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定武
(黃山學院 文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點校獻疑
潘定武
(黃山學院 文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欒保群、呂宗力校點的《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在迄今《日知錄集釋》點校本中最為精善,但其標點及??狈矫嫒耘加锌烧遄弥帯1疚膰L試摘出標點錯誤20處,??眴栴}6處。
日知錄集釋;標點;???/p>
欒保群、呂宗力二先生校點的《日知錄集釋》(全校本)[1]用力甚多,成果可喜,在迄今《日知錄》點校本中最為精善,但其標點及校勘方面仍偶有可斟酌之處。筆者不揣淺陋,試摘出部分略作分析,并求正于方家。
1.卷一“游魂為物”條:夫子之答宰我曰:“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日知錄集釋》38頁,下引只標頁碼)
似應為:夫子之答宰我曰:“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p>
按:“陰”為埋藏義??鬃哟苏Z見《禮記·祭義》,鄭玄注:“陰讀為依蔭之蔭,言人之骨肉蔭于地中為土壤?!盵2]1595
2.卷一“孔子論易”條:夫子所以思,得見夫有恒也。有恒然后可以無大過。(51頁)
似應為:夫子所以思得見夫有恒也,有恒然后可以無大過。
按:此語出《論語·述而》:“子曰:善人吾不得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盵3]488
3.卷二“殷紂之所以亡”條:高緯之惡未必甚于文宣而齊以亡者,文宣承神武之余,綱紀粗立,而又有楊愔輩為之佐,主昏于上而政清于下也。(82頁)
似應為:高緯之惡未必甚于文宣,而齊以亡者,文宣承神武之余,綱紀粗立,而又有楊愔輩為之佐,主昏于上而政清于下也。
高緯,北齊后主,565-576年在位;北齊文宣帝高洋,北齊建立者,550-559年在位。高洋即位后追尊其父高歡為神武皇帝。文宣帝高洋連年征戰(zhàn),且荒淫殘暴,至后主高緯即位,北齊政權(quán)已搖搖欲墜,加之后主昏庸無道,終致其于576年被北周所虜,北齊亦于次年被滅。
4.卷四“天王”條:趙子曰:“稱天王,以表無二尊是也?!?196頁)
似應為:趙子曰:“稱天王以表無二尊?!笔且?。
按:趙子即趙匡,唐人,有《春秋闡微纂類義疏》。“稱天王以表無二尊”為趙匡注《春秋》語(見《春秋闡微纂類義疏》卷一《春秋宗指議》);“是也”為顧炎武肯定趙匡之語,而非趙匡之語。
5.卷七“士何事”條:“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此謂商也。(440頁)
似應為:“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此謂商也。
按:此引語出《尚書 ·酒誥》[4]206。“賈用”為一詞,即買賣、貿(mào)易,不宜斷開。
6.卷八“法制”條:秦始皇之治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于衡石量書……。(488頁)
似應為:秦始皇之治,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于衡石量書……。
按:此為秦始皇時術(shù)士議論始皇之語,見《史記·秦始皇本紀》[5]258。
7.卷八“省官”條:光武中興,海內(nèi)人民可得而數(shù),裁十二三。鄣塞破壞,亭燧絕滅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流民。帝笑曰:“今邊無人,而設(shè)長吏治之,如春秋素王矣?!?492頁)
似應為:光武中興,海內(nèi)人民可得而數(shù),裁十二三。鄣塞破壞,亭燧絕滅?;蚩罩锰?、令長招還流民。帝笑曰:“今邊無人,而設(shè)長吏治之,如春秋素王矣?!?/p>
按:光武帝在無人之邊郡空設(shè)地方太守等職以招還流民,見應劭《續(xù)漢書·郡國志五》補注。由光武帝“今邊無人,而設(shè)長吏治之,如春秋素王矣”之語,亦可知。
8.卷八“員缺”條:(馬)載深諮嗟,以為名教所不容,乃書其無行注名籍。(517頁)
似應為:(馬)載深諮嗟,以為名教所不容,乃書其無行,注名籍。
按:“無行”即品行惡劣;“注名籍”亦稱“注籍”,指受彈劾之朝臣被留于家中聽候處置,且于其家門貼“注籍”二字,以避免他人與之往來。
9.卷九“守令”條:必也,復四者之權(quán)一歸于郡縣,則守令必稱其職,國可富,民可裕,而兵農(nóng)各得其業(yè)矣。(543頁)
似應為:必也復四者之權(quán)一歸于郡縣,則守令必稱其職,國可富,民可裕,而兵農(nóng)各得其業(yè)矣。
按:必也,意即務(wù)必。此句謂務(wù)必將地方兵權(quán)等四種權(quán)力完全復歸于郡縣令長之手。
10.卷十二“財用”條:崇禎末年之事,可謂永鑒也。已后之有天下者,其念之哉!(694頁)
似應為:崇禎末年之事,可謂永鑒也已。后之有天下者,其念之哉!
