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雪
(中國海洋大學 期刊社,山東 青島 266100)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歷,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
——加繆《西西弗的神話》
海子是一個有自殺情結的人,[1](P922)“死亡”是海子詩歌中一個很重要的主體,海子在詩歌中講述死亡,就像講述一切語不驚人的故事;海子甚至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他對死亡意識的迷戀,表現(xiàn)出一切帶有浪漫主義沖動的詩人的共同特點。詩人對死亡意識的迷戀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自己的詩歌理想的忠誠上——甚至不惜為藝術殉身。韓東在他紀念海子的一篇文章《行動》中說“就我讀到他的那些極為優(yōu)秀的作品而言,我堅持認為海子是一個寫不出詩歌就寧愿一死的人”。“眾神創(chuàng)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帶著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也愿將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著平靜的家園/面對大河我無限慚愧/我年華虛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歲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馬兒/一命歸天”,[2](P377-378)詩人渴望輝煌的一死,“我的事業(yè)就是要成為太陽的一生/他從古到今——‘日’——他無比輝煌無比光明/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最后我被黃昏的眾神抬入不朽的太陽”,而詩人如此奮不顧身以求一死,為的正是他自己的詩歌理想,“太陽的山頂埋葬,詩歌的尸體——千年王國和我/騎著五千年鳳凰和名字叫‘馬’的龍——我必將失敗/但詩歌本身以太陽必將勝利”。
海子還直接以死亡為題寫過兩首死亡之詩,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對冥冥之中的死亡的窺測,“漆黑的夜里有一種笑聲笑斷我墳墓的木板”。[3](P133)在詩人的筆下,死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反倒有著一種異樣的美麗,就像“雨夜偷牛的人/爬進我的窗戶/在我做夢的身子上/采摘葵花/我仍在沉睡/在我睡夢的身子上/開放了彩色的葵花/那雙采摘的手/仍像葵花田中/美麗笨拙的鴿子”,他想象著他與采摘他生命的力量達成的默契,“雨夜偷牛的人/于是非常高興/自己變成了另外的彩色母牛/在我身體中/興高采烈地奔跑”。而在《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說》這一首詩中,海子更把死寫成是回家,回歸他的麥地家園,“我所能看到婦女/水中的婦女/請在麥地之中/清埋好我的骨頭/如一束蘆花的骨頭/把它裝在琴箱里帶回/我所能看見的/潔凈的婦女,河流/上的婦女/請把手伸到麥地之中/當我沒有希望/坐在一束麥子上回家/請整理好我那零亂的骨頭/放入那暗紅色的小木柜,帶回它/像帶回你們富裕的嫁妝?!薄白谝皇溩由匣丶摇?,帶著一種侵入骨髓的浪漫和天真,令人不由得想起電影《角斗士》里的那位古代英雄臨終前手撫麥浪回家的幻覺鏡頭,凄美絕艷。在這些作品里面,詩人靈魂的觸角已伸向死亡光明的核心,死亡意識一點點浸潤著詩人原本就已經孤獨的靈魂。
詩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棄世而去,應該說,海子所選擇的死亡充滿了獨特的詩歌儀式,——這的確是一次刻意的詩歌行動!當我們在他死后反過來看他的詩篇,會發(fā)現(xiàn)許多讖語般的詩句分布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里?!拔易叩搅巳祟惖谋M頭/我還愛著。雖然我愛的是火/而不是人類這一堆灰燼”,[4](P772)他感覺到總有那么一天,而且也許這一天根本就不遙遠,“幻象的死亡/變成了真正的死亡”。[5](P781)在海子的眼中,死亡是一切生命循環(huán)不止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而已,死是新陳代謝、是休息,“尸體是泥土的再次開始/尸體不是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只包含憤怒、憂傷和天才”。[6](P596)
