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以來,印度與日本的關系十分密切,這其間的原因有很多,而中國因素則是一不寥忽視的因素:中國的崛起是導致印日走近的誘因,中日關系的交惡加速了印日關系的加強作為中國。不過,作為已經發(fā)展起來的中國,面對印日關系的走近,不必驚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堅定不移地發(fā)展本國經濟的同時,積極促進中、印、俄三邊合作的發(fā)展,最終建立包括中、印、日在內的多邊合作機制。
關鍵詞:印日關系 中國崛起 中日交惡 理性
[中圖分類號]:K2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221-02
新世紀以來,印度與日本的關系十分密切:經濟貿易、投資、援助上的合作增參在文化上人員交流擴大,相互間的印象好轉在政治安全上領導人互訪頻繁、政治軍事合作增多。這其間的原因有很多:印度的發(fā)展和崛起,“9·11”事件的影響,印美關系的親近等等。而中國因素的影響則是印日走近的一大不可忽視的因素。
1、中國的崛起是導致印日走近的誘因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平穩(wěn)高速發(fā)展,國家綜合實力的顯著提高,中國走向崛起的軌道。中國的崛起,被日、印解讀為“中國威脅”。
在日本,面對中國的崛起存在著各種形式的“中國威脅論”。在軍事上,日本的《防衛(wèi)白皮書》變相渲染“中國威脅論”,它最早由日本防衛(wèi)廳在1970年出版,間隔六年后于1976年再次發(fā)行。之后形成每年問世一冊的制度,到2008年共出版了34冊。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白皮書,對中國威脅的渲染更加嚴重,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從能力和意圖兩個方面開始全面強調中國軍事的“潛在威脅論”,聲稱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目標正在超出本國防衛(wèi)范圍,而且還越來越帶有傾向地對中國的一系列國防政策動向直接進行負面評論并表示“憂慮”。在經濟上,“認為中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會對日本造成威脅,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會使日本產業(yè)‘空洞化’,會使日本經濟恢復遲緩,中日將在東亞地區(qū)形成競爭?!痹谡紊?,日本認為中國的制度是“一黨專政”,缺少民主和權力制衡機制,隨著中國的強大,很可能存在威脅。針對中國的政治威脅,前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于2006年11月提出了“亞洲自由之弧”,麻生在題為《創(chuàng)建“自由與繁榮之弧”——拓展日本外交地平線》的演講中說主張日本應在歐亞大陸外圍建立一條“自由與繁榮之弧”,即從東歐的烏克蘭開始,經過中亞、阿富汗之后,再延伸到越南、老撾、緬甸,通過經濟援助幫助這條弧線上的國家推行“自由制度”。
而在印度,有很多人對中國有疑慮,認為中國是引起印度不安全的最可能來源和最大的潛在威脅?!皩τ《葋碚f,雖然現(xiàn)在有信任建立措施與和平解決懸而未決的邊境爭端的努力,中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仍將是主要的戰(zhàn)略挑戰(zhàn)?!?007年8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印度國會發(fā)表演講時,向印度“推薦”了日本的“亞洲自由之弧”計劃,拉攏印度建立所謂的“價值觀同盟”。安倍抱著所謂的“擁有自由、民主、人權等共同價值觀”,期望與印度聯(lián)合組建一個包括美國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太平洋網絡,建立“大亞洲”。
正是由于擔心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中國威脅”,尤其是由中國的政治制度所引發(fā)的“中國威脅”促使印日關系的走近。在印日安保宣言中指出兩國的關系“根植于他們認識到其在共同致力于民主,開放的社會,人權和法治的建設”。
2 中日關系的變惡加速了印日關系的加強
新世紀以來,印日關系得到了飛速發(fā)展,而這一時期正是中日關系的交惡期,這不是偶然的。正是由于中日關系的交惡,使得本來就對中國崛起擔心的日本更加擔憂未來的中國會對自身極為不利,為了防止這樣結果的出現(xiàn),日本便加強了與印度的關系。
