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形而上學的思考,是若有所思和思有所感的一種努力。當我們嘗試著去問“形而上學是什么”或“什么是形而上學”的時候,大都用“不可言說”或模糊的非概念化妁概念去定義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命運是人的存在狀態(tài),即超越性。正因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間徘徊。人的形而上學本性,是通過尋求超脫的境界和存在的意義而實現(xiàn)。形而上學所能給,正是人所求,即在“尋找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中使人“成為”人,這正是形而上學的意義和人的終極追求所在。
關鍵詞:形而上學 人“中間”狀態(tài)
[中圖分類號]:G63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210-02
在主客分離中生成
一、主體與客體
柏拉圖對形而上學作出了雙重規(guī)定,而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分離導致了主客體的分離。主客體的分離通過“我在想”和“我在做”展現(xiàn)開來。首先,“我在想”和“我在做”是一碼事。當“我在想”和“我在做”作為我在想的客體時,我想我是存在的,于是,我想“想和做”本身也存在,“我在想”和“我在做”統(tǒng)一于“我想”。那么,我就會認為,這個世界因我想而存在?!拔以谙搿焙汀拔以谧觥庇植皇且淮a事?!拔以谙搿庇肋h也不等于“我在做”,想和做不僅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更是相互背離的兩種運動方式?!跋搿庇肋h都趨向于“做”,但是卻永遠都達不到“做”。
當然,大家會認為這是一個模糊的邏輯,是不周延的“推理”,比較像笛卡爾論證的“我思故我在”,但這并不是漫無邊際的遐想,而是經(jīng)過思之路而達到的以人的認識為對象所繪制在“心靈白板”上的印記,雖然這有些“心外無物”之類的唯心,但是這朵“不結果實的花”卻給予人一份真實,使人能在“頓悟”中去尋求“清明”。形而上學也就如此,存在于主客體分離而趨向真實世界的過程中。
二、是與是什么
巴門尼德把“是”賦予了存在(存在者)的意義,說到底是有存在者存在著。當我們對問“是”是什么時,我們就要承認主體的存在,同時也就假定了客體也必須存在。“是”把問題的主體和客體聯(lián)結在一起。“是”本身也包含了主觀與客觀的融合,通過主體對“是什么”的思考,使客體具有了主體的性質(zhì),客體更趨向于主體所要求的、所形成的“是其所是”的樣子?!笆恰薄ⅰ安皇恰?、“是不是”這三種回答方式體現(xiàn)了主體對“是”是什么的思考,是“是其所是”的樣子?!笆瞧渌恰斌w現(xiàn)的是主客體之間完全絕對的同一,即“應當是”,而事實上“應當是”是作為一種過程而存在,作為答案的客體隨著問題的空間意義而消亡。
當我們追問“是”是什么的時候,已經(jīng)假定了主體和客體的分離,而形而上學正是在假定主體和客體分離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主體在這里不僅僅作為主體而存在,更重要的是,當主體思考“是”是什么的時候,是思想本身思考的一個過程?!八伎妓枷氡旧怼?,即“反思”。形而上學正是產(chǎn)生于主體不斷反思的過程當中,產(chǎn)生于對“是”是什么的不斷超越中。
在自由與放棄中選擇
一、關于自由
孟德斯鳩曾經(jīng)就“自由”模糊地下過定義,“自由即在于做法律不禁止的事情的權利”,但是,時下這個定義顯然已經(jīng)不在潮流。為“人生而自由”而去辯護的人們更相信身邊觸手可及的自在。與其說自由是一種理想,莫不如說自由是在既有模式下的無拘無束,是在堅持約束下的釋放,是在遵守規(guī)則下的灑脫,是在明確限制下的淡然。自由就是堅持真理,是人在自然世界對自在世界的追求,是人成為人的終極目標。說“人人生而平等”,毋寧說人生而自由。人只有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才體現(xiàn)為平等。
自由是自然通往自在的必由之路。自然世界所能給予我們的只是茫然和是從,而自在世界讓我們翱翔和馳騁。形而上學所能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難得的感覺和充滿魅力的感性空間,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理性地生活著,也就是追求平等的自由。我們只有在物欲橫飛的世界里“認識自己”,在人生的“畏、死、煩”中去尋找自己,在“逃避自由”中去體味選擇自己,在“實踐”中去超越自己,才能真正平等和自由地活著。但是,我們的任何努力都無法達到自在,自在是最近的,卻又是最遠的,這是自由的魅力。
二、選擇
有哲學家說,選擇意味著真正的自由。不錯,當我們?nèi)ミx擇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主體意識的釋放,展現(xiàn)是對自身的肯定。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選擇是建立在放棄基礎上的。每個人都認為此時的選擇是正確的,正像沒有人認為彼時的選擇是錯的一樣。行使選擇權利的同時,就必然放棄了選擇另一件事情的權利。人選擇了選擇的自由,就意味必將放棄選擇另一種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邏輯得出一個假設,自由的本質(zhì)是選擇,是有放棄的選擇;同時也是放棄,是有選擇的放棄。
