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龍波
(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471023)
洛陽方言的方位和時間后綴
任龍波
(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洛陽471023)
洛陽方言中有而普通話沒有的方位后綴有20個、普通話里有而洛陽方言中沒有的方位后綴有4個、洛陽方言與普通話都有的方位后綴有7個(包含零形式后綴);洛陽方言中有而普通話沒有的時間后綴有7個、洛陽話和普通話里都有的時間后綴有6個(包含零形式后綴)。總體上講,洛陽方言與普通話在方位和時間后綴的使用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別,差別大于共性。
洛陽方言;普通話;方位詞;時間詞;后綴
方言是語音、詞匯、語法等各方面特征的綜合體現(xiàn),也是一個地方文化的深層次表現(xiàn),而方位和時間概念是所有語言的基本成分。本文將洛陽方言中方位和時間后綴的意義與用法與普通話對比,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兩者之間的共性和差別,促進普通話的推廣和使用。另外,由于生產(chǎn)方式、生活習慣的改變等原因,當?shù)夭簧偬厣Z詞已經(jīng)或正在消失,本文把這些方言記錄下來,可供學界同仁研究使用。本文所錄后綴為筆者可以找到的論著中未收集,或者已經(jīng)收集但是并未詳加解釋的方位和時間后綴。[1]133-191,[2-3]本文所指洛陽方言的范圍包含洛陽市瀍河區(qū)小北門、大北門一帶以及偃師、嵩縣兩地的方言,所用語料多為作者調(diào)查所得,還有些例句來自偃師、嵩縣方言或作家作品。
1.-根兒(垓/垓兒/起)ɡēnr(·ɡɑi/·ɡɑir/·qi)。方位后綴,表示“旁邊、身邊”,常用在代詞或名詞后,也可單獨使用。例如:
(1)誰擱你根兒的?
(2)擱你手根兒的!
(3)年紀大了,根兒垓不能沒人。
2.-幫 bānɡ。表示“物體的兩旁或周圍部分”,在洛陽方言里可以用在“這、那、哪”后面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幫、那幫、哪幫”等,意思是“這邊、那邊、哪邊”。例如:
(1)這兒的人都跑那幫啦。
(2)俺那幫的人都擱城里買房子的!
還可以構(gòu)成方位詞“兩幫”,用在名詞后面,相當于普通話的“兩邊、兩岸”。例如:
(1)河兩幫都是樹,景致真美。
(2)干活兒的時候,墻兩幫的人都得注意安全。
3.-腔 qiānɡ。意為“邊”,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腔、那腔、哪腔”等,意思是“這邊、那邊、哪邊”。例如:
(1)你擱這腔的?
(2)你擱哪腔的?
4.-頭兒起/頭起tóur·qi/tóu·qi。意為是“端、盡頭”,可放在“這、那、哪”等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頭兒(起)/頭起、那頭兒(起)/頭起、哪頭兒(起)/頭起”等,表示“這一端、那一端、哪一端”等,還可以用于名詞后。此“頭起”也可單獨使用,表示“前頭、前面”。例如:
(1)是誰擱頭起的?