1989年3月海子去世前夕,他寫作了6首關于桃花的詩。“在這些’桃花’系列作品中,海子寫出了神靈歸伏于自然之后的另一種痛苦和忍耐的經驗。生命每天都在生長,每天都要面臨死亡,而生長死亡的時速和四季輪換一樣準確及時,不能不讓人預感到某種驚心動魄的催促和暴力虐殺的氣息。然而,海子仍然能夠在這類詩中,表現(xiàn)出安靜、神秘、單純、威嚴,他沒有因為介入死亡的感受而出現(xiàn)對神的不信任或混亂迷離的情態(tài)?!盵7]“現(xiàn)在是春天的火把/被砍斷/懸在空中/寂靜的/抽搐四肢/罩住一棵樹/樹林根深葉茂/花朵懸在空中/零散的抒情小詩像桃樹,散放在山丘上/桃花抽搐四肢倒在我身上”。[8](P449)“部落的桃花,水的桃花,美麗的女奴隸啊/你的頭發(fā)在十分疲倦地飄動/你脫下像燈火一樣的裙子,內部空空/一年又一年,埋在落腳生根的地方”。[9](P450)不過在桃花系列詩中已經出現(xiàn)了詩人對于生命突變的一種不詳?shù)念A感,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桃花這樣一個美麗安詳,與春天、家園緊密聯(lián)系的意象會在海子的筆下變得戾氣十足。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所說的桃花究竟指的是什么?!疤一ㄩ_放/像一座囚籠流盡了鮮血/像兩只刀斧流盡了鮮血/像刀斧手的家園/流盡了鮮血”,[10](P448)“溫暖而又有些冰涼的桃花/紅色堆積的叛亂的腦髓”,[9](P450)“桃花,像石頭從血中生長/一個火紅的燒毀天空的座位/坐著一千個美麗的女奴,坐著一千個你”,[9](P450-451)“內臟外的太陽/寂靜/血紅/九個公主/九個發(fā)瘋的公主身體內部的黑夜/也這樣寂靜,血紅”,[11](P454)至此我們已經完全明白,桃花不是別的,正是海子所迷戀的死亡的顏色?!昂W拥脑娨坏┻M入對生命成長的另一面——毀滅或災難的歌唱時,就情不自禁地迸發(fā)出一種內在裂變的趨勢,向外噴吐著新的帶有動感的血紅神秘的生命流變的征兆。對自然之神的熱愛和忍受的雙重崇拜,使海子的詩有別于其他詩人進入死亡命題時喚起的過于平靜的時空經驗感受的詩意構成,成為生命元素和自然秩序結合得盡可能完美的詩的神光?!盵7]
尼采認為死亡是人生應該學習的最美的慶典,死得其時,則生命意義完全發(fā)揮,命運被戰(zhàn)勝,并且?guī)Ыo生者激勵與應許。海子自愿赴死,因為海子認識到他的時機已經成熟,死亡一事正符合他的人生和詩歌所追求的目標。從這一個意義上說,海子之死正是他和他的詩歌最美的慶典。在《兩座村莊》一詩里,他寫道:“北方星光映照南國星座/村莊母親懷抱中的普希金和我/閨女和魚群的詩人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會死亡!”而在《我請求:雨》里,海子甚至去“請求死”。他說:“我請求下雨/我請求/在夜里死去”。海子在作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時的《春天,十個海子》一詩(這可能是他的絕筆詩)里,向死神發(fā)出了內心的呼喚:“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就剩下這一個,最后一個/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天空,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的寒冷的鄉(xiāng)村?!?/p>
“海子曾認同寫作是黑洞的說法。在寫作中傾盡精神去去體驗死亡,無疑是陷入黑洞中最危險最幽深的隧道。如果詩人內心確認著一種神光在引領他走出最終的隧道,登上圣壇,從世俗角度看,海子就像飛蛾撲火一樣不可能停下來,直到以死來實現(xiàn)自己的宗教情懷,完成他具有神圣意味的宗教創(chuàng)作?!盵7]“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只有死亡——這種犧牲式的自殺方式,才能在瞬間將生命燃成永恒的神圣之光,將自己的作品作最后的超度和提升,使其具有神性光彩?!盵12]海子的詩就像他自己所說的,已經漲破了詩歌的外殼。他的作為詩歌行動的年輕的死亡,其性質也已經不同于他所敬佩的太陽王子們的悲劇。因為海子的死不是因為命運,而是因為反命運。他用他自己獨創(chuàng)的詩歌走向代替了宿命,去完成他所相信的美的慶典。他的詩人生涯就象是夸父與太陽競走。他的死亡是因為這樣一個燦爛的事實,他進入了太陽,“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最后我被黃昏的眾神抬入不朽的太陽?!盵2](P378)
海子在生前曾同友人探討過自殺的方式,而最終選擇了臥軌,按西川的說法是“或許是因為他不可能選擇從飛機上往下跳;在諸種可能的方式中,臥軌似乎是最便當、最干凈、最尊嚴的一種方式”,而鐵軌這一死亡景象呈現(xiàn)在海子的詩歌中,幾乎就是那不斷出現(xiàn)、被詩人反復吟詠的天梯。在《太陽·彌賽亞·太陽》的開頭首先出現(xiàn)的是一副圖畫:在天空和大地之間,天梯靜靜地支撐在中間,單從視覺上我們都幾乎可以認為這是一段鐵路的草圖。海子在這里賦予了天梯以精神生命的意義,認為天梯是進入天堂的必經之路,“打柴人這一天/從人類的森林/砍來樹木,找到天梯/然后從天梯走向天堂”。[13](P809)詩人甚至感到一種死亡的迫切感,因為“我站在天梯上/我看見這半開半合的天空/這八面天空的最后一面/我看見這天空即將合上/我看見這天空已經合上”,[13](P815)詩人幾乎能感受到一種來自天梯之上的神秘力量的隱隱召喚,“天梯上的夜歌/天堂的夜歌/夜歌歌唱了我”。[14](P840)他甚至在詩歌中更為清晰地預言了自己死亡的方式,“讓我用回憶和歌聲撒上你金光閃閃的車輪/讓我用生命鋪在你的腳下,……”,“太陽之輪從頭顱從軀體從肝臟轟轟碾過。/火紅的,燒毀天空的/烈火的車子/在天空中旋轉”。[15](P795)
