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玲 楊迪瓊 應彩仙 (浙江紹興市婦幼保健院 312000)
梅毒是一種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的性傳播疾病。近年來,梅毒發(fā)病率不斷上升,隨著梅毒患病人數的增加,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也相應增多。梅毒孕婦可通過胎盤將梅毒螺旋體傳給胎兒引起晚期流產、早產、死產或分娩先天梅毒兒[1],嚴重威脅和危害圍生兒的生命健康。有文獻報道,先天梅毒兒遠期精神、智力障礙占40%[2]。為進一步了解梅毒孕婦早期治療對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的影響,我們將我院近3年來收住分娩的58例妊娠梅毒病例進行了回顧性整理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間,我院共收住妊娠合并梅毒孕婦58例,所有病例梅毒血清學試驗陽性確診。58例年齡21~40歲,平均28歲,其中21~30歲43例(74.1%)。初產婦35例(60.3%),經產婦23例(39.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5例(77.6%),無業(yè)40例(69.0%),配偶有性亂交史及梅毒史20例(34.5%)。潛伏期梅毒57例(98.3%),Ⅱ期梅毒1例(1.7%)。
1.2 分組 我們將58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按孕檢篩查時發(fā)現,并在孕期給予全程驅梅治療的36例設為治療組;將入院待產或臨產后常規(guī)檢查首次發(fā)現,孕期未行全程驅梅治療的22例設為未治療組。
1.3 驅梅治療 治療組早期梅毒患者給予芐星青霉素240萬U,肌內注射,每周1次,連續(xù)3周為1個療程;對青霉素過敏者給予口服紅霉素0.5g,每日4次,連續(xù)15天為1個療程。一般于孕早期發(fā)現時及孕末3個月各治療1個療程。晚期梅毒給予芐星青霉素240萬U,肌內注射,每周1次,連續(xù)7周為1個療程;對青霉素過敏者給予口服紅霉素,用法、劑量同早期患者,只是30天為1個療程。
1.4 新生兒先天梅毒診斷依據 ①母親有梅毒史;②新生兒有兩種以上先天梅毒的臨床表現:股端掌趾蛻皮、斑疹、斑丘疹、黏膜損害、肝脾大、病理性黃疸、低體重、呼吸困難、腹脹、水腫、梅毒假性麻痹,貧血和血小板減少;③血清學檢查陽性。
2.1 兩組妊娠結局及新生兒情況(表1、表2)
表1 兩組妊娠結局 [例(%)]
由表1可見,治療組的足月產率明顯高于非治療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17,P<0.01)。
表2 兩組新生兒情況 [例(%)]
由表2可見,治療組的正常新生兒百分率明顯高于未治療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80,P<0.01);先天梅毒兒及畸形兒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治療組。
2.2 治療組36例開始治療時間與先天梅毒兒發(fā)生的關系(表3)
表3 開始治療時間與先天梅毒兒發(fā)生的關系 [例(%)]
由表3可見,開始治療的時間越早,先天梅毒兒發(fā)生率越低,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9,P<0.05)。
絕大多數妊娠合并梅毒孕婦無癥狀,呈潛伏狀態(tài)不易察覺[3]。本文58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潛伏期梅毒占98.3%。未治療組的22例,均是入院待產或臨產后常規(guī)檢查時才發(fā)現的,患者大多是農村婦女或外來務工人員,職業(yè)構成以無業(yè)、個體為主,文化程度絕大部分在初中以下。她們本身對疾病認識不夠,未予正規(guī)產前檢查;或因基層衛(wèi)生院無條件進行梅毒血清學檢查而未能早期發(fā)現;也有一些因為丈夫隱瞞病史,配偶不知情被傳染,而未予治療。
先天梅毒的發(fā)生與妊娠期治療早晚有直接關系:如在≤20孕周治療,可預防99%的先天梅毒;如在分娩前30天內治療,先天梅毒則很難避免,新生兒出生后即需驅梅治療[4]。本文結果顯示,開始治療得時間越早,先天梅毒兒發(fā)生率也越低。本文結果還發(fā)現,未治療組早產、死胎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治療組。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加強性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育齡夫婦的健康意識,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并根據其文化程度進行本病的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受孕后的篩查和治療是預防先天梅毒的關鍵。同時,加強孕期管理及產前檢查,指導孕婦自我監(jiān)測胎動,教育夫妻雙方在孕期中堅持安全性行為,防止再感染,以期將妊娠合并梅毒對妊娠結局的影響降低到最低。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66.
[2]曾麗萍.妊娠合并梅毒53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2):753.
[3]Wendel GD,Sheffield JS,Hollier LM,et al.Treatment of syphilis in pregnancy and prevention of congenital syphilis[J].Clin Infect Dis,2002(2):200-209.
[4]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