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晶,白秀娟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30)
黑素皮質(zhì)素受體3(Melanocortin 3 receptor,MC3R)是 G-蛋白耦聯(lián)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超家族的成員之一,是具有7次跨膜結構的神經(jīng)受體。該受體家族基因有5個MCR亞型(MC1R~MC5R),MC3R是5個MCR中克隆和鑒定最晚的一個受體基因。早期在對嚙齒類動物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MC3R和MC4R在采食和能量平衡調(diào)控中起關鍵作用[1]。Butler等對鼠遺傳學研究表明,敲除MC3R基因的鼠表現(xiàn)為獨有的代謝綜合癥,超重不明顯但脂肪含量增加了50%~60%,并降低能量消耗[2]?,F(xiàn)已知MC3R基因主要在下丘腦、丘腦、海馬、胎盤、小腸、胰腺、脂肪組織、骨骼肌、腎和心臟等組織表達,主要生理功能是調(diào)節(jié)采食行為和能量平衡[3]。
盡管有大量的研究表明MC3R與采食行為和能量平衡有關,但至今仍然沒有將MC3R的功能完全認識[4]。目前,MC3R基因已經(jīng)作為畜禽重要生產(chǎn)性狀候選基因來研究,關于家禽MC3R基因結構及與多態(tài)性相關的研究已有報道。雞MC3R基因被定位在20號染色體,是一個單拷貝基因,僅含有一個外顯子,無內(nèi)含子,編碼區(qū)序列長978 bp,編碼325個氨基酸,僅在腎上腺表達[5]。與人和鼠的相應蛋白的同源性分別為75.3%和76.8%。蘇毅研究發(fā)現(xiàn)MC3R-1424突變位點對雞的活重、屠體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差異顯著[6]。蔣思文在參考家系雞MC3R中發(fā)現(xiàn)了5個多態(tài)位點,其中基于限制性內(nèi)切酶DdeⅠ的酶切位點導致的基因型對公、母雞的體重及公雞的腹脂含量影響顯著[7]。王彥在8個雞群體中發(fā)現(xiàn)了A1424G的突變,該突變位點導致的基因型對雞的宰前體重、屠體重、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皮脂厚及肉質(zhì)性狀中的粗蛋白含量和肌內(nèi)脂肪含量有顯著影響[8]。以上研究表明,MC3R基因的核苷酸變異與雞的體重和屠體性狀存在相關。
鵪鶉在我國有“動物人參”的美譽,其蛋、肉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芳香適口[9]。國內(nèi)外關于鵪鶉MC3R基因的研究未見報道。為此,本研究以MC3R基因為候選基因,采用PCR-SSCP及DNA直接測序的方法檢測了朝鮮龍城與中國白羽雜交F1代自鑒別雌雄蛋用群體中該候選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s),并對多態(tài)位點與鵪鶉屠體性狀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以期為鵪鶉分子育種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中國白羽與朝鮮龍城自別雌雄配套系蛋用鵪鶉238只(母78只,公160只),飼養(yǎng)于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特種經(jīng)濟動物舍。飼養(yǎng)全程由專人管理,單籠飼養(yǎng),飼養(yǎng)及營養(yǎng)水平一致(雛鶉ME為11.75 MJ·kg-1,CP為23.96%;仔鶉ME為11.49 MJ·kg-1,CP為19.03%;產(chǎn)蛋鶉ME為11.07 MJ·kg-1,CP為19.80%),自由采食。84日齡對鵪鶉進行屠宰,同時按照王啟貴等人的報道進行屠宰性能的測定[10]。屠宰性能指標包括:宰前活重、半凈膛重、全凈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心臟重、肝臟重、腹脂重、肌胃重,并計算相應的產(chǎn)率。
1.2.1 實驗藥品及基因組DNA提取
克隆載體pMD18-T vector,轉(zhuǎn)化宿主大腸桿菌株JM109(購自Promega公司);限制性內(nèi)切酶、PCR試劑(購自大連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DNA提取試劑(購自天根生物試劑公司)。每只鵪鶉翅靜脈采血,提取鵪鶉血液DNA的方法見文獻[11],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純度后,稀釋成工作液(50 ng·μL-1),4℃保存?zhèn)溆谩?/p>
1.2.2 引物設計
根據(jù)雞MC3R基因序列(Accession No:AB01-7137),采用Oligo primer5.0軟件在編碼區(qū)設計2對引物,引物序列見表1。引物由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
表1 MC3R基因引物序列Table 1 Primers to amplify quail MC3R gene
1.2.3 PCR擴增
PCR體系:擴增總體積為25 μL,其中滅菌水16.2 μL、10×buffer2.5 μL、dNTP(10 mmol·L-1)2.0 μL、上下游引物 (10 pmol·L-1)各 1 μL、Taq聚合酶0.3 μL、DNA模板2 μL。擴增反應在PTC-200型PCR儀上進行。
引物擴增程序:94℃預變性5 min,94℃變性30 s,59.5℃退火30 s,72℃延伸30 s,循環(huán)30次,72℃延伸8 min,產(chǎn)物經(jīng)2%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
1.2.4 PCR-SSCP檢測多態(tài)
