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福[寶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鳳翔分院, 陜西 鳳翔 721400]
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創(chuàng)作方法之初探
⊙張建福[寶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鳳翔分院, 陜西 鳳翔 721400]
情與景,我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元素。“做詩不過情景二端”,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樂景寫哀情是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本文將結(jié)合具體詩詞的分析,來探討古詩詞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幾種方法。
樂景 哀情 以樂景寫哀情
陸機《文賦》中記載:“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這是說文生于情,情感于物,春夏秋冬四時的變遷,花草樹木萬物的興衰,都會直接影響人的情感。秋天肅殺,萬物凋零,樹葉搖落,常常使人產(chǎn)生悲哀的情緒;春風(fēng)和煦,百花盛開,柳條依依,常常使人產(chǎn)生歡樂的情緒。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發(fā)滲透,從而達(dá)成融合無間的狀態(tài),這就是所謂的“情景交融”。情與景的關(guān)系在古詩詞中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與自身的情感相一致,即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是為正襯;還有一種是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與自身的情感相反,即樂景寫哀情、哀景寫樂情,是為反襯。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睒肪皩懓椋髡哂盟鶎懙木拔锓匆r當(dāng)時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與情感的矛盾,來突出詩歌所表達(dá)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藝術(shù)效果。如韋應(yīng)物的《寄李儋元錫》一詩:“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边@首詩是要表現(xiàn)一段黯黯的春愁,卻著意于春天的歡樂,在這里是反襯的作用,以樂寫哀。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杜麗娘對著“姹紫嫣紅開遍”的園林春色,并沒有“賞心樂事”的喜悅心情,卻只覺得“春色惱人”,感嘆著“良辰美景奈何天”,甚至說“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也是作者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這在我國古典詩歌中經(jīng)常見到。這里所要談的“樂景”兼指一般的和諧融洽的景象,“哀情”兼指憂愁怨艾,即以和諧的景物形象表現(xiàn)不和諧的內(nèi)心情緒。這一寫法,一般有如下三種情況:
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引趙子常的話說:“天地間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當(dāng)適意時則情與景會,而物之美若為我設(shè);一有不慊(不滿意)則景物與我漠不相干。”這里講出了內(nèi)心情緒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就是說,美好的自然景物對于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厚此,沒有薄彼,心情不同,對于美景的欣賞,就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況。心情愉快時,各種美景迎合自己的心愿;心境不好時,景色雖然美好,卻非“我”有,心里不快,那么景物即使非常美麗,也無心去欣賞,物是物,我是我,互不相干。如杜甫的《蜀相》一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薄坝畴A碧草”表現(xiàn)美好的春色,“隔葉黃鸝”渲染好音,可詩人又用“自”、“空”二字,移情入景,春色固然美好,然而丞相的祠堂卻這樣的空寂,使人們體會到一種遺憾的心情,而這種遺憾又更突出了內(nèi)心的不快情緒。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的一種方式。杜牧《遣懷》詩中說:“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币驗樾闹杏谐?,無心欣賞秋菊,花好是花好,我愁是我愁,了不相干,更突出了愁緒。所以范 說:“愁眼中何知有菊,‘自’字耐人尋味?!薄稇浀芏住罚ㄆ涠┱f“故園花自發(fā),春日鳥還飛”,詩寫安史之亂時期,戰(zhàn)爭還在進行,兄弟離散,天各一方,不能回歸故園,更不能欣賞故園春日的花鳥,正如趙次公所說的:“曰‘花自發(fā)’、‘鳥還飛’,則言方春之至,草木蟲鳥各得其所,而不預(yù)人事?!被B雖好,卻和人不相干,原因就在于處境不同,心情便不同?!度漳骸吩娬f:“風(fēng)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边@詩也是在安史之亂中所作,杜甫漂泊他鄉(xiāng),憂國思家,對著風(fēng)清月明的良夜,引不起快感,也欣賞不了。這里所用“自”字,都包含著不能欣賞美景的遺憾之感,所謂“良辰美景奈何天”,也就是這種感覺。寫出這種感覺,會更有力地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惡劣處境和不快心情?!翱铡弊?、“自”字,表現(xiàn)出景物固然美,卻不是為我設(shè)的心境。