按:“也已”連屬,為古漢語習見之句末語助。
11.卷十二“盜賊課”條:建武十六年,郡國群盜處處并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724頁)
似應為:建武十六年,郡國群盜處處并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
按:“在所”即所在之地,亦為習見之詞。謂各處盜賊在其所在之地肆意攻劫,并殺害地方官吏。
12.卷十三“閽人”條:鄭當時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801頁)
似應為:鄭當時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
《史記·汲鄭列傳》:“莊(鄭當時字)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盵5]3112。
13.卷十四“君喪”條:朔望群臣朝服以造殯宮,是以吉服臨喪。(844頁)
似應為:朔、望,群臣朝服以造殯宮,是以吉服臨喪。
言群臣于朔日和望日皆著朝服(吉服)臨喪。
14.卷十五“墓祭”條:樓護為諫大夫使郡國。(872頁)
似應為:樓護為諫大夫,使郡國。
《漢書·游俠·樓護傳》:“平阿侯舉護方正,為諫大夫,使郡國?!盵6]3707“諫大夫”后如不斷,則使人誤以為樓護應諫大夫之命出使郡國。
15.卷十七“通經(jīng)為吏”條:元初有憲官,疾,吏往候之。憲官起,扶杖而行,因以杖授吏,吏拱手卻立不受。憲官悟其意,他日見吏謝之。吏曰……(1021頁)
似應為:元初有憲官,疾,吏往候之。憲官起,扶杖而行,因以杖授吏,吏拱手卻立不受。憲官悟其意,他日見吏,謝之。吏曰……
“見吏”后如不斷,則使人誤以為屬吏謝憲官,實則憲官謝屬吏。
16.卷二十二“九州”條:(《左傳》)宣十一年“楚子入陳鄉(xiāng),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1236頁)
似應為:(《左傳》)宣十一年“楚子入陳,鄉(xiāng)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
按:《左傳·宣公十一年》:“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楚子)乃復封陳,鄉(xiāng)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盵7]273謂楚莊王攻陳后又封立陳國,同時又自陳國每鄉(xiāng)取一人,集中住于楚國一地,稱為夏州。
17.卷二十二“堯冢靈臺”條:《水經(jīng)注》:“……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破碎略盡?!?1266頁)
似應為:《水經(jīng)注》:“……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破碎略盡?!?/p>
按:破碎嚴重者為羊虎,非石廟?!端?jīng)注》卷二十四:“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盵8]382
18.卷二十四“翰林”條:文宗賜翰林學士章服。續(xù)有待詔欲先賜,本司以名上。上曰:“賜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別日?!?1372頁)
似應為:文宗賜翰林學士章服。續(xù)有待詔欲先賜本司,以名上。上曰:“賜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別日?!?/p>
謂有待詔欲求唐文宗先賜本署章服(禮服),且將本署名冊報上?!按t”指待命供奉內(nèi)廷的人。唐代時,不僅文詞經(jīng)學之士,即醫(yī)卜技術(shù)之流亦供直于內(nèi)廷別院,以待詔命。因有醫(yī)待詔、畫待詔等稱。此“待詔”當指醫(yī)卜技術(shù)之人。
19.卷二十七“史記注”條:《貨殖傳》“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又曰“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夫放于利而行多怨。廉者知取知予,無求多于人,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是以取之雖少,而久久更富,廉者之所得乃有其五也。(1529頁)
似應為:《貨殖傳》:“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庇衷唬骸柏澷Z三之,廉賈五之?!狈蚍庞诶?多怨。廉者知取知予,無求多于人,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是以取之雖少而久,久更富,廉者之所得乃有其五也。