PCR產(chǎn)物經(jīng)16%的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4℃條件下電泳,16 h后進行硝酸銀染色,對PCR產(chǎn)物進行單鏈構象多態(tài)性檢測。
1.2.5 統(tǒng)計模型的建立
根據(jù)本研究試驗群體的特點,構建如下線性回歸模型:
Y=μ+G+e
Y為性狀觀察值,μ為群體均數(shù),G為基因型固定效應,e為隨機效應。使用統(tǒng)計軟件SAS8.0檢驗基因型與性狀間的相關程度,并估計性狀的最小二乘均值。
P<0.05為差異顯著;P<0.01為差異極顯著;0.05<P<0.2為有一定的影響趨勢;P>0.2為無影響。
本文設計了2對引物對鵪鶉MC3R基因編碼區(qū)部分序列進行PCR擴增。通過對相應的2個片段的PCR產(chǎn)物進行SSCP檢測,發(fā)現(xiàn)只有引物2的PCR產(chǎn)物存在多態(tài),故引物1在文中以下部分不作探討。
引物2對蛋用鵪鶉所有個體進行PCR擴增,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擴增片段長度與預期的片段大小一致(210 bp),且無非特異性擴增(見圖1)。鵪鶉所有個體的PCR產(chǎn)物經(jīng)SSCP檢測后,檢測到6 種基因型(AA、BB、CC、AB、BC、AC)(見圖 2)。
圖1 MC3R基因引物2 PCR擴增結果Fig.1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MC3R gene(primer 2)
圖2 MC3R基因引物2 PCR產(chǎn)物的SSCP結果Fig.2 PCR-SSCP patterns for MC3R gene in primer 2
對經(jīng)SSCP檢測得到的3種純合基因型的PCR產(chǎn)物進行測序(每個基因型測3次)。序列經(jīng)DNAMAN比對后發(fā)現(xiàn)存在2個突變位點,分別位于所測序列的 27(G→A)和 138(C→T)堿基處。這兩個突變均屬于密碼子同義突變,并沒有影響序列編譯氨基酸的改變。AA基因型的測序結果已經(jīng)提交到 GenBank上(Accession No:GQ331031),序列比較結果見圖3。
圖3 三個基因型的序列比較結果Fig.3 Sequencing blast results of mutational site in layer quail of MC3R gene(primer 2)
2.3.1 MC3R基因該多態(tài)位點的基因型頻率和等位基因頻率
等位基因頻率是估計和比較遺傳變異的最基本的數(shù)據(jù)。本研究計算該基因A、B、C等位基因在這個群體中的基因型頻率和等位基因頻率,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MC3R基因在該鵪鶉群體中,C等位基因的頻率最高,其次是A等位基因的頻率,B等位基因的頻率最低。CC型的基因型頻率高于AA型的基因型頻率,BB型的基因型頻率最低。
表2 MC3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Table 2 Allele frequencies in layer quail of MC3R(primer 2)
2.3.2 MC3R基因與鵪鶉體重的最小二乘分析
對蛋用鵪鶉MC3R基因多態(tài)性與屠宰性狀進行最小二乘分析,結果表明:27(G→A)和138(C→T)突變位點對蛋用鵪鶉的肝臟比率有極顯著的影響(P<0.01),對肝臟重有顯著影響(P<0.05),對心臟比率、腹脂重以及腹脂比率有一定的影響(P<0.2),對其他性狀無影響(P>0.2),結果見表3。蛋用鵪鶉AA、BB、CC、AB、BC、AC基因型個體間肝臟重的多重比較結果表明:BB基因型個體的肝臟重顯著高于AA、AB、BC基因型個體,與CC和AC基因型個體差異不顯著;肝臟比率的多重比較結果表明:AA基因型個體的肝臟比率顯著高于BB、CC基因型個體,與AB、BC和AC基因型個體差異不顯著,結果見表3。
表3 MC3R多態(tài)位點對蛋用鵪鶉屠宰性狀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MC3R gene polymorphisms on quail carcass trait
續(xù)表
續(xù)表
本研究根據(jù)MC3R基因具有影響和控制體重、生長等屠體性狀的功能[8,12],開展MC3R基因多態(tài)性對鵪鶉體重影響的相關研究。通過對蛋用鵪鶉MC3R基因編碼區(qū)的部分序列進行PCR-SSCP分析,發(fā)現(xiàn)在該蛋用鵪鶉群體存在兩個SNPs。一般來說,基因外顯子序列相對保守,因為外顯子擔負著編碼氨基酸的重要任務,外顯子突變可能會改變氨基酸序列,從而導致蛋白質(zhì)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其編碼產(chǎn)物的生物活性[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的兩個突變是同義突變,沒有引起相應氨基酸的改變,但是也影響到了鵪鶉的部分屠體性狀。仇雪梅也得到過基因多態(tài)位點的同義突變影響畜禽經(jīng)濟性狀這樣的結論[14],但其作用機理尚不清楚,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MC3R基因編碼區(qū)2個突變位點導致在此蛋用鵪鶉群體中出現(xiàn)6種基因型,將這6種基因型與鵪鶉屠體性狀進行最小二乘分析,結果表明:突變的BB基因型對鵪鶉肝臟重影響差異顯著;突變的AA基因型肝臟比率顯著高于BB基因型和CC基因型,該結論表明MC3R基因多態(tài)性顯著影響鵪鶉的部分屠體性狀,這與文獻報道的,關于雞的MC3R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相似。周艷等在濟寧百日雞、汶上蘆花雞和萊蕪黑雞中,檢測到1個MC3R基因的酶切位點,該位點對活體重、胸肌重有顯著影響,對屠體重、半凈膛重和全凈膛重有一定的影響[15]。結合該基因的功能和本研究得到的結果,可以推斷MC3R基因可能對鵪鶉的屠體性狀有影響或者與控制鵪鶉屠體性狀的主效基因相連鎖,可在更多群體中檢測本研究得到的兩個突變位點能否用于鵪鶉屠體性狀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在生物學試驗統(tǒng)計中,通常把0.05定義為顯著水平。但有時在對試驗要求不太嚴格或難以獲得較大樣本時,可將標準放寬。本試驗中,把小概率P<0.05定義為因素對指標有顯著影響,而把P<0.2定義為有影響,這樣做的目的是盡可能避免把那些實際上對目標性狀有顯著影響而一次試驗未能達到P<0.05顯著的基因錯誤地排除掉[16]。該研究結果有利于探討功能基因的變異對基因表達調(diào)控及屠體性狀的影響,但本試驗的樣本量太小,且試驗群體只有1個,更缺乏mRNA及蛋白質(zhì)水平上的證據(jù),因此,其他大規(guī)模群體的分析驗證及應用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mRNA表達量將是下一步的工作內(nèi)容。
