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貴州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550001)
貴州彝族“跳腳舞”的特征分析
楊 軍
(貴州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550001)
貴州彝族“跳腳舞”體現(xiàn)了彝族古老的歷史文化信息和貴州彝族本土文化,根植于當?shù)匾妥迦罕姷纳a(chǎn)生活中。本文從舞蹈的內容、功能及表現(xiàn)形式等角度,對貴州彝族“跳腳舞”的特征進行了分析。
貴州彝族;“跳腳舞”;特征;分析
貴州彝族“跳腳舞”從社會功能上可以劃分為婚嫁“跳腳舞”(彝語稱“阿妹戚托”)、喪葬“跳腳舞”(彝語稱“懇合唄”)?;榧蕖疤_舞”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縣、晴隆縣等彝族聚居地;喪葬“跳腳舞”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赫章縣等彝族聚居地?!疤_舞”作為彝族文化的不可分割部分,在彝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閃耀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聞一多先生曾對舞蹈的目的做了總結,他認為各地域各時代任何性質的原始舞的目的是:(1)以綜合性的形態(tài)動員生命;(2)以律動性的本質表形生命;(3)以實用性的意義強調生命;(4)以社會性的功能保障生命。他的這一總結揭示了舞蹈的特性、功能與價值。同其他藝術形式或杰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一樣,由原始舞蹈發(fā)展而來、為貴州彝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跳腳舞”有其自身獨有的特征,它們是其生成、延續(xù)、發(fā)展等的標志,也是與其他藝術形式相區(qū)別的根本。從舞蹈的產(chǎn)生、內容、功能及表現(xiàn)形式來看,貴州彝族“跳腳舞”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原始舞蹈與人的生命情調、審美情感、神秘境界、生活方式、生存狀態(tài)等都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人的生命情感和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跡象融入到肢體動作中,肢體動作就成為了人與人的另一種交流形式。最初的舞蹈是為交流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原始單一,沒有藝術加工的成份,直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本來面目。
貴州彝族“跳腳舞”中保留著大量原始舞蹈的成分,許多舞蹈動作是生活場景的生動再現(xiàn),動作表達質樸、簡潔,較少存在藝術加工的痕跡,如婚嫁“跳腳舞”中的“插秧”、“喂狗飯”、“踢雞冠”和喪葬“跳腳舞”中表現(xiàn)“攀越”、“跋涉”、“踩踏”等內容的動作,再現(xiàn)了彝族先民的生活場景,折射出原始古樸,不加雕琢的原生態(tài)之美,傳達出濃厚的原生態(tài)氣息,代代沿襲,傳演至今。
“跳腳舞”的原始風格還體現(xiàn)在其隊形上。隊形通常指舞蹈表演時(群舞),舞者們舞蹈時行進的路線或形成的畫面。舞蹈學術界對舞臺藝術舞蹈的隊形,一般稱為構圖或調度,而對民間舞泛稱“隊形”。在婚嫁“跳腳舞”中,隊形的應用有著自己嚴格的規(guī)定。起舞前,舞者自行從堂屋的各個方向唱著“阿咩趣列”(女兒開始扮新娘)的歌曲,自行向堂屋中間擺放的酒壇走去,體對酒壇、自行圓圈,在統(tǒng)一的時間里起舞,舞蹈以順時針轉動進行。舞蹈中舞者邊歌邊舞,唱詞對應相關動作,舞蹈行進線路保持圓狀循環(huán)進行。在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彝族喪葬“跳腳舞”因受到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及彝族人民思想的轉變,原只能由男子擔任的舞蹈形式,現(xiàn)已加入女子來進行表演。只有男子跳“懇合唄”的舞蹈形式在民間祭祀中現(xiàn)已很少進行且保留不夠完整,只能通過現(xiàn)有的文獻及田野調查來規(guī)整它的原貌。中國民間舞蹈集成赫章卷中提到“主家舞隊在靈房前的孔雀柱下起舞,歌師唱一段‘懇恒畢’(大意是請神臨場助威),舞隊即按順時針方向圍著靈房進行舞蹈,整個祭場通宵燃著火把,歌舞達旦”。由此可見,喪葬“跳腳舞”的舞蹈隊形也是以圓圈為軌跡來進行表演的。圓是種古老的美學范疇,在中國美學中淵源而深厚。“環(huán)舞是群舞最古老的舞蹈形式,甚至人猿也跳環(huán)舞……與之相應的成對、成行或成線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較晚的階段”。
一切社會現(xiàn)象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彝族“跳腳舞”的產(chǎn)生根源、發(fā)展趨勢、流傳至今并且保存完整的原因,都跟其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習慣息息相關?!疤_舞”中大量的舞蹈動作體現(xiàn)的是對生活的模仿。簡單的模仿只是舞蹈的原始形態(tài),然而也正因為通過形體象征,簡單的肢體語言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表現(xiàn)出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復雜的生活內涵。這種種的象征美來得自然貼切,張弛有度,恰到好處,簡單中透露出無窮韻味,反映了彝族人民的自然觀和社會意識。
