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章,趙曉軍
(1.河南科技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河南 洛陽471023;2.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 洛陽471000)
“中國”、“河南”諸名稱與古都洛陽
蔡運章1,趙曉軍2
(1.河南科技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河南 洛陽471023;2.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 洛陽471000)
中國以及河南古今的諸多名稱如“中國”、“華夏”、“中華”、“中夏”、“神州”、“豫州”、“中原”、“中州”、“河南”等的含義及其得名緣由,均與古都洛陽密切相關(guān)。由此可見,洛陽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地名;洛陽;古都;中國文化史
河洛地區(qū)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也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成熟、繁榮和發(fā)展的中心地區(qū)。《史記·封禪書》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蔽覈鴼v史上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先后在洛陽建都1500多年。這就使洛陽成為我國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歷史古都。因此,中國和河南的諸多名稱,大多都與古都洛陽密切相關(guān)。
“中國”現(xiàn)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而“中國”一詞形成的年代久遠(yuǎn),早在西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的何尊銘文里就已出現(xiàn)。①陜西寶雞出土西周初年的何尊銘文說:王初遷宅于成周,復(fù)稟武王禮,福自天……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何尊銘文中的“王”指周成王,“成周”指西周初年營建的東都洛邑(今洛陽市區(qū)瀍河兩岸)。唐蘭認(rèn)為:“這里的中國,是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qū)。[1]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后,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決定把國都從鎬京(今西安市西南)遷至洛邑。武王戰(zhàn)勝商朝后曾向上天廷告說:“我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從這里來治理民眾。”可見這里的“中國”是指成周洛邑而言?!妒酚洝ぶ鼙炯o(jì)》載:武王克商后告訴周公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瞻有河,粵詹洛伊,毋遠(yuǎn)天室?!边@是說伊洛之間,地勢險要,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金文和文獻(xiàn)相互印證說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洛陽地區(qū)就被稱為“中國”了。
關(guān)于“中國”的含義,我國古代有選擇“土中”作為國都的觀念。《史記·周本紀(jì)》記載周公營建洛邑時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薄兑葜軙ぷ黯媒狻份d:“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笨钻俗?“王城也,于天下土為中?!薄稘h書·地理志》也說:“昔周公營洛邑,以為在于土中。”《詩·大雅·民勞》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中國,京師也?!薄对姟ば⊙拧ち招颉?“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表f昭《國語·吳語》注:“中國,國都?!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薄都狻芬齽⑽踉?“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洛陽街居在齊、秦、楚、趙之中。”這些都說明,“中國”的本意為“天下之中”,因其為帝王所都,故引申為“京師”、“國都”諸義,皆指東都洛邑。由此可見,以京師洛邑為天下的中心地區(qū),是周代人們的普遍認(rèn)識。
具有國家概念的“中國”一詞出現(xiàn)較晚。我國古代的國家政權(quán)都有各自的朝代名稱,夏、商、周、秦、漢、大唐國、大明國、大清國等。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guī)X出土新莽時期的鎏金銅鏡銘說:“中國大寧,子孫昌盛。”[2]這里的“中國”也是國家的中心地區(qū)之義。191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結(jié)合“中國”和“華夏”的名字,將其所創(chuàng)建共和體制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簡稱“中國”。
可見,我國古代所說的“中國”,只是國家中心或中央的地域概念,一般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而言。
中華民族簡稱“華夏”,史稱“中華”或“中夏”?!叭A夏”一詞最早見于古文《尚書·武成》:“華夏貊蠻?!笨追f達(dá)疏:“華夏,謂中國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三國志·蜀志·關(guān)羽傳》:關(guān)羽“威震華夏”。這里的“華夏”都是指中國。《文選·班固〈典引〉》:“至于參五華夏?!眲⒘甲?“華夏,天子所居?!笨追f達(dá)《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边@里的“華夏”則指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dá)的京都地區(qū)而言。
