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霞 張軍民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托。讀懂教材是有效教學的根本所在。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材在呈現方式上與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沒有新知識前的復習、準備或過渡內容,都是通過情境、對話、表格、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沒有呈現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為教和學留下了極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同時也給教師讀懂教材帶來了一定的困惑和難度。筆者現就平常教學調研中發(fā)現的有關誤讀教材的現象,和同仁們交流一些研讀教材的思考。
案例一: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用計算器探索規(guī)律”第一課時,教材以36×30=1080為例,要求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并探索積的變化規(guī)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一個數,得到的積等于原來的積乘同一個數。
一位看上去挺有經驗的中年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將書中的表格作了如下改動:
該教師在新授后的鞏固練習設計為:根據14×5=70,不用計算直接填空:
140×5=( ) 14×500=( )
14÷2×5=( ) 14÷2×5×2=( )
( )×50=7000 ( )×5=7000
課后,我按該教師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了約10分鐘的小測試,一共兩道題,不要求學生抄題。一道是書中練習七的第二題,先算出下邊各題的積,再填寫表格。
80×4=80×40=
800×4= 800×40=
1600×40=
另一道就是老師出在黑板上的題,只改動了一個數:
根據18×5=90,不用計算直接填空:
180×5=() 18×500=()
18÷2×5=()18÷2×5×2=()
()×50=9000 ()×5=9000
測試結果:黑板上這道題學生完成得還算不錯,然而對書中的這道完全屬于例題的遷移題,學生卻做得很糟糕。90%的同學連表格的意思都沒有弄明白,幾乎將“積”這一欄全填成了“3200、32000、320000、6400000”,結果及格率還不到60%。
后來問老師為什么將書中表格這樣改動,老師說:我覺得這樣的內容老師不教學生也會,所以就增加了些難度……
“用計算器探索規(guī)律”這一教學內容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教材出示的表格,乍一看確實簡單,但它為學生探究積的變化規(guī)律提供了簡明易懂的思路:表格首先通過36×30=1080,講清“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和“積”的概念,第三、四行則讓學生觀察并計算當一個因數36不變,另一個因數30分別乘2、乘10時,積如何變化。第五、六行是讓學生觀察并猜想,當一個因數30不變,另一個因數36變化(分別乘8、100)時,積又如何變化,最后讓學生計算驗證積的變化。這樣,在觀察、猜想、計算、驗證的過程中上,引導學生總結出積的變化規(guī)律。
另外,由于積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范圍較窄,商不變的規(guī)律研究范圍較寬,所以編者在本單元先安排教學積的變化規(guī)律,再安排教學商不變的規(guī)律,這樣在積的變化規(guī)律的教學中,學生不僅理解規(guī)律的內容,還學習了探索規(guī)律的方法,并根據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經驗,為下節(jié)課研究商不變的規(guī)律打下基礎。
然而,該教師沒有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也不清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想當然地變動了教材中的表格,將表格復雜化,加深了教學的難度,致使學生無法從表中去發(fā)現、總結出積的變化規(guī)律。教學效果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下節(jié)課研究商不變的規(guī)律其糟糕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二: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52÷2,學生已學會了42÷2,對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書寫格式、計算步驟已經掌握,難在十位上除過之后還剩下一個1怎樣處理。教材設計的精彩之處在于素材的選擇:52棵樹苗捆成5捆零2棵,每捆10棵,把這些樹苗平均分給兩個班怎么分,每班分多少棵。學生看到這個圖,調動已有經驗:每班先分成捆的,再把一捆打開(10棵),加上剩下的2棵,每班分6棵,就是26棵。這個情境提供了數學思考的直觀材料,使學生理解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當十位上除過之后有余數時,應將余數與個位上的數合并再除。
可是有的老師為了標新立異,把“52棵樹苗”換成“52塊紅薯”,平均分給2個人。紅薯一般都按重量來分,如果按塊來分的話,你一個,我一個,這樣分就是了,不存在剩下一個“十”不好分的問題,不需要把這個“十”換成10個“一”。因此,這個知識點就被破壞了,這堂課教學的重難點就沒有體現出來,所以這樣標新立異實際上是弄巧成拙,它違背了教材的編寫意圖。
諸如此類的教學現象,我們在調研中時有發(fā)現,這樣的情形令人擔憂。由此看來,認真研讀教材,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何其重要。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該如何研讀教材呢?
一、通讀教材,整體把握
通讀教材就是全面把握教材的標準和教材內容,對全套數學教材按“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四個領域進行通讀。理清各部分知識間的聯系,整體把握各部分知識的教學要求,了解各學段教材編排意圖,便于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識進行銜接。比如“分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人教版教材分兩段安排:第一階段在三年級,本階段認識分數,限定在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只引導學生學習分數意義內涵中的簡單內容:①用單個的物體表示單位“1”;②在除法含義的基礎上認識“平均分”;③先認幾分之一(分數的單位)④再認幾分之幾(幾個分數單位)。⑤將分數的分母盡量控制在10以內,避免大的分母對分數含義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第二階段在五年級,本階段是學習分數意義的高級階段。教材從學生對分數已有初步認識這個基礎出發(fā),緊緊扣住分數意義的內涵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完整的分數概念:①單位“1”既表示1個物體,也表示一些物體;②抽象出“分數單位”的意義;③借助抽象的、概括性的推理思維界定分數的一個方面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揭示的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④認識“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從而揭示分數的另一個方面的意義: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除數不為零)。由于兩個數相除的商可以小于1、等于1、大于1,因此,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則更深刻、更概括地揭示了分數的一般含義。
教材這樣編排,主要原因有三個:①小學生認識事物是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的,一開始把一個物體平均分,非常具體,學生容易接受;②分數是真正有用的,生活中真正用到的分數;③一般不用分數表示具體長度和質量,而是用它表示部分是整體的幾分之幾,和兩個同類量的比較,誰相當誰的幾分之幾。因此,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就要在這兩個方面多下工夫。教學的時候,要了解意圖,把握這個要求。
二、細讀教材,理清脈絡
通讀教材,把握了整套教材的邏輯關系后,就要細讀教材,理清脈絡,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只有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從而使教材變?yōu)閷W材,使教師教有新意,學生學有創(chuàng)意。而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可以從讀懂主題圖、對話、旁注、留白、例題、習題等方面切入。
1.讀懂主題圖
新教材變化最大的就是以主題圖的形式來呈現知識背景。主題圖是一種理念、一種方向,主要是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的,雖然富有兒童情趣和現實意義,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但教材是靜態(tài)的,它容易受篇幅、教學內容、目標的限制,不可能把多元的生活因素都體現在一幅主題圖中,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確把握,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善于分析主題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數學信息與非數學信息、顯性信息和隱蔽信息等,并研究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系,挖掘主題情境中蘊藏的豐富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