貴州彝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婚姻觀念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響,舊時婚姻的確定基本上都依然保持著“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婚姻的締結可以說是在父母的干預下組成的家庭,男女間的結合沒有任何的愛情基礎,婚姻純屬包辦性質,且須遵循本民族制定的婚姻制度:不同民族不通婚;不同等級不通婚;姑舅表優(yōu)先婚制等制度的束縛??梢哉f婚嫁“跳腳舞”是女性對舊式婚姻制度的一種控訴。在這種極端壓抑的痛苦中,新娘及自己的姐妹通過跳“跳腳舞”來表達彝族女性對美好、幸?;橐錾畹姆e極向往和追求。
貴州彝族喪葬“跳腳舞”的內容主要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以及彝族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翻山涉水、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勇斗豺狼虎豹、生息繁衍的大遷徙的壯闊畫面。作為彝族喪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了彝族人民的生死觀念。彝族人民的生死觀念,主要是“三界觀”和“三魂觀”?!叭缬^”是彝族先民最基本的認識觀。彝族把世界分為祖界、人間、地下界,人類就生活在這種“三位一體”的世界中。彝族人民認為祖界是祖先們生活的樂園,是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外桃園,正因為這樣,彝族人民并不恐懼死亡。他們也認為地下界與陰間一樣是致人災禍的地方,有數(shù)百種形態(tài)各異的妖魔鬼怪橫行,人的生病、遇難、死亡由其規(guī)定,人們只有不斷地降服這些鬼怪才能平安,所以要用各種祭祀來應對。“三魂觀”是彝族對生命的獨特認識,他們認為人的死亡,是肉體與靈魂分離的結果,肉身滅而靈魂不死,且可以諸種變化形式禍福人間。肉體死后,靈魂一分為三離之而去,一魂守墳場,一魂守家中,并只有經(jīng)過特定的祭祀儀式才能歸附于“竹靈”牌上,一魂經(jīng)過超渡回歸到祖界,回歸祖界是人類最終的歸宿,突顯出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而且超度亡靈作為子輩對父輩的一種責任構成了彝區(qū)社會牢不可破的規(guī)范。顯然,“三界觀”和“三魂觀”滲透到了彝族喪葬“跳腳舞”中,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力量積極的抵抗。
“跳腳舞”作為貴州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貴州彝族的社會變遷歷程,也折射出彝族人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跳婚嫁“跳腳舞”是貴州彝族婚嫁習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舞段的舞蹈動作均表示各種與彝族生產(chǎn)生活、倫理道德相關的內容,體現(xiàn)了彝族先民們提倡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勤儉持家等等的良好的美德,即:“喊各”、“其蘭朵”——向姑娘贈送鐮刀、粑粑等物,體現(xiàn)了對姑娘的一片深情厚誼;“西托非托母”、“節(jié)把尖”、“其摩羅”、“機堵”、“默益朵”、“然托”、“額托”、“密機包”——意為囑咐姑娘到婆家后要勤儉操持家務,不誤農(nóng)時,種好管好莊稼,農(nóng)閑時要喂好養(yǎng)好家禽,孝敬公婆,才能贏得公婆的歡喜,表達對出嫁姑娘的殷切希望;“其醒然”——祝夫妻恩愛、和睦相處、白頭偕老,體現(xiàn)了對姑娘的美好祝愿。
喪葬文化是彝族文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孝”在彝族人民的心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彝族文化的構成之一,它也是彝族民眾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已被彝族人民融于生活當中。彝族人民通過齋祭這一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將“孝道”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熱鬧的齋祭場上充滿沉痛悲傷的氣氛,倫理孝道自然滲透其間,表現(xiàn)出為尊長力盡孝心的禮儀文化,對參加喪葬禮儀的人來說,喪葬過程中的種種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倫理孝道的實踐教育,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無疑是極現(xiàn)身的演示材料,對旁觀者來說,也會從中得到啟發(fā)。親戚的哭泣聲、歌師的唱詞和舞者手中的鈴鐺聲表達了人們對逝者的沉痛悼念之情。舞者以鈴鐺和上天溝通,指引過世的老人,希望老人在過世后能順利進入天堂。通過祭祀活動,跳喪葬“跳腳舞”,唱祭祀禮儀歌,以盡子孫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