詩人選擇鐵軌,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斷裂的身體。在他的詩中,分裂的、斷開的、破碎的詩歌景象不斷涌現(xiàn),這種斷裂是血淋淋的,是發(fā)生在鐵軌上的悲劇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那時候我已被時間鋸開/兩端流著血,鋸成了碎片/翅膀踩碎了我的尾巴和爪鱗/四肢踩碎了我的翅膀和天空”。[4](P775)在海子的抒情詩尤其是他的晚期部分作品中,這種斷裂與劈開也不斷涌現(xiàn),籠罩著他的那一段時光,“是我重又劈開的身體/流著雨雪,淚水在二月”,[16](P440-441)“我早就說過,斷頭流血的是太陽”,[17](P465)“從笨重天空跌落的/撞在陸地上,撞掉了頭撞爛了四肢”,[18](P452-453)“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彌漫”。[19](P470)我們可以看到,從1989年2月22日的《黎明》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個海子》,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劈開的肢體”、“斷頭流血”、“劈開的疼痛”等死亡景象是如此密集地在詩人的腦中涌現(xiàn),并傾泄在詩人的詩歌中。由此可見,詩人選擇鐵軌作為自己告別這個世界的方式是別有深意而且也是蓄謀已久的。
海子臨死前隨身攜帶了四本書,其中一部是《圣經》(除此之外還有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德拉小說選》),詩人后期的許多詩歌的靈感和意境都是來源于《圣經》,讀《太陽·七部書》,我們能清楚地感覺到這種影響的存在。然而就是這圣潔的《圣經》,我們仍可以在詩人的詩中發(fā)現(xiàn)它與死亡景象的聯(lián)系,“圣書上卷是我的翅膀,無比明亮/有時像一個陰沉沉的今天/圣書下卷骯臟而快樂/當然也是我受傷的翅膀……我空蕩蕩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的圣書,是我重又劈開的肢體”。[16](P440)“骯臟的書殺人的書戴上了我的頭骨/因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別的”,[20](P808)這也就更加明確地交代了死亡:圣書讓人死亡,死亡的結果是血液橫流,再也看不到遠方。
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關的,在山海關徘徊了一個下午和一個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開始向臥軌的地方走去,并最終選擇了黃昏時分——又是一個蓄謀已久的死亡景象,“正是黃昏時分/無頭英雄手指落日/手指落日和天空/眼含塵土和熱血/扶著馬頭倒下”;[13](P816)“請把我埋入秋天以后的山谷/埋入與世隔絕的秋天/讓黃昏的山谷像王子的尸首/青年王子的尸首永遠坐在我身上”;[21](P560)“在天堂這時正是美好的黃昏/諸神渴了,讓三個人彼此殺害卻死了四個人”,[22](P566)另一個死去的人是誰呢,也許正是受諸神召喚的詩人自己,讖語一般,海子在詩中寫道“村鎮(zhèn)已是茫茫黃昏,死亡已經來臨”。[22](P567)海子詩歌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句是,“我們在落日之下化為灰燼總有一定的緣故/我們在碾碎我們的車輪上鐫刻了多少易朽的詩?”[4](P774)簡直就是1989年3月26日那個令人不堪回首的黃昏的預現(xiàn)!海子就是這樣,在一個蓄謀已久的時刻,以一種蓄謀已久的方式,走向蓄謀已久的死亡。
海子畢業(yè)后工作于小城昌平,這是介于大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一個小城,或曰中間地帶,一如四川詩人鐘鳴的說法。在這里需要首先指出的是,我寧愿相信海子是一個熱愛鄉(xiāng)村而又向往城市的人,因為海子討厭孤獨。海子在他的詩歌里如此深情地歌頌他的麥地家園,一方面是具有陰柔特質的他熱愛著充滿母性的家園和大地,另一方面也是他不被城市接納后的一種逃避。海子不會也不可能滿足于鄉(xiāng)村生活,據(jù)海子的弟弟回憶,海子和圈子里面的人爭論起詩歌來確實激情四射,為什么呢?原因只有可能有一個,他覺得他跟家里人沒有什么共同語言,這也難怪,西川回憶說他第一次對海子有印象,是因為海子在談話后提到了黑格爾,很顯然,海子的鄉(xiāng)村是不會和他討論什么黑格爾的。海子所描述的鄉(xiāng)村也不是實實在在的鄉(xiāng)村,在他的詩歌鄉(xiāng)村里,他不僅要“兒子靜靜地長大,母親默默地注視”,還要“我的妹妹叫蘆花,我的妹妹很美麗”,[23](P34)然而實際生活中,海子根本就沒有妹妹。
