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林,繆偉忠,梁月琨,趙雨香,梁艷平,劉 冰,陳雅民,張翠珍
(1.河北省承德市榮復軍人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興隆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300 3.河北省承德市中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4.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qū)疾病控制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筆者近年來聯(lián)合應用中西兩法治療腦血管病引發(fā)假性球麻痹患者96例,并與單純西醫(yī)方法治療的90例隨機進行臨床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186例)均為兩院住院治療病例,均參照《實用神經(jīng)病學》1978年1版1和《3200個內(nèi)科疾病診斷標準》1996年1版2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全部病例均排除運動神經(jīng)元病之真性球麻痹,排除因多發(fā)性硬化及梅毒病神經(jīng)損害引發(fā)的延髓麻痹。全部病例隨機分成兩組:
1.1.1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以下簡稱治療組)96例,男性71例,女性25例,男女之比:2.84:1。年齡最大80歲,最小40歲,平均年齡58.8歲。其中腦梗塞患者83例,(包括大面積腦梗塞30例,多發(fā)性腦梗塞53例);高血壓腦出血13例(其中大量出血開顱血腫清除術后2例,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后3例,保守治療者8例)。病程最短為發(fā)病后1周(7d),最長為6個月(180d),平均病程58.25d。其中氣管切開者13例,鼻飼保留胃管者27例。
1.1.2 西醫(yī)治療對照組(以下簡稱對照組)90例,男性68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3.09:1。年齡最大79歲,最小38歲,平均年齡59.2歲。其中腦梗塞患者79例,(包括大面積腦梗塞25例,多發(fā)性腦梗塞54例);高血壓腦出血11例(其中大量出血開顱血腫清除術后2例,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后2例,保守治療者7例)。病程最短為發(fā)病后1周(7d),最長為6個月(180d),平均病程57.75d。其中氣管切開者10例,鼻飼保留胃管者25例。
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5),具有可比性。
1.2 具體治療及觀察方法:全部病例均常規(guī)采用降顱壓、降血壓、降脂、支持療法、神經(jīng)營養(yǎng)劑及必要的呼吸功能維護、抗感染等醫(yī)療護理手段。
1.2.1 對照組90例患者均采用吡拉西坦4.0g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0.9%鹽水中,每日1次靜脈點滴,連用15d,再采用胞二磷膽堿注射液0.75g加入5%葡萄糖液或0.9%鹽水中靜點,連用15d。整個治療共30d結束。同時配合康復治療,具體針對吞咽障礙采用冰棒刺激軟腭、舌根部,手法按摩或擠壓喉結上、兩頰,輔以呼氣訓練、閉唇訓練及吞咽訓練,舌體運動操。語言訓練則是從唇音開始逐漸加深難度。每日做康復至少30min,連續(xù)進行30d康復治療后結束。
1.2.2 治療組96例患者除上述對照組的治療外,均同時口服中藥醒腦通竅開結湯。治則以醒腦開竅、開郁散結為大法。在古方資壽解語湯、解語丹及地黃飲子基礎上化裁。基本組方為:石菖蒲20g、益智仁12g、膽南星 10g、天竺黃 10g、天麻 10g、蓮子心 10g、枳實12g、橘紅10g、薄荷6g(后下)。如為高血壓腦出血引起者加鉤藤30g、地龍10g、黃連10g;如為腦梗塞引發(fā)者加葛根30g、丹參15g、紅花10g。如同時伴有腑氣不通、大便秘結者加瓜蔞20g。上方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一處,濃縮后加入竹瀝水20mL,共得藥液300mL,分早晚2次口服或鼻飼,連用30d。同時每天用復式針刺法治療2次,依頭針→舌針→體針→水針順序進行。①頭針快刺:取啞門、風府穴?;颊叨俗皖^頸前曲位,用28號毫針針尖對準下頜方向斜向下進針0.5-1寸深,體胖者可進針1.5寸左右,小幅度捻轉(zhuǎn)提插得氣后產(chǎn)生酸脹或針下沉緊感,后將針上提至淺層天部,用蒼龜探穴手法上下左右探刺得氣后進針至中層人部,再行上下左右探刺得氣,最后至1-1.5寸深層地部依上下左右探刺得氣后出針。凡此三度,每穴約用時5-10min。如為腦梗塞患者則再取頭針顳頂前斜線下2/5和顳前線以三快刺法進針,用28號毫針斜刺入后快速捻轉(zhuǎn),每區(qū)以3-5min為宜,產(chǎn)生較強針感后快速出針。如為腦出血患者則再取雙側四白穴及人中穴,以28號毫針斜刺,四白穴向下斜刺產(chǎn)生強烈針感后出針,人中穴向上斜刺以眼內(nèi)濕潤欲流淚為度出針。