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翼云
照片是當年代表蕭云端遺留給兒女的,由他的大女兒、省湘劇院退休的蕭紉秋保存。我從省文化廳離休老人金漢川處知道有這張照片,借來,找照片中的金漢川、馮放、謝曼云三位老人辨認。29位中認出19位。長沙晚報《老照片》專欄編輯對此有興趣,將它刊在2011年2月25日副刊上。瀟湘電影制片廠離休編輯蕭向陽,將報寄給在太原的當年代表徐帆。徐高興地給我來電話:他也保存有這張照片,還保存有《中南區(qū)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團、主席團、大會組織機構名冊》。我要求他將湖南代表團名單復印寄給我。有了名單,我再次拜訪金、馮、謝三位老人,仔細辨認照片中的人。
我?guī)д掌o省文聯(lián)江學恭同志看,他高興地告訴我,文聯(lián)正在籌辦60周年慶?;顒樱R上帶我認識籌辦的王涘海同志。王立即將照片掃描留下。兩位都不太認識照片中的人,但覺得有史料意義。我雖認識其中很多人,也不全認識,更不了解。從他們以及給我、給晚報編輯打來的電話知道,有人希望多了解些情況。趁現(xiàn)在還有人知道這些代表,我便多了解些情況,作一點介紹,比后于我們的人去做便利、省力些。
當年代表團名單列有31人,照片上只有29人。29人中,我們辨認出27人,有2人尚待辨認。按照片上的排列,從左至右順序列名如下,(沒有認出的空出序號):
前排 10人:1.張漢卿 2.彭燕郊 3.李錫鈞 4.項飛5.6.譚丕模 7.龍友鳴(女)8.王福梅(女)9.何冬保 10.谷曼
二排 9 人:1.2.王晨牧 3.蕭燕秋(女)4.董每戡 5.易揚 6.徐帆 7.金漢川 8.謝美仙(女)9.李福祥
三排6人:1.閻金鍔 2.蕭云端3.劉斐章4.嚴怪愚5.馮放6.周章
四排 4人:1.謝曼云(女)2.舒三和 3.陽昌凱 4.尹健農(nóng)
冊上有名沒能在照片上認出的4人是:孔福生、唐梅生、宋揚、范少卿。照片上只有兩個空序,謝曼云仿佛記得有兩位并沒去開會,哪兩位沒去卻記不起。
現(xiàn)健在的代表中有兩位記得,湖南出發(fā)的代表中有黃非丹。他是大型花鼓戲《柴山恨》的編導,因為對戲有爭論,大會沒同意他參加。我是1948年認識黃非丹的。他1912年出生在長沙縣東鄉(xiāng),抗戰(zhàn)初期在長沙藥店學徒時,參加一九三六劇社,后隨熊佛西去江浙,在新四軍一個宣傳隊工作。皖南事變后,他和曾是新四軍宣傳隊隊員的妻子沈靜言晚年在長沙市四中教數(shù)學,回到湖南。解放前,沈在我家鄉(xiāng)株洲鄉(xiāng)下教小學,全家住株洲。1951年,湘潭縣縣長楊第南邀黃組織縣文工團并擔任團長,編演了《柴山恨》。戲里寫貧農(nóng)周子成打死地主家的狗,被迫披麻戴孝做道場。這戲在湘潭鄉(xiāng)下很受歡迎,配合了土改運動,有“北有〈白毛女〉,南有〈柴山恨〉”之說。文藝界一些人認為這戲“長地主階級志氣,滅貧下中農(nóng)威”,使戲遭批判。1952年湖南省文工團整編,黃非丹去省文藝出版社當編輯,后被劃為右派。1979年,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和省劇協(xié)為《柴山恨》等一批劇作平反,為黃非丹等恢復名譽。黃晚年任湘潭縣花鼓戲劇團編導。
名單上有30位代表,1位非代表的工作人員。先介紹代表團團長譚丕模,其余按名單順序簡介。