海子臨終前所寫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鄉(xiāng)村生活,卻依然沒有與鄉(xiāng)村緊密相連的貧窮與煩惱的影子,“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我敢說,現(xiàn)在還沒有幾個農民誕生出周游世界的理想,他們更可能想的是取得一年的好收成,可以養(yǎng)家糊口順便能供一兩個有出息的海子上學跳出龍門,不要再祖祖輩輩地耕耘那幾畝薄田。而即使如此浪漫愜意的鄉(xiāng)村生活海子也不會真正選擇,他在詩中這樣為陌生人祝福,“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而他自己卻“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有點遺世獨立、孤高自持的味道——他總是不屑與世人為伍,這個最害怕孤獨的人卻總是每每選擇了孤獨。海子非常希望能夠被他所曾經生活過的城市接納,“有一段時間,海子自己大概也覺得在昌平的生活難以忍受。他想在市里找一份工作,這樣就可以住得離朋友們近一些。但是要在北京找一份正式的、穩(wěn)定的工作談何容易”。[1](P925)海子是那么地執(zhí)著于他的愛情,“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24](P423)“荒涼的山岡上站著四姐妹/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所有的日子都向她們破碎”,[25](P444)然而在城市里這個農民的兒子無法抓住自己的愛情。海子從來沒有真正的融進他所生活的城市之中,他更像是一個城市流浪者——流浪,并且懷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因而海子如此地執(zhí)著于他的詩歌也不排除他想躲進他的精神世界以求安慰的因素在內。
于是,海子就不僅在住所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在思想意識上,都成為一個界于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孤獨個體。置于其中的海子拼命想尋找一種平衡,他以不同的身份和態(tài)度來應付這兩種生活,試圖在城市和村鎮(zhèn)之間求得一種平衡。然而海子無法在現(xiàn)實中找到他詩歌中的鄉(xiāng)村,他所生活的城市也不肯接納這個邋遢的鄉(xiāng)村歌手,他越公允,便越孤立。陷入孤立的海子是如此地迷戀于一種精確的平衡,包括他所幻想的死亡都是一種精確的對稱,“赤道將頭,一劈兩半”,[4](P782)“肉體,水面的寶石/是對半分裂的瓶子”。[25](P136)甚至海子臥軌選擇的也是火車的中間部位,兩副輪子的絕對的中間,這種等距離留下了片刻的時間,既寬容,又不允許太多的恐懼和痛苦,留給世界一副精確的一分為二的軀體。
死是因為絕望。1987年以后,海子放棄了其詩歌中母性、水質的愛,而轉向一種父性的、烈火般的復仇,最典型的是他的長詩創(chuàng)作從《河流》、《傳說》、《但是水、水》到《太陽·七部書》的轉變。但是不是一個“王”,而只是一個憂郁的“詩歌王子”,“他純潔,簡單,偏執(zhí),倔強,敏感,愛干凈,喜歡嘉寶那樣的女人,有時有點傷感,有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1](P923)海子作為詩人的特質是陰柔而不是陽剛的。海子無力化解他充滿了日神精神的史詩理想和他作為詩人的陰柔特質之間的矛盾,海子自身陷入一種難以言說的自我矛盾與分裂中,甚至他所生活的兩個地區(qū),他的城市和鄉(xiāng)村,他也無法使它們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平相處,他想占據(jù)某個制高點,平衡這個各執(zhí)一端的世界,這就促成了他精神上的中間地帶。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在那里看到了從來沒有展示過的景觀:他生活的兩個地區(qū),以及所有不可能和諧相處的矛盾雙方,天空和大地,光明與黑暗,猶如暮色中的原野,在血腥中慢慢合攏,“我看見/水/慢慢淹過我的身體/我看見了不該看見的,我看見了永存的,月亮和河/流之龜/兩條爬過的痕跡,在我身上醒來,痛裂成文字,傷/疤和回憶又隱隱作痛。至今故鄉(xiāng)仍在四個方向生長,向東生/長,一路/死去?!盵27](P257)這種現(xiàn)象令他震驚,他突然感到再也沒有獲得雙重信任的必要了?!斑b遠的路程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有一半是群山上伴著羊群和雨雪,獨自一人守候黎明/有一半下到海底看守那些廢棄不用的石頭和火/那些神秘的母親們/我看見這景色中只有我自己被上帝廢棄不用/我構成我自己,用一個人形,血肉用花朵與火包圍著/空虛的混沌………遙遠的路程/作為國王的我不能忍受/我在遙遠的路程上/我自己的犧牲”。[28](P468-469)或許這才是海子坦然赴死的最終原因。
