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錚
(吳江市蘆墟實驗小學,江蘇 吳江 215211)
1.調查目的。
我校擁有1200余名學生,由于地處江浙滬交界處,屬蘇南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外來打工人員多,流動兒童有350人之多。流動兒童絕大多數來自小商販、工人或者臨時工家庭。學生家庭的結構、成員素質差異較大,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條件都比較差,因而學困生比較多。為了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排除障礙,使他們也能在學校健康成長,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我們開展了對流動兒童學困生現狀的調查。
2.調查方法。
歸因問題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海德把行為的原因基本上劃分為兩種,即內因和外因。從學生學習的過程看,影響其學習變化的條件也應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部分。內因為與學習有關的學生心理素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外因一般是家庭、學校教育環(huán)境、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因此我們首先確立了調查維度,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分析有關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代表性的觀點,參考SCL-90心理衛(wèi)生測驗,同時針對流動兒童學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確定了9個方面維度:(1)性格;(2)學習成就動機;(3)學習態(tài)度;(4)學習興趣;(5)學習意志;(6)學習方法;(7)家庭環(huán)境;(8)學校環(huán)境;(9)社會環(huán)境。編制了《流動兒童學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抽取我校四--六年級60名流動兒童學困生進行調查。
3.調查結果。
通過我校流動兒童學困生心理健康測試的統計數據與有關資料分析表明,目前流動兒童學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見下表)
流動兒童學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統計表
1.沒有調動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構成了學習的內驅力,包括學生的學習成就動機、學習興趣、情感、意志等。雖然它不能像智力因素一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但也屬于動力系統,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學困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在中等以上,造成學習成績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學習動機,意志力薄弱,對待學習有畏難情緒,愛玩,因為玩的過程不需要意志力的維持。
2.學習方法欠缺。
盡如小學高年級階段,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學生還只是一味地依賴老師,缺乏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那么當這種依賴關系變得稀松時,學生就無所適從。部分流動兒童學困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不對頭,再加上缺乏自制力,因而學習上常常遭遇失敗,久而久之,興趣全無,畏難情緒比較濃,喪失了前進的內驅力。所以有的學困生表面上看并沒有調皮搗蛋,但成績卻總是上不去。
3.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關于是否有能力勝任某項學習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能積極主動、自主靈活地學習,能自覺、及時地矯正自己的行為,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保證學習的成功。流動兒童學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低,常有失敗的體驗,對自己的學習信心不足,常認為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是不可控制的。
4.學習基礎差,跟不上步伐。
流動兒童轉學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學校,有諸多的不適應,特別是學習上有一個對接過程,加之家長忙于安頓家庭、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困惑,致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很多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就會很明顯地影響后續(xù)的學習。
5.人際關系不和諧。
(1)教師的忽視:流動兒童學困生大體上都能受到老師的關顧和同學的幫助,但由于學校目前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經常受到單一評價標準下競爭失敗的威脅,而導致心理壓力的沉重感,久而久之,心態(tài)失衡,遂成病態(tài)。再加上有些教師思想工作比較粗,缺乏耐心,與家庭教育缺少有效的配合,對出現行為問題的學生不能及時教育,甚至受到自己心情的影響,工作時松時緊,對學生教育缺乏信心,不作正確的引導,從而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變得不守紀律,厭惡學習。
(2)同伴的看法:一些流動兒童學困生在班上受同學的譏諷,自尊心受到傷害,日久天長,他們感到抬不起頭,干脆破罐子破摔,從厭學變成逃學。
(3)家庭教育的不和諧:a.家庭教養(yǎng)態(tài)度。在流動人口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出于對自身的文化水平、職業(yè)狀況、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不滿意,多數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較高,希望孩子能給自己“爭口氣”,改變自身較低的階層地位;也有期望值過低的父母,認為“自然成長”或只要身體好,能攢錢就行。b.家庭人際關系。一是夫妻關系失和:由于流動家庭的經濟狀況相對窘迫,居住設施普遍缺乏,這往往造成家庭成員心理失衡,特別容易引發(fā)夫妻的矛盾與沖突,導致夫妻關系緊張甚至惡化。調查中發(fā)現,流動家庭中父母當著孩子面吵架或打架的比例高于本地家庭,這種現象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往往影響其人格健康發(fā)展。二是親子關系淡漠:父母由于忙于生計或夫妻關系失和,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相互推諉、相互指責,不愿承擔子女教育責任;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在家庭中難以形成和睦溫暖、交流溝通的人際關系。
1.流動兒童學困生需要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1)因人施問,激發(fā)流動兒童學困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的言談舉止、神情儀容,以及師生間的人際距離,對學困生的思維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如提問時教師表現出不耐煩,動輒訓斥、刁難,則會使學困生懼怕、回避,甚至生厭,阻礙教學進程。相反,老師面帶微笑,投以期盼與鼓勵的目光則能增強學困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晰,學習熱情增強,從而喜愛老師及其所授課程。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應該因人而異,切忌不切實際。難度大的問題由優(yōu)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流動兒童學困生回答,比較專門的問題則讓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回答。實踐證明,這樣的因人施問對培養(yǎng)各層面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消除流動兒童學困生對回答問題的畏懼心理,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有很好的效果。
(2)言語激勵,有目的地向流動兒童學困生靠攏。