[1]Panskepp J,Reilly P,Bishop P,et al.Effects of alpha-MSH on motivation,vigilance and brain respiration[J].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1976,5(Suppl 1):59-64.
[2]Butler A A,Kesterson R A,Khong K,et al.A unique metabolic syndrome causes obesity in the melanocortin-3 receptor-deficient mouse[J].Endocrinology,2000,141(9):3518-3521.
[3]Abbott C R,Rossi M,Kim M,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s on food intake.Lack of evidence to support a role for the melanocortin-3-receptor[J].Brain Research,2000,869(1-2):203-210.
[4]蘇毅.優(yōu)質(zhì)肉雞黑素皮質(zhì)素受體3-4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生產(chǎn)性狀相關研究[D].雅安: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6.
[5]Yeo G S,Farooqi I S,Challis B G,et al.The role of melanocortin signalling in the control of body weight:Evidence from human and murine genetic model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edicine,2000,93(1):7-14.
[6]Takeuchi S,Takahashi S.A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melanocortin 3 receptor in the regulation of adrenal gland function in the chicken[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1999,1448(3):512-518.
[7]蔣思文,Lina J,Susanne K,et al.參考家系雞黑素皮質(zhì)素受體3基因多態(tài)性與體重關系研究[J].遺傳學報,2002,29(4):322-325.
[8]王彥,蘇毅,劉益平,等.雞MC3R基因多態(tài)性及其與屠體和肉質(zhì)性狀的相關性[J].畜牧獸醫(yī)學報,2007,38(10):1027-1031.
[9]付晶,白秀娟.鵪鶉的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2009,207(7):36-37.
[10]王啟貴,李寧,鄧學梅,等.雞細胞外脂肪酸結合蛋白基因中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腹脂性狀的相關研究[J].中國科學:C輯,2001,31(3):266-270.
[11]付晶,孫洪霞,白秀娟.鵪鶉性別鑒定的分子標記方法[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41(1):77-80.
[12]蔣思文,彭健,熊遠.黑素皮質(zhì)素受體對動物采食量和能量穩(wěn)態(tài)的調(diào)控[J].遺傳,2002,24(2):223-226.
[13]陶勇,李國輝,王金玉,等.京海黃雞MC4R基因多態(tài)性及其與生長性能的關聯(lián)分析[J].中國家禽,2008,30(5):21-23.
[14]仇雪梅,李寧,鄧學梅,等.雞MC4R基因的SNPs及其與屠體性狀的相關研究 [J].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2006,36(2):127-133.
[15]周艷,曹頂國,雷秋霞,等.雞MC3R,MC4R基因RFLP多態(tài)性及其與屠體性狀的相關研究[C]//中國家禽科學研究進展--第十四次全國家禽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9:189-196.
[16]Li H,Deeb N,Zhou H,et al.Chicke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growth and body composition associated with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genes[J].Poultry Science,2003,82(3):34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