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刑法中對懲治腐敗犯罪的立法規(guī)定與《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基本相適應,但也存在著一些缺陷。我國刑法應增設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受賄罪,擴大賄賂犯罪的構成要件的內容。
關鍵詞: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懲治腐敗犯罪 中國刑法 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125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202-01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間的政治交往和經濟交往日益密切,腐敗犯罪也日益呈現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打擊腐敗必須通過國際合作來實現。在這一背景下,2003年10月31日聯合國第58次大會通過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以下簡稱《反腐公約》),并且在第三章“定罪和執(zhí)法”中用8個條文分別規(guī)定了9種腐敗犯罪。
一、《反腐公約》與我國刑事立法之比較
我國于2003年12月10日簽署了《反腐公約》。如何使我國懲治腐敗犯罪的刑事立法與《反腐公約》保持一致,就成為我國刑法學界應予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與《反腐公約》相比,我國《刑法》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若干罪名在《刑法》中尚付闕如?!斗锤s》第16條規(guī)定了外國公職人員或國際公共組織官員受賄罪、對外國公職人員或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而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的受賄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不包括外國公職人員或國際公共組織官員。
其二,《刑法》中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對象失之過窄。根據《刑法》第382條、第384條的規(guī)定,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對象是公共財物、公款,而《反腐公約》第17條規(guī)定的公職人員貪污、挪用罪的對象可以是“因職務而受托的任何財產、公共資金、私人資金、公共證券、私人證券或者其他任何貴重物品”。
二、我國刑事立法的完善
(一)增設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與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受賄罪
在《刑法》中增設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賄賂犯罪,是有必要性與合理性的:首先,它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義務的需要。如前所述,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與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受賄罪是《反腐公約》第16條規(guī)定的犯罪,《反腐公約》明確要求各締約國在國內法中將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的賄賂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這屬于強制性條款。我國已經簽署了該公約,一旦批準加人《反腐公約》,《刑法》也就具有履行國際公約、與國際公約保持一致的義務。
其次,增設對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罪,有利于規(guī)范我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的行為,保持和維護我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表明我國政府同國際賄賂犯罪作斗爭的態(tài)度和決心。
再次,增設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受賄罪,有利于我國與國際社會順利進行國際刑事司法協助與合作,特別是在我國公司向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行賄的場合,有利于我國司法機關向受賄的外國公職人員、國際公共組織官員追回贓款。
(二)擴大賄賂犯罪的構成要件
其一,擴大國家工作人員的范圍。筆者認為,我國應參照《反腐公約》關于公職人員的定義,在《刑法》總則中修改國家工作人員的定義,使之不僅包括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而且包括依法在公共機構、公營企業(yè)中履行公共職能或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員。這樣,在公共機構或公營企業(yè)中履行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這類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收受賄賂、侵吞財物或挪用資金的,就可以受賄罪、貪污罪、挪用公款罪處罰。這一修改,既是我國履行公約義務,盡量使國內法與國際公約協調一致的表現,又是我國司法實踐的要求。
其二,將賄賂的范圍由財物與財產性利益擴大到一切好處。首先,這一修改是我國履行《打擊有組織犯罪公約》與《反腐公約》義務的表現。其次,這一修改,符合賄賂罪的犯罪本質。無論認為賄賂罪侵犯的是職務行為不可收買性,還是認為賄賂罪侵犯的是職務行為公正性或廉潔性,“賄賂”均是作為“職務行為的代價所收受的不法報酬”而存在的,這一不法報酬理當“包括能夠滿足人需求與欲望的一切利益”。從賄賂罪權利交易的本質屬性看,利用職務便利接受或索取非財產性利益與利用職務便利接受或索取財產性利益本質上是一樣的,故《刑法》沒有理由將非財產性利益排除在賄賂之外。再次,從我國社會生活的實情看,以某些不便計算價值的財產性利益和非財產性利益實施賄賂己成為腐蝕國家工作人員的一種重要手段,一些“新興”的賄賂手法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逐漸向“常規(guī)化”發(fā)展,危害已相當嚴重,
《刑法》應當對社會生活的這種變化及時做出適當的反應。
其三,取消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的限制?!斗锤s》在規(guī)定公職人員受賄時,只是要求公職人員索取或收受賄賂,“以作為其在執(zhí)行公務時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條件”。而《刑法》則規(guī)定構成受賄罪,不僅要利用職務便利,索取或收受賄賂,而且還要求“為他人謀取利益”。這一“為他人謀取利益”的附加要求,與《反腐公約》規(guī)定的受賄罪的構成要件不符,而且徒增歧義。長期以來,我國刑法理論界與實務界都在因“為他人謀取利益”是主觀要件還是客觀要件而爭論不休。雖然目前多數人都認為“為他人謀取利益”應作為客觀要件,但在對“為他人謀取利益”的理解上又眾說紛紜。盡管有學者從完善刑法的角度出發(fā),對“為他人謀取利益”作了最廣義的解釋,即“為他人謀取利益”是一種許諾即可,既不要求行為人有實際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更不要求行為人實際為他人謀取了利益。筆者認為,學者的這種解釋正是認識到《刑法》將“為他人謀取利益”規(guī)定為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存在缺陷,因此將來在修改《刑法》時應取消受賄罪須“為他人謀取利益”的限制。受賄罪的本質就是利權交易,反映這一本質的客觀要件只需要兩個:利用職務便利和索取或收受賄賂。至于是否為他人謀取了利益,是否實施了為他人謀利的行為,是否打算為他人謀利,均不需要在受賄罪的構成中考慮。取消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規(guī)定,既避免了因此而生的不必要爭論,又符合對受賄罪的本質理解,同時還與《反腐公約》保持了一致。
參考文獻:
1 參見(日)芝原邦爾:《經濟刑法》,金光旭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頁。
2 參見趙軍:《論我國刑法賄賂罪賄賂范圍的重新定位》,《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6期。
3 參見張明楷:《刑法學》(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