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流
水流淙淙,在一條河流邊,我聽到了流水的喃喃自語。它的語調(diào)不緊不慢,連貫而富有音樂的韻律。我以為流水正和誰私語,流水其實并沒有跟誰交談。流水說,適彼方兮,洋洋乎大觀。它所指的是大海,我知道,流水最終的歸宿就是大海。但我還是從流水的自語中得到證實。一條河流的終點是大海,一個人的終點卻是地下。人有時的確應(yīng)該羨慕河流,流水一直在走,在觀望這個娑婆世界。我們處于這個娑婆世界,卻總是無法判斷自己的位置。亦真亦幻,人究竟為何而來,因何而去?人似乎沒有多少時間思考此類的問題。于是,人像一片在時光之水中載浮載沉的樹葉,不能自適,不能把握自己的流向。人是隨著水走的,很少人能夠逆時光之河而動。
一條瀑布從山崖高處落下,它發(fā)出歡快的喧響,多么偉大啊,天地之殊淵!水急速墜落的快感發(fā)乎內(nèi)心,它尖叫著,吶喊著,已經(jīng)不再是輕柔而多情的絮語了。高處危乎,水流向深潭是一種必然,它恢復(fù)了本性的沉靜和能仁,它是適合在一個低處匯集的事物,它是道的化身,大道無形,大音稀聲。水無定型,但水是智者,它流向最安全的深潭。人有時候恰恰相反。盡其一生精力,一直往上攀登,途中可能遭遇千難萬險,卻從不悔悟。人人都想成為山頂上最高處站著的那一個。但人總歸還是要下山的,從起點回到起點,當(dāng)他回到起點的時候,他已經(jīng)垂垂老矣。人生之悲哀在于青春易逝,韶華不再,到頭來恍若一夢,夢醒時分,什么都沒有了,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孤獨。別人無法理解他的孤獨和悵惘,因為別人沒有他那種登極的體驗。他碰到另一個童年的伙伴,他的伙伴一直就生活在原點,平淡無奇。他看到他也是一頭蒼發(fā),滿臉皺褶,龍鐘老態(tài)。他感覺自己真的和他并沒有什么兩樣,人生畫了一個大大的圈,終點都一樣。只是有的人畫的圈大些,有的人畫的圈小些,有的人根本就沒有畫圈,他在原點一動不動,像一棵樹一樣生活著。他一樣在時光之水中載浮載沉,不同的是,他并沒有隨波逐流。他生活于一個道的極點,像太極的陰陽雙魚,他是魚眼的那個點,不動即動,空即不空。流水也在畫著圈,它從海上來,被陽光和風(fēng)帶到了虛穹之霄,以一種氣的形態(tài)流向大地上空,而后為雨,匯而成泉,集而成流,聚成江河,然后重新踏上回歸大海的旅途。水畫的圈和人其實并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水或為云霧山嵐,或為狂風(fēng)暴雨,汪洋恣意,決乎山野之間,奔騰澎湃。但到了大海的時候,它卻是那么寧靜,仿佛出塵的菩提。流水選擇了往低處流,它的回歸卻是升騰于萬仞虛空;水流沿著大道的方向流動,水聲因而變得玄乎神秘。我也大概只是聽懂其聲,卻無法辨識其音徵。
兩千多年前,一個姓孔的夫子站在黃河邊上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他感嘆的是自己生命的流逝也太匆匆!孔夫子提倡積極入世,給我們指的是一個與流水相反的人生方向。我們的人生奇譎多變,無論如何,最后還是會像夫子一樣,在近暮時分,不由得在風(fēng)中嘆息:逝者如斯夫!