選擇、放棄和自由都是相對的。弗洛姆通過對現(xiàn)代西方人生存境遇的考察,認為現(xiàn)代人“并沒有獲得能使他的個人自我得以實現(xiàn),即他的智力、感情和感官方面的潛力得以發(fā)揮這一意義上的積極自由。自由給人帶來了獨立和理性,但同時又使人陷于孤獨、充滿憂慮、軟弱無力”,“人擺脫了所有精神權威的束縛,獲得了自由,但正是這種自由給他帶來了孤獨和憂慮。使他被一種個人無意義和無權力感壓得喘不過氣來”。選擇一種什么樣的自由,為了什么樣的自由而去選擇,也許形而上學永遠都不會給出終極答案,這是自由的向度。
在生存和生活中超越
一、生存與生活
生存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的能力,是主體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基本能力。而生活是一種境界,是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追求。我們必須承認,主體或者人存在的前提是他必須首先生存在自然世界,這就使之具有了自然屬性。但是主體或人始終不滿意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他無時無刻不在問“為什么是我,我可能是什么,我將成為什么”,于是主體或人試圖通過實踐去改造世界,而不僅僅限于解釋世界。生存只能說明主體或人還活著,而生活則展現(xiàn)著主體改變自身和創(chuàng)造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說生活是生存的意義,即生活是對活著意義的探求過程。生存是一種低級的情感,而生活是更高級的人生感悟,是一種理性的體驗。人,是為了生活而生存著。
形而上學、人與生活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形而上學的永恒話題。形而上學的歷史就是一個愈來愈貼近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過程。古代形而上學關注的是客體、對象世界,近代形而上學以人的認識為對象,現(xiàn)代形而上學討論的是科學的發(fā)展和人對生活的體驗、感受。這是一個形而上學問題越來越生活化、形而上學的地位越來越“平民化”的過程。人與人的生活“走近”形而上學,卻不能“走進”形而上學,這也是人與形而上學的超越本性所致。
二、超越與超脫
超脫是一種人生狀態(tài)和境界,是人超越自我的必然結果,是對追求“真”、“善”而達于“美”的理想愿望。超越是主體對自身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主體對真理的追求。人,試圖在超脫自我而去尋求超越,更是在超越自己尋求超脫,超越和超脫都止步于“真”。其實超越和超脫源于心境:追求平凡。
形而上學“中間”狀態(tài)在于形而上學的超越性。海德格爾說,如果“棲居”是一件無可更改的事實,那么作為“棲居者”的我們注定是無家可歸者,我們只是大地的“寓留的客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存在以及人的本質(zhì)的展開過程,實際上是在“不在家”的狀態(tài)中實現(xiàn)的對人類自身的超越。人不僅僅生活在人類世界,而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人的“形而上學”的價值,形而上學就是人以世界為中介的自我意識、自我理解、自我發(fā)展、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這也是形而上學的生命。
形而上學沒有終點。它始終處在超越的“中間”狀態(tài)。它代表著一種以自我反思和批判否定的方式引導人們從現(xiàn)有規(guī)范束縛中擺脫出來“自由精神”,通過自我反思和批判否定,創(chuàng)新和開拓,使人永遠保持自我創(chuàng)造與自我超越的自由精神,這是正是形而上學最為崇高的。形而上學的這種“中間”狀態(tài)還體現(xiàn)為對意義世界的追求?!耙饬x世界是一個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世界,它不是一個與人的生活世界無關的虛無世界”,“它植根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它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 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2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 朱德生:《西方哲學名著菁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4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5 海德哥爾:《人·詩意地安居》,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3月版
6 陸杰榮:《哲學境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