海子就是這么一個殘酷的詩人,我們總能在他的詩歌中尋找到他生命的軌跡:他留給了這個世界眾多精美絕倫(美得殘酷)的詩句,當我們還在為他詩歌中的畸美詭異震驚不已的時候,他已經以死亡實踐了自己的詩歌——他總是不愿與我們?yōu)槲?,就像他祝福塵世的我們獲得塵世的幸福,他自己卻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樣。海子的詩歌與他的生命同體。
[參考文獻]
[1]西川.死亡后記[A].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海子.祖國(或以夢為馬)[A]. 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3]海子.死亡之詩(之一)[A]. 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4]海子.太陽·詩劇·司儀[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5]海子.太陽·詩劇·猿[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6]海子.太陽·土地篇[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7]梁云.海子抒情詩風格論談[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3):89,90.
[8]海子.桃花開放[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9]海子.桃花和你[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0]海子.桃花[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1]海子.桃樹林[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2]張清華.存在的巔峰或深淵:當代詩歌的精神躍升與再度困境[A].詩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3]海子.太陽·彌賽亞·太陽[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4]海子.太陽·彌賽亞·原始史詩片段·夜歌[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5]海子.太陽·詩劇·鳴——盲詩人的另一兄弟[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6]海子.黎明(之二)[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7]海子.拂曉[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8]海子.桃花時節(jié)[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9]海子.春天,十個海子[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0]海子.太陽·彌賽亞·獻詩[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1]海子.太陽·土地篇·老人攔截少女[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2]海子.太陽·土地篇·神秘的合唱隊[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3]海子.村莊·村莊里住著[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4]海子.日記[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5]海子.四姐妹[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6]海子.自殺者之歌[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7]海子.但是水、水·第三篇:舊河道[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28]海子.月全食[A].西川.海子詩全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