二、響壺
響壺還有個名叫塤,據(jù)說遠古洪荒的帝嚳之時,有一個叫倕的陶匠,因為思念遠方的親人,就做了一枚雁卵形的小泥壺。旁設(shè)六孔,持之吹氣,聲自壺中鳴響,仿佛人之低泣嗚咽之聲,聞?wù)吣黄隆吘徒o它一個名叫塤,這種陶響器從此流行開來。塤聲在于商羽之間,音沉而剛毅,渾厚如大地的低沉,持久不絕。陶為金石之質(zhì),不同于吹管,是竹木革囊之質(zhì),質(zhì)輕而聲浮,往往清越若鳳凰鳴。于是,古人就有以塤和箎來組合的音樂形式,“伯氏吹塤,仲氏吹篪”,并以此來比喻兄弟孝友和睦的情誼。塤的音域相對限制于低音區(qū),音色變化不大,泥陶之質(zhì),渾樸如其身。卑微的人,哪怕是表達自己的哀傷也只能是隱晦含蓄的,只能低泣嗚咽,而不能高吹觱篥之音,讓滿世界都聽到自己哀傷欲絕的哭泣。塤到了民間是一種必然,它無緣與洪鐘大呂為伍,鳴于 “八佾”之舞。富貴階層的人根本就沒有哀傷這種感覺,因此,專門用于表達哀傷的塤、嗩吶或者觱篥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它因此流落鄉(xiāng)野鄙俚之間,漸而為人淡忘,以至于后來竟失傳了,更沒有人專門為它譜過曲子記過操演之手法。塤來自于卑微的陶隸倕之手,它像低處的泥土一樣。塤出土?xí)r,沾著千年的時光和泥土,渾黃、質(zhì)脆卻堅硬無比。它需要另一雙沾滿泥土的手來捧它,由一張民間的嘴來吹響。
古人擊筑敲釜,筑是一種類似于琴的樂器,演者按弦一端,以竹尺擊弦而發(fā)聲(類揚琴)。釜本是青銅禮器之一,像現(xiàn)在的深腹收口銅鍋,古人將它當(dāng)成另類樂器(通常在軍旅中流行此打擊樂器)。算是士大夫階層的音樂之娛。而民間仿之以瓦釜,老百姓也喜歡熱鬧,鼓盆而歌,瓦釜雷鳴。家家都有一口兩口陶鍋,需要熱鬧的時候,就把煮飯用的鍋倒置于地,擊而有聲,如雷鳴般響亮雄壯。士大夫階層就感嘆:黃鐘毀棄,以致瓦釜雷鳴也。好像只有黃鐘才是應(yīng)該敲出響聲的物什,瓦釜則是不應(yīng)該拿來胡敲一氣的,更不能把煮飯的家伙當(dāng)成樂器玩。士大夫當(dāng)然不會認為土民百姓也是有權(quán)利娛樂的,所謂“禮不達于氓隸”。既然“禮不達于氓隸”,音樂自然更不能達于氓隸了。氓隸只有沉默的屬性,只有被支配勞動被奴役的命運。他們和牛馬并沒有根本上的區(qū)別,當(dāng)然不能夠享受只屬于士大夫才配享有的種種禮遇了。塤當(dāng)然好于瓦釜了,瓦釜太不正經(jīng)了,做飯的家伙怎么當(dāng)成樂器敲起來?倕做塤的時候可能并沒有考慮那么周全,他完全是隨心做了那么個樣子。不想它竟然能吹出響聲,而且響聲頗能夠表達他的哀傷。老百姓并不知道塤這個字,甚至不清楚它的字面意義。但老百姓都知道響壺的樣子,也知道咋讓它響起來。善吹塤者,必清瘦,胸氣渾厚,嘬嘴鼓腮,凝神聚氣,氣出于胸,達于塤腔,于是泥土之質(zhì)發(fā)出嗚嗚的低鳴。悲涼之氣自聞?wù)吣_底升起,中心愀慽。老百姓還是嫌它過于隱晦含蓄,無法盡興表達歡忭,于是民間的嗩吶和觱篥(二者皆極高音調(diào))盛行。民間的哀傷需要放聲大哭才能夠盡興表達,塤從此只好退于時光的界外,漸為人所遺忘。
有旅者經(jīng)過敦煌莫高窟時,聞風(fēng)作塤鳴,仿佛千佛唱經(jīng),于是發(fā)現(xiàn)了這個世外佛國。風(fēng)吹孔竅,山為塤鳴,妙哉!