②舌針快刺:令患者伸舌于口外,術者左手用消毒紗布塊夾持舌體向外牽引,右手持30號毫針快刺舌中心聚泉穴,刺入后以小幅度捻轉(zhuǎn)提插約半min后再依次刺舌體兩側肺、肝區(qū),舌根腎區(qū),舌尖心區(qū)及翻轉(zhuǎn)舌體刺舌下金津、玉液,均快刺不留針,如有出血不需處理,令其自止即可。如舌體卷縮則不用牽拉舌體,張開口以長毫針快刺上述部位即可。③體針:取雙側照海、豐隆、通里、頰車、地倉以及承漿、廉泉和夾廉泉穴,以28號毫針針刺,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20-30min。對偏癱肢體一側也可常規(guī)取穴針刺治療,留針20-30min。④水針:腦梗塞患者取香丹注射液2mL,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后,取雙側風池穴,常規(guī)消毒,將注射器刺入0.8-1寸深,針尖向下對準下頜方向上下提插取得針感后每穴注入1mL。如為腦出血患者取維生素B1注射液和維生素B12注射液各1mL,用一次性注射器混合抽取,分別注射于雙側風池穴,每穴各1mL。以上頭針、舌針、體針操作每天2次,上下午各一次,間隔12h,連續(xù)治療 30d。水針注射分別于第 1、5、10、15、20、25、30d各注射1次,共7次后結束。
1.2.3 治療組和對照組病例均治療30d后結束,初步統(tǒng)計療效;再經(jīng)訪半年后最后統(tǒng)計療效。
2.1 臨床治愈:氣管切開愈合,拔出胃管,能夠正常吞咽、發(fā)音,恢復正常語言功能,正常進行語言溝通,偏癱肢體功能部分恢復。
2.2 顯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復,能進行語言交流。偶有飲水作嗆或言語不順暢,但能進行正常溝通,偏癱肢體功能部分恢復。
2.3 有效:吞咽及語言功能部分恢復,能拔除胃管,但飲水及飲食時仍偶有作嗆,言語方面可進行簡單交流,偏癱肢體功能有部分恢復。
2.4 無效:患者死亡或與治療前無變化,或雖能進行吞咽或發(fā)音,但仍依賴鼻飼,言語含糊不清,存在運動性、感覺性及混合性失語,無法正常交流溝通,偏癱肢體功能無明顯改善者。
3.1 治療組:臨床治愈60例,臨床治愈率62.5%;顯效22例,顯效率23.0%;有效10例,有效率10.4%;無效3例,占3.1%;死亡1例,病死率為1.0%;總有效率95.9%,見表1。
3.2 對照組:臨床治愈32例,臨床治愈率35.6%;顯效19例,顯效率21.1%;有效 6例,有效率 6.7%;無效32例,占35.5%;死亡1 例,病死率 1.1%;總有效率 63.4%,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 n(%)
假性球麻痹又稱假性延髓麻痹。近年來隨著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上升,由腦血管疾病引發(fā)的居多,大都由腦梗塞、腦出血等疾病造成。由于其吞咽和語言障礙,造成患者無法進行語言溝通,進食飲水困難,進一步引發(fā)肺部感染的情況也很普遍?,F(xiàn)代醫(yī)學目前診斷容易,但缺少特效治療方法,僅是應用促進腦代謝藥物、神經(jīng)營養(yǎng)劑、鼻飼、抗感染等對癥處理,再采用現(xiàn)代康復技術進行吞咽、語言等康復訓練方法,但必須盡早介入使用,后期介入者收效甚微,一般病程超過半年以上者無法再康復。因此,假性球麻痹也就成為了腦血管病后遺癥中較難治療的疾病。
中醫(yī)歷代記述中無假性球麻痹之說,但中醫(yī)文獻中關于中風病之“風痱”、“瘖厥”、“失音”、“中風不語”等論述與假性球麻痹的臨床表現(xiàn)相類似,歷代采用中藥、針灸、導引、按摩等方法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方法雖多,規(guī)范化治療卻較少。而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探索則更少。因此筆者在原復式針刺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是治療本病最佳方法的假說。經(jīng)多年使用和聯(lián)合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將西醫(yī)常用的藥物、康復療法結合中醫(yī)之醒腦開竅、開郁散結的中藥內(nèi)服,再配以復式針刺療法,集頭針、舌針、體針、水針療法于一身,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中藥醒腦通竅開結湯中以石菖蒲、益智仁、蓮子心以醒腦提神,膽星、天竺黃、枳實、橘紅、天麻、薄荷、竹瀝水以滌痰、散結、通喉竅;高血壓腦出血者以鉤藤、地龍、黃連以清熱息風,腦梗塞者加葛根、丹參、紅花以活血通絡;腑氣不通者用瓜蔞以開胸散結通便,合用達到醒腦、解郁、開竅、散結的作用。結合頭針、舌針、體針以醒神、通竅、通絡,達到通經(jīng)絡,開喉竅的作用;水針穴位注射更有利于語言、吞咽功能的恢復。中西兩法合用,使療效大幅度提高。
[1]上海第一醫(yī)學院華山醫(yī)院,等.實用神經(jīng)病學[M].第1版.上海:上??萍汲霭嫔?,1978.845.
[2]貝政平,主編.3200個內(nèi)科疾病診斷標準[M].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6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