譚丕模(1899-1958),文學史論家、教授。湖南祁陽縣人。1950年7月?lián)问∥穆?lián)籌委會主委,創(chuàng)辦《湖南文藝》。1953年調(diào)北京師范大學任教,1958年和鄭振鐸一起出訪西亞和非洲,飛機失事遇難。著作有《新興文學概論》、《文藝思潮的演變》、《中國文學史綱》等,均在1949年前出版。后一本經(jīng)他在北師大時修訂,由人民文藝出版社重版。
孔福生(1885-1955),農(nóng)民作家。長沙縣明道鄉(xiāng)人。馬日事變后隨賀龍部參加南昌起義,負傷后回長沙作地下工作。解放后任長沙縣農(nóng)民協(xié)會主席、湖南省農(nóng)民協(xié)會副主席。工作中創(chuàng)作大量民歌體詩歌,有自傳體民歌集《工農(nóng)記》傳世。
王晨牧(1917-1990),中學教師、校長、詩人。衡陽湘劇《醉打山門》劇本整理者之一。衡陽人,當時任衡陽市文聯(lián)籌委主席。解放前有《往日詩草》集,1984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詩集《向曠野這邊開了一個窗子》。曾參加1979年版《辭源》修訂和王船山著作校刊工作。
王福梅(1922-1993),女,湘劇旦行演員,長沙人。原姓馮,從師父姓王??箲?zhàn)時名噪長沙湘潭,50年代主演《陳妙?!贰ⅰ蹲肤~記》、《白兔記》,唱腔和表演有創(chuàng)新。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中演《打獵回書》的李三娘獲好評,被灌成唱片,播向全國。后在省戲校任教。
尹建農(nóng),情況不明。
李福祥(1914-1981),常德漢劇男旦演員,桃源陬市人,年輕時在藥鋪學徒參加業(yè)余演唱,1930年下海。嗓音、扮相均佳,武功扎實,會玩樂器,人稱“假妹兒”。抗日時任桃源縣抗敵化妝宣傳隊隊長,解放后一直在常德漢劇團演戲,曾擔任團長。拿手戲有《黃河陣》、《盜旗馬》、《三元會》、《風儀亭》等。代表作《思凡》,1952年獲全國會演演員二等獎。王朝聞著文稱他是“真正懂得如何強調(diào)細節(jié)的好演員”。
李錫鈞,農(nóng)民作者,具體情況不明。
谷曼(1919-2009),詩人,原名王馥,1949年任長沙市文教館(后改稱文化館)館長。當時是省文聯(lián)籌委秘書長。后曾任省文化局辦公室主任、省林校校長、省文聯(lián)副主席。
宋揚(1918-2004),作曲家,湖北漢川縣人。1938年參加抗日文藝宣傳活動,1944年成為抗敵演劇四隊成員,多在湖北、湖南活動,曾在長沙清華等中學任音樂教員。1950年任長沙市工人文工團團長,后任省音樂組組長、省文聯(lián)副主席、省音協(xié)主席。1955年調(diào)北京任《歌曲》編輯部副主任。作品有《一根竹篙容易彎》、《苦命的苗家》、《讀書郎》、《古怪歌》等。他創(chuàng)作的《天上太陽紅彤彤》獲1953年三年歌曲評獎二等獎。
何冬保(1917-1984),花鼓戲丑行演員,華容人,先在西洞庭濱演出,1947年進入長沙,創(chuàng)辦民眾劇院,后建育嬰街新舞臺。1952年和蕭重珪以《劉??抽浴穮⒓尤珖鴳蚯鷷?,劇目獲二等演出獎,兩人均獲演員三等獎。曾參加赴朝慰問演出。到洞庭湖工地演出,道具捍擔結成冰棍仍堅持,被評為甲等模范。1961年調(diào)省戲校任教師。