華夏有時又單稱“夏”或“華”?!蹲髠鳌ざü辍?“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薄墩撜Z·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薄蹲髠鳌は骞哪辍?“諸華必叛?!睏畈?“諸華指中原諸文化較高之國?!薄段倪x·顏延之〈陽給事誄〉》:“以緝?nèi)A裔之眾。”劉良注:“華,謂中國也?!币虼?古史常以“華”作為中國的代稱。
關(guān)于“華夏”之“華”得名的緣由,學(xué)術(shù)界有不同看法。章太炎說:“諸華之名,因其名族初至之地而為言……然神靈之胄自西方來,以雍、梁二州為根本……雍州之地東南至于華陰而止;梁州之地東北至于華陽而止,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盵3]即“華夏”之“華”源于今陜西華陰市的華山。有學(xué)者認(rèn)為,“華”指河洛地區(qū)“‘前華后河’的‘華’地”。[4]《國語·鄭語》載史伯謂鄭桓公曰:虢、鄶位于“濟、洛、河、潁之間……若克二邑,鄔、弊、補……華,君之土也”。韋昭注:“華,華國?!薄妒酚洝で乇炯o(jì)》:秦“擊芒卯華陽,破之”。《集解》引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薄墩x》引《括地志》云:“故華城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币虼?“華”當(dāng)指今河南新密市境內(nèi)的古華城。[4]
值得注意的是,“華山”地理區(qū)劃本在河南豫州境內(nèi)?!稜栄拧め屔健烽_篇便說:“河南,華;河西,岳;河?xùn)|,岱;河北,恒;江南,衡?!惫弊?“華,華陰山。岳,吳岳。岱,岱宗泰山。恒,北岳恒山?!边@說明西周時期是以河南的華山(今陜西華陰)為中岳,河西的岍山(亦名岳山、吳岳,今陜西隴縣西南)為西岳,河?xùn)|的岱山(亦名泰山,今山東泰安)為東岳,河北的恒山(今河北曲陽縣西北)為北岳,江南的衡山(今湖南衡山)為南岳。《周禮·夏官·職方》:“河南曰豫州,其山鎮(zhèn)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逸周書·職方解》也有同樣記載。這說明西周時期“華山”應(yīng)是豫州境內(nèi)的鎮(zhèn)山。因為西周王朝以鎬京為西京,以成周洛邑為東都,當(dāng)時“華山”不僅位于東西兩京之間,而且處于九州中心的豫州境內(nèi)。所以西周之世便以“華山”為中岳。由此可見,“華山”與“華城”的位置都位于河洛地區(qū)的豫州境內(nèi)。
“華夏”之“華”實因華胥氏的發(fā)祥地而得名?!对姟ず耢F》:“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5]卷78引王符《潛夫論·五德志》說:“大人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號太曎?!薄兜弁跏兰o(jì)》:“燧人之世,有巨人足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jì),蛇身人面?!薄洞呵锸榔铡?“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盵6]卷3《三皇志》引“華胥”為古國族名,《列子·黃帝篇》有“華胥氏之國”,《莊子·馬蹄篇》作“赫胥氏”。相傳伏羲、女媧兄妹結(jié)婚,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故華胥氏就被尊為“華胥圣母”。華胥氏的傳說多發(fā)生在華山周圍?!短藉居钣洝肪矶端{(lán)田縣》載:“藍(lán)田山,古華胥氏陵在縣西[東]三十里……次北有女媧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陜西通志》:“羲母陵在藍(lán)田縣北三十五里。”今藍(lán)田縣華胥鎮(zhèn)孟巖村旁的華胥陵以及宋家村等地有關(guān)華胥氏的大量傳說,都為我們研究華胥氏的居住地域及其相關(guān)向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資料。
女媧陵墓位于華山東北的黃河岸邊。《史記·魏世家》載:“昭王十六年(公元前303年)秦拔我蒲坂、陽晉、封陵。二十三年,秦復(fù)予我河外及封陵以為和。”《正義》:“封陵在古蒲坂縣西南河曲之中?!薄胺饬辍币嗝L(fēng)陵?!端?jīng)注·河水》:潼關(guān)“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fēng)陵”。楊守敬按:“《燕策》、《史記·魏世家》、《秦本紀(jì)》、《年表》作‘封陵’?!蓖鯂S校:“《御覽》引戴延之《西征記》云:‘伏羲、女媧,風(fēng)姓也。此當(dāng)是女媧之墓。’……《寰宇記》云:‘河?xùn)|縣三里風(fēng)陵,是女媧之墓,秦漢以來俱系祀典’?!边@是說女媧墓在今山西芮城縣西南的黃河岸邊,秦漢以來受到“祀典”。著名的“風(fēng)陵渡”便因此得名。因此,學(xué)者認(rèn)為華山得名與華胥氏“名號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7]頗有道理。
“中國”亦可名為“中華”。裴松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說:“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文選·桓溫〈薦譙元彥表〉》:“中華有顧瞻之衷?!崩钪芎沧?“中華,中國也?!薄段簳ゅ床齻鳌?“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中華是“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我國古代的華夏族,大都居住在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地區(qū),這里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dá),歷史悠久,故稱為中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曾提出“驅(qū)逐胡虜,恢復(fù)中華”的口號。[8]1903年,孫中山也提出了“驅(qū)逐韃虜,恢復(fù)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口號。[9]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的中華民國,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dǎo)下得名的。從此,“中華”便成為我國的別稱。