三、 樹的依存
一條大路旁有一大片棗林,而行人視若無睹。秋八月,樹上掛滿了累累的棗兒。行人依然視若無睹。莊子就說:那是一片酸棗樹,沒有人對它感興趣?;菔┱f:何以見得?莊子說:喏,盛夏的時候沒有人愿意在樹底下休憩片刻以得蔭涼,因為棗樹上長滿了棘刺;棗子熟時,無人愿意品嘗它,是因為它實在太酸了。所以,它就沒有人理睬了?;菔┎恍牛乱活w棗,咬了一口就趕忙吐了出來——他的舌頭都讓棗酸麻了。另一旁有幾棵同樣的棗樹,就迥然不同了,樹枝稀疏,萎靡不振,仿佛經(jīng)無數(shù)人攀折采食。莊子說,那是因為它是甜棗樹,五月的時候,棗花芬芳無比,行人都來它的樹陰下納涼避暑,隨意攀折樹枝以攜其華之芳菲。秋至棗熟紅艷,撲棗人絡(luò)繹不絕。因此,棗樹終年不得安生。因此,棗樹因果甜而反不如酸棗樹自在生長。這就是無用勝似有用?;菔┦卓稀?/p>
一座山上的古木參天,最后幸存下來的大樹,無一不是長在山谷底的,在無人能及的嶙峋峭壁間,或者在道途不通的深山幽谷中。山谷之間,風(fēng)吹不至于折倒樹根,狂雷不能及,洪水滾滾,只會將山坡上的樹沖倒毀損,而山谷底的樹依然無恙。至于嶙峋峭壁和道途不通的深山幽谷中的大樹,自然因為人不能及而幸存了。莊子說,一棵長滿了樹贅的歪脖子樹是長壽的,因為它根本沒有可利用之處,做板材嘛,它不中規(guī)不中矩,啥板也鋸不出來;再說那么多的樹瘤子,里外都是木頭眼,也做不成器物,加以斧鋸,還損斧耗鋸,吃力不討好,因此,無用之材就是一棵樹的護身法寶?!皦蚜覡奚钡耐悄切╅L得筆挺修長的棟梁之材,那些樹因此罕有壽者。另一種可能就是略有所用,像南方的大榕樹,它不能做任何的板材,木質(zhì)疏松而易腐蠹,樹形曲折虬離,根本談不上秀頎筆挺,但南方人喜歡榕樹,因為它常年濃蔭匝地,仿佛一柄巨傘一樣遮護著樹底下的村莊和人家。南人謂之大榕樹,有樹之公卿之意,樹之尊者莫過如斯。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略有所用,人必愛之。當(dāng)然,倘若一無用處,人們自然也會樵采薪爨,它的結(jié)局自然是不太妙的。樹如人,有尊貴如楠梓辛夷木蘭者,也有低賤如荊棘灌木之屬,一無用處,只合樵采。古人連選什么木頭燒炭都有講究,貴者用檀香之木以為薪炭,煙氣輕而香濃,布衣用薪炭雜木為材,煉而為炭,煙氣濃郁而味雜陳。樹因為人的喜惡而分成三六九等。只有那些既頑且劣,斧鋸不易損,薪炭不易燃,曲折無趣的廢樹才會長存。樹仿佛要懂得什么是明哲保身,以無用而得無為。樹有大智,莫過于此。一棵樹倒下了,人們經(jīng)過它身邊時,會感嘆:多好的一棵老樹啊,可惜。樹大了自然招風(fēng),就是自尋死路。樹倒下了,只要根脈未盡斷,它還有可能活著,至于那些已經(jīng)被歲月蛀空了樹身的廢樹,一時沒有人會打它的主意動起歪腦筋。倘若是一棵紅豆杉,哪怕是被鋸剩的樹墩,也是不得安生的,會有人將它連根刨起,它終于蕩然無存。樹如此,人如此。人須有用方可愛,樹到枯朽得永生。
惠施又困惑了:那么說,到底是有用好呢,還是無用好?莊子說,無為便是好。那些棟梁之材,哪怕到了高樓宮殿之上,依然是危若壘卵,隨時有可能被一把火燒個干凈。即便是安然太平,卻免不了蠹蝕之害,豈可長久?