處于學習成績底層的流動兒童學困生更加需要得到重視和關懷,他們渴望成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地向學困生靠攏,有時學困生的回答不是那么令人滿意,這時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做到尊重學困生,正確評價學困生,及時充分肯定其可取之處,再給他一次成功回答的機會。如給予適當的提示,并注意用語言激勵,如“好極了”“不錯”“想法有新意”等,就算是較為簡單的問題,也不應訓斥或冷臉相對,而換之以“再想想看,有點小錯誤”等,這樣既避免了打擊學困生,又讓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的興奮和激動,喚起了他們求知的欲望。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神色賞識。”
2.流動兒童學困生更需要科學、有效的課外指導。
課堂以外的時間,是老師和學困生面對面交流的主要時間,轉化學困生,課外交流、溝通的效果是直接的、明顯的。不過,教師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正是教師素質和責任感的體現。
(1)幫助流動兒童學困生樹立正確、崇高的學習動機。
有些流動兒童學習動機不明確,如認為學習是為了應付家長、教師的“差使”,是在家長和老師的檢查督促下被動地進行學習;學習無目的、無興趣,沒有人檢查督促就不學習等。對流動兒童學困生的錯誤思想認識、學習動機,給予正確引導是轉化學困生的根本要求。為此,教師必須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讓他們明白:當代學生若沒有扎實的文化知識將無法在將來的社會上立足。各行各業(yè)的人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刻苦拼搏,都能干出出色的成績。
(2)制訂目標,增強自信心、勝任感。
流動兒童學困生往往容易把自己與學優(yōu)生比較,從而覺得自己樣樣不如別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如果自己的現在同自己的過去比,就能使之從自己的進步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加自信心。因此,在對流動兒童學困生個別輔導中,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制訂個人目標與計劃,并制訂出落實這些計劃的具體措施。在實施過程中要給他們以切實的幫助,如,由于他們學習跟不上步伐,可采用提前滲透(把要講的內容提前告訴學困生,并提出1-2個小問題引導,使其在預習時目的明確)和課后輔導(力爭使學困生把當天所學的新知識消化吸收)的方式,目的就是使他們通過實現自我參照目標來體驗成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改變對學習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
(3)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倡導人文關懷。
①通過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流動兒童學困生消除心理壓力。流動兒童學困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必須通過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jié)自我,增強發(fā)展自我的能力??赏ㄟ^調查測試問卷法,給學困生建立心理咨詢檔案。在心理咨詢時,教師可幫助學困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指導他們運用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調整心態(tài)。如音樂法,在疲勞或特定時間里欣賞一些古典或精品音樂;談心法,找知心朋友或親人談心,驅解心頭郁悶;分析法,分析自己學科成績中的利與弊,學會利用高效記憶時間,及時復習所學內容;保證有充足的睡眠和體育鍛煉等。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教師要堅持聆聽的原則,堅持無批評的原則;要注意身體力行,動之以情,達到相互信任的狀態(tài)。
②進行有效的歸因訓練。它有利于學困生分析失敗的主客觀原因。德威克指出習得性無能學生常常把失敗歸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學生則把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夠或策略不對,兩類學生的歸因傾向與他們的目標與信念有關。
③倡導人文關懷,關注心理健康。學校要堅定不移地倡導人文關懷,師生尤其不能以文化考試成績好壞來評定流動兒童學困生,可利用同伴的互助力量“幫困扶貧”,給學困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對學困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活動產生積極作用。通過重視人文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將人文關懷滲透于每位學困生的心中,以利于他們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3.指導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家庭合力。
對流動兒童學困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首先,提高家長素質?!敖逃⒆拥膶嵸|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利的方法”。實施家教的過程,也是家長自我教育的過程。針對當前流動家長文化層次、工作情況等特點,積極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提高家長素質,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可根據不同對象的工作特點,實行分階段、分類型、分層面的培訓,系統傳授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學知識,推廣好經驗和方法,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如在流動人口較多的外資、民營企業(yè),結合就業(yè)、崗位職業(yè)培訓,增設家庭教育培訓內容或通過廣播、板報、櫥窗、發(fā)放家庭教育宣傳材料等,傳遞家教新理念、新信息。其次,輔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yǎng)觀。傳播家庭教育新理念和科學方法,讓家長明確培養(yǎng)孩子“做什么樣的人”。對孩子的期望值要適度,發(fā)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欣賞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做好人生規(guī)劃,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自己能做、喜歡做、做得好的事。最后,鼓勵家長言傳身教,營造家庭文化氛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在家庭教育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進孩子修身養(yǎng)性,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家長再忙再苦再累都不能放棄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應根據自己的職業(yè)特點、工作情況、思想水平、家庭條件等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氛圍。家庭經濟、居住條件再差,也要想方設法讓孩子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安靜的學習小空間(哪怕是只有一張小桌子的小角落);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不要只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如為孩子開辟小書房或起居室,安置寫字臺、家庭圖書、圖片、花草盆景等,以此改善親子關系,拓寬孩子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孩子的高尚情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總之,流動兒童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轉化流動兒童學困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須長期不懈地堅持,在思想上、行動上、課內、課外多下工夫,工作中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責備;多一份關注,少一份輕視;多一份表揚,少一份批評,把愛的甘露灑進每一個流動兒童學困生的心田。要相信走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通往成功的路有千千萬。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上冊:基礎知識).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2001,80.
[2]裴利芳.學習困難學生的認知因素分析.心理學動態(tài),1995,(4):12-13.
[3]孟繁華.賞識你的學生.海南出版社,2005,68.
[4]葉瀾主編,鄭金洲等著.學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56.
[5]劉宣文.學校發(fā)展性輔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