“華夏”之“夏”本是夏部族的名稱。《說文·夊部》:“夏,中國之人也。”夏是居住在嵩山周圍的古老部族。《國語·周語下》載:夏禹的父親鯀為“崇伯鯀”。《史記·五帝本紀(jì)·索隱》引《連山易》:“鯀封于崇?!薄俺纭奔闯缟?亦名嵩山。可見夏族的先祖“鯀”是居住在嵩山周圍的部族首領(lǐng)。《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表f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薄俺绺呱健奔瘁陨?。夏都“陽城”在今河南登封市郜城鎮(zhèn)。因鯀、禹父子相繼治水成功受到百姓擁戴,他們建立的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標(biāo)志著中華文明的正式形成。于是,“夏”就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尚書·舜典》:“蠻夷滑夏?!笨装矅鴤?“夏,華夏也。”《文選·張衡〈東京賦〉》:“造我區(qū)夏矣?!毖C注:“夏,華夏也?!边@里的“夏”是華夏部族而言,猶如漢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dāng)今炎黃子孫常稱為“漢族”、“唐人”一樣。
“中國”又可名為“中夏”?!盾髯印と逍А?“居夏而夏?!睏顐娮?“夏,中夏。”顏師古《漢書·匈奴傳贊》:“夏,謂中夏諸國也。”《后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布德。”李賢注:“中夏,中國也。”《晉書·王珣傳》:恒“溫經(jīng)略中夏,竟無寧歲”??梢姟爸邢摹笔侵敢月尻枮橹行牡闹性貐^(qū)而言。孫中山《謁明太祖陵文》:“昔宋政不綱,遼元乘運,擾亂中夏,神人共憤?!盵10]這里的“中夏”也指中原地區(qū)。
綜上所述,我囯古代的“中國”、“華夏”、“中華”和“中夏”,都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這里不僅是漢民族形成和興盛的地方,也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定型、成熟和發(fā)展的中心地區(qū)。
“神州”是中國的代稱。“神州”一詞最早見于戰(zhàn)國陰陽五行家騶衍(亦作騶衍)《五德》終始說?!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騶衍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即我國古代國家的中心地區(qū)叫做“神州?!?/p>
我國古代把天神叫做“神”,把地神叫做“祇?!薄墩f文·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薄秴问洗呵铩ぜ径?“天地之神祇?!备哒T注:“天曰神,地曰祇?!薄吨芏Y·春官·大司樂》:“以祭地祀?!编嵭?“地祇所祭于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可見“神州之神”即指土地神?!秴问洗呵铩なo(jì)》:“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薄痘茨献印ぬ煳挠?xùn)》:“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制四方?!编嵭吨芏Y·春官·大?!?“后土,社神?!辈嚏摺丢殧唷?卷上):“中央之神,其神后土?!惫仕^“神州之神”即“中央之神”后土?!蹲髠鳌ふ压吣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薄秶Z·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表f昭注:“共工之裔子曰句龍也,佐黃帝為土官。九土,九州之土也。后,君也,使君土官,故曰后土也?!币蚬补ぶ泳潺埬茌o佐黃帝平治九土,故被祀為社神。因此,“神州”當(dāng)是“中央之神”后土居住的地方。
關(guān)于神州的位置,賈公彥《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引《河圖括地象》云:“昆侖東南萬五千里曰神州?!薄段倪x·左思〈魏都賦〉》:“故將語子神州之略。”李善注引《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萬五千里名曰神州,帝王居之。”《文選·左思〈吳都賦〉》:“傾神州而韞櫝?!崩钪芎沧?“神州,中國,帝居也?!薄袄觥奔蠢錾?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神山??梢姟吧裰荨痹诶鰱|南7500公里處的國家中心地區(qū),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吧裰荨钡木唧w位置古史亦有明確的說法?!段倪x·左思〈詠史〉》:“靈景耀神州?!眳蜗蜃?“神州,京都也?!蔽鲿x時期的“京都”在今洛陽市境?!段倪x·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土則神州中岳?!眲⒘甲?“神州,洛陽也?!边@說明“神州”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