哀情愁緒同美景并不一定是協(xié)調(diào)的,有時感到心情同美景格格不入,甚至反而產(chǎn)生厭憎的感覺。在詩歌中直接把這種厭憎的感受寫出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另一種情況。陳朝周弘正《還草堂尋處士弟》:“感物自多傷,況乃春鶯亂”,群鶯亂飛是江南春天的動人景色,在一般情況下自會引人喜愛留戀,所以丘遲《與陳伯之書》用“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江南暮春景色去感動在北魏的陳伯之,勸他回歸梁朝;可是對處于傷感中的周弘正來說,春鶯并不能喚起他的美感,相反,卻更加深了他的傷感。這種不和諧的心理,不是由氣氛烘托出來,而是由詩人直接抒發(fā)出來的。杜甫《登樓》詩:“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這首詩作于代宗廣德二年,正是吐蕃攻陷唐王朝京都長安的第二年,皇帝離京逃難,杜甫客居成都,心中因國家多難而深感憂傷,所以即使是對著近樓的花草,對著錦江的春色,也無心欣賞,反而更引起感傷。又如他的《送路六侍御入朝》詩:“不分桃花紅勝錦,生憎柳絮白于綿。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边@也是同一時期在蜀地所寫的,當(dāng)時的心情和《登樓》中所表達(dá)的相差無異,所以對著桃紅柳綠的春色反而覺得不協(xié)調(diào),因而詩人說出“不分”、“生憎”的話來。歐陽修的《啼鳥》詩:“鳥言我豈解爾意,綿蠻但愛聲可聽。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曉催天明。黃鸝顏色已可愛,舌端啞咤如嬌嬰?!以庾嬁谏砺浯?,每聞巧舌宜可憎?!毙那橛鋹偟臅r候,百舌、黃鸝等各種鳥兒的啼叫聲,聽起來是那樣的甜美,像嬰孩學(xué)話般可愛中聽;但受到讒毀,仕途失意,詩人的心情變了,便無心欣賞那悅耳的鳥語了,還更使他自然地聯(lián)想起搖唇鼓舌造謠中傷他的人,更感到可憎。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針對《啼鳥》詩說:“蓋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則對境之際,悲喜隨之爾。啼鳥之聲,夫豈有二哉?”他指出歐陽修處境的不同,感情的變化,影響到對鳥語的不同感受。許穎《彥周詩話》說:“陳克子高作《贈別詩》云:‘淚眼生憎好天色,離腸偏觸病心情。’雖韓 、溫庭筠,未嘗措意至此?!边@里《贈別詩》指出了“淚眼”和“好天色”之間的矛盾,并產(chǎn)生了厭憎感。這一點正講出了審美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心情不好,對美景不可能抱欣賞態(tài)度。“淚眼”句講出了這個“理”,即寫出了哀情與樂景之間的矛盾,以及由這個矛盾產(chǎn)生的特殊的心理。
寫景為哀情反襯,是指塑造同詩中人物的心境不相協(xié)調(diào)的氣氛,借以突出人物的心理。氣氛的渲染,有的從正面烘托,以喜的氣氛烘托喜的心情,或以悲的氣氛烘托悲的心情。如宋朝徐元杰的《湖上》詩:“花開紅樹亂鶯啼,草上平湖白鷺飛。風(fēng)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边@詩是寫西湖春游的歡樂景象。湖上花開鶯啼,湖邊草長鷺飛,風(fēng)日和好,簫鼓催歸,這一片和樂的景象正表現(xiàn)了歡樂的心情。荊軻的《易水歌》說:“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边@短短的十五字,流傳千古,沈德潛說:“至今讀之猶存變徵之聲。”蒼涼悲壯的氣氛,仍然是那么感人,就是這種氣氛烘托了壯士慷慨悲壯的心情。有的詩歌環(huán)境氣氛是從反面襯托的,抓住憂思愁苦的心情和良辰美景的氣氛之間的矛盾,借景物氣氛從對立的角度反襯心理。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就是用長門宮的華麗景色來反襯陳皇后愁悶悲涼的心情?!肮饦浣欢嗉娰?,芳酷烈之 ??兹讣啻尜?,玄猿嘯而長吟。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桂花飄香,眾鳥飛翔,這是多么歡樂自由??!可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卻是陳皇后“懷郁郁其不可再更”的心情,以樂景襯托了哀情。元稹的《行宮》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痹娙艘憩F(xiàn)的是哀怨悲涼的心境,卻用紅艷的宮花來反襯,行宮因皇帝不常來而顯得寥落蕭條了,可是宮花還是照樣盛開,一片嫣紅。玄宗時的宮女,而今已白發(fā)蒼蒼了,還湊在一塊談起玄宗開元天寶間的宮中遺事。洪邁《容齋隨筆》卷二說:“白樂天《長恨歌》《上陽人歌》,元稹《連昌宮詞》道開元間宮禁事,最為深切矣。然微之有《行宮》一絕,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泵魅撕鷳?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六作王建詩,并評論說:“語意絕妙,合建《宮詞》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倍畟€字寫出了盛衰的情況,寫出了無窮的感慨。這里便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紅花在詩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盛開的紅花與行宮的寥落相互映襯,加強時移世變的盛衰感慨;紅花與宮女的白發(fā)相映襯,表現(xiàn)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映襯了孤凄寂寞的心情,更突出了凄涼之感。這首詩的“無窮之味”,和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xiàn)手法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其他的宮怨詩,自唐宋至明以后,也多采用這一手法。如明人劉基《宮怨》詩:“何處春風(fēng)拂苑墻,飛飛片片入昭陽。多情尚有池邊柳,留得鶯啼伴日長。”花飛鶯啼,一片春日融和景色,映襯了宮女寂寞無聊的心情,更顯得日長無聊,度日如年。古詩歌中寫思婦的詩,也較多運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如梁朝劉孝焯《古意》:“春樓怨難守,玉階空自傷。復(fù)此歸飛燕,銜泥繞曲房?!贝貉鄽w來,銜泥筑巢,這一景象和諧而美好,而思婦卻因丈夫未歸獨守春樓,氣氛和心情相矛盾,更突出了孤獨感。這是一種巧妙的烘托,用和諧的景物,反襯不和諧的心情,更突出了思婦孤寂憂愁的內(nèi)心情緒,從而達(dá)到詩歌所要表現(xiàn)的藝術(shù)效果。
[1](唐)杜甫撰,(宋)郭知達(dá)編注:《九家集注杜詩》,中華書局1982年版。
[2](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作 者:張建福,寶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xué),現(xiàn)代漢語。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