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同時也是對目標語文化的習得和適應過程。本文通過一項問卷調查,研究融合型動機對外語學習的作用。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基于文化適應的融合型動機可以調動大學生外語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廣泛的學習外語;基于文化適應的融合型動機可以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文化適應、融合型動機、二語習得、調查問卷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071-01
1 引言
外語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材教法、學習環(huán)境、文化因素等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對學習效果起最終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而在眾多影響外語學習效果的因素當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起到了關鍵作用。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研究融合型動機對外語學習的作用。以期對外語教學有所啟示。
2 理論基礎——融合型動機VS工再型動機
二語習得中的學習動機是人類行為動機之一。二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在國外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尤其是關于學習動機分類的研究,可謂見仁見智。其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是從Gardner和Lambert(1959)提出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的概念以后開始的。根據Gardner和Lambert的觀點,動機可以基本上分為兩種: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Gardner把融合型動機定義為學習者個體由于希望和他認為的那個有價值的語言社區(qū)更好的交流而產生的強烈的學習愿望,它反映出學習者對目標語國家的人民和文化的個人興趣。這種動機與工具型動機截然不同。
3 研究方法
3.1 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設計的問題包括以下方面:英語學習成績(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成績),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態(tài)度,對英語學習的態(tài)度,對與外國人交流的態(tài)度,等等。
3.2 受試
我們從某教育部重點大學英語專業(yè)大三年級中隨機選擇i00名受試。之所以選擇大三年級的學生,是因為:
(1)、選擇相同年級的學生具有可比性:
(2)、英語專業(yè)大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參加過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用考試的成績來說明學習效果,比較有說服力。
4 調查結果及分析
回收的20份調查問卷均有效。首先我們統(tǒng)計了不同分數段的人數:80分以上5人,70~80分30人,60~70分55人,60一下10人。
然后我們統(tǒng)計了不同分數段學生的不同表現。為便于比較,我們用各分數段中對問題進行肯定回答的人數除以該分數段的人數,得出該分數段學生的總體表現(見表1)。
表1:不同分數段學生的不同表現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
做出肯定回答:喜歡同外國人交流、欣賞外國人生活方式、喜歡外國入的節(jié)日、經常模仿外國影視作品中的發(fā)音和語言表達、學習英語使我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的學生往往英語學習效果較好,英語學習效果較差的學生往往對西方文化不太感興趣,也不太喜歡同外國人交流。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基于文化適應的融合型動機可以調動大學生外語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廣泛的學習外語;基于文化適應的融合型動機可以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5 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能只重視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使學生增加對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的了解,培養(yǎng)他們對英語的敏感性和適應性,進而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化能力。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鼓勵學生多看英文影視、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
(2)、結合課文內容,增加相關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
(3)、在教學中側重于中、英文化的對比。
6 結語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同時也是對目標語文化的習得和適應過程。本文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基于文化適應的融合型動機可以調動大學生外語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廣泛的學習外語;基于文化適應的融合型動機可以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本文還在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的基礎對外語教學提出了建議。但由于調查樣本較小,統(tǒng)計結果的說服力不夠強,對外語教學的啟示也不夠深入,筆者會在今后的研究中繼續(xù)關注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