自東晉以降,洛陽便被稱為“神京”或“神都”。《晉書·王導(dǎo)傳》:“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北蔽涸O墓志載元萇“三翊皇甸,再尹神京”,即元萇曾三次在“代都平城”、兩次在京師洛陽任職的事。[11]可見早在東晉、北魏時期洛陽就被稱為神京?!端?jīng)注·谷水》:“夫洛陽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實為神都也。”隋賈玄贊墓志說“大業(yè)十年六月七日,終于神都時邑里之私第”。隋卞鑒墓志說“大業(yè)元年正月,遷司農(nóng)寺上林署丞……轉(zhuǎn)授河南郡伊闕縣戶曹。神都之陽,天闕之下,地乃膏盲,縣連京洛”。[12]這說明至遲北魏時洛陽就被稱為“神都”了。《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女皇武則天“改東都為神都”。而洛陽之所以名為“神京”或“神都”,是因為這里是中央之神“后土”居住的地方。因此,這個“神京”、“神都”之神,應(yīng)是社神“后土”。[13]
豫州是古代九州之一,“豫”也是今河南省的簡稱?!墩f文·象部》:“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于物?!贝恕霸ァ北局改欠N長鼻、短尾的大象而言。《爾雅·釋詁上》:“豫,樂也?!薄夺屧b下》:“豫,安也。”《周易·雜卦傳》:“豫,怡也?!崩钯t《后漢書·郎顗傳》注:“豫,喜也?!币虼笙笫且环N“不害于物”、性情溫順的動物,故“豫”又有安樂、喜悅之引申義。
“豫州”一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薄扒G”指荊山,在今湖北南障縣西北?!昂印敝更S河。荊山與黃河之間曰豫州,指今河南與湖北北部的地域。從其對豫州境內(nèi)的河流主要敘述洛陽四周的“伊”水、“洛”水、“瀍”水和“澗”河可知,“豫州”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遠(yuǎn)古時期,洛陽地區(qū)氣侯溫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適宜大象生活。20世紀(jì)50年代以來,洛陽市區(qū)出土許多距今數(shù)萬年的大象化石,說明“豫州”本是遠(yuǎn)古時代大象生活的地方,故名。
“豫州”位于九州的中心地區(qū)。《釋名·釋州國》:“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呂氏春秋·有始》:“何為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薄昂訚h之間”即黃河與漢水之間,這里的豫州地處周王室統(tǒng)轄的京畿地區(qū),乃周都洛邑之所在,故知“豫州”當(dāng)是以洛陽為中心的行政區(qū)域。
“中原”一詞最早見于《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泵珎?“中原,原中也。”《國語·吳語》:“毒逐于中原柏舉。”韋昭注:“中原,原中也?!薄爸小笔侵钢行??!稜栄拧め尩亍?“廣平曰原?!蓖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中原’者,謂原田之中。”因此,“中原”本是指平坦田野的中心部位,最初并不是特定地區(qū)的名稱。
“中原”作為特定地區(qū)的名稱,應(yīng)是指國家的中心地區(qū)?!段倪x·丘遲〈與陳伯之書〉》:“北虜潛盜中原?!崩钪芎沧?“中原,中國也。”這里的“中原”應(yīng)是黃河中游一帶,由“原田之中”一詞引申而來。諸葛亮《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將師三軍,北定中原?!睆堛娮?“中原,謂魏也?!薄段倪x·謝靈運〈述祖德〉詩》:“中原昔喪亂?!崩钌谱?“中原,謂洛陽也?!币蛉龂鴷r期的曹魏政權(quán)建都于洛陽,故自漢魏以降,“中原”一詞多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而言。
必須指出的是,狹義的“中原”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廣義的“中原”則是泛指黃河中游地區(qū),包括河南全省,陜西東部,山東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以及湖北北部的廣大地區(qū)。因此,當(dāng)今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中原文化,也可分為兩類:狹義的中原文化,實指以古都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也就是河洛文化;而廣義的中原文化也當(dāng)是以古都洛陽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地區(qū)的歷史文化。那種認(rèn)為中原文化是以今鄭州地區(qū)為中心的歷史文化的看法,顯然是存有偏見的。
《說文·川部》謂“水中可居曰州。”此“州”指水中可居住的地方?!稄V雅·釋詁四》:“州,國也?!贝恕爸荨币隇閲抑x?!稘h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鳖亷煿抛?“中州,中國也?!边@里的“中州”本指國家的中心地區(qū)。王充《論衡·對作》:“建初孟年,中州頗歉,潁川、汝南民四散?!边@里的“中州”指的是河南豫州。
“中州”也指京都洛陽?!段倪x·嵇康〈琴賦〉》:“濟乎中州?!睆堛娮?“中州,帝都也?!薄暗鄱肌奔淳┒肌N鲿x時期的“京都”在洛陽,故此“中州”應(yīng)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
“中州”亦名“中區(qū)”。《魏書·世宗紀(jì)》: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冬十月乙未,詔曰“自皇基徙構(gòu),光宅中區(qū),軍國務(wù)殷,未遑經(jīng)建,靖言思之,有慚古烈。可敕有司依漢魏舊章,營繕國學(xué)”。正始四年六月己丑朔,詔曰“高祖……徙縣中區(qū),光宅天邑”。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四月詔曰:“先朝以云駕甫遷,嵩基始構(gòu),河洛民庶,徙舊未安,尚不能就……今京師天固,與昔不同?!薄段簳っC宗紀(jì)》: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八月,詔曰“高祖孝文皇帝,遠(yuǎn)尊盤庚,將遷嵩洛,規(guī)遏北疆,蕩辟南境”。這里的“中區(qū)”實指“嵩洛”而言,也即京師洛陽。