(2)你坐地頭兒起歇會兒。
5.-頭·tou。意為是“最上部或最前部”。
用于洛陽方言的“前頭、后頭、上頭、下頭”等義時,讀音與普通話同,但是在“里頭”義中讀音不同。洛陽方言的“里頭”讀 lǐu,為“里頭”的合音。在洛陽方言中,“里頭”的后綴“-頭”與方位詞“里”組合時發(fā)生了語音上的變化,是兩個音的整合過程。
6.“里”與“頭”的讀音發(fā)生了“截搭”。[4]實際上是兩個截搭過程:一是lǐ與ou結(jié)合,去掉聲母t,生成讀音liou,二是保留lǐ的上聲聲調(diào),去掉頭·tou的輕聲,最后生成讀音 lǐou,即 lǐu。
雖然從書寫上看,在普通話和洛陽方言里“里頭”都是由方位詞“里”和后綴“-頭”合成的,屬于復(fù)合方位詞,但是在洛陽方言中,其發(fā)音因整合而簡化了。根據(jù)構(gòu)式語法的觀點,凡是某一語言型式,如果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些部分,不能嚴格地從其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結(jié)構(gòu)推測出來,就可稱為一個構(gòu)式。這里的形式包括音系特征、韻律特征、句法特征和形態(tài)特征。[5]所以洛陽方言中的“里頭”與普通話的“里頭”應(yīng)該算作不同的構(gòu)式。洛陽方言中讀音經(jīng)過整合過程的方位詞還有“底下、頂上”等。
洛陽方言“里頭”,可以用在“這、那、哪”等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里頭、那里頭、哪里頭”等,此外還可以單用,或者用在名詞等的后面。例如:
(1)往里頭再走走。
(2)歡喜(當?shù)匾环N帶甜味的米團,又稱“花米團兒”)在箱子里頭放著的。
7.-邊兒(起)biānr(·qi)。意為“邊上”,可放在“這、那、哪”等后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邊兒起、那邊兒起、哪邊兒起”等,表示“這邊、那邊、哪邊”等。例如:
(1)往這邊兒起再來點兒。
(2)小孩兒別到溝邊兒起玩兒。
8.-角兒(起)jiǎor(·qi)。也可以認為是方位詞,意為“角落里”,可放在“這、那、哪”等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角兒起、那角兒起、哪角兒起”等,表示“這個角落里、那個角落里、哪個角落里”等,還可用于名詞后面。例如:
(1)煤球放到那角兒起。
(2)擱柜子角兒起的。
“角兒”原指桌子等的角,但加上表音字詞頭“圪-”后,專指墻的角落。[1]17-19例如:
(1)那貓好往墻圪角兒里臥。
(2)那口缸在墻圪角的。
9.-面兒 miànr。意為是“邊、側(cè)”,可放在“這、那、哪”等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面兒、那面兒、哪面兒”等,表示“這邊、那邊、哪邊”等。例如:
(1)房子這面兒能曬著太陽。
(2)你往哪面兒走的?
10.-下(起)xià(·qi)。是方位詞“底下(起)”的后綴,表示“位置在低處”。“底下”讀如普通話“底下”的合音dià。洛陽方言中的方位詞“底下”和“頂上”與普通話的“底下”和“頂上”雖然在語義上和句法上相近,但在發(fā)音上有較大差別,應(yīng)算作不同構(gòu)式。此外,“底下起”普通話中沒有,可以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指示短語和疑問短語:“這底下(起)、那底下(起)、哪底下(起)”等,意思是“這下邊、那下邊、哪下邊”,也可以單用或用在名詞后面。例如:
(1)桔子一吃,皮都扔這底下起!
(2)我下溝底下起干活去。
(3)他往底下起一骨堆就倒了。
(4)橋底下起是水渠。
11.-上/上起·shɑnɡ/·shɑnɡ·qi。是洛陽方言中的方位詞“頂上(起)”的后綴,意為“物體的表面”。“頂上”與“底下”的發(fā)音變化情況有所不同。前者在發(fā)音過程中前后兩個字的讀音 dǐnɡ和·shɑnɡ都發(fā)生了變化,第一個音節(jié)保留了聲母d和韻頭ǐ及本字聲調(diào),丟掉了韻尾nɡ,第二個音節(jié)丟掉了聲母sh,保留了韻母ɑnɡ,這樣截取的結(jié)果就讀 diǎnɡ;而后者在發(fā)音過程中保留了第一個字的完整讀音dǐ,“截取”了第二個字的讀音xià的韻母ɑ,去掉了聲母介母xi及本字聲調(diào),整合以后讀diǎ。“頂上(起)”在語義和句法上與普通話的“頂上”沒有什么差別,意思是“上邊、上面”,可以用在“這、那、哪”等后結(jié)合為指示短語和疑問短語:“這頂上(起)、那頂上(起)、哪頂上(起)”等,意思是“這上面、那上面、哪上面”,還可以單用或附在名詞后面。例如:
(1)給籃子從頂上起取下來。
(2)擱哪頂上的?