樹因無為而有為,人因有為而無為。
四、 魚樂乎
莊子和惠施在濠梁之畔觀魚,莊子說:瞧,那些魚兒多么快樂!惠施說: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它快樂與否呢?莊子說:是啊,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魚呢?惠施想說的話是一種客觀的意思,莊子想說的是一種主觀的意思,這次濠梁之辯就很有意思了:到底水中的魚兒快樂不快樂?莊子的說法只是他的一面之詞,魚自己真的快樂嗎?何以見得?原來是莊子快樂了,及于魚,魚自然就快樂了,圣人之樂,不在一己。同體休戚是圣人之道,是所謂的王道樂土。既然是王道樂土,自然在其間生活的萬物都不無快樂。魚樂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觀魚者快樂著,因此,魚便快樂著。魚是非靈性動物,有沒有快樂還真拿捏不準。但我們似乎沒有必要像惠施那樣咬文嚼字地刨根問底。姑且相信莊子的說法是對的。莊子用了一個哲學(xué)上的偽邏輯,他的回答看似巧妙,其實破綻百出:一是他并沒有正面回答惠施的問題,二是他偷換概念。把一個問題的假設(shè)用另一個必然問題的假設(shè)來回答。明眼人還是看出來了:莊子并不知道魚到底是快樂還是不快樂。其實,惠施才是書呆子,這樣的問法本身就有點無聊。莊子說魚多么快樂,那么就順著莊子的意思相信濠河里的魚兒真的很快樂很開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同樣的邏輯,不是花真的有感情,會與人同悲歡,也不是鳥真的那么體貼人心,能知離別之恨。詩人眼里的花和人一樣,它甚至知道詩人的內(nèi)心。這么知人懂人的花哪里有?當(dāng)然只有詩人的眼里才有。相反的是,詩人內(nèi)心的憂郁和驚喜是隨著花兒的出現(xiàn)而達到頂點,睹物而思,看到花開方知春,韶華逝去,詩人眼里的淚在飛,聽到樹上鳥兒的鳴叫,竟揪起內(nèi)心的情緒。離別時易見時難。鳥鳴聲聲,天下鳥同此聲,不同的是詩人已經(jīng)離別而去,而歸途無期。自然聞鳥鳴而愀慽。日本俳學(xué)大師松尾芭蕉有句:“唯覺蕉桐葉上雨,總是點滴分明,那便是秋字個個?!币坏蔚瓮┤~上的雨敲響,便是一個個秋字,個中有無窮滋味。倘若碰到一個得意少年,也恰逢秋雨疏桐,他絕對不會有這種悲秋的感覺。他只會紅燭昏黑羅帳宵,酒污石榴裙底人。一個孤獨的人,行走在秋天的鄉(xiāng)野外,碰到秋雨湫溢的時節(jié),他當(dāng)然是另一番滋味在心頭:西窗下,蕉葉聲聲,疏桐枝梢,點點滴滴都是愁字,客愁滋味,最聽不得夜雨之聲。
莊子信口開河地說濠河里的魚很快樂,魚因此就快樂了起來。莊子的放達是一種人生姿勢,是值得贊嘆的。佛家就有類似的說法:“看破放下”,一切皆空。人生是一種命題,無數(shù)種答案但只能歸為兩類:快樂的與不快樂的。莊子是快樂的,因此,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快樂的。連他的老婆死了,他也會鼓盆而歌,簡直有點過分了。他為了試探老妻對于他的忠誠與否,竟裝死進棺材里躺了一天一夜。他發(fā)現(xiàn)他的老妻竟然一點也不難過,莊子終于想明白了,一切都是虛佞無憑的,包括像他這樣的智慧人士。因此,他有理由對一個并不怎么上心愛他的老妻之死表示出一種放達的釋然快意。莊子無情乎?老話說得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