在論及“舞蹈”一章時,格羅塞指出:“現(xiàn)代的舞蹈不過是一種退步了的審美和社會的遺物罷了;原始的舞蹈才是原始的審美情感的最真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現(xiàn)?!彼倪@一觀點說明原始舞蹈具有高度實際的和文化的意義。舞蹈一旦被創(chuàng)造出來,它必然是某種特定文化的反映,在其中滲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就是舞蹈的文化表現(xiàn)特征和符號意義。彝族“跳腳舞”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精髓在彝族的婚姻和喪葬習俗中代代相傳;它所傳遞的倫理道德在彝族人民中傳播開來。
彝族“跳腳舞”不是一種單一的藝術形式,而是歌、舞、樂有機結合,具有高度統(tǒng)一的綜合藝術性。在婚嫁“跳腳舞”的舞蹈過程中,舞者配以自己的唱詞來跳舞;在喪葬“跳腳舞”中,間有嗩吶的演奏與歌師的訴唱,舞者全憑手中的鈴鐺發(fā)出的有節(jié)奏的聲響去和節(jié)拍?!疤_舞”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跳腳舞”為音樂、舞蹈、唱詞有機結合高度統(tǒng)一的綜合體?!疤_舞”的每一個動作都具有特定的內涵,舞蹈內容與舞蹈語匯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舞蹈的形象語言,體現(xiàn)了彝族人民極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藝術技巧,由此可見,“跳腳舞”不愧為民族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家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視,使得“跳腳舞”這一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受到了社會的關注:1994年,在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文藝匯演場上,興仁縣的“阿邁戚托”舞蹈轟動一時。同年,野場村被貴州省文化廳授予“吉巴達藝術之鄉(xiāng)”稱號;1995年晴隆縣的“阿妹戚托”參加意大利“世界民族民間文藝會演”;1996年,興仁縣野場村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為 “民族歌舞之鄉(xiāng)”的稱號;1997年興仁縣的“阿邁戚托”參加黔西南州少數(shù)民族藝術展演;2007年“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中,晴隆縣的“阿妹戚托”獲原生態(tài)組“銀瀑獎”。赫章彝族“懇合唄”自搬上舞臺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先后獲得第七屆中國民族民間文藝表演最高獎“山花獎”、第七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金獎等獎項,并多次參加廣東江門世界華人華僑嘉年華文藝表演、多彩貴州黃果樹瀑布節(jié)文藝展演等國內各種大型演出活動?!鞍⒚闷萃小爆F(xiàn)已申報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繼申報進入更高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08年,“懇合唄”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錄。
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中,貴州彝族“跳腳舞”屬集體舞蹈形態(tài)的藝術形式,深深植根于貴州彝族群眾生產(chǎn)生活之中,它的產(chǎn)生與彝族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習慣、民族個性緊密相連,表現(xiàn)了彝族人民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和精神,具有鮮明的貴州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貴州彝族“跳腳舞”源遠流長,風味純樸,不僅是彝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而且為其他民族群眾所喜愛,同時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是中國民族舞蹈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注釋
①陳世鵬:《黔彝古籍舉要》,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②李興秀:《貴州西部彝族禮俗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
③龍正清:《彝族歷史文化研究文集》,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
④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⑤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赫章縣資料卷(彝族舞蹈)》,1991年。
責任編輯 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