(3)菜擱車頂上起,還有這底下。
12.-些兒 xiēr。含有“量小”之意,用在“陣、恁”等后構(gòu)成方位指示代詞“陣些兒、恁些兒”等,意思是“這么(一)點兒、那么(一)點兒”,但與“陣些、恁些”不同,前者有指小的意思,后者指大。例如:
在金融衍生品領(lǐng)域?qū)儆诨究瞻?,衍生品的種類較少,很多常規(guī)的金融工具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金融風險控制建設(shè)基礎(chǔ)差,未形成有利的地區(qū)獨特性的風險度量模型,同時在金融風險控制的相關(guān)法律規(guī)定不健全,導(dǎo)致未形成有效的金融風險監(jiān)管體系。
(1)我只買陣些兒香蕉。(對比:你咋買恁些?)
(2)你買恁些兒菜可夠吃?(對比:你買恁些菜能吃完嗎?)
13.-海兒 hǎir。方位后綴,表示“地方、位置”,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海兒、那海兒、哪海兒”等,意為是“這里、那里、哪里”。例如:
(1)咱這海兒小麥種的可多。
(2)你哪海兒人?
14.-坨兒 tuór。表示“地方、位置”,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坨兒、那坨兒、哪坨兒”等,意為是“這里、那里、哪里”。例如:
(1)擱那坨兒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
(2)那坨兒現(xiàn)在變化可大了。
(1)這地丈兒太小,連耍猴都不夠。
(2)來的晚哪有地丈兒。
16.-溜兒liùr。表示“窄長的列”,可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溜兒、那溜兒、哪溜兒”等,意為是“這一行/列、那一行/列、哪一行/列”,還可用作量詞,構(gòu)成“一溜兒、兩溜兒、三溜兒”等,意為“一行/列、兩行/列、三行/列”。例如:
(1)這溜兒麥長的旺,那溜兒麥不中。
(2)沿走廊邊兒栽了一溜兒桐樹。
17.-口兒垓/起kǒur·ɡɑi/·qi。表示“某容器或建筑的出口處附近”,可以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口兒垓/起、那口兒垓/起、哪口兒垓/起”等,意為“這個出口、那個出口、哪個出口”,也可用于名詞后面。例如:
(1)瓶口兒起的奶要刷干凈。
(2)賣菜的擱那口兒垓的。
18.-圪嘮ɡē·lɑo。意為“建筑物內(nèi)部在水平方向很深、并且狹窄的部分”,屬于偃師方言。比如窯洞里最深的一段,可以叫“里圪嘮”,家里兩面墻之間的狹小空間也可以說成“圪嘮”。例如:
(1)煤球放到俺里圪嘮。
(2)煤球放到墻圪嘮。
“-圪嘮”不能用于位于豎直方向的狹長部分。此時要用“-里”。例如:
(1)桶在井里頭呢。
(2)球掉洞里頭了!
“-圪嘮”也不能用于位置較淺的內(nèi)部部分,此時要用“-口兒(起)”。例如:
(1)瓶口兒起還有奶。
(2)煤球放到窯口兒起。
此外,“-圪嘮”也不能用于比較寬敞的內(nèi)部部分,此時要用“中央、中間”等方位詞。例如:
(1)水泥和沙子放到屋子中間。
(2)桌子擺在中間。
最后,“-圪嘮”不能用于位于這樣的狹長部分的外部,此時要用介詞“沿(著)”、“順(著)”或其它方位詞表達。例如:
(1)沿墻邊種著一排泡桐樹。
(2)窯頂上長滿了酸棗樹。
19.-點兒 diǎnr。表示“地方、地點”,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點兒、那點兒、哪點兒”等,意為“這個地方、那個地方、哪個地方”。例如:
(1)擱這兒,這點兒不是有稱。
(2)我這點兒疼,那點兒不疼。
19.-盒旯兒hé·lɑr。表示“較深而狹窄的地方”,但它與“-圪嘮”不同的是,除了可以指建筑物內(nèi)部水平方向較深而且狹窄的部分外,還可以指用具比如椅子、桌子、沙發(fā)等上面的狹窄空間,也可以指任何垂直方向上的縫隙狀空間。它可用在“這、那、哪”后構(gòu)成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黑旯兒、那黑旯兒、哪黑旯兒”等,意為“這個縫隙、那個縫隙、哪個縫隙”,還可用于名詞后面。例如:
(1)現(xiàn)在胖了,咋也坐不到那黑旯兒里頭。
(2)有些孩子愛在墻黑旯兒玩,這不安全。
20.-隔墻兒ɡɑi·qiɑnɡr。表示“隔壁”,用在“東、西、南、北”后構(gòu)成處所詞:“東隔墻兒、西隔墻兒、南隔墻兒、北隔墻兒”等,表示“東隔壁、西隔壁、南隔壁、北隔壁”?!皦骸边€可組成“后頂墻兒”,表示“后隔壁”。此外,“隔墻兒”還能單用作一個詞,表示“隔壁”。例如:
(1)我家東隔墻兒是老王家。
(2)老吳家跟我家是后頂墻兒。
1.-里。普通話里用“這里、那里、哪里”的場合,在洛陽方言中要用“這兒、那兒、哪兒”或“這里頭、那里頭、哪里頭”等代替,這些詞語的聲調(diào)或語音與普通話稍有不同。例如:
(1)秤你給我擱哪兒啦?