今河南省簡稱“豫?!薄昂幽稀币辉~最早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河南曰豫州,其山鎮(zhèn)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逸周書·職方解》也有同樣記載?!稜栄拧め尩亍?、《說苑·辨物》都說“河南曰豫州”。這里的“河南”本指洛陽地區(qū)而言。而“河南”的本義,據(jù)《釋名·釋州國》:“河南,在河之南也。”“河”指黃河,“河南”就是黃河以南的地區(qū),當(dāng)指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qū)。
“河南”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始于戰(zhàn)國晚期東周王畿內(nèi)的河南縣?!妒酚洝ぶ鼙炯o(jì)·集解》引徐廣曰:“周比亡之時,凡七縣:河南、洛陽、谷城、平陰、偃師、鞏、緱氏?!贝藭r“河南”縣之轄境在今洛陽市西部?!妒酚洝尾豁f列傳》載: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薄肚乇炯o(jì)》載: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國“初置三川郡”。這時“河南”是三川郡的一個屬縣?!稘h書·地理志》載:西漢初年漢高祖更三川郡為河南郡,下屬有河南縣。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河南”縣城遺址,在今洛陽市西工區(qū)王城公園南。《魏書·高祖紀(jì)》載: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边@里的“河南”也指洛陽地區(qū)。
明代置河南布政司,清代置河南省,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市。明清時期,洛陽地區(qū)的行政建制稱為“河南府”,治所在今洛陽市老城區(qū),轄區(qū)包括今洛陽市區(qū)及周邊的鞏義、登封、偃師、新安、汝陽、宜陽、洛寧、嵩縣等地。足見明清時期的“河南布政司”或“河南省”以及今天河南省的名稱,均始于戰(zhàn)國時期的河南縣。
綜上所述,有關(guān)中國、河南名稱中的“中國”、“華夏”、“中華”、“中夏”、“神州”、“豫州”、“中原”、“中州”和“河南”的含義及其得名緣由,均與古都洛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由此也說明洛陽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唐蘭.何尊銘文解釋[J].文物,1976,(1):60-63.
[2]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70.
[3]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52.
[4]米士誡.“華夏”新釋[M]//河洛文化論叢(第1輯).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0:75-78.
[5]李昉,李穆,徐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8:95.
[6]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5:253.
[7]曹定云.華胥氏的歷史傳說與考古文化史實[J].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1):43-45.
[8]張廷玉.明史·太祖本紀(jì)(卷1)[M].中華書局,1974:11.
[9]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56.
[10]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95.
[11]劉連香,蔡運章.北魏元萇墓志考略[J].中國歷史文物,2006,(2):57-66.
[12]馮吾現(xiàn).隋墓志人物傳[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02,146.
[13]蔡運章.神都、神岳與武周王朝[M]//武則天與嵩山.北京:中華書局,2003:34-37.
The Names of“China”&“Henan”and Ancient Capital Luoyang
CAI Yun-zhang1,ZHAO Xiao-jun2
(1.The College of Arts and Humanitie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The Work Team of Cultural Relics& Archaeology of Luoyang City,Luoyang 471000,China)
Such names as “China”,“Huaxia”,“Zhonghua”,“Zhongxia”,“Shenzhou”,“Yuzhou”,“Zhongyuan”,“Zhongzhou”,“Henan”,etc.originate from Luoyang,an ancient capital of China,to which the meanings of these names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mportant part that Luoyang played in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history.
ancient place name;Luoyang;ancient capital;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K207
A
1672-3910(2011)06-0005-05
2011-04-16
蔡運章(1942-),男,河南洛陽人,研究員,主要從事河洛文化、先秦歷史及考古學(xué)研究;趙曉軍(1977-),男,陜西寶雞人,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河洛文化、先秦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