在2001年4月小泉執(zhí)政以來,中日關系陷入了中日關系邦交正?;詠淼淖畹凸?,在政治、歷史問題以及經濟領域頻頻出現(xiàn)問題。首先是在政治方面,2001年4月20日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嚴正交涉發(fā)給了李登輝訪日簽證,2004年12月,日本政府決定為李登輝發(fā)放赴日旅游簽證,允許李登輝攜家屬到日本名古屋和京都“觀光”。2004年12月27日到2005年1月2日,李登輝又完成了他的又一次日本之行,另外,在眾多其它的場合日本都插手臺灣問題,此外在釣魚島問題上,雙方的爭執(zhí)也不斷:在歷史問題上,小泉于2004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2006年8月15日六次參拜靖國神杜,而在歷史教科書問題上雙方也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在經濟領域,雙方在農產品貿易、東海油氣與海洋資源等眾多領域存在著摩擦。中日關系的交惡,更進一步增強了日本對于崛起中的中國的恐懼,更堅定了日本走多元化外交,拉印度共同遏制中國的決心。
而日本在減少對華ODA的同時,逐年增多對印度ODA的援助便是一個明證。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一直是日本ODA的最大接受國。然而,在21世紀發(fā)生了變化。例如,在2001年,中印得到的日本ODA援助幾乎相等。在2005年日本宣布在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后,日本將停止對中國的日元貸款。在這方面,中國之所失正好是印度之所得。[PurnendraJAIN,“the China factor in Japan’s rising interest inJapan”,in EAI Background Brief No,326,Singapore,EastAsian Institute,2007,p.5.]
盡管印度和日本因為中國的“威脅”而走到了一起,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商品輸出市場,包括臺灣和香港在內的中國成為印度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國民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這是包括印日在內的世界各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日本不會因為要發(fā)展與印度的關系而不與中國進行經濟貿易活動。印度也不會要發(fā)展與日本的關系而不和中國進行經濟合作。在當今的世界,國家的實力最終還是來源于國家的綜合國力,而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石,國家要發(fā)展,必須要發(fā)展經濟,而要發(fā)展經濟必須與相關國家經濟進行經濟貿易活動和經濟合作。日本和印度的經濟貿易與經濟合作活動,離不開中國這一強大的經濟伙伴。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今天,經濟對外依賴性大的日本受到的影響更大,而對于急需他國進行投資韻印度來說,影響也極大。盡管金融危機對中國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是中國已經發(fā)展起來了,中國擁有國內尤其是農村這一廣大的市場,中國的優(yōu)勢是印日所不具備的。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有了復蘇的跡象,可以看出金融危機過后的中國,在世界上的實力將會更加顯著,這樣,印度和日本將更加難以離開中國。作為中國,面對印日關系的走近,不必驚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經濟,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下,化“?!睘椤皺C”,以解決民生問題,產業(yè)結構進行優(yōu)化升級的途徑來應對金融危機,使得中國的經濟真正能夠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原則達到發(fā)展。中國經濟得到健康的發(fā)展是中國面對“聯(lián)合”起來的印日的最為基本的對策。
另外,亞洲的和平與發(fā)展,世界和諧目標的實現(xiàn),離開中國、日本和印度中的哪一個國家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難以實現(xiàn)的。當今的國際社會,是一個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社會,結盟政治已經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如果搞結盟政治,只會搞得多敗俱傷。要真正取得亞洲的和平發(fā)展,最好的方式便是建立包括中、印、日在內的多邊合作。目前中、印、日共同參加的亞洲多邊合作便是東亞峰會。在東亞峰會中,由于中日在爭奪主導權,導致在這一機制中,中日的爭吵多于合作。盡管如此,畢竟存在這樣的機制,可以讓中、日、印三方相互交流意見,起碼知道對方的真實意圖。我們現(xiàn)在需要做的就是在東亞峰會的范疇內發(fā)揮智慧,逐步建立與印日的合作關系。這種方式雖然是最為理想的,但是它的實現(xiàn)需要的時日較為久,而且中國的努力僅僅是一個力量,必須得有印日的合作。所以,在包括中、印、日在內的多邊合作機制真正建立起來之前,我們需要從中國的國家利益角度出發(fā),促進中、印、俄三邊合作的發(fā)展。