感,實現德育目標。
一位老師在教學浙江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我們的地球》時,學生初步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之后,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大洋大洲的美、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發(fā)學生對各大洲大洋的喜愛、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師:海洋如此遼闊,我們一時哪說得完,道得盡呀!不如讓老師借你們一雙翅膀,飛上藍天,去各大洲大洋觀光旅游。我們從天空中如欣賞一顆璀璨的美玉一般去觀看我們的大家園,好嗎?
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碧藍碧藍的太平洋、一望無垠的稻田、蜿蜒在崇山峻嶺中的長城、高聳入云的珠穆朗瑪峰、茫茫無邊的撒哈拉沙漠等大洋大洲的綺麗風光在大屏幕上出現。通過形象豐富的視覺之旅,孩子們盡情地表達著自己對地球的贊美之情。
又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欣賞“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圖片的同時,感受她們的壯觀,激發(fā)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眷戀之情。在觀看了目前長江黃河的環(huán)境正遭受嚴重破壞的資料后,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環(huán)保意識的教育,激發(fā)他們投身環(huán)保的熱情。
這樣的處理,把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情感的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有生命,有活力。
(三)激發(fā)興趣,讓活動貫穿于地理教學的始末
新課標理念告訴我們,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進行一定的地理教學,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具體的地理知識,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激發(fā)探究世界的愿望,為今后中學、大學甚至生活、工作打好興趣層面的鋪墊。
仍以教學《我國的行政區(qū)》為例,我們不能單單重視34個行政區(qū)的名稱和位置的機械記憶,應該更多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梢酝ㄟ^“看一看,猜一猜”的活動,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把祖國的各個行政區(qū)的形狀想象成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從而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還可以通過“拼一拼”的活動,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快速地拼出中國行政區(qū)圖,讓學生在有趣的拼圖游戲中掌握祖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位置。
比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節(jié)日大觀》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入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節(jié)日風俗與文化傳統(tǒng),感受世界的豐富多彩,學會尊重、欣賞不同的風俗、文化,有的老師在講到春節(jié)時,讓學生動手剪窗花,貼春聯(lián),講到西班牙斗牛節(jié)時,讓學生上臺模仿西班牙斗牛士斗牛,讓他們感受斗牛士的風采,從而學得興趣盎然。
(四)大膽取舍,讓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更符合學生的實際
這次課程改革給教師的教學留有很大的空間,改變了以往把每一個教學目標都規(guī)定得很全、很細的狀況。教材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教材是教師授課的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的依據,它只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范例;教師則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因為教材的課程與素材需要教師去整合,教材的缺憾與空白要靠教師去圓滿,教材的拓展與開發(fā)要靠教師去創(chuàng)造。所以教師不能把教材的內容簡單地硬塞給學生,要對教材進行改編、選編、選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現有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如對有些超出兒童實際能力和實際生活需要的內容適當刪減;相反,對兒童實際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沒能考慮到的地方應該適當加以豐富充實。
比如浙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二課《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qū)》,教材中安排了一個活動教學版塊,“品嘗拉面采訪回民”的“活動角”,對于生活在舟山的學生來說,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舟山雖然有很多拉面館,但基本上不是回族人所開,倒是在街上有很多賣烤羊肉串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師傅,根據這樣的實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活動角”中“品嘗拉面采訪回民”的活動改成“品嘗羊肉串采訪維吾爾族人民”的活動,通過觀察、采訪等活動,感受維吾爾族人民的飲食習俗。這樣的取舍,更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總之,《品德與社會》地理知識的教學一定要把知識和情感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抓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地理知識教學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從而實現地理知識教學為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服務的目的。
Teaching Mistakes in Geographical Knowledg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Stud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 Miao-hong
(Dinghai Primary School,Zhoushan 316000,China)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education,there are many teaching mistakes in geographical knowledg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Studies,thus causing classroom teaching less effective.According to these mistakes,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eaching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real life,integrate with moral education,implement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s and choose correct teaching materials.
geographical knowledge;teaching mistakes;countermeasures
[摘要]地理知識;教學偏差;對策
G623.1
A
1008-8318(2011)03-0099-03
2011-03-21
胡妙紅(1972-),女,浙江舟山人,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