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芳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xué)校 公共課部,湖南 株洲 412012)
英文文學(xué)作品中隱喻的翻譯
武文芳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xué)校 公共課部,湖南 株洲 412012)
在隱喻翻譯中,喻體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隱喻翻譯過程中,可以用轉(zhuǎn)化喻體形象、在目標語言中尋求相應(yīng)的喻體形象、將隱喻變?yōu)槊饔?、對所翻譯的喻體形象進行加注、略去喻體形象、添加喻體形象等方法進行隱喻的翻譯。
隱喻;明喻;主題形象;隱喻翻譯
隱喻翻譯的目的主要有兩層,其一是對原文的意思加以客觀的認知,其二是通過隱喻翻譯達到美學(xué)的效果。因此,在隱喻翻譯中,不但要把翻譯的重點放到認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把握好修辭效果,從而達到美學(xué)翻譯的目的。
在翻譯過程中,側(cè)重于隱喻形象的翻譯是再生源語表達和保護源語表達的重要方式。
英文和中文文學(xué)作品中都含有豐富的隱喻表達方式。由于人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經(jīng)歷相似,某些英文隱喻與中文隱喻頗為相當。因此,對隱喻進行翻譯時,首先應(yīng)該考慮目標語言中相對的隱喻詞匯。
(1)A soul’s a sort of fifth wheel to a wagon.
譯文:靈魂是四輪馬車的第五個輪子。
對這個英文語句,中文讀者難以理解“fifth wheel to a wagon”這一詞匯的含義。因為一輛馬車只有四個輪子,第五個車輪是不必要的。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靈魂是不需要的”。
雖然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著大量的隱喻現(xiàn)象,但是兩種語言中大多數(shù)隱喻詞匯是彼此不能直接替換使用的。兩種語言中存在的這種差異性,使得翻譯者必須從目標語言中“杜撰”一個隱喻形象來表達源語中的隱喻形象的含義。通過這種方式,源語中隱喻的含義才能得到恰到好處的表達,源語中隱喻形象的語言美學(xué)特點也才能得以保持。
(2)Adock in public was usually an echo of his superior.
譯文:在公共場合里,阿德里克總是他這位上司的應(yīng)聲蟲。
英文原句中“echo”一詞,原指敲擊墻壁或洞穴中反射出的聲音,其隱喻表達的含義是指“一個人重復(fù)他聽到的話”,故而,“echo”一詞在漢語中可以用“應(yīng)聲蟲”加以形象的翻譯表達。
以明喻的方式表達隱喻,這種翻譯方法更能夠?qū)⒂黧w形象確切地表現(xiàn)出來。但是,在將隱喻以明喻的方式進行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應(yīng)努力維持喻體的原有形象,這樣才能使目標語言的讀者體會源語的喻體形象之美。
(3)Where she kept her word by playing the part of a statue during the remainder of my stay.[1](P29)
譯文:在我逗留的余下時間里,就像一座雕像似的,始終一動不動。[2]
在這句含有喻體的翻譯中,翻譯者以明喻的方式表達隱喻,并用“似的”一詞來修飾。如此一來,翻譯出來的句子更符合漢語的慣用表達。
漢語讀者可能對某些英文喻體的內(nèi)涵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加以解釋性的注釋進行喻體的翻譯。然而,在閱讀這種譯文時,讀者需要不時地參考注釋,影響了閱讀的流暢性。因此,加注的方法應(yīng)盡量少用。
(4)Now he was his valet,his dog,his man Friday.[3]
譯文:如今更成他的聽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
注:《魯濱遜漂流記》里魯濱遜的仆人。[4]該英文出自丹尼爾·笛福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Friday是該書中魯濱遜的仆人。對于具有英國文化背景的讀者,該詞匯不難理解,但是對于只懂漢語的讀者,“星期五”這一隱喻是很難理解的,因此,為了讓中文讀者明白該隱喻的確切含義,可通過加注的方法達到很好的解釋效果。
(5)You are a dog in the manger,Cathy, and desire no one to be loved but yourself![1]
譯文:你是那馬槽里的狗,凱西,希望除你之外,別人誰也得不到愛!
注:據(jù)《伊索寓言》,有一條狗睡在馬槽里,自己不吃草,還不讓馬來吃草,后來指自己不能享用而又不讓別人享用的人。[2]
在目標語言中,有些隱喻形象很難被理解,這時,略去英文中喻體形象的翻譯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處理喻體的方式。這種處理喻體的方式會對喻體形象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必要時犧牲喻體形象的翻譯方法也是值得應(yīng)用的。如:
(6)What vain weather-cocks we are![1]譯文:我們?nèi)耸嵌嗝醋砸暽醺叨址磸?fù)無常啊![2]
“weather-cocks”一詞對于英文讀者來說是很容易理解的,該詞匯的意思是反復(fù)無常的人,然而,普通的中文讀者難以找到合適的中文詞匯進行對比翻譯。因此,翻譯者可以在翻譯過程中略去該喻體。
(7)“Go,and carry my message,”he interrupted impatiently,“I am in hell till you do!”[1]
譯文:“去呀,給我送口信去”,他不耐煩地打斷了我的話:“你不去,我可受不了啦?!盵2]
喻體“hell”在中文中意為“地獄”,讀起來會讓人感到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同時也不能夠?qū)⒃牡囊馑挤g表達出來。在中文里,說一個人“在地獄”是一種辱罵和詛咒,很明顯,“在地獄”不能表達原著中男主角想看到女主角的強烈愿望。因此,在進行中文翻譯時,“hell”可以略去不譯。
英文和中文都含有豐富的喻體表達方式。但是,這并不能表示這兩種語言中的任何含義和想法都可以通過喻體方式進行對應(yīng)的表達。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者可以通過在通俗的翻譯中添加喻體詞匯,將譯文表達得更有文學(xué)內(nèi)涵和文化內(nèi)涵。
(8)And Crawley’s reputation as a fire I eating and jealous warrior,was a further and complete defense to his little wife.[3]
譯文:再加上克勞萊是有名的爆炭,多疑心,好打架,對于他的妻子更是一道最有力量的護身符。[4]
在這個句子的翻譯中,譯者通過中文喻體“護身符”一詞形象地表示“安全”的意思。這樣的喻體形象能將原著的意思和風(fēng)格成功地表達出來。
在上述翻譯方式執(zhí)行過程中,一個合格的翻譯者應(yīng)該認識到這些翻譯方法不能機械地運用,而應(yīng)該根據(jù)上下文靈活地運用。此外,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者在面對翻譯問題時,不應(yīng)僅僅局限在一種翻譯方法上。一篇成功的譯文應(yīng)該忠實于原文,能夠再現(xiàn)原著作者的寫作風(fēng)格,保持原著的可讀性,即翻譯要達到“信、達、雅”的要求。
[1]Bronte,Emily.Wuthering Heigh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1996.
[2](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M].孫致禮,譯.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
[3]Thackeray,William.Vanity Fair[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英)薩克雷.名利場[M].楊必,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2.
H315.9
A
1673-1395(2011)05-0076-02
2011-03-20
武文芳(1968-),女,湖南株洲人,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xué)與翻譯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