按:此謂廉吏能為官長久,為官長久便會更加富有。“放于利而行,多怨”為孔子語,見《論語 ·里仁》[3]253。
20.《日知錄之余》卷三“廢釋道二教”條:及得寇謙之道,帝以清靜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shù)。(1956頁)
似應為:及得寇謙之,道帝以清靜無為,有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shù)。
按:“道”通“導(導)”,引導,誘導。此語出《魏書·釋老志》[9]3033,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此處標點亦誤。
1.卷三“何彼穠矣”條:“穠”校改為“襛”。(133頁)
按:“穠”、“襛”本相通,均有茂盛之義,不必校改。歷代《詩經(jīng)》諸本或作“襛”,或作“穠”,均不誤。
2.卷四“楚吳書君書大夫”條:(僖公)二十一年,會于孟,始書楚子。(211頁)
按:“孟”實為“盂”之誤,當校正。孟、盂形近,或為《日知錄》原誤,或為刻寫致誤?!蹲髠鳌べ夜荒辍罚骸扒?諸侯會宋公于盂?!倍蓬A注:“宋地。”[7]183盂在今河南睢縣西北。
3.卷十三“流品”條:《世說》:“紀僧真得幸于齊世祖,嘗請曰……?!?775-776頁)
按:《世說》即《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撰。齊世祖即南朝齊武帝蕭賾(483-493年在位)。《世說新語》編定于南朝劉宋前期,載事則止于南朝初年,不當載南齊事。紀僧真事實見載于李延壽《南史》卷三十六《江斆傳》[10]943,當校正。
4.卷十三“奴仆”條:《漢書 ·霍光傳》:“任宣言:‘大將軍時,百官以下,但事馮子都、王子方等?!痹ⅲ航岳吓?799頁)
按:《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載任宣語:“百官以下但事馮子都、王子方等,視丞相亡如也?!鳖亷煿抛⒁唬骸敖怨馀!盵6]2953-2954《日知錄》原注“老”應為“光”(即霍光),當校改。原注顯系因形近而致誤。
5.卷二十六“漢書”條:《天文志》:“魏地,觜、觿、參之分野也?!?1437頁)
按:此內(nèi)容實載于《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6]1646,《日知錄》誤記文獻,當校正。又,“觜觿”不當斷開。觜、參均為二十八宿之一,觜宿早期稱“觜觿”,后省稱觜或觜宿。
6.卷二十八“押字”條:《三國志·少帝紀》注,《世說》及《魏氏春秋》并云:“姜維寇隴右,時安東將軍司馬文王……。”(1602頁)
按:《三國志·齊王芳紀》裴注:“《世語》及《魏氏春秋》并云……”[11]128;且《世說》(即《世說新語》)并無此內(nèi)容?!度罩洝氛`記《世說》為《世語》,當校正?!妒勒Z》即東晉郭頒《魏晉世語》之省稱。
[1] 欒保群,呂宗力.日知錄集釋(全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阮元???禮記//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 1980.
[3] 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 阮元???尚書//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 1980.
[5] 司馬遷 著,裴骃 集解,司馬貞 索隱,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 班固 著,顏師古 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 杜預,等 注.春秋三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8] 酈道元.水經(jīng)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9]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 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 陳壽 著,裴松之 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59.
H13
A
1671-511X(2011)03-0110-03
2011-01-13
潘定武(1967—),男,文學博士,黃山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