易揚(1918-2008),作曲家,土家族,鳳凰縣人。1938年作《鳳凰青年戰(zhàn)時服務團團歌》(詞曲),唱徹鳳凰。1943年創(chuàng)作《沅水船夫曲》(詞、曲),由演劇四隊參加西南劇展。50年代初將宋揚《天上太陽紅彤彤》配成四部和聲,獲1953年全國歌曲評獎二等獎。兒童歌曲《好爸爸好媽媽》獲1953年中南區(qū)三等獎。曾受命組建湖南省藝術學院,任教音樂系。曾任省政協(xié)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周章(1914-1986),劇作家。原名瞿然,桃江人。1951年任省戲改會秘書(實際負責人)兼編劇,1952年中南戲曲會演時任湖南領隊。后調(diào)任省湘劇院編劇,創(chuàng)作和改編劇本《八義圖》、《琵琶記》等70多個,代表作是《盤盒》?,F(xiàn)代戲《田寡婦看瓜》在1952年省文工團會演中獲獎。和張德浯合作整理的常德漢戲《祭頭巾》劇本,獲1957年文化部優(yōu)秀劇本獎,被《人民文學》刊登。
金漢川,1927年出生于安鄉(xiāng),1951年在中共常德地委宣傳部工作。后任湖南省湘劇團團長、省戲曲工作室主任、省文化廳副廳長?!吨袊鴳蚯竞暇怼分骶幖婢庉嫴恐魅?。
范少卿,情況不明。
徐帆,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徐溝縣(1952年徐溝縣與清源縣合并為清徐縣,屬太原市)。本姓常,1949年后一直叫徐帆。當時是湘潭地區(qū)建設文工團樂隊隊長,后由湖南省文化局調(diào)文化部工作,曾任鄭振鐸的秘書?;厣轿骱笕紊轿魇x劇院院長,省文聯(lián)秘書長、常務副主席。
陽昌凱(1897-1977),衡陽花鼓戲男旦演員,衡南縣人。舞臺生活50余年,演及湘南、粵北、贛西南,晚年在省戲校和衡陽市戲校教課。代表作《背梅》(又叫《啞背瘋》)、《藍橋會》、《逃荒》等?!侗趁贰分幸蝗吮硌輧扇耍谜?、假兩嗓表現(xiàn)男女對唱,儼然老翁、少婦?!端{橋會》中藍玉蓮挑水的臺步,堪稱一絕。
舒三和(1900-1975),長沙彈詞演員,長沙人??谷諘r期參加長沙雜劇抗敵宣傳總隊,任副隊兼彈詞分隊隊長。彈詞藝人過去除少數(shù)有火宮殿這樣書場外,多靠街頭、碼頭、船艙賣唱。解放后舒三和帶頭組織藝人學習,成立市曲藝隊、市曲藝場。他在改進聲腔藝術上講究,表現(xiàn)人物。創(chuàng)作、改編曲目百余個,代表作《武松打虎》、《拳打鎮(zhèn)關西》等,曾由中國唱片社灌成唱片。
唐梅村(1892-1955),中學教師、劇作家。邵陽人,能詩擅畫懂曲。對邵陽市祁劇、花鼓戲、木偶戲劇團的扶持不遺余力。編寫《紅梅閣》、《田螺姑娘》、《小二黑結婚》等劇本給劇團演出。
馮放,文學理論家、編輯。1924年出生于湖北省隋州,本姓潘。1951年參加籌備湖南省文聯(lián),創(chuàng)辦《湖南文藝》并任執(zhí)行編委。1984年籌建湖南省文聯(lián)文藝理論組,主編《文藝通訊》。有《馮放選集》等出版。
項飛(1917-1989),版畫家,浙江省龍游縣人,畢業(yè)于杭州美專,抗日戰(zhàn)爭時即有版畫傳世,宣傳抗日救國。1951年任省文聯(lián)籌委會副秘書長、美術組長。1953年美術組移屬省文化局后仍任組長,后曾在省群眾藝術館工作。
張漢卿(1903-1973),花鼓戲演員,南縣人。在家鄉(xiāng)頗有名氣,1947年來長沙,為西湖路花鼓藝入省會的首批人之一,生旦凈丑皆能,文武六場均會,擅演老生。1955年獲省二屆會演演員三等獎。代表劇目《青風亭》、《蘆林會》、《殺惜》。