(2)從哪兒把那東西猛地找將出來了。
(3)那藥都擱布袋兒里頭裝著的!
2.-邊。普通話用“這邊、那邊、哪邊”的場合,洛陽方言中要用“這兒、那兒、哪兒”或“這邊兒、那邊兒、哪邊兒(兒化,普通話也有)”。例如:
(1)都擱那兒的。
(2)這菜擱這兒都賣不了一塊五。
3.-面。普通話用“這面、那面、哪面”的場合,洛陽方言中要用“這面兒、那面兒、哪面兒”。例如:
(1)看看被子這面兒曬干了沒有?
(2)你那面兒準備好了沒有?
4.-些。普通話用“這些、那些、哪些”的場合,在洛陽方言中要用“這堆兒、那堆兒、哪堆兒”或“這一群兒、那一群兒、哪一群兒”。例如:
(1)拿兩塊錢,這堆兒青菜都給你了!
(2)那一群兒孩子耍的真美。
“-兒、-個、-邊兒、-面兒、-頭、-頭兒”等方位后綴構(gòu)成的方位詞分別有:“這兒、那兒、哪兒;這個、那個、哪個;這邊兒、那邊兒、哪邊兒、左邊兒、右邊兒、路邊兒;這面兒、那面兒、哪面兒、里面兒、上面兒、下面兒、前面兒;前頭、后頭、上頭、下頭;這頭兒、那頭兒、哪頭兒。”
另外,洛陽方言和普通話中都有的表示處所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那、哪”。這三個詞可以看作后面帶有零形式的方位后綴。零形式也應(yīng)算作洛陽方言和普通話共有的方位后綴。
1.-暫(晚)兒 zàn(wǎn)r。意為“時候”,可在“陣、恁、多”后構(gòu)成表示時間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陣暫(晚)兒、恁暫(晚)兒、多暫(晚)兒”,分別表示“現(xiàn)在/這時、以前/那時、什么時候”。例如:
(1)恁暫兒這地方還沒開發(fā)的。
(2)陣暫晚兒這地方變化可大了。
(3)多暫晚兒回來的?
2.-黑兒 hēir。意為“夜晚”,可放在“夜、微、落、晏”等詞后構(gòu)成表示時間的詞語:“夜黑兒、微黑兒、落黑兒、晏黑兒”,表示“傍晚”。例如:
(1)他晏黑兒回來。
(2)天將微黑兒就干完活兒了。
3.-黑地/-黑嘮hēi·di/hēi·lɑo。表示“夜晚、夜里”,可加在“這、那、哪”等名詞后構(gòu)成表示時間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黑地/黑嘮、那黑地/黑嘮、哪黑地/黑嘮”,分別表示“這天晚上、那天晚上、哪天晚上”。此外,還可加在“夜兒、前兒、大前兒、今兒、明兒、后兒、大后兒”等名詞后構(gòu)成“夜兒黑地/黑嘮、前兒黑地/黑嘮、大前兒黑地/黑嘮、今兒黑地/黑嘮、明兒黑地/黑嘮、后兒黑地/黑嘮、大后兒黑地/黑嘮”,分別表示“昨天、前天、大前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等。另外,在洛陽方言中,“一夜黑地”[1]138表示“一整晚”。例如:
(1)那黑地你去哪兒啦?
