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創(chuàng)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在西方音樂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們后人研究的典范之作,本文淺析貝多芬奏鳴曲《悲愴》《月光》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 《悲愴》 《月光》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412241
“他是雷神——是丘比特,是天庭的咆哮者,音樂的普羅米修斯。”這是古丁在他的著述《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對貝多芬的評價。
《悲愴》
《悲愴》是貝多芬早期在維也納(1798~1799年)的作品。在他的32首奏鳴曲中,只有這一首和《告別》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標題的。
悲愴第一樂章——莊嚴的慢板轉輝煌的快板,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引子是第一樂章的感情重心,后來它在展開部和尾聲部兩次再現。它包括兩種矛盾的因素。一種是嚴峻的壓力,用沉重的和弦表現出來;另一種是對光明的期望,用高音區(qū)柔和的八度旋律和節(jié)奏勻稱的和弦伴奏表現出來。兩種因素互相對置,反復較量,在力度上形成了強弱的對比,在音區(qū)上也是一高一低。第四小節(jié)起威嚴、陰森的和弦及級進上行哀求音調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和矛盾沖突,奠定了發(fā)展的基調。第一主題好像從極為緊張的狀態(tài)中逃遁般地進發(fā)出來,音與音之間是急速的推進,不讓人有喘息的余地,表現了洶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熱情。第二主題有兩個旋律:第一個是降e小調,富有輕快感第二個是降E大調,它以漠然的節(jié)奏感逐漸達到了高潮,一浪接一浪地毫無間歇。第一樂章使我們時時感受到命運的脅迫,以及英雄對命運的抗爭;時而率直強烈,時而迂回堅韌,就像群山中的松濤,大海上的波浪,一刻也不停地鳴響于天地之間。
第二樂章一如歌的行板,降A大調,2/4拍子,三部曲式。這是貝多芬以往慢板中最為優(yōu)雅的樂章,它抒發(fā)了寧靜誠摯的感情。第一段是純潔優(yōu)美的抒情旋律,響徹著圣詠式的和聲和管風琴般的音響。中部由降a小調的主題開始,在內聲部有三個音伴奏,造成了緊張的氣氛。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但第二段中的三個音仍然持續(xù)不斷。這個樂章蘊含了人類的許多高貴情感,令人百聽不厭,溫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無詞歌。這首回旋曲有兩個插部,它們都帶著憂郁和不安從小調開始,經過發(fā)展,結束在大調上,然后再進行到寧靜柔和的主題中。
第三樂章——快板的回旋曲,c小調,2/2拍子,回旋奏鳴曲式。這個樂章充滿田園風味,和德國民歌的音調有密切的聯系,使我們想起清澈的牧笛聲和淙淙的流水聲。貝多芬用這個樂章的柔美、輕巧來和第一樂章的運動、熱情形成對比。它還蘊藏著一種柔腸寸斷的悲傷情緒。第二主題出現在降E大調上,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tài)的不穩(wěn)定。主要主題第二次呈現。第三主題以降A大調奏出,這是一個幽靜而柔和的主題,里面使用巧妙的對位技法。連接段音樂后,第一主題第三次出現,同時很快轉入c大調,第二主題居c大調上第二次出現,最后,主要主題再一次簡單出現,并進入尾聲。這個樂章好幾個段落都有貝多芬慣用的“簽名式”結尾,讓人領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瀟灑。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范,單就他對調性的應用,就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現意義。第一樂章c小調的英雄性、c大調的明亮、降e小調的韌性、降E大調的希望;第二樂章降A大調的從容溫馨、f小調的凄惻、降E大調的堅定、降a小調的動蕩緊張;第三樂章c小調于明快中透出的英雄氣概、副部降E大調的明朗,插部降D大調的寬廣等等。這一切都是這部奏鳴曲總體構思的有機組成體,主色調是c小調和降E大調,這是貝多芬在表現他的“英雄”本色時最喜歡用的。
《月光》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獻給他所愛的女孩兒的,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柔美、深情的音樂表現力,刻畫了在此音樂之前從未有過的強烈憂傷和抗爭。這首《月光》奏鳴曲在音樂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預示了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變。此曲共分為三個樂章,貝多芬打破了古典奏鳴曲的各樂章的排列規(guī)律,把抒情的慢板放在第一樂章,富有積極性奏鳴曲式的樂章放在末樂章的位置。
第一樂章
慢板,單三部曲式,升c小調,2/2拍。這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三部曲形式。第一部分由四個油然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結開始,雖然是變得柔弱但卻是一種非常優(yōu)美的極具幻想性的旋律。在馬上進入第二主題后,大調取得了主角的地位,但是卻是跟第一主題有近乎一樣的性格,中間部分是圍繞第一主題展開的,在進入第三部分時,它返回到第一部分時出現的兩個主題上,在淡淡的月光中,靜靜地將全曲結束。這個樂章大概可以說是即興曲甚至是大多數浪漫主義鋼琴小品的先驅了。
第二樂章——小快板,復三部曲式,降D大調,3/4拍。這個樂章具有舞曲性質,曲調積極富有生命力,有一種超然物外的美。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部分由同一主題及其變奏發(fā)展而成的單二部曲式,曲調優(yōu)雅輕盈。中部是單二部曲式,右手切分節(jié)奏所形成的重音與左手低音區(qū)有力的節(jié)拍重音交替出現,給人詼諧幽默之感。隨后樂曲再現第一部分。
第三樂章——激動的快板,奏鳴曲式,升c小調,4/4拍。這個樂章是全曲的重心,全區(qū)充滿激烈的感情。在這里貝多芬采用了遲到的奏鳴曲式,在嚴整的形式下卻表現出令人驚異的激動。連串的琶音組成的主部主題猶如風暴中的浪濤,副部加大了控訴般的力量,十六分音符如同暴風雨中的雷聲,右手彈出剛強有力的旋律,不帶一絲妥協。主部主題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鉉連續(xù)極急速上行到“突強”的和弦,副部主題轉升c小調。升c小調分解和弦是第一樂章的基礎,又是第二樂章的主部主題的核心,由此形成整個奏鳴曲的音調、調性、調式、和聲方面的統(tǒng)一??梢院敛豢鋸埖卣f,《月光》奏鳴曲啟發(fā)了整個浪漫主義時代的鋼琴家。
結論
本文僅對《悲愴》《月光》進行了淺析,感受到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以新的素質體現了亨德爾音樂的英雄性、群眾性因素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偉性氣魄,發(fā)展海頓的人民性、風俗性藝術風格,借鑒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畫和熱烈的抒情性,創(chuàng)立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是屹立與18、19世紀之交的一座音樂豐碑,對后來19世紀歐洲音樂創(chuàng)作乃至世界音樂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廣泛的影響,貝多芬不愧是一位音樂藝術王國偉大的改革創(chuàng)新家。
參考文獻:
[1]卡爾·車爾尼著,《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正確演釋》[M],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2007年;
[2]沈旋、夏楠主編,
《古典音樂欣賞50講》[M],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1999年;
[3]瀧本裕造著,《偉大的普通人一真正的貝多芬》[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5年:
[4]唯民編,《貝多芬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6年
[5]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2003年;
[6]蔡良玉著,《西方音樂文化》[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999年;
[7]克里姆遼夫著,《論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M],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1989年;
[8]葉松榮著,《歐洲音樂文化史稿論》[M],福卅1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
[9]王次熠著,《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