彭燕郊(1920-2008),詩人、教授。原名陳德矩,福建省蒲田人。1938年參加新四軍。曾任《廣西日報》、《光明日報》編輯,湖南大學、湘潭大學教授。有《彭燕郊詩選》、《高原行腳》和詩論《和亮亮談詩》?;貞涗洝赌谴恕?01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七月派代表作有如《東山魁夷》、《小澤征爾》、《鋼琴演奏》等。
董每戡(1908-1980),戲劇家、教授。原名董華,浙江溫州人??箲?zhàn)時曾率戲劇團體為抗日演出,創(chuàng)作《保衛(wèi)領空》、《天羅地網(wǎng)》等劇作,曾在衡山改革皮影戲藝術,新中國成立后任教湖南大學、中山大學。著有《中國戲劇簡史》、《西洋戲劇簡史》、《說劇》、《五大名劇說》等。
劉斐章(1909-2006),戲劇家,貴州省興義縣人。青年時在北京參加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鞍恕ひ蝗焙笊虾3闪⒕韧鲅輨£犎伟岁犼犻L,后改為六隊仍任隊長,當演員、當導演。曾在長沙參加文夕大火救災和1949年迎解活動。建國后任湘江文工團團長、省文化局藝術科科長、副局長、省劇協(xié)副主席。有回憶錄《歲月》留世。
謝美仙(1930-2005),祁劇旦行演員。原姓唐,廣西興安縣人。母逝父窮,隨養(yǎng)父姓。出身桂林仙字科班,在湘、桂邊境農(nóng)村演出。1948年定居邵陽,成為邵陽市祁劇團、湖南省祁劇團的主要演員。代表作《昭君出塞》,獲1955年省會演演員一等獎。田漢、歐陽予倩、紅線女、馬少波等均著文稱贊。梅蘭芳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說:“這出戲?qū)φ丫剐那?,表現(xiàn)比較強烈,很能感動觀眾”。
龍友鳴,女,可能是苗族、湘西的代表。
閻金鍔(1910-1970),戲曲史論家、教授。原名閻利甫。山東惠民縣人。1950年在湖南大學任教,熱心長沙戲曲工作。參加長沙市工人文工團,曾任市文化館副館長、市文教局藝術科科長、省文化局藝術科科長、省戲工室主任、省劇協(xié)常務副主席。40年代有著作《川劇》、《漢劇》、《柳敬亭傳》出版。60年代有《湘劇史》和劇本《辛棄疾》稿,文化革命中書稿被毀,臥病斗室,孑然去世。
嚴怪愚(1911-1984)記者、報人、作家。邵陽市人。1939年不顧蔣政府禁令,在創(chuàng)辦和主辦的《力報》(邵陽)上發(fā)表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的消息,對國統(tǒng)區(qū)影響很大。抗日勝利后任《東南日報》駐滬記者,1946年在南京梅園新村受周恩來嘉勉。解放前夕在長沙創(chuàng)辦和主編《實踐晚報》。
蕭云端(1915-2005)戲劇家,邵陽市人??谷諔?zhàn)爭時期畢業(yè)于國立劇專,長期從事戲劇活動。1950年任邵陽地區(qū)資江文工團團長,和陳明生等創(chuàng)編的《張謙參軍》,由資江文工團和邵陽市花鼓戲劇團演出,1952年分別獲中南區(qū)戲曲會演和省文工團會演的獎。力薦邵陽花鼓戲《打鳥》,整理后成為劇種代表性劇目。
蕭燕秋,不詳。
寫作中,得到老友朱力士、周健民、姚蓉弟、劉樣、金式、李羽立、龔克利、及彭燕郊夫人張?zhí)m欣、項飛夫人李淑美等提供情況、資料、線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