(2)他夜兒黑地將回來。
(3)后生害怕,連連改口:夜兒黑嘮,夜兒黑嘮。
(4)他一夜黑地都沒睡。
4.-當兒 dānɡr。表示“時候”,可在“這、那、哪”等名詞后構(gòu)成表示時間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當兒、那當兒、哪當兒”,表示“這個時候、那個時候、哪個時侯”。例如:
(1)那當兒,我沒有立刻回答妹妹的話。
(2)可那當兒,他自己就那么輕易放棄了。
5.-一日兒yī·rir。表示“一個白天”,可在“這、那、哪”等名詞后構(gòu)成表示時間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一日兒、那一日兒、哪一日兒”,分別表示“這一天、那一天、哪一天”。此外,還可在“夜兒、前兒、大前兒、今兒、明兒、后兒、大后兒”等名詞后構(gòu)成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兒一日兒、前兒一日兒、大前兒一日兒、今兒一日兒、明兒一日兒、后兒一日兒、大后兒一日兒”,分別表示“昨天、前天、大前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等。也可加在“次/第”后面,構(gòu)成時間詞語“次一日兒/第一日兒”,表示“第二天”。另外,“一日兒”加上一個表音的后綴“嘮”后,構(gòu)成“一日兒嘮”,表示“每一天”。例如:
(1)你那一日兒去了沒有?
(2)一日兒嘮記著喂兔子。
(3)第一日兒俺兄弟結(jié)的婚。
6.-兒個ér·ɡe。表示“某日里”,可加在“夜、前、大前、今、明、后、大后”等名詞后面,構(gòu)成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兒個、前兒個、大前兒個、今兒個、明兒個、后兒個、大后兒個”,分別表示“昨天、前天、大前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例如:
(1)你今兒個去哪兒啦?
(2)他夜兒個才回來。
洛陽方言、普通話都有的表示時間的后綴有“-會兒、-時、-時候、-晌兒”。由它們所構(gòu)成的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語有“這會兒、那會兒、哪會兒;這時、那時、哪時;那時候、這時候、哪時侯;前(半)晌兒、后(半)晌兒、半晌兒、一晌兒、成晌兒”。
另外,洛陽方言和普通話中都有表示時間的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這、那、哪”。三個詞可以看作帶有零形式的時間后綴。
筆者對位于洛陽市瀍河區(qū)小北門和大北門的蔬菜市場進行語言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賣菜的小商販使用的地方方言較多,而買菜的市民使用的方言較少。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菜販大多來自洛陽市郊區(qū)(白馬寺、李樓、棗園、孟津等地),教育程度偏低,日??谡Z的習得主要依靠耳濡目染,受到環(huán)境和方言的影響較大,基本上繼承了洛陽方言的大部分語匯和句法。而洛陽市民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再加上市區(qū)推廣普通話的影響,他們一般說偏向普通話的中介語。不過這種中介語可能存在一些來自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成分。比如,洛陽方言的某些語調(diào)和常出現(xiàn)的慣用語如“斯跟著”等。這些市民的語言狀況反映了洛陽市瀍河區(qū)一帶通用語——普通話的使用狀況。
[1]賀巍.洛陽方言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2]段亞廣.河南方言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25(3):113-115.
[3]劉麗娟.河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75-137.
[4]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漢語教學,2006,(4):5-12.
[5]嚴辰松.構(gòu)式語法論要[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9(4):6-11.
Locative and Temporal Suffixes in Luoyang Chinese Dialect
REN Long-b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Locative and temporal conceptions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 of all the languages.Concerning the using of locative and temporal suffixes,there are 20 locative suffixes occurring in Luoyang Chinese dialect but not in Chinese“Putonghua”,4 in Chinese“Putonghua”but not in Luoyang Chinese dialect,and 7 in both Luoyang Chinese dialect and Chinese“Putonghua”(including zero form suffix);and there are 7 temporal suffixes in Luoyang Chinese dialect but not in Chinese“Putonghua”,and 6 in both Luoyang Chinese dialect and Chinese“Putonghua”(including zero form suffix).On the whole,given locative and temporal suffixes,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between Luoyang Chinese dialect and Chinese“Putonghua”,but more differences exist.
Luoyang Chinese dialect;Putonghua;location;time;suffixes
H172.1
A
1672-3910(2011)06-0023-04
2011-04-23
任龍波(1971-),男,河南